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出版考试课件中级——基础篇第一章出版概论

出版考试课件中级——基础篇第一章出版概论

选题审批:将选题策划方案提交给 相关部门审批,获得批准后进入下 一阶段
组稿:编辑根据选题计划,寻找合 适的作者和稿件
组稿与审稿
修改:编辑根据审稿意见,与作者 沟通,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审稿:编辑对稿件进行审核,包括 内容、语言、格式等方面
定稿:编辑对修改后的稿件进行最 终审核,确定是否可以出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当代: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兴 起和发展
出版物的定义
出版物是指通过印刷、 电子、音像等方式,将 文字、图片、声音等元 素组合而成的作品。
出版物包括书籍、 杂志、报纸、音像 制品、电子出版物 等。
出版物具有传播知 识、文化、信息等 功能。
出版物需要经过编 辑、校对、设计、 印刷等环节才能完 成。
定义:出版法规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出版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总称。
作用:规范出版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出版秩序,促进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内容:包括出版管理、出版物内容审查、出版物发行、出版物进出口等方面的规定。
重要性:出版法规是出版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保障出版自由、维护出版秩序、促进出版 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出版机构需要定期 向新闻出版总署提 交出版计划和出版 成果报告
确定选题:根据市场需求、读者需 求、出版政策等因素确定选题
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制定选题策划方案,包 括选题定位、目标读者、内容结构、 出版形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选题论证:对选题进行市场调研、 可行性分析等,确保选题的可行性 和市场前景
出版考试课件中级——基 础篇第一章出版概论

最新出版概论-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教学讲义ppt

最新出版概论-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教学讲义ppt

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
出版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 响,即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作为出版活动的社会基础,对出 版活动发展的方向、规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出版活动作为意 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份,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 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1.社会发展对出版的决定性影响。
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二)
2.出版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 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①形成舆论导向。营造 一定的思想氛围,从而形成某种舆论导向。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出版物都发挥了重大作用。②深化思想教育。 出版物为各种思想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影响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和 方法,成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出版 业成为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③促进社会生活的整合。通过 出版物的大量传播,将符合社会共同规范的知识内容告诉人们,引导人们 自觉按照社会规范来调整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在合乎社会整体利益要求的 基础上满足自己的个体利益,促进社会不断整合,协调发展。(2)对经 济发展的影响。①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者思 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不断适应科学技术对劳动者提出的智力要求, 以高度自觉的主人翁态度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潜在生产力转变成现实 生产力。②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时过境迁,落后的经 济观念可能阻碍经济发展,更新经济观念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观念。
(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的命运。政治制度开明,环境宽松, 出版活动就活跃、兴旺,反之就冷落、荒芜。(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 版提供物质条件。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出版,经济充分发展 才会造就巨大的出版市场。掌握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分三个层次。(3)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强大推动动力。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从而影响出版发展,还能够促使出版技术不断改进。(4)社会文化的发 展为出版提供活力。出版物的作者是作为国民的作者创作的,因此国民的 文化程度、文化素质是出版物精神文化水平的决定因素;出版物整体水平 的提高,又是作为国民的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水准推动的。作者创 作的素材来自社会,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根基形成的合力,就是 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出版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差异,文化资 源的差异是巨大因素。

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论

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论
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 论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核心概念:
出版 编辑 出版物 出版者 出版事业 出版产业
核心内容,影响着工作开展及理论建构。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出版:
出版源自日文汉字原写法,原为“出板”。1912《德川幕府时代书籍考》
木版印刷时代用板木(出板)——西方活字印刷(出版)
第三节 出版的性质
出版工作重点与难点:
三种外部规制:意识形态-市场规律-大众需求 三种内部属性:国家出版-商业出版-大众出版
思想性与获利性 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
出版产业渐渐从非独立走向相对独立,由半市场化走向市场化。
第四节 出版的功能
传播四种功能:劝服、告知、教育、娱乐 《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出版功能:
序号影响因素主要内容信息知识载体从自然物质发展到纸磁光电出版物品种类型扩大竹木简牍到网络出版物信息知识记录方式手工写刻到铸字到计算机输入扫描等信息知识复制技术手写传抄印刷到多种复制方式并存复印打印下载屏显等总之现代信息出版技术之发展使人类在出版上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桌面出版desktoppublishing网页出版webpublishing之后又到了跨媒体的网络出版networkpublishing
对某一作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复制,并在 公众中发行,以供阅览或观赏
无论复制本以何种方式制作,只要满足公 众的合理需要
作品编辑加工后,经复制向公众发行。后 指作品复制、发行
• 问题:有何相同及不同之外??? • 对公众发行;其他要素、印刷——复制、编辑 作品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理解出版概念时的关键问题:
古代:上梓、梓行、刊行、开板、板印、付梓
1756年文献,明治20年(1887年)《出版条例》 “出版”这一词汇是19

2020年出版学考研大纲——北京印刷学院

2020年出版学考研大纲——北京印刷学院

2020年出版学考研大纲——北京印刷学院一、考试要点与相关能力要求1.考查编辑、出版理论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2.考查应用编辑学、出版学基本理论分析出版现象和中国出版活动发展史案例的能力。

3.考查出版策划和文化创意工作所要求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水平及相应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考试题型简要问答、案例分析、论述、写作三、考试大纲1.现代出版学基础理论:出版的概念性质、功能,现代出版学的形成,出版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与原则: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出版队伍的建设,出版工作者的基本修养与基本素质。

3.编辑与出版:编辑的概念与性质,编辑的主要类型,编辑角色与编辑模式,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影响编辑工作开展的因素。

4.出版物及其构成:出版物的概念、载体演变、标识、基本结构、类型、形态变化,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变革,书籍的构成、类型和计量单位。

5.出版管理制度与出版形式:出版管理制度及思想理论基础,出版行政管理,出版机构的设立,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6.编者和读者:读者的概念、结构,编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需要和读者心理,编辑部的读者工作。

7.选题策划及组稿:选题与选题策划,选题的原则与选题计划,选题策划的依据、内容和方式,组稿工作,约稿方式与程序。

8.审稿及编辑加工:审稿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步骤,三审制及存在问题,审稿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因素,编辑加工的概念、方法、步骤及技巧,辅文和图稿加工。

9.出版的相关业务:与出版有的关著作权法律知识,出版合同的签订,出版侵权与版权管理,发稿及出版物校对,重印与再版,出版物质量管理,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

10.出版物装帧设计:装帧设计的内容、指导思想、原则与特点,出版物结构和装订样式设计,出版物的材料设计、美术设计、开本设计和版式设计。

11.出版物成本及定价:出版物成本的概念、构成及控制,出版物成本核算中的重要概念,出版企业纳税管理,影响出版物定价的因素,出版物定价模式与基本策略。

出版学概论

出版学概论
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包括类比、归纳、演绎、析因、分 析、综合等一般的科学方法;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出版 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出 版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3.专门的方法
交叉移植方法:移植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方法作为出版学的 研究工具。如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 信息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应用于出版学研究。
2.对出版学科研究体系和内容的构想
(1)出版学科的研究体系 微观出版学(支撑学科)
↑ 出版学(主干学科)
↓ 宏观出版学(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2)出版学科的研究内容 出版工作的一般规律;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三
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出版经营管理体制;出版行为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著作权理论;出版队伍建设;出版 史和出版的国际交流
中列有《出版事业志·出版学研究概况》最早采用“出版学”。 • 1949年3月自由出版社李次民《编辑学》为最早——主要是从新
闻并兼顾杂志的角度来研究编辑学的。 • 1950~1960年,时代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
翻译出版了苏联的《出版社的任务》、《提高书籍出版工作的 质量》、《书籍出版事业的组织和经营》等实际中出版专业图 书。 •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研究和出版工作一起被迫停止。 •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界第一次提出创立出版学及其各 分支学科任务,出版学研究进入全面开展的阶段。 • 1980年,陈仲雍发表《科学的编辑和编辑的科学》一文,提出 要建立普通编辑学、各科编辑学、现代化编辑学、编辑过程学、 编辑工作管理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要研究图书编辑学以 及其分支学科。
第一节 出版与出版学的词源与定义

出版学概论

出版学概论

二、出版学的学科特点
1.出版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2.出版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 3.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4.出版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第五节 出版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出版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的方法
哲学是出版学的研究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哲学方法是 社会科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哲学方法提供定性指导,提供价值判断 和是非判断。 调查研究法(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 古今中外法(又叫历史主义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分析综合法(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2.从中西方出版工作的起源上看出版的内涵 .
(1)西方出版工作的起源 ) •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出版家 提图斯·庞波尼乌斯·雅典库斯 (Titus Pomponius Atticus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32年) 创办了一家写本出版社。 (2)中国出版工作的起源 ) • 汉代书肆,佣书、经生的出现,可谓印刷技术发明前古 代抄写出版业兴盛的明证。 • 结论:从世界范围看,出版工作的产生都早于印刷技术 的使用。
• 1926年斯坦利﹒昂温(Stanley Unwin)的《出版概论》(The Truth About Publishing,1926) 被誉为西方出版界的“圣经”。 • 1970年出版的美国小赫伯特·史密斯·贝利(He rbert Smith Bailey,Tr.)《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The A rt and Science of Book Publishing) • 1974年出版的[美]J.P. 德索尔(John.P.Dessauer)的《出版学概 说》(Book Publishing What It Is ,What It Does) (1988) • 是西方较有影响的三本出版专业论著,但均以出版实践操 作知识介绍和经验总结为主,学术理论研究和分析不足. • 60年代以后,专门的出版研究机构在欧美国家先后成立。 1976年,书业研究集团(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BISG) 在美国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欧美出版研究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

出版学基础

出版学基础

• 第六讲:出版物市场消费需求与流通活

动的组织
• 第七讲: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
• 第八讲:我国出版业的未来发展
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 教材:出版学原理,罗紫初著,武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 • 主要参考资料: • 1、出版学基础研究,罗紫初等编,山西人民社2005年出版 • 2、选题论,赵航著,辽教社1995年出版 • 3、编辑学理论研究,吴飞著,浙大社2002年出版 • 4、编辑学概论,向新阳著,武大社1995年出版 • 5、出版学新论,张志强编著,苏大社2003年出版 • 6、出版学,余敏主编,中国书籍社2002年出版 • 7、出版学基础,罗紫初等著,山西人民社2005年出版 • 8、出版学导论,罗紫初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 a、国家通用的法律法规
• b、国务院颁发的出版行政管理法规
• c、新闻出版总暑颁发的行政法规与规章
• 在出版法律法规建设上目前存在的问题

3、出版政策建设(主要是经济政策建设)
• 书业经济政策的涵义:指国家为扶持出版业发展而针对出版业实际情况,从经济上对出版业的运行 所作出的一些特殊的规定。

3.经济学。
4.新闻学。
5.图书馆学。 出版学的交叉学科
6.文献信息管理学。
(二)出版学的分支学科
• 1、构成出版学分支学科的基本条件:

a、研究对象与出版学研究对象紧密相关
• b、研究成果能构成对出版学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
• c、己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知体系(标志:有一系列论文,具有一定质量的代表性专著)
五、出版活动的社会功能(狭义的)
概念:是指出版活动所具有的影响社会公共生活与环境的功用与机能。
内容:1、知识交流功能

现代出版学

现代出版学

第一章绪论一、我国出版历史概述(一)出版活动始于何时?1、始于殷商时期,以甲骨文为标志2、始于东汉时期纸张的发明,以纸写本为标志3、始于隋唐之际,以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为标志判定出版活动起源的标志是出版物的生产与流通活动都已出现。

我国出版活动的起源要从西汉末年槐市的出现算起。

稍后出现的“书肆”,则标志着出版物生产与流通活动都已出现。

(二)古代出版业的发展特点:1、出版管理制度上以皇权为主的至高无上性。

2、形成以官刻为主导、坊刻与私刻并存的出版体系。

3、出版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封建统治者对思想文化事业的管制。

4、出版活动中强调编辑的作用与编著合一。

5、注重编辑出版活动的学术性。

6、出版编辑工作与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有密切的关系。

分期:1、手工抄写出版时期(西汉末年至公元6世纪雕版印刷术出现)2、手工印刷出版时期(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机械化印刷厂出现)(三)近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分期:1、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与译书机构的设立。

2、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兴起。

3、传播新文化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

4、新中国出版业的建立和发展。

(四)我国出版业现状2008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9家(包括副牌社34家),其中中央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14家),地方出版社359家(包括副牌20家)。

全国共出版图书274123种,其中新版图书148978种,重版、重印图书125145种;出版期刊9549种;出版报纸1943种。

2008年全国共有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78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40家。

二、现代出版学的形成(一)“出版学”一词的来源“出版学”一词的正式提出者是日本学者清水英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编辑学”这一概念的国家。

(林穗芳)(二)我国出版科学建制成熟的表现:1、出版组织和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2、出版单位和出版物数量的不断增加;3、出版工作者、科研人员及组织管理人员数量增多,出版、研究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4、出版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形成;5、学术刊物和专著的出现;6、高等教育中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出版本质属性是其传播性:
是由出版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 是其他出版性质发生作用的基础。
出版传播性:一定的信息知识通过复制,向社会广泛传播的属 性。
工具属性:信息知识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可利用出版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在此本质属性下,衍生出思想性、革命性、政治性、 教化性、科学性、群众性、计划性、工具性、获利性。且在 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下,其各种性质凸显程度不一 样。
古代:上梓、梓行、刊行、开板、板印、付梓
1756年文献,明治20年(1887年)《出版条例》 “出版”这一词汇是19
世纪经日本传到中国。
黄遵宪1879年最早使用
梁启超1889年《自由书》叙言:“西儒约翰弥勒日,人群之进化,莫要于
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三大自由皆备于我焉,以名吾书。”
《现代汉语词典》(1996)
第三节 出版的性质
出版工作重点与难点:
三种外部规制:意识形态-市场规律-大众需求 三种内部属性:国家出版-商业出版-大众出版
思想性与获利性 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
出版产业渐渐从非独立走向相对独立,由半市场化走向市场化。
第四节 出版的功能
传播四种功能:劝服、告知、教育、娱乐 《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出版功能:
出版概论第二讲 现代出版学基础理 论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核心概念:
出版 编辑 出版物 出版者 出版事业 出版产业
核心内容,影响着工作开展及理论建构。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出版:
出版源自日文汉字原写法,原为“出板”。1912《德川幕府时代书籍考》
木版印刷时代用板木(出板)——西方活字印刷(出版)
序号 内 容
1
出版概念中出版内容应大于作品的含义
2
印刷不能作为出版概念的必要条件(Publish edit)
3
编辑是否构成出版要素?管理与实际
总结
强调信息知识、复制和公之于众三大要素
定义:将文字、图画、声音、图像、数字或符号等信息知识记录在一定介质上,并 进行复制、向公众传播的行为。
• 问题:
与广播电视等传播行为之区别? 请举出几种出版行为
第二节 影响出版概念变化的因素
三种因素:
序号
影响因素
1 信息知识载体
2 信息知识记录方式 3 信息知识复制技术
主要内容
从自然物质发展到纸磁光电 出版物品种、类型扩大(竹木简牍到网络出版物)
手工写刻到铸字到计算机输入、扫描等
手写、传抄、印刷到多种复制方式并存(复印、打 印、下载、屏显等)
总之,现代信息出版技术之发展,使人类在出版上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 时代,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网页出版(Web Publishing)之后又 到了跨媒体的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
对某一作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复制,并在 公众中发行,以供阅览或观赏
无论复制本以何种方式制作,只要满足公 众的合理需要
作品编辑加工后,经复制向公众发行。后 指作品复制、发行
• 问题:有何相同及不同之外??? • 对公众发行;其他要素、印刷——复制、编辑 作品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理解出版概念时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
制度
一定社会制度下出版基本方针、政策、原则、行政管理、法律
出版学基础理论
出版功能、过程、效果
出版史
出版技术的研究
比较出版学
需经过信息知识接受者的努力才可实现。
信息知识获取便捷度
正确理解出版娱乐功能
出版引导功能的有限性(议程设置)
五、助人类增加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全球化
六、获得经济利润
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
成本和利润
第五、六节 出版学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的复制与传播之间的矛盾。
《辞海》(1979)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出版:??? 出版是否为印刷术发明后的一种行为? 出版是否就是将著作物制作、印刷出来,而不论是否具有 发行、销售行为? 出版过程是必须包括编辑行为? 复制文献的行为是否一定为印刷的形式? 出版行为是否必须要由相关部门机构完成?
第一节 出版的概念
出版相关定义:
一、思想教化和舆论导向功能。
出版在现代社会中的首要功能是促进民主制度健全,并成为公共服务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信息知识的选择功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把关人(政治、市场的多方面选择标准)
三、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积累与传承人类
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创新价值
第四节 出版的功能
出版功能:
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众文化水平和素养。
第三节 出版的性质
出版性质:
出版概念的变化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 制度变迁的影响。
在我国,出版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 政治思想性。
出版具有思想性、革命性、政治性、教化性、科学性、群众 性、计划性、工具性、获利性
但其本质属性是 出版的传播性
第三节 出版的性质
第二节 影响出版概念变化的因素
影响出版活动的因素:
纸曾经是欧洲近代出版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1436-1536 420 1536-1636 5750 1866 4204(英)
现代信息出版技术是影响出版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需出版POD:Print on Demand 定制出版:Custom Publishing 个性化 基于出版成本的降低和出版技术的进步
序号 1 2 3 4 5
年份 国别 1887 日本 1914 民国 1971 世界 1971 世界 1991 中国
法规 出版条例
出版法
世界版权公约 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 尔尼华约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内容
机械、化学或任何其他方法印刷之文书图 画予以发售或散布者
机械或印版及其他化学材料印刷之文书图 画出版或散布者,均为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