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中医防治

合集下载

疟疾

疟疾

隔 日一 发
少 数 为 隔 二 日或 每 日一 发 可用
:
疟 疾病 久迁 延 不 愈
,
耗伤 气
,
应 和 解 祛邪
柒胡 9 克
黄芬

,
劳 累则易复 发
发 冷 友 热 时 时 发作

冷 热表 现 不 显 著 乏无力
, . ,
,
面色发 黄
, ,
,
精神萎 靡
,
,

肠 套叠 的 急 腹症
,
:
这是 一 种 以二岁 以 内小 孩多见
彻 底 而 转成
筒 的抗疟 有效 成 分 是 青篙素
有 较 好疗效
对 各 型 疟疾 均 克
,
放 在 夏 秋 易 发 病 的季 节
,
要注 佩兰
② 徐长卿 干 品 加 水 3 0 0毫
,
或鲜 小时
,
意饮食 卫生 物
.
,
不 吃 生 冷 不 干 净 和 腐 败 变 质食
品3 0 、 3 6 克 毫升 服药
60、
,
头 昏 目花
,
饮食 减少
,
或 胁下 有肿

便 血量 不 多

有 时呈 豆 瓣 酱 色

,


舌质 淡
,
脉细 弱
,
治 疗应益气 养 血 当归 1 0 克
,

病 人 可有 一 阵一阵 的腹 痛 和 呕 吐 其它 引 起 便血
,
:
0 克 首乌2
5 克 党参 1 甘 草
,
白术
;
还有 伤 寒
,
紫疯

白 血病 等 也 可

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I药物治疗:
一、瘧疾初发:瘧疾初发,为邪居半表半里(所谓少阳症),这时勿截瘧,与以和解之剂治疗,常用1.小柴胡汤。2.清脾饮。
待瘧疾发作二、三次后,才主张截瘧,常用1.小柴胡汤加常山方。2.截瘧常山饮。3.常山饮。4.七宝饮。
服法:截瘧的药物不在瘧疾方发或正发时服用,恐药病交争,转为深害,须在未登两小时之前或发作日的清晨服用,在治疗中,注意饮食、生活,避免饮酒等。
Ⅰ.按六经见症来分:①足太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头痛重,遍身骨痛,小便短赤,先寒后热,热退,汗出多。(普通型瘧疾)②足阳明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头痛,鼻干,渴欲引饮,不得眠,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甚则烦躁,畏日月火光,热退,汗出。(普通型)③足少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口苦,耳聋,胸胁痛或呕,身体倦怠不耐烦,见人惕惕然,寒不甚,热不甚,热多,汗出甚。(普通型)④足太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不乐,善太息,不欲食,先寒后热,热过汗出而已,热甚者口渴。(普通型)⑤足少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小便短赤,欲阳户牖而处,寒从下起,寒热俱甚,寒少热多,其病难已。(普通型)⑥足厥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意恐惧,易太息,先寒后热,甚则色苍如欲死,成头痛而渴。(普通型)
瘧疾特殊伴有的症状,有以下的治疗法。
过热型(如瘅瘧、温瘧、热瘴):常用1.白虎加桂枝汤。2.安宫牛黄丸。
寒冷型(如牡瘧):可用四逆汤。
脑型(如心瘧、痰瘧、哑瘴):可用安宫牛黄丸。
胃肠型(如脾瘧、食瘧“胃瘧”):可用1.小建中汤。2.加味露姜饮。
笔者按:中医书籍载,瘧疾除往来寒热外,伴有的其他症状是按六经、五脏、外感及其他见症而处方的,这类方剂很多,其中方药内容多有重复,不作一一介绍。
小建中汤: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饴糖五钱 水煎服

疟疾怎样治疗?

疟疾怎样治疗?

疟疾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疟疾的治疗方法,治疗疟疾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疟疾应该吃什么药。

*疟疾怎么治疗?*一、西医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

现症病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1、治疗(一)治疗用药建议: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重要关键,由於台湾根除疟疾已经四十年,近年来境外移入的病例每年约只有30例,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severe/complicatedmalaria)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另外治疗上最棘手的问题是抗药性的问题,以恶性疟来说,传统的药物如chloroquine目前可以说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流行区都已产生抗药性,甚至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的边界还出现对chloroquine,mefloquine,quinine都有抗药性的多重抗药性疟疾(multiple-resistantmalaria),是治疗上的一大挑战。

90年代以来,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类(artemisinin)的药物,被视为是可能解决此一难题的利器。

它的安全性高,作用速度快,而且对於不同阶段的疟原虫都有作用[31],目前WHO 的建议是使用这类的药,再搭配另一个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artesunate+mefloquine;artemether+lumefantrine),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根据WHO的统计,到2006年1月为止,青蒿素为主的合并疗法(artemisinin-basedcombinationtherapiesorACTs)已经有56个国家采用为治疗疟疾的第一线用药。

当前治疗疟疾的难题在於一方面必须注意疟原虫的抗药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抗疟疾药物的毒性。

困难在於,目前疟原虫的抗药性系以临床治疗失败作为定义,无法在治疗之前先作药物感受性试验;而且,重症疟疾症状与奎宁,primaquine等抗疟疾药物的毒性狠相似,都会造成恶心,呕吐,溶血性贫血,低血糖,肺水肿及休克,难以从症状来分辨。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是中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针对疟疾病状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文中,疟疾被视为一种由风寒湿瘀之气引起的疾病,其中以湿热型疟疾最为常见。

而针对不同型号的疟疾,中医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对于湿热型疟疾,应使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来治疗,如知母、黄芩等。

对于寒湿型疟疾,应使用温化寒湿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服用寒、凉食物以降低体温。

此外,本文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

在治愈疟疾的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了体质的调养、改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面。

这种治疗思想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强调了对于个体健康和身体本身的综合护理。

因此,疟疾治疗中不仅仅依赖药物,同时需要注意营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我来说,阅读《黄帝内经--疟论》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理论,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医的整体性治疗方式。

在我看来,只有将中医的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结合现代医学
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才能更好地针对疾病的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阅读这篇文献,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推崇中医学的治疗方式。

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的治疗方法*导读: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基础治疗:疟疾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不宜走动。

多喝水,补充电解质,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同时也要注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补给。

病症严重者可适当补液治疗。

患者出汗时应用温热的湿毛巾擦干,避免着凉。

若患者高烧,可采用物理降温疗法。

病原治疗:在疟疾高发的地区要注意杀灭疟原虫,防止疟疾继续传播。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宜用氯喹与伯氨喹联合治疗;恶性疟成人患者可口服氯喹加伯氨喹。

选用快速高效的抗疟疾药物,如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若为凶险发作的患者,应快速杀灭疟原虫无性体,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预防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崩裂,同时要保持体内水电平衡。

有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按感染性休克来处理,用甘肃和皮质激素等。

有高烧惊阙情况的病患要用物理或药物治疗达到降温效果和镇静作用。

肾衰竭严重者可进行血液透析。

除了进行西医治疗,中医疗法也能治疗疟疾。

有以下的中医药方可用:(1)青蒿30克。

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2)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3)马兰30克,白糖20克。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作前半小时服用。

(出自《偏方大全》)(4)辣椒、大茴香等分。

研末,可发作前2小时用膏药贮大椎穴。

(出自《祖传秘方大全》)(5)在穴位处敷药:)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或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疟疾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主症的疾病。

常发于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发病以南方地区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

瘴疟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西医学中的疟疾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归热、黑热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字记载。

疟疾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疟疾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法等都有论述。

2.《素问·疟论》曰:“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粟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

”书中将疟疾分为“寒疟”“温疟”“痒疟”。

《素问·刺疟》曰:“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了《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疟。

疟疾治疗时机的重要性。

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对疟、温疟、牝疟等不同类型疟疾进行辨证论治,指出久不愈,可以形成块,称为“疟母”,其中白虎加桂枝汤、鳖甲煎丸一直沿用至今。

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提出“疟”病名,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明确提出青蒿为治要药,该书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对后世影响深远。

5.隋·巢元方提出间日疟和劳疟病名,论述了正虚与客邪的关系,如《诸病源候论·劳疟候》指出:“凡疟积久不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还用马鞭草治疟。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云:“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7.至明代,张景岳进一步肯定疟疾乃感受疟邪所致,而并非痰、食引起,《质疑录·论无痰不作疟》曰:“痰本因疟邪以生,而非因痰以有疟邪者。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未来,中医内科学将与现代医学在理论、技术等方面更加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 发展的良好格局。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的中医防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疟疾的中医防治
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
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
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

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
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

发病之初,呵欠乏力,
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紧或弦数。

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

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

发作时寒多热少的,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

疟母加章门,灸痞根。

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一:,鸡蛋。

将苍耳子捣碎,水煎取浓汁,鸡蛋打入沸汁中,煮成溏心蛋,食蛋喝汤。

本方祛邪解表,扶正,对疟疾有效。

方二:、、、。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本方出自《内科学》,对疟疾有效。

方三:制,制。

水煎服,日1剂,1次服。

血分有热及孕妇忌用。

本方截症杀虫,开痰理气,适用于寒冷疟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