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进行计算,体

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策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变式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我将题目进行了如下变式:

变式一:改编问题(已知总路程和甲、乙两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刻)

甲、乙两列火车早上8:00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几时相遇?

变式二:改编条件和问题(已知总路程、相遇时间和甲车的速度,求乙车的速度)

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变式三:改变行进方向(理解“同向开出”,由相遇问题迁移到追及问题。)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同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甲车几小时后追上乙车?

五、拓展探究:

为发展创新意识,根据此习题的问题结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探究题:

小林、小云二人在一条马路上练习骑自行车,小林的速度是250米/分,小云的速度是200米/分。开始时,两人相距1500米,两人同时出发,几分钟后相距500米?

解答本题时应分析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相向而行。原来相距1500米,出发后距离逐渐减少至500米。

2、相向而行,到相遇,再离开,相距500米。

3、同向而行,小云在前,小林在后,由于小林比小云快,所以两人距离在缩小。追上之前相距500米。

4、同向而行,小云在前,小林在后,由于小林比小云快,小林追上小云后

超过小云500米。

本题还有两种不可能的情况:

1、从运动方向来看,背向而行。距离将比1500米远,不可能相距500米。

2、从运动方向来看,同向而行,小林在前,小云在后。这样,二人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也不可能。

六、解题反思:

设计这题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因素,此题题型开放,结果多样,要求学生能发散思维,想象运动的不同形式和产生的各种结果,分析中能数形结合。

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到“相向而行”这种情况,解决此类题时,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线段图将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的问题。

结语:

通过本次说题活动,我觉得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能力,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以上是我的说题内容,还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一、题目背景: 本题出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中练一练的第5题,属于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测量部分的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也是后面学习圆锥知识的基础。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概念和特征,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后的一个习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要求学生要掌握其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解决此类型的问题。通过这题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其隐含的体积等量关系,正确运用圆柱体的体积知识,并进一步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为载体,稍稍加以变化后,利用隐含的一个等量关系来计算出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铁块的体积其实还是求圆柱体的体积,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比如: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水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因此,我认为这道习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

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容器半径的关系。 三、指导策略: 要使学生彻底弄清楚题意,能正确解题,就要在帮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圆柱体表象,但老师的讲解说教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代替学生的空间想象。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该题型的解题思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解题中,我会安排通过四个步骤去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想象并尝试画一画立体图形来表述题意,让学生读题、理解、思考,运用已有的相关经验,画一画水体变化的草图,从而促进学生更清晰地、更正确地理解题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后让学生来说一说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容器半径的关系。 3、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找出解题方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此题解题方法是:10÷2=5(cm)5×5×3.14×2=157(米3)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探究解题策略。我会设计这样三个问题进行引导。 (1)、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得到这个铁块体积的。 让学生及时地回顾本习题的解题过程。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来自人教版第几册第几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学习了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对什么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为今后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什么…… 能力目标:经历,体验,探索什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什么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的放矢,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引入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2.直观演示法:直观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运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达 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3.课件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实现原有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 效果。 4.数学思想渗透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学数学。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据此设计以下学法:1.动手实践法: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直接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发现其中蕴涵 的数学思想。 2.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自主探索法:自主学习让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

理解速度 、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进行计算, 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 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策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变式练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ppt

小学数学说课稿ppt 篇一: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精选30篇(打印版) 小学数学精品资料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关于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

十分钟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2021年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

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 进行计算,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 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进行计算,体 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策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变式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我将题目进行了如下变式:

小学数学说题稿汇编

小学数学说题稿 ——张艳燕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和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四、思路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逻辑推理问题,出示最会推理的有几个传奇人物:柯南、福尔摩斯......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_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_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对于本节课我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设计,几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 讲” 、学生被动“ 听” 的局面,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 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

2、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共5篇) 篇一:小学数学说课稿: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说课稿: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说课稿范 文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

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page]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易)

科学《地球的内部》说题稿 小学部科学组易向华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很高兴我能站在这里,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我准备从地球的结构、火山的分类、以及地震来时的自我保护,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题目: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这是以填空题出现的,大部分同学会很快写出答案,有的同学没记住,写不出来,还有的同学会说不会写,如写成了(地壳)、(地慢)、(地该)。 2、有时是以选择题出现的,如: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里依次是()、()、()。 A、地壳、地幔、地心 B、地幔、地心、地核 C、地表、地心、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像这种选择题有的同学一眼就能看中选好,有的同学模棱两可,选A选B还是选C都有地心呀,有的干脆乱懵。 第二个方面是以火山出题,如: 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三部分。 像这种问题平时在课堂上讲过并会出现各类火山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火山的认识。 第三个出题意向就是地震,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如:假如地震来了,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跳窗逃生 B、躲在桌子底下 C、躲在卫生间的墙角 D、远离高压电线 在这道题中,一定要看清题目,做法不正确的是,有很多的同学会选C,这是由于审题不清,正确答案是B、C、D,不正确答案是A,所以应该A。 二、解题反思: 设计这些题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因素,第1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既是一个记忆性题目又是一个操作、实验的题目,地球就像鸡蛋、地球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鸡蛋分为蛋白、蛋清、蛋黄,第2题火山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很好记,一死一活一休眠,第3题地震时的自救,地震来时,请莫慌,跳窗逃生不理想,远离和躲是要方,掌握方法是关键。 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这种情况,解决此类题时,要让学生认真审题,解决实际的问题。 结语: 通过本次说题活动,我觉得我们的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渗透科学思想,让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审题,灵活做题,以上是我的说题内容,还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小学数学说题稿 ——张艳燕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就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就是人们生活、劳动与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与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与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她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就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与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就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解法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她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逻辑推理问题,出示最会推理的有几个传奇人物:柯南、福尔摩斯、、、、、、 教学思路:1、可以先明确题中给与的隐藏条件:同时到会的肯定不同班,不同时到会的可能同班,列出已知条件,需要解决的问题,让

数学说题稿

初中数学说题稿 数形结合的函数题历来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考生而言,数形结合的函数题是一根标尺,可以比较准确的衡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同时它的得失,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我就一条数形结合的函数题进行讲评。 题目: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 mx =与双曲线 n y x =相交于A(- 1,a)、B两点,BC⊥x轴,垂足为C,△BOC的面积是1. (1)求m、n的值;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一、阐述题意 本题的已知条件是: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相交于A(-1,a),△BOC 的面积是1。由于此题是数形结合的题目,因此里面隐含着很多的条件,比如点A与点B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点B横坐标等于OC的长度,点B的纵坐标的绝对值等于BC的长度等,这是学生所不注意的地方,也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题目的难点是学生难想到将A点的坐标转化到B点坐标,利用△BOC的面积求出点B坐标,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学生在求A点坐标时比较容易出错。用好中心对称和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由于此题综合性较强,条件较分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大,难度系数是0.3。 二、题目背景 此题来自新人教版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知识的一道改编综合题,在知识点整合上很经典,非常有探索性和价值性。 1、本题知识点涉及: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心对称,求函数的解析式等。 2、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租船问题说题稿

四年级下册第11页第4小题说题稿 桃源行中心学校吴永杰 一、说题意 租船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后教学的,此时学生对分步解决问题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在四年级上册学生已学过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本题要解决的租车问题就是生活中有关最优化问题的研究,通过解决租车问题渗透优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更复杂的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的条件有:①老师人数为14人;②学生326人;③大车可坐40人,租金900元;④小车可坐20人,租金500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租车最省钱 二、说思路 思路解决此题之前要先明确以下问题: 1.本题目标群体即老师和学生,“我校共有老师14人,学生326人”,隐含条件就是目标群体共有340人。 2.实现方案:一种是大车一种是小车,租金不等,乘坐人数不一;大车40人900元/辆,小车20人500元/辆,由题意得出:两辆小车的乘客量=一辆大车的乘客量,但在价格上两辆小车租金 >一辆大车租金。 解决问题前首先要了解整个题的脉络,这样才能轻而易举的列出关系式。先不考虑怎样选择最省钱的问题,要求在满足所有乘客乘车后所计算出的车费总价钱。 一共有340人,那么要需要多少辆车才能乘载这340人呢 汽车总数:总人数/这辆车的乘客量(若乘客有余数,则再加一辆车) 已知汽车的数量求总价:所需汽车总数×每辆车的租金

这样一来基本关系式就得出了: 总价=总人数÷每辆车所乘坐人数×租金 有了关系式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考虑怎样租车最省钱问题了。首先我们先假设一下 ①如果所有人都坐大车,那么价格是多少 ②如果所有人都坐小车,那么价格又是多少 大车乘坐40人,租金900元/辆;小车乘坐20人,租金500元/辆。 若全坐大车,则汽车总数: 340÷40=8......20 8辆车剩余20人 8+1=9(辆) 总价=9*900=8100(元) 若全坐小车,则汽车总数:340÷20=17(辆) 总价:17÷500=8500(元) 按这么来看的话全坐大车要比全坐小车省钱,之前我们就已经得出结论:在大车与小车乘客量相同的条件下,用大车是最省钱的,但是全乘坐大车有一个问题,就是大车最后一辆车没有乘载满乘客,这样就会有20个空位浪费掉;既然如此,为何不尝试把最后的20人转成小车呢经过这样安排不仅所有的位置都充分利用了起来,而且小车的租金还要比大车便宜400元,因此最省钱的方案就是8辆大车+1辆小车,总价=8×900+1×500=7700(元) 三、说思想 此问题充分涉及到小学数学中的四则运算的混合计算,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自主解题能力的基础,也是对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解决此问题中用到了假设的思想,实际上此问题共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乘车的总价,第二个问题是怎样乘车最省钱,其实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的,那我们就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一、题目背景: 本题出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中练一练的第5题,属于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测量部分的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也是后面学习圆锥知识的基础。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概念和特征,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后的一个习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要求学生要掌握其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解决此类型的问题。通过这题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其隐含的体积等量关系,正确运用圆柱体的体积知识,并进一步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为载体,稍稍加以变化后,利用隐含的一个等量关系来计算出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铁块的体积其实还是求圆柱体的体积,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比如: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水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因此,我认为这道习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容器半径的关系。 三、指导策略:

要使学生彻底弄清楚题意,能正确解题,就要在帮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圆柱体表象,但老师的讲解说教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代替学生的空间想象。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该题型的解题思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解题中,我会安排通过四个步骤去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想象并尝试画一画立体图形来表述题意,让学生读题、理解、思考,运用已有的相关经验,画一画水体变化的草图,从而促进学生更清晰地、更正确地理解题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后让学生来说一说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部分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部分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容器半径的关系。 3、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找出解题方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3此题解题方法是:10?2=5(cm)5×5×3.14×2=157(米)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探究解题策略。我会设计这样三个问题进行引导。 (1)、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得到这个铁块体积的。 让学生及时地回顾本习题的解题过程。 (2)、如果我们把这个容器变成长方体,那要怎么求铁块的体积。 换成一个不规则的容器行吗,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这道习题的特点就是利用了水的特点,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量地转化成了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图形的体积。 (3)、学到现在,你觉得像面对这种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来解决,说说你的想法。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 中考数学压轴题历来是初三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考生而言,中考压轴题是一根标尺,可以比较准确的衡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同时它的得失,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我就2012年德州市数学中考第23题第2问进行讲评。 中考题 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点P 为正方形AD 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 、点D 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 使点B 落在P 处,点C 落在G 处,PG 交DC 于H ,折痕为EF ,连接 BP 、BH . (1)求证:∠APB =∠BPH ; (2)当点P 在AD 边上移动时,△PDH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 (3)设AP 为x ,四边形EFGP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审题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折叠问题;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本题通过翻折将全等变换,相似构造,勾股定理运用,融进正方形,不失一道好的压轴题,很值得推敲。由于此图形是正方形,因此里面隐含着很多直角,这是学生所不注意的地方,也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题目的难点是学生无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有效的图形上进行解决,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用好直角三角形和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由于此题综合性较强,条件较分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大,难度系数是0.19。 2.解题过程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与分析,可有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思路与解法一:从线段AD 上有三个直角这一条件出发,运用“一线三角两相似”这一规律(见课件),可将条件集中到△EAP 与△PDH 上,通过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来解决。 解法如下: 答:PDH 的周长不变,为定值8. P H G F E D C B A 图1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三角形的面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三角形的面积》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六单元的内容。学会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所以本节课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是学会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要求,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实验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巩固练习法。学法上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多媒体展示两块三角形菜地的图片,狮子大王宣布:“我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话没说完,狡猾的狐狸就说:“让我来先挑吧,我挑第二块,这块比较大!”忠厚的山羊瞅了瞅这两块菜地,便欣然地接受了第一块。狮子大王又开口了:“大家想想,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可以打开我旁边的百宝箱。”此时学生们开始议论,紧接着我以学生们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们会非常积极得说出他们想知道两块菜地的面积。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2、操作探究(之后我设计了操作探究的环节)(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令狐采学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

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 数据进行计算,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 以运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