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治疗疟疾药物

合集下载

36抗疟药

36抗疟药

[临床应用 目前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防治 治疗量基 不良反应及防治] 不良反应及防治
本上不发生不良反应。 本上不发生不良反应。长期大 剂量用, 剂量用,会干扰人体叶酸代谢 ,引起造血功能障碍及消化道 症状, 症状,严重的可致巨幼红细胞 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症。 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症。应定 期检查血象, 期检查血象,出现异常应及时 停药, 停药,必要时给予甲酰四氢叶 酸以改善造血功能。 酸以改善造血功能。动物实验 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 用于更治良性疟和阻断各型疟 疾的传播。可与氯喹合用, 疾的传播。可与氯喹合用,提 高疗效,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高疗效,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不良反应及防治 不良反应及防治] 不良反应及防治
• 本药治疗量毒性较小,可引起疲 本药治疗量毒性较小, 头昏、恶心、呕吐和腹泻, 倦、头昏、恶心、呕吐和腹泻, 甚至少数人出现药热、 甚至少数人出现药热、粒细胞减 少等,停药后消失。 少等,停药后消失。严重的反应 为少数特异质患者发生的溶血性 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有粒细胞缺乏症倾向的急性病人 如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 (如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禁用 本品, 本品,有蚕豆病史或家族史亦禁 用。
乙胺嘧啶
•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抗疟作用 每周服药1次 每周服药 次,可起到病因性预防作 用。 乙胺嘧啶对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 有较大的亲和力,可抑制其活性, 有较大的亲和力,可抑制其活性,使 二氢叶酸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 二氢叶酸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从而 使核酸合成受阻, 使核酸合成受阻,疟原虫的生长繁殖 受到抑制。 受到抑制。若与磺胺类半衰期相近的 周效磺胺或氨苯砜( 周效磺胺或氨苯砜(抑制二氢叶酸合 成酶)合用,可获得协同效果, 成酶)合用,可获得协同效果,减少 耐药性的产生。 耐药性的产生。

疟疾的症状和抗疟药治疗

疟疾的症状和抗疟药治疗

抗疟药可能产生副作用, 如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
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抗疟药的分类
氯喹:主要用于预防疟疾,对恶性疟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青蒿素:主要用于预防疟疾,对恶性疟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甲氟喹:主要用于预防疟疾,对恶性疟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乙胺嘧啶:主要用于预防疟疾,对恶性疟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昏迷:严重病例可能出 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尿液呈深黄色
发热:体温超过37.5℃, 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肌肉痛:全身肌肉酸痛, 尤其是背部和腿部
肝脾肿大:肝脾肿大,触 诊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

出汗:大量出汗,尤其 是在夜间
贫血:面色苍白,乏力, 心悸等症状
抗疟药治疗
青蒿素:从青蒿中提取,对疟原虫有抑 制作用
贫血:由于疟 疾反复发作, 导致红细胞破 坏,引起贫血
肾功能损害: 严重疟疾可能 导致肾功能损

肝功能损害: 严重疟疾可能 导致肝功能损

神经系统损害: 严重疟疾可能 导致神经系统 损害,如癫痫、
昏迷等
寒战:体温骤降,伴有 发抖、寒战等症状
头痛:剧烈头痛,有时 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疲劳:极度疲劳,无法 进行日常活动
药物优化: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对药物进 行优化和改进
研究进展:科学家正在研究新 的抗疟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应 对药物耐药性问题
药物耐药性:疟原虫对药物 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药物联合治疗:使用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以降
低耐药性风险
疫苗研发:研发疟疾疫苗,提 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疟疾感染
汇报人:XX
患者
副作用:可能会 引起胃肠道反应、 头痛、皮疹等副 作用,需要遵医

抗疟疾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疟疾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疟疾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随着全球旅游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疟疾逐渐成为人们在疾病预防和旅行安全中关注的焦点。

抗疟疾药物的出现为预防和治疗疟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正确选择和使用抗疟疾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疟疾药物适应症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一、疟疾基础知识在了解抗疟疾药物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疟疾的基础知识。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恶心等,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疟疾,成千上万人死于该病。

二、抗疟疾药物的适应症1. 氯喹和羟氯喹氯喹和羟氯喹是最常用的抗疟疾药物,广泛应用于疟疾的预防和治疗。

它们适用于疟疾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对于疟疾传染风险高的地区和长期滞留该地区的人群。

此外,氯喹和羟氯喹还可用于其他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2. 阿莫西林和洛奎那韦阿莫西林和洛奎那韦是一种联合用药,常用于疟疾的治疗和治疗复发疟疾。

该药物适用于所有四种疟疾,包括疟原虫对其他药物抵抗的情况。

然而,由于洛奎那韦的副作用,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

3. 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当前治疗复杂疟疾的首选药物,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疟疾。

青蒿素类药物的优点是治疗速度快、起效迅速,并且一般耐受性较好。

三、抗疟疾药物的使用说明1. 用量和用法不同的抗疟疾药物具有不同的用量和用法。

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使用。

通常情况下,抗疟疾药物应在饭后或饭中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的风险。

2. 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每种抗疟疾药物都有其特定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和视力问题。

在使用抗疟疾药物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3. 孕妇和儿童的使用对于孕妇和儿童,使用抗疟疾药物需要格外谨慎。

在怀孕期间,女性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使用抗疟疾药物,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利用抗疟疾药物治疗疟疾抗疟疾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利用抗疟疾药物治疗疟疾抗疟疾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利用抗疟疾药物治疗疟疾抗疟疾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抗疟疾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疟疾的药物。

正确使用抗疟疾药物对于有效治疗疟疾和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疟疾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抗疟疾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目前常用的抗疟疾药物包括磷酸氯喹、氯喹、奎宁和青蒿素类药物等。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物代谢、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和DNA等方式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疟疾的效果。

二、抗疟疾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1. 用药前需咨询医生:在使用任何抗疟疾药物之前,应该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药物。

2. 严格按照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服用:抗疟疾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确定的,必须按照医生的嘱咐来准确服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中断治疗。

3. 配合饮食和其他药物:有些抗疟疾药物需要在饭后或者与其他药物一并使用,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搭配。

4. 继续用药至疗程结束:即使症状缓解或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必须坚持使用完整个疗程,以确保疟原虫被有效清除。

三、抗疟疾药物的注意事项1.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使用抗疟疾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对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就医咨询。

2.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抗疟疾药物可能与一些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减弱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咨询医生,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一些抗疟疾药物在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抗疟疾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权衡利弊。

4. 注意使用期限和贮存条件:抗疟疾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会受到贮存条件和使用期限的限制,必须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贮存和使用。

总结:抗疟疾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治疗和预防疟疾至关重要。

在使用抗疟疾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药物。

氯喹酮用途

氯喹酮用途

氯喹酮用途氯喹酮是一种合成的抗疟疾药物,也被用于治疗其他一些疾病。

以下是氯喹酮的一些主要用途:1. 治疗疟疾:氯喹酮是疟原虫的有效杀灭剂。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疟疾,包括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等。

氯喹酮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代谢活动和DNA合成,干扰其生存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2. 治疗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关节、肾脏等器官的炎症。

氯喹酮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减轻红斑狼疮患者的症状和炎症反应,改善其生活质量。

3.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症状。

氯喹酮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减少关节的破坏和畸形。

4. 治疗光敏性疾病:氯喹酮被广泛用于治疗一些光敏性疾病,如日光性皮炎和药物光过敏等。

它通过抑制光敏反应的产生,减少皮肤过度敏感和炎症,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5. 抗炎症作用:氯喹酮具有抗炎症的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炎症引起的疾病症状,如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 抗病毒作用:近年来,氯喹酮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研究发现,氯喹酮可以抑制SARS-CoV-2病毒在体外的复制,对COVID-19(新冠病毒)患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氯喹酮并非特效药物,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7. 抗肿瘤作用:一些研究证实,氯喹酮可以对抗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它能够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系统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然而,目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评估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具体作用。

总之,氯喹酮是一种多功能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疟疾、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光敏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

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氯喹 (Chloroquine) 抗疟疾药物

         氯喹 (Chloroquine)   抗疟疾药物

氯喹 (Chloroquine) 抗疟疾药物氯喹(Chloroquine)抗疟疾药物氯喹(Chloroquin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疟疾治疗的药物。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氯喹一直被用作预防和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本文将介绍氯喹的化学特性、药理作用、主要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化学特性氯喹(C18H26ClN3)是由喹啉结构和氯代基组成的化合物。

它是一种药理活性分子,外观呈白色晶体或结晶粉末状。

氯喹的分子量为319.872 g/mol,其溶解度较高,可以在水中进行良好的溶解。

二、药理作用氯喹作为抗疟疾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氯喹可以干扰疟原虫的DNA复制过程,抑制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

其次,氯喹可以阻断寄生虫对红细胞的侵染,从而减少疟疾症状的发生。

此外,氯喹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疟疾的临床症状。

三、主要应用领域氯喹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特别是病情较为轻微的非重症疟疾。

在疟疾防治中,氯喹常被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此外,由于氯喹对某些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近年来还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治疗领域。

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中,氯喹被列为一种可能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并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

四、潜在问题尽管氯喹在疟疾和抗病毒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或过量使用氯喹可能引起视网膜损伤,对视力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氯喹在某些人群中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和头晕等不良反应。

此外,近年来出现的氯喹耐药性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氯喹作为一种抗疟疾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化学特性和药理作用使其成为治疗疟疾和某些病毒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

然而,我们也需注意氯喹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在使用时谨慎遵循医生的指导,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一药物。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抗疟疾药物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抗疟疾药物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抗疟疾药物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抗疟疾药物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又称盐酸羟氯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它具有抗疟疾的特性,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羟氯喹的药理作用、主要用途、副作用以及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

一、药理作用羟氯喹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药理作用。

首先,它可以干扰疟原虫红细胞侵入和红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羟氯喹还具有抗炎症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减轻疟疾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炎症反应。

二、主要用途羟氯喹主要用于治疗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羟氯喹可以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疟疾。

此外,羟氯喹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

三、副作用尽管羟氯喹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但它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和视力模糊等。

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脏传导阻滞、视网膜病变和血小板减少等。

因此,在使用羟氯喹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监测潜在的副作用。

四、临床研究成果最近,羟氯喹作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潜在药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一些早期研究表明羟氯喹对COVID-19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但由于研究设计的局限性和样本量的不足,目前对其疗效仍存在争议。

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以进一步评估羟氯喹在COVID-19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结羟氯喹作为一种抗疟疾药物,在治疗疟疾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

目前,羟氯喹作为治疗COVID-19的药物还在研究阶段,其临床疗效仍待确定。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全面评估羟氯喹在COVID-19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使用羟氯喹药物,请遵循医生的指导。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
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它主要用于治疗疟疾。

青蒿素的治疗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杀灭疟原虫:青蒿素可以进入感染寄生虫的红细胞内部,与寄生虫的铁离子相互作用,干扰寄生虫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寄生虫的死亡。

2. 抗炎作用:青蒿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感染时的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3. 防止疟原虫耐药性:青蒿素对疟原虫具有快速而强效的杀灭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青蒿素与其他抗疟药物合用时,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促进血红蛋白降解:在感染疟原虫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

青蒿素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降解,阻断寄生虫对血红蛋白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

总之,青蒿素通过杀灭疟原虫、抗炎作用、防止疟原虫耐药性的发展以及促进血红蛋白降解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治疗疟疾药物包括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4- 氨基喹啉类药物羟基哌喹、咯萘啶 ; 氨基甲醇类新药甲氟喹、卤泛曲林、本芴醇、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乙胺嘧啶、甲氟奎、磷酸羟基哌奎、氨酚喹啉。

1 、昆明制药蒿甲醚注射液本品适用于各型疟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

2 、昆明制药复方磷酸萘酚喹片适用于恶性疟、间日疟的治疗3、奎宁(Quinine),俗称金鸡纳霜,化学称为金鸡纳碱,生产厂家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傣药有限公司、云南省陇川县章凤制药厂。

4、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and Amodiaqu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52 , 2011-05-31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每片含青蒿琥酯100mg 、盐酸阿莫地喹270mg( 以阿莫地喹计)5、青蒿琥酯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80057 , 2010-08-12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50mg6、青蒿琥酯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378 , 2008-05-13生产单位:浙江华立南湖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50mg7、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and Amodiaqu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53 , 2011-05-31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每片含青蒿琥酯50mg 、盐酸阿莫地喹135mg( 以阿莫地喹计)8、青蒿琥酯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074 , 2011-01-28生产单位: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50mg9、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and Amodiaqu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54 , 2011-05-31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每片含青蒿琥酯25mg 、盐酸阿莫地喹67.5mg( 以阿莫地喹计)10、青蒿琥酯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80055 , 2010-08-12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0.1g11、注射用青蒿琥酯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For Injection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195 , 2010-09-30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60mg12、青蒿琥酯片国产药品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075 , 2011-01-28生产单位: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100mg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氯喹 1.2 ~ 1.5g (基质) 3 日分服(第 1 日 0.6g ,第 2、3 日各 0.3 或 0.45g )加伯氨喹 90~180mg(基质) 4~ 8 日分服(每日 22.5mg)。

2、恶性疟治疗对氯喹未产生或低度抗药性地区恶性疟可选用下列方案之一治疗:①、氯喹1.2 ~ 1.5g (基质) 3 日分服(第 1 日 0.6g ,第 2、3 日各 0.3 或 0.45g ),加伯氨喹 45mg2 日分服;②、哌喹 1.5g (基质) 3 日分服(第 1 日 0.3 g× 2 次,第2、3 日各 0.45g ),加伯氨喹 45mg 2 日分服。

疟疾的发作过程和治疗典型的疟疾发作过程分为发冷期或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发作前几天,每天或隔天可有程度不同的发烧,同时拌有疲劳、头痛、腰背通、肌肉酸痛、厌食、全身或腹部不适、轻度腹泻和怕冷等前驱症状。

1.发冷期或寒战期:此期长约数分钟至 1-2 小时不等。

病人先觉四肢及背部发冷,逐渐漫及全省,同时肌肉及关节酸痛,颜面苍白,口唇及指甲发绀,皮肤起鸡皮疙瘩。

随着冷感的进展,四肢甚至全身发抖,牙齿格格打颤,虽是三伏盛夏,盖上二三床棉被仍感寒冷难受。

此时脉搏细速有力,小便多而清。

常见有头痛、恶心和呕吐,体温迅速上升,多已超过 38o。

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2.发热期:在发冷的感觉消失以后,口唇指甲紫绀消失,面色由白转红,全身皮肤灼热、干燥、结膜充血,口渴思饮。

脉搏宏大快速,呼吸急促,头昏,头痛剧烈,常出现呕吐。

可见口唇疱疹或寻麻疹。

此时体温高达 40o以上,病人烦躁不安,甚至处现谵妄。

小便短赤,有时亦见轻度咳嗽。

虽掀开棉被,袒胸露背,仍感高热难受。

此期持续 1-8 小时,一般为 3- 4 小时。

3.出汗期:高热期以后,先是颜面和双手出现微汗,渐至大汗淋漓,衣被尽湿。

此时体温迅速下降,降至 35.5oC 或 35oC 者也屡见不鲜。

发热期的各种症状随之消退,病人顿感轻快,仅感疲劳及头晕等症状,往往就此入睡。

此期长约1-5 小时。

发热低者出汗也少,在天气较冷时,或发热期受大风吹拂时,在体温已在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出汗期可以不明显,数小时后病人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4.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

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

就典型者的间隙期而言,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 24- 48 小时,间日疟和蛋形疟约为 48 小时,三日疟为 72 小时。

镜检所见疟原虫出恶性疟外,以大滋养体为主。

诊断标准(1) 有蚊季节旅居流行区, 2 年内有过疟疾发作或周内有输血史。

(2) 周期性寒颤一高热一大汗发作,间日或 3 日发作 1 次。

发作间隙无症状,发作数次后脾大。

恶性疟疾热型不规则,可有超高热脑症状、休克等。

(3) 白细胞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内查见疟原虫。

必要时采骨髓,查见疟原虫。

判定具备第( 1) 、( 2) 、( 3) 项可确诊。

流行季节居住疫区或去过疫区的发热患者,以及输血后 1-2 周发热者均须考虑疟疾的可能。

有疟疾往史当出现发热时亦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周期性发作(发冷、发热、出汗 ) 和症状消失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脾肿大和口唇疱疹的出现也有助于诊断。

血涂片中找到疟原虫,可以确诊。

恶性疟在外周血内可见到环状体和配子体,而其余三种疟疾则可查见各个阶段的疟原虫。

恶性疟以发作时查血最为合适,因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其余3 种疟疾在发作或间歇期均可查到疟原虫。

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rax) 、三日疟原虫( P.malaria)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和卵圆疟原虫( P.ovale) 等 4 种,其生活史基本相同。

可分为无性生殖(裂体增殖 ) 与有性生殖(孢子增殖 ) 两个阶段,即所谓 " 世代交替 " 。

无性生殖全部在人体内进行,有性生殖除小部分在人体红细胞内发育外,大部分在雌性按蚊体内完成,即所谓 " 宿主交替 " 。

疟疾潜伏期,间日疟与卵形疟为 10~17天,间日疟长潜伏期可达 8~10 个月 ) 三日疟 20 ~28 天,恶性疟 9~ 17 天。

输血感染多数7~10 天。

典型发作分为三个阶段。

( 1) 发冷期:先觉发冷,肌肉关节酸痛,继后有极度寒战,犹如严冬掉进冰水中,面色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鸡皮样皮肤,持续半小时至 1 小时。

(2)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面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伴头痛、口渴、脉搏快,呼吸急促,持续2~6 小时。

(3) 出汗期:高热后患者突发全身大汗淋漓,体温骤降,恢复常温,除感到疲乏外,顿感全身轻松,常安然入睡,此时期持续2~3 小时。

典型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发冷期、发热期与出汗期。

4 种疟疾发作的症状大体相似:①前驱期:有疲乏、头痛、全身酸痛、厌食、畏寒和低热等。

②发冷期:持续约数分钟至一二小时,呈寒战状态,先感四肢及背部发冷,逐渐波及全身,颜面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鸡皮样皮肤等,常伴头痛、呕吐、恶心、体温迅速上升。

③发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脸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 ℃。

病者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谵妄,此期一般为时4-8h 。

④出汗期:高热后突发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病者除疲劳外,顿感轻松,安然入睡,此期约持续 2-3h 。

此后视原虫虫种不同而呈现不同周期的间歇性发作。

起病后3-4d ,脾脏开始肿大,初期质软,有压痛,随着发作次数增加,脾肿大更为显著,质地变硬。

肝肿大发生在脾肿大之后,程度较轻,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

数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著。

非典型发作缺乏周期性发作的临床过程,常见于:①同种疟原虫的二重或三重感染每日发作。

②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可出现不规则热型。

③疟疾病程后期,免疫力增强,出现不典型症状,呈不规则热型。

3 .间日疟与三日疟的临床特征间日疟和三日疟又称良性疟,其裂体繁殖均在外周血液中,血片可查到发育期的各种形态。

WHO现将间日疟分为三个类型,我国都存在。

第一型间日疟潜伏期 12~20 天,复发频繁;第二型潜伏期短,但初发与第一次复发之间长达7~13 个月,复发高峰在春季;第三型潜伏期长,常在 6 个月以上,初发后有一连串间歇短的复发,流行季节无疟疾病史,次年春季出现临床发作。

间日疟初发时有先兆症状,起病缓慢,发热不高,起始 3~ 5 天呈弛张热型,后转为间日发作的间歇型,发热常持续 1~ 2 个月。

三日疟每隔 72 小时发作一次,发作症状与间日疟相似。

常见于晚秋和初冬。

自然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三日疟现在少见。

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似,每 48 小时寒热发作一次,症状较间日疟轻。

二重、三重感染少见。

4.恶性疟的特征恶性疟临床症状较复杂多样变化,早期常有畏寒、乏力、恶心、呕吐、头痛、肌痛、烦渴等症状较明显,热型不规则,每日或隔日间歇,但无明显的缓解间歇,热后汗出较少。

重症患者可出现凶险发作。

5.凶险发作凶险发作是指疟原虫所引起的特别严重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重症恶性疟,偶见间日疟。

(1) 脑型:重症疟疾中脑型疟最易引起死亡,约占恶性疟住院病例的 10%和死亡数的80%。

以儿童及外来人员为多见。

成人脑型疟常在发热和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出现数天后才发生,儿童则常见于发病后两天以内。

先有发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继而谵妄,昏迷常在全身抽搐后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