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虾病防治方法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虾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案

虾类常见疾病一:对虾白斑综合症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流行情况白斑病全国各地都流行,病程急,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也不过7天可使全池虾死亡。
危害性极大。
病虾小者体长4厘米,大者7-8厘米以上。
白斑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
病症及病理变化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空胃,行动迟钝,离群,很快死。
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
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
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
头胸甲很容易剥离。
病虾的肝胰脏肿大、糜烂。
电180--3712--8119诊断镜检头胸甲白斑清晰可见防治预防:(1)彻底清塘,生石灰25ppm(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二、桃拉病毒病桃拉综合症病毒流行特点: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主要是水平传播。
症状:甲壳变软,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肝胰脏水肿,发白。
防治:预防:(1)彻底清塘,采用强氯精5-10ppm浓度或生石灰25ppm(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或水产保护神250ml/亩·米或安底福100ml/亩·米拌饵投喂(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三、红体病应激性红体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
症状: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淡水或海洋水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消费。
然而,和其他生物一样,对虾也有可能患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介绍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对虾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不洁水源、饲料及对虾自身携带等渠道感染到对虾,引起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以下是有关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卫生确保生长环境的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对虾细菌性疾病的首要措施。
保持对虾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进行换水,并排出污物和废料,以维持养殖水域的良好水质。
2. 对饲料的控制对虾的饲料质量也是引起对虾细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用量,保证饲料的卫生和营养。
3. 优化对虾养殖管理加强对虾养殖管理,适时检测对虾的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病毒性疾病对虾病毒性疾病是一类危害较大的疾病,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以下是有关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维护与细菌性疾病一样,保持对虾养殖水体的清洁也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此外,建议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滤水设施。
2. 选用优质对虾种苗对虾病毒感染的源头是种苗。
选择病毒抗性较强的对虾种苗,是防治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加强对虾免疫针对不同的对虾病毒,可以进行对虾免疫。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法和免疫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对虾的病毒性感染并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三、真菌性疾病除了细菌和病毒,对虾还可能感染真菌,引起真菌性疾病。
以下是有关真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维护真菌性疾病也是对虾养殖的一大难题。
对虾水质的维护是预防和控制真菌性疾病的关键。
减少对虾养殖的水温变化,加强水质的检测和科学运用清水等保持水体清洁,有助于降低真菌性疾病的发生率。
2. 卫生措施对虾养殖场要对设备进行合理归位和消毒,检测池壁和合适的去渣装备等减少病原菌传播。
如何识别小龙虾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如何识别小龙虾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小龙虾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在养殖业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环境、饲养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龙虾也容易患上一些疾病。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小龙虾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帮助养殖者们更好地保护小龙虾的健康。
一、疫病的识别与防治1. 白斑病: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可能形成坏死组织。
病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包括改善水质、控制饲料量和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来治疗。
2. 囊霉菌病: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灰色或黄色斑点,而且通常伴随着肌肉坏死。
这种疾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饲料调配、维持水质清洁和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风沙病: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包囊,常见于盲虾和半边龙虾。
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水质中风沙颗粒损伤虾体表导致的。
防治方法包括增加水流速度、减少沉积物以及加强虾体抵抗力等。
4. 颅壳软化病:小龙虾头部颅壳变软或脱落,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死亡。
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中缺乏钙离子。
防治方法包括调整饲料中钙磷比例、添加富含钙质的饲料和提高水质中钙离子浓度。
二、肠胃道疾病的识别与防治1. 细菌性感染:小龙虾肠道出现溃疡和出血,还可能伴有体表颜色变淡、无精打采等症状。
常见的病原菌有弧菌、沙门氏菌等。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饲料和水质卫生状况、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以及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寄生虫感染:小龙虾内脏出现囊泡状物质,而且常常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常见的寄生虫有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饲料卫生、控制水质和添加抗寄生虫药物等。
三、其他常见疾病的识别与防治1. 石斑病:小龙虾腹部表面出现白色或褐色结石。
病因是水质中过多的无机磷酸盐造成的。
防治方法包括改善水质、减少饲料中磷含量和加强虾体的代谢能力。
2. 缺氧病:小龙虾出现摆尾、口虾、停食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病因是水质中溶解氧不足。
防治方法包括增加水体的曝气和增加水流速度。
小龙虾十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52农家之友 2017. 8新技术养殖葵宝 当前小龙虾在市场上的江湖地位越来越高,而其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病害也非常受养殖户关注,以下是小龙虾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其处理方法: 软壳病 病因:体内缺钙,另外,光照不足、pH 值长期偏低,池底淤泥过厚、虾苗密度过大、长期投喂单一饵料也可导致本病。
症状:虾壳软薄、体色不红、活动力差、觅食不旺、生长缓慢、协调能力差。
预防:(1)冬季清淤;(2)用生石灰清塘,放苗后每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泼洒;(3)控制放养密度;(4)池内水草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30%;(5)投饵多样化,适当增加含钙饵料。
治疗:(1)20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2)用鱼骨粉拌新鲜豆渣或其他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7~10天以上。
烂壳病 病因:由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黏细菌、弧菌或黄杆菌感染所致。
症状:病虾壳上有明显溃烂斑点,斑点呈灰白色,严重溃烂时呈黑色,斑点下陷出现空洞,最后导致内部感染,甚至死亡。
预防:(1)运输投苗时操作要细致,伤残不入池,苗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消毒5分钟或3.2毫克/升青霉素浸泡15分钟;(2)平时操作小心,尽量不伤苗;(3)保持池水清洁;(4)投饵充足;(5)每15~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治疗:(1)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1次,3天后再用2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2)用15~20毫克/升茶饼浸泡后全池泼洒1次;(3)每千克饵料用3克磺胺甲基嘧啶拌饵,每天2次,连用7天后停药3天,再投喂3天。
黑鳃病 病因:虾鳃受真菌感染。
症状:鳃部由肉色变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变黑,鳃组织萎缩坏死。
患病的幼虾活动无力,多数在池底缓慢爬行,停食。
患病的成虾常浮出水面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不进洞穴,行动缓慢,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
预防:(1)更换池水,及时清除残饵和池内腐败物;(2)用25毫克/升生石灰,定期消毒水体;(3)经常投喂青绿饲料;(4)在成虾养殖中后期,在池内放些蟾蜍。
小龙虾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小龙虾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随着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和喜爱,小龙虾作为一种美味的水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小龙虾养殖业也逐渐兴起。
然而,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这对养殖户来说是一大挑战。
本文将介绍小龙虾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以及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小龙虾养殖。
一、白斑病白斑病是小龙虾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征是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斑点。
白斑病主要是由于水质不佳、环境脏污以及饲料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
养殖户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 维护水质: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清洁,保持适宜的水温和PH值。
2. 优质饲料:合理搭配饲料,避免长期单一饲料使用,同时要注意饲料的保存和消毒。
3. 增强养殖管理: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清洗养殖池,保持水质良好。
二、溶血病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龙虾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虾体变红,死亡率较高。
引起溶血病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包括环境、饲养管理和感染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1. 提高环境质量: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稳定,控制养殖密度,减少水质污染。
2. 合理饲喂:根据小龙虾的需求,合理搭配饲料,遵循科学饲养原则。
3. 防止感染:及时处理病虾,隔离病虾,避免病菌的传播。
三、白肠病白肠病是小龙虾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传染性和高致病性。
养殖户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 维持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过滤养殖水,控制养殖密度。
2.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喂养,定期清理饲料残渣。
3. 定期消毒: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四、软壳病软壳病是小龙虾养殖中容易发生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小龙虾皮壳变软、易碎。
以下是常见的防治方法:1. 提供充足的钙质:合理投喂富含钙质的饲料,如贝类粉末,提高小龙虾的钙质摄入量。
2. 维持适宜的水质:水质清洁,保持适宜的水温和PH值,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
3. 防止病原侵袭:增强小龙虾的抵抗力,投喂富含维生素C的饲料,预防病原菌的侵袭。
罗氏沼虾常见病害防治

罗氏沼虾常见病害防治简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称巨型淡水虾或大马河虾,是淡水虾的一种。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水产品种类,被广泛养殖于亚洲许多国家。
然而,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罗氏沼虾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白斑病(white spot disease)是罗氏沼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海洋病原体引起。
它会导致虾体表出现白色斑点,严重者可能导致虾虫死亡。
以下是预防和控制白斑病的措施:1.规范养殖环境:养殖池水质应保持清洁,充分过滤并更新水源,确保水质清澈、透明。
保持水温和盐度适宜,同时避免过度密度养殖。
2.强化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平衡且易消化的饲料,并根据虾的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和投喂量。
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饲养,以防止虾虫发生应激反应。
3.定期检查和隔离:定期检查虾虫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虾虫出现白斑病症状,应及时将其隔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的扩散。
4.选择抗病种苗:选用具有较高抗病性的罗氏沼虾种苗进行养殖,通过选择性繁殖和育苗,提高虾体的自身免疫能力。
二、腐烂病腐烂病(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会导致罗氏沼虾的肝胰腺组织坏死,严重影响虾的生长和存活率。
以下是预防和控制腐烂病的措施: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洁,适时清理底泥,确保水中的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同时,避免使用过期、变质和污染的饲料。
2.合理调控水温:合理控制养殖水温,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对虾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温季节,可以考虑使用通风设备和增氧设备来降低水温。
3.健康饲喂:提供充足的营养饲料,并根据虾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的饲喂管理。
避免过度饲喂和过度投喂,防止引发虾虫的应激反应。
4.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对进入养殖环境的罗氏沼虾种苗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避免带入疾病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类病防控常识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虾类养殖产量409万吨,约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2%,其中主要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等。
近年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主要疫病和新发疫病有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4种、细菌性疾病1种和真菌性疾病1种。
为普及这些重要疫病知识,宣传防控措施,我们组织编写虾类疫病相关知识和防控常识,供有关方面参考。
1.2.1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属于线头病毒科,白斑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粗棒状的线团,一端露出线头。
该病毒大小为(80~120 )纳米×(250~380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白斑综合征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
养殖水温在20~30℃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
易感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养殖虾类。
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
对虾摄食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甲壳类会导致病毒进行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白斑综合征暴发时,患病虾行动异常,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并很快死亡。
患病虾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甲壳上出现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病虾甲壳上仅有少量或几乎没有白斑。
在患病的群体中,虾的颜色变化很大,主要呈淡红色或粉红色。
患病中国对虾头胸甲部位出现的白斑患病南美白对虾出现红体和白斑症状病虾体表出现白斑症状病虾头胸甲甲壳上的白斑1.2.2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在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
【病原】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角对虾浓核病毒属。
病毒无囊膜,呈二十面体状,颗粒大小20~22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该病毒可感染对虾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各生长阶段。
易感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蓝对虾。
感染该病毒或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南美白对虾和蓝对虾可终生携带病毒,并通过亲虾传给后代,还会通过互相残食或污染病毒的水体感染其他个体。
携带病毒的亲虾产的卵通常不能发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临床症状】被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的南美白对虾幼虾可出现矮小残缺综合症,患病稚虾额角弯曲(向左或右弯曲45°至90°)或变形,触角鞭毛皱曲,体表粗糙,出现“大头”或其他表皮畸形。
病虾大小差别很大,生长速度各异,体型比正常对虾小很多(侏儒虾),但在我国养殖过程中很少能观察到相应症状。
该病毒可引起蓝对虾稚虾急性、大量死亡,成虾感染后很少出现症状或死亡。
急性感染状态的蓝对虾稚虾摄食明显减少,病虾在养殖池内缓慢游动至水面,保持静止不动,接着向后翻转,缓慢沉到池底(腹部朝上)。
出现这种行为的病虾在几个小时内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体力不支或被其他健康虾攻击和残食。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病虾的临床症状1.2.3虾虹彩病毒病虾虹彩病毒病是一种感染甲壳类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目前我国主要的甲壳类养殖区域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属于虹彩病毒科,十足目虹彩病毒属,大小为150~160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目前已报道的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和红螯螯虾虹彩病毒为该病毒的两个分离株,均可导致虾虹彩病毒病。
【流行特点】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侵染从仔虾到亚成虾阶段的虾类。
在养殖过程中,对虾体长在4~7厘米时最易被感染。
养殖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感染后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
养殖水温在16~32℃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疫病高发期集中在4月至8月。
易感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
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
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临床症状】发病虾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停止摄食,活力下降等症状。
濒死的个体会失去游动能力,沉入池底。
罗氏沼虾感染后,额剑基部甲壳下呈现明显的白色三角区域病变,行业上称为“白头”或“白点”。
患病的脊尾白虾额剑基部也出现轻微的发白现象,但脊尾白虾对该病毒的感染表现出部分耐受性。
部分患病的南美白对虾还会出现明显的红体症状。
健康与患病的南美白对虾对比A. 健康南美白对虾(左1~2)和患病南美白对虾(右1~3)外观对比B. 健康南美白对虾(上)和患病南美白对虾(下)头胸部切面对比患病罗氏沼虾外观及头胸部症状蓝色箭头示“白头”,白色箭头示肝胰腺颜色变浅健康和患病的脊尾白虾外观对比1.2.4偷死野田村病毒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目前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偷死野田村病毒,属于野田村病毒科、甲型野田村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形,大小为25~30 纳米,核酸类型为RNA。
【流行特点】偷死野田村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
该病多发生于较高水温(28℃以上)、养殖30天后,累计死亡率可达80%。
易感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三疣梭子蟹等,以及沙蚕、卤虫和蜾蠃蜚等饵料生物。
野生甲壳类可被该病毒感染或携带该病毒。
该病毒可通过亲虾的精、卵细胞进行垂直传播。
高剂量感染该病毒的受精卵通常不能正常发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具有较高的病毒感染率。
经口感染是该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苗种带病毒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偷死野田村病毒除了危害养殖虾类外,还可感染养殖鱼类并导致其发病。
【临床症状】病虾游泳足肌肉因病毒感染而受损,游泳能力下降。
病虾通常在池底深水区陆续死亡,不容易被养殖者观察到,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病毒性偷死病”或“偷死病”。
病虾表现出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甲壳变软,空肠空胃,生长缓慢等症状,很多时候还可见病虾腹节肌肉不透明或局部发白。
体长小于10厘米的对虾感染该病毒后,病虾生长缓慢且甲壳软;甲壳软是该病不同于虾肝肠胞虫感染的典型特征。
患偷死野田村病毒病南美白对虾的临床症状黑色箭头示局部发白或透明度下降的肌肉;白色箭头示萎缩、颜色变淡的肝胰腺。
黑色三角框示健康对虾,白色三角示健康对虾的肝胰腺;黑色三角示患病对虾。
感染偷死野田村病毒的斑马鱼眼球突出黑框箭头示健康斑马鱼的正常眼部,红箭头示患病斑马鱼眼球突出。
【预防措施】(1)生物安保措施是预防虾类病毒病的核心,需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
(2)采购经检疫合格的种苗。
(3)科学设置养殖密度。
(4)对养殖场、养殖池塘和养殖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土池和养殖场可以使用生石灰0.25千克/米3(水体)或相当效力的消毒剂消毒12小时以上,底泥消毒翻耕深度应在10~15厘米;水泥池、地膜塘和养殖设施用次氯酸钙50~100克/米3(水体)浸泡消毒24小时以上;养殖或育苗用水可使用次氯酸钙40~100克/米3(水体)或相当效力的消毒剂消毒12小时,消毒后充分曝气消除余氯(每立方米水体低于3克),才可放苗或者将水注入池塘。
(5)投喂冰鲜饲料存在传播虾类病毒的风险,养殖中推荐采用商品化饲料。
(6)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近缘虾蟹的混养,减小疫病跨宿主传播的风险。
(7)偷死野田村病毒病发病区域不宜采用鱼虾混养的方法控制病原传播。
【控制措施】(1)怀疑虾类病毒病发生的情况下,保持养殖水体的高溶氧、低氨氮和低亚硝氮状态,维持养殖水体的温度、pH和盐度等水质指标稳定,可减缓发病速度。
(2)发现养殖对虾有患病迹象,及时送县市级以上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检测确诊。
确诊患病的亲体、苗种禁止用于生产、流通和交易。
应及时捞出病死虾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3)患病池塘清塘时,养殖废水需使用生石灰0.25千克/米3(水体)处理12小时再排放;清塘后需利用上述消毒措施等对养殖池塘、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1.2.5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经济危害严重,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能够表达毒力蛋白PirAB的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主要为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也包括能够表达毒力蛋白PirAB 的坎贝氏弧菌、欧文氏弧菌。
【流行特点】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因此该病最早也被称为“早期死亡综合征”。
易感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
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
本病往往发生在海水养殖虾中,盐度降低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临床症状】患病对虾主要表现为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空肠空胃,甲壳变软,失去活力等症状,死亡率高达100%。
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南美白对虾表现出肝胰腺变浅、发白,空肠空胃。
【预防措施】(1)实施生物安保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
(2)采购经检疫合格的种苗。
(3)科学设置养殖密度。
(4)改善育苗场和养殖场水质条件。
(5)养殖池塘应进行有效的清淤、消毒、翻晒,池塘结构和水流控制应有利于对粪便等的收集和处置。
养殖场、养殖池塘和养殖设施的消毒处理可参考虾类病毒预防措施的第(4)条。
(6)在早期的养殖中应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投喂方式,避免饲料在水中停留过长时间或发生残留。
(7)虾池之间设备和工具不能交叉使用,并定期消毒。
【控制措施】(1)怀疑虾类细菌病发生的情况下,可采取改善水质和底质、在饲料中添加有益菌、间隔拌喂药物等控制措施。
(2)对于急性发病且死亡率较高的池塘,应立即送样品到县市级以上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或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确诊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养殖场应立即对相关虾池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虾的移动和运输,及时捞出病虾,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发病池塘进行彻底清塘,发病池塘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排放,清塘后需对养殖池塘、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1.2.6虾肝肠胞虫病虾肝肠胞虫病是一种水产新发真菌性疫病。
目前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该病的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属于真菌界、微孢子门、单倍期纲、壶突目、肠胞虫科。
【流行特点】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
易感品种主要包括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
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携带该病原的对虾粪便可污染养殖水体、对虾饲料(饵料),从而使该病原在对虾群体中快速传播。
该病原可能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使子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