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 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学习聚焦] 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
[图说历史]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左图为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右图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从左 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出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发展,工具更加光 洁、精细。
[思考点] (教材P2)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 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 布的基本特点吗?
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 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 类生存。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新石器时代早期 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 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彩__绘__陶__器_,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 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___水__稻___,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 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__蛋__壳__陶__”。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_良__渚__文__化_。它们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祭__坛___和神庙。
考古发现,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 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 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燧人氏——钻木取火
三皇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课件(14张)

春秋战国经济发展
铁犁牛耕
春 农业
秋
战
水利灌溉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国
经
济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商贾云集城市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秦 国·商 鞅 变 法
主要内容:
1.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 推广小家庭制; 4. 实行土地私有制; 5. 什伍连坐制; 6.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阶级利益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东周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影响:
改革顺应历史潮流,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孔子和老子
流派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其他思想
孔子
相关作品
老子
孔子和老子
流派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其他思想
相关作品
孔子 儒家 “仁”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诗》《书》《礼》《 易》《春秋》 《论语》
春秋时期青铜戈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图为河南三门峡上
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
铁犁牛耕
春 农业
秋
战
水利灌溉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国
经
济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商贾云集城市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秦 国·商 鞅 变 法
主要内容:
1.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 推广小家庭制; 4. 实行土地私有制; 5. 什伍连坐制; 6.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阶级利益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东周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影响:
改革顺应历史潮流,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孔子和老子
流派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其他思想
孔子
相关作品
老子
孔子和老子
流派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其他思想
相关作品
孔子 儒家 “仁”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诗》《书》《礼》《 易》《春秋》 《论语》
春秋时期青铜戈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图为河南三门峡上
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
2021届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纲要(上)课件:第1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
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
A.北京人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黄帝时代
A [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故
选 A 项;B、C、D 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
45
2.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
阶级社会的门槛。
11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_黄_帝__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 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_华_夏_始_祖____。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
“_禅_让__”。 ③夏部族的禹__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进入时间
石器时代
时代
42
比较项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
主要遗址 人,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 姆渡文化、龙山文化、良渚
年的北京人
文化、红山文化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
生活现状
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
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定
43
批注:
27
5.阅读教材 P5“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 述不同说法?
提示:《史记·夏本纪》认为: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战国策·燕策 一》说: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这两种说法体现了 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态度:前者倾向于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后者肯定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021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教版课件 第5课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 面;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成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赋税制度 发生重大变化。
(4)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唐朝儒学复兴。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知识拓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地方的政治经济势力无法调和,无法 形成统一政府,最终成为各个军阀割据的支持力量。 (2)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
士族 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称为士族 的崛起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
的主要支柱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 面;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成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赋税制度 发生重大变化。
(4)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唐朝儒学复兴。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知识拓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地方的政治经济势力无法调和,无法 形成统一政府,最终成为各个军阀割据的支持力量。 (2)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
士族 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称为士族 的崛起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
的主要支柱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

提示:(1)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 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 知府。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了宋朝 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中小地主的崛 起;科举制的推行和发展;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等。
——(宋)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二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 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致民多失业,闾里怨 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 愁无告。”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互动探究: (1)根据两则材料,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 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 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你的观点。
解析指导: 根据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 大夫治天下”,并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选A项。
答案:A
探究点二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史料实证 材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 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 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 矣。
4.结果 (1)成就: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失败: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 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 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 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 高宗。 2.南宋抗金斗争: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 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 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 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措施、影响。 2.宋辽、宋夏关系的特点;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 4.南宋偏安局面形成的过程。
逐渐走向衰亡。
四 南宋的偏安 1.偏安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____1_1_2_7___方,是为南宋。 (2)宋 高 宗 和 宰 相 秦 桧 视 岳 飞 等 拥 有 兵 权 的 武 将 为 心 腹 之 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关系 (1)战争:北宋建立之前,__契__丹__族____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 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 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议和 ①背景: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②内容: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__兄__弟______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___岁__币_____”。
③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 (1)战争:北宋又与西北___党__项__族___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
屡战屡败。 (2)和议: ___西__夏_____保 持帝号,同时向 _____北__宋___称臣,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岁__赐_____”。
3.北宋财政危机 (1)养兵:通过募兵制供养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 直线上升。 (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 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要点整合 随堂演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 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 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措施、影响。 2.宋辽、宋夏关系的特点;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 4.南宋偏安局面形成的过程。
逐渐走向衰亡。
四 南宋的偏安 1.偏安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____1_1_2_7___方,是为南宋。 (2)宋 高 宗 和 宰 相 秦 桧 视 岳 飞 等 拥 有 兵 权 的 武 将 为 心 腹 之 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关系 (1)战争:北宋建立之前,__契__丹__族____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 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 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议和 ①背景: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②内容: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__兄__弟______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___岁__币_____”。
③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 (1)战争:北宋又与西北___党__项__族___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
屡战屡败。 (2)和议: ___西__夏_____保 持帝号,同时向 _____北__宋___称臣,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岁__赐_____”。
3.北宋财政危机 (1)养兵:通过募兵制供养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 直线上升。 (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 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要点整合 随堂演练
2021版(新教材)人教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件5-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巧思妙记 用“三ຫໍສະໝຸດ 四、五”巧记知识三四
五
三国:魏、蜀、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吴
梁、陈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知识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 (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2)小统一、大分裂,在分裂中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时间短,分裂时间长,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探究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 都后(孝文帝)又说:“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尔。”同时孝文 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摘编自《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史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 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 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 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 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 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四、南北对峙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 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3.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 势,覆亡大局已定。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五
三国:魏、蜀、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吴
梁、陈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知识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 (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2)小统一、大分裂,在分裂中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时间短,分裂时间长,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探究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 都后(孝文帝)又说:“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尔。”同时孝文 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摘编自《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史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 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 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 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 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 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四、南北对峙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 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3.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 势,覆亡大局已定。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2021版(新教材)人教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件2-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 夫掌握了实权。晋国出现“三家分晋”,齐国出现“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史称“战国七雄”。 (4)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 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续表
实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 质 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⑦ 思想解放运动
意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 义 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知点研析
易混辨析 孟子的“仁政”与孔子的“仁”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 孟子的政治思 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 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 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即“仁政”。
2.孟子的“仁政”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简单继承。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将 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 政”。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教材清单
一、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 兴的士阶层崛起。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二、变法运动
(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背景
(2)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成效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③ 君主专制 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代实现和巩固大一统的原因 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大一统” 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 的高度集中。 (1)经济原因: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态。 (2)地理原因: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只有采取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才能防止国家分裂。
581 年至公元 907 年的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 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开 元盛世”;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经济上: 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对外贸易发 达,后期实行两税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思想 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民族关 系上: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 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 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 发展。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 中外人员往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
1.概念阐释 (1)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 帝时期。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 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2)征辟制:即徵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又称“辟 除”。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 官府征召称“辟”。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 两种方式。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20 到 589 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 融合时期。政治上: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中央集 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该时期 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 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方推行均田制;封建生产方 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思想文化上: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玄学 流行;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大量迁入 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 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3)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 的选官制度,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由中央分发一种 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 升迁与罢黜。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 道德﹑才能三者并重,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重家世门第、 轻孝廉才德。
(4)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 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 族)。士族又称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5)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 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6)贡、赋、役:贡是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 主进献物品;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 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 括军役、力役、杂役等;赋役即赋税和徭役的简称。
(7)道家、道教: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道家 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 础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 扬者。
(8)道学、道学家: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并且坚持自己是 上承先秦儒家道统,从唐起开始用新时代角度解释儒家经典的 一批人被称为道学家,他们的哲学被称为“道学”。道学这个 名词在哲学范围等同于“新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