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摘要】目的讨论中医针灸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
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疟疾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由疟蚊传播,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临床上以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较高。
中医学自《素问?刺疟》篇专门提出论述以来,历代医家对疟疾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分型等,都有较详细的观察。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周期性、规律性发作,有发冷(伴寒颤)、发热(烦躁口渴,可伴谵妄)、出汗(量多)等症状,整个发作约6~10小时或更久。
间日疟每隔1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每天或隔天发作一次。
当有两重或混合感染时,此种规律性可发生改变。
2.凶险发作:少数恶性疟患者可出现凶险发作,临床按主要症状的不同分为脑型(以中枢感染症状如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为主要表现)、过高热型42℃或以上高热持续不降为主要表现)、厥冷型(以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呼吸浅表、脉细弱、很快出现虚脱状态为特点)、胃肠型(本型特点为有明显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脾肿大和贫血,其程度与病程成正比。
二、辅助检查1.血象:白细胞在发热时轻度增高,热退时减少。
长期发作者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减少。
2.血片检查疟原虫,阳性者可确诊。
血片检查阴性不能否定疟疾,必要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辨病治疗一、体针疗法1.处方(1)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2)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
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治疗疟疾的十种中药

治疗疟疾的十种中药1、青饴糖:青饴糖炮制而成,川芎、炙甘草、苍术各三钱,杏仁、龙骨各二钱,加入青豆两斤,研末细粉,水调匀,糖蒸,晾凉后研为糖粉,称为“青饴糖”,治疗疟疾常服之。
2、炙甘草:炙甘草本草介绍有“苍甘草属于野草,采收于荒山中,经炒、烤火考特及蒸烤后得到此药”。
此草清热解毒,散寒止痒,具有清热解毒、和胃止痛、消炎安神、清湿、杀蚤昆虫等功效,适用于治疗疟疾得服用。
3、川芎:川芎是常用的疟疾药,具有温热行气、活血利湿、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用来清热解毒,补血调理激素,消炎安神。
4、葛根:葛根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渗湿透热的功效。
它能够软坚结,散寒止痒,能够增加抗氧化作用,使疟疾患者提高代谢功能。
5、三七:三七是一种历史悠久、有益循环系统功能的中药,具有活血散瘀、渗湿透热、祛风止痛的功效。
它可以用来活血活血祛瘀,消炎消痒,以达到治疗疟疾的作用。
6、酒石酸二乙酯片:这是一种新型的抗疟药物,是一种以二乙酸为基础的复方制剂,它同时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炎等功能,可以有效缓解疟疾的症状,临床证明疗效非常理想。
7、碧螺春:碧螺春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可以有效抑制和治疗导致疟疾的病原体。
此草性凉、清,具有清热下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临床经验证明有一定的治疗疟疾的作用。
8、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抗疟药物,它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止痛,消热利湿,美容祛黄等功效,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服用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临床证实有较好的疗效。
9、黄芩:黄芩是一种有良好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补血气血、祛风止痛等功效,可以祛风明目、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渗湿止痒、清肝明目,可用于治疗疟疾。
10、马齿苋:马齿苋清热解毒、清热止痒的功效,可以用来清热凉血、解除热毒,治疗疟疾。
此剂主治温病证:温表血热、热气燥结、口苦目痛、僵硬局部、头晕耳聋等病证,有较好的治疗疟疾的效果。
疟疾中医治疗方法

疟疾中医治疗方法[方一]苍耳子20克,鸡蛋3枚。
将苍耳子捣碎,水煎取浓汁,鸡蛋打入沸汁中,煮成溏心蛋,食蛋喝汤。
本方祛邪解表,扶正,对疟疾有效。
[方二]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本方出自《中医内科学》,对疟疾有效。
[方三]制香附30克,制草乌15克。
水煎服,日1剂,1次服。
血分有热及孕妇忌用。
本方截症杀虫,开痰理气,适用于寒冷疟疾。
[方四]甘草、甘遂各100克。
研细末混和,收贮瓶中备用,治时取药未0.5—1克,用消毒棉花包裹,使呈球状,放置脐窝中,外覆以4平方厘米的胶布,四周固定粘紧,勿使泄气,每次贴药1畸2天,在发病前3小时贴药。
本方祛痰破积,主治间日疟、恶性疟,为云南医生舒寿群方。
[方五]青蒿30克。
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3日。
本方出自《中医内科学》,适用于疟疾。
[方六]辣椒、大茴香等分。
研末,可发作前2小时用膏药贮大椎穴。
本方出白《祖传秘方大全》,适用于疟疾。
[方七]绿豆30克,信石(明昔)9克。
研细末,以葱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发日早五更,以新泉水吞服。
本方出自《祖传秘方大全》,适用于疟疾。
但忌湿面、生冷荤腥。
[方八]半边莲30克,鸡蛋2枚。
同煮至蛋熟,去壳,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
本方清热解毒,化湿截疟、对疟疾有效。
[方九]马兰30克,白糖20克。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作前半小时服用。
本方清热解毒,用治疟疾,此为《偏方大全》方。
[方十]羊骨250克。
将羊骨洗净,砸碎,加水煮汤,在症疾发作前3小时服饮。
本方补肾,强筋骨,用治,疟症。
[方十一]花生仁。
炒熟,每日吃50--100克。
本方治三阴疟。
[方十二]赤小豆100克,红鲤鱼1条,枣10个,陈皮5克,生姜50克。
将小豆洗净,鱼去内杂,加盐,与陈皮、生姜共煮.烂熟,顿服。
本方除湿散寒,清热解毒,适用于间日疟,三日疟或久治不愈的疟疾。
【其它疗法】1、耳针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是中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针对疟疾病状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文中,疟疾被视为一种由风寒湿瘀之气引起的疾病,其中以湿热型疟疾最为常见。
而针对不同型号的疟疾,中医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对于湿热型疟疾,应使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来治疗,如知母、黄芩等。
对于寒湿型疟疾,应使用温化寒湿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服用寒、凉食物以降低体温。
此外,本文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
在治愈疟疾的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了体质的调养、改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面。
这种治疗思想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强调了对于个体健康和身体本身的综合护理。
因此,疟疾治疗中不仅仅依赖药物,同时需要注意营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我来说,阅读《黄帝内经--疟论》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理论,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医的整体性治疗方式。
在我看来,只有将中医的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结合现代医学
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才能更好地针对疾病的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阅读这篇文献,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推崇中医学的治疗方式。
疟疾的中医诊治

疟疾的中医诊治李成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摘要:目的简述疟疾的中医诊治。
方法对患有疟疾的病人进行中医诊治。
结论疟疾及时治疗,可治愈。
但日久肝脾肿大,功能损伤,影响健康。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消灭蚊虫。
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疟区要反复进行普查治疗,直至根治。
关键词:疟疾;中医;诊治中图分类号:R254.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15.2070 引言凡因感染疟邪,症见发热恶寒,或高热寒颤交作,汗出头痛,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呕恶等,并具有传染性者,称为疟疾。
疟疾多发于夏秋,有地区性及传染性,我国南方诸省大部分地区,有散在发病。
1 诊断1.1 四诊合参问诊:问患者的病因,是否是流行区的患者,或是从流行区来,在流行区居住过。
问典型症候特征(抓住冷、热、汗三征),发病经过,有助于诊断。
望诊:望患者的面色、舌色,目睛红赤,有无黄疸,及口周疱疹。
神采及手足运动,肌肉胖瘦也应观察,危重症还要注意尿便,尤须着重诊视有否黑尿及便脓血。
此外舌苔也应明辨,黄腻是湿热,黄燥是热盛。
闻诊:一般无特殊,但应按声音之强弱来分辨病之新久、轻重。
切诊:脉多浮数或急数,或弦数,应触疟母,脾肿大可于肋下触及,质地软,有压痛,时或肝亦肿大可及。
1.2 现代医学检查血常规:单核细胞增加。
血涂片镜检:发现疟原虫可确诊。
通过四诊,症见寒热交替发作,热盛汗出,寒盛颤抖,甚则高热寒颤,抽搐神昏,参考现代医学检查,确立诊断。
观察病程中寒热变化,辨证中药、针灸、气功治疗。
2 治则疟疾的治则,一般分为祛邪与扶正两法。
祛邪多以解表、清热、和营三法为先;扶正又多是益气、补血为上;若正虚邪盛者,攻补兼施,不可偏废。
故清•李用粹曰:“邪疟及新发者,可汗吐下;虚疟及久病者,宜补气血;稍久而正虚邪滞者,宜一补一发;若深入于阴分者,宜先升后汗;至如邪乘虚入,则宜以发散,祛其客邪,然后扶培胃气(《证治汇补》疟疾章•治法)3 辨证论治3.1 邪伏少阳主症:寒热交作,寒已而热,热已而寒,心烦欲吐,口苦咽干,口渴喜饮,头痛面赤,小便黄赤。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疟疾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主症的疾病。
常发于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发病以南方地区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
瘴疟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西医学中的疟疾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归热、黑热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字记载。
疟疾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疟疾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法等都有论述。
2.《素问·疟论》曰:“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粟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
”书中将疟疾分为“寒疟”“温疟”“痒疟”。
《素问·刺疟》曰:“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了《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疟。
疟疾治疗时机的重要性。
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对疟、温疟、牝疟等不同类型疟疾进行辨证论治,指出久不愈,可以形成块,称为“疟母”,其中白虎加桂枝汤、鳖甲煎丸一直沿用至今。
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提出“疟”病名,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明确提出青蒿为治要药,该书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对后世影响深远。
5.隋·巢元方提出间日疟和劳疟病名,论述了正虚与客邪的关系,如《诸病源候论·劳疟候》指出:“凡疟积久不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还用马鞭草治疟。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云:“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7.至明代,张景岳进一步肯定疟疾乃感受疟邪所致,而并非痰、食引起,《质疑录·论无痰不作疟》曰:“痰本因疟邪以生,而非因痰以有疟邪者。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疟疾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疟疾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疟疾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疟者,虐也。
寒则汤火不能温,热则冰水不能寒,寒热令人难当,故曰∶疟也。
凡人从未发疟者,名为胎疟。
自幼发者多轻,中年发者必重,老年发者多危。
经言∶疟之始发,必先毫毛竖立,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
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
或一日一发,或间日,或三日而发。
戴氏云∶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杂病也。
不可不辨。
经论∶此皆得之夏伤于暑,汗出腠开,当风浴水,凄怆之寒,伏于皮肤,及遇秋风,新凉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遏之,阴阳相搏,而疟作矣。
故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又曰,疟皆生于风。
言盛暑之时,贪凉取快,暑邪内郁,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浅者,病在三阳,随卫气以为出入,而一日一作。
经云∶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深者病在三阴,邪气不能与卫气并出,或间日,或三、四日而作。
经云∶由邪气内搏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并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
作愈迟者,病愈甚也。
其论先。
热后寒之温疟,一者因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先受阳邪,后受阴邪,故先热后寒。
一者因冬感风寒,深藏骨髓,内舍于肾,或遇春温,或遇大暑,随触而发。
其发也,邪气从肾出之于外而大热,内已如焚;俟其势衰,复返于肾,而阴精与之相持,乃始为寒,故亦先热后寒。
其但。
热无寒之瘅疟,因肺素有热,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而心肺病;手足热,欲呕,而胃自病。
所以继之曰∶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灼脱肉。
经之论疟,无漏义矣。
而立斋、丹溪,又分痰,疟、食疟,及饮水败血为疟等症。
虽古人有无痰不成疟,无食不成疟之说,然不过疟疾之兼症耳,岂果因此而成疟者哉!此外有谓瘴,疟者。
惟岭南地方,天气炎,山气温,多有岚瘴之气,感之而病,乃湿热之外入也。
有谓牝疟者,但寒无热,以阳气不充,乃阴邪之胜也。
有谓劳疟者,因劳即发,以里气虚,而感邪之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治疟疾
发表时间:2011-11-17T09:23:59.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王敏1 关忠新2
[导读]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王敏1 关忠新2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鑫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150000;2黑龙江省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414-02
【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
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
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
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部分病例有输血史。
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肝脾肿大等。
4.寒战时,末梢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
(二)病证鉴别
1.风温风温多见于冬春,初起恶寒发热并作,无汗或少汗。
疟疾则多见于夏秋季节,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汗多。
2.时行感冒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肺卫症状为主,发热持续,一般病程一周。
疟疾则休作有时,有疟邪接触史。
3.淋病淋病初起,可有类似疟疾发作的寒热交替,但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下焦湿热症状。
(三)探求病因
1.外感六淫之邪,如风寒暑湿、山岚瘴气、瘴湿毒气等时令之邪,尤其夏秋暑湿,蚊虫疟邪猖獗诱发者居多。
南方夏秋之间,蚊蚋猖獗,因乘凉露宿而为蚊虫叮咬,感染疟疾。
2.诸疟由伏邪而成,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导致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
朱丹溪等认为“无痰不成疟”,“疟证必有痰涎聚于胸中”。
3.婴幼儿因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和完善。
故不论在疟区或非疟区,均易感染疟邪。
妊娠期妇女免疫能力低下,亦容易感染。
4.疟后若调护不慎,则可能再发,称为“回头瘴”。
“有病瘥以后,或饮食失节,或恚怒伤中,或梳洗感风,又再发者。
拟定治疗原则
1.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
2.针刺疗法常用穴位,如大椎、陶道、合谷、间使、后溪、足临泣。
每日1次,或发作前2~3小时针刺,以泻法为主。
3.治疗疟疾必须掌握准确的时机,因“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故服药时间一般以疟发前2小时为宜。
4.在疟疾高发区,建议群众预防服药。
药物可选中成药、单验方、青蒿素类制剂等。
5.其他疗法,如膏药外敷、穴位发泡、食疗康复等法,请参考有关资料。
分证治疗
1.邪郁少阳证
治法:和解表里,截疟祛邪。
因邪伏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横连膜原,正邪纷争,故寒热交替,休作有时。
《伤寒明理论》说:“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
2.暑热内郁证
治法:清热祛暑,截疟达邪。
此即《金匮要略》“瘅疟”之证。
《素问》认为其病机乃“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阳热之体,感受疟邪,多从热而化,表现为类似阳明经证之热邪亢盛之象,故治当清热生津,祛暑截疟。
3.暑湿内蕴证
治法:苦降辛通,化湿截疟。
素体阴盛者,感受寒湿、疟邪,营卫不和,邪正相争,表现为寒多热少之寒疟或但寒不热之牝疟。
暑湿都伤气分,湿温客气为疟,不
可乱投柴葛,仲景有湿家忌汗之律。
故其治在气分,以苦辛寒清上彻邪,以苦温燥湿祛痰,兼以截疟。
4.疫毒侵袭证
(1)热瘴
①治法:清热除瘴截疟。
感受山岚瘴气,邪郁于内,阳热亢盛,热毒熏灼,甚则热甚动风,而见寒轻热重,或但热不寒,面目红赤,烦渴引饮,甚至神昏痉厥等症。
故治当清热解毒,除瘴截疟,并防止热邪上蒙心窍。
②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寒轻热重,常用方如清瘴汤、草果七枣汤。
常用药物:青蒿、草果、半夏、枳实、陈皮等。
③根据兼症加减:热甚者,加石膏清热泻火;阴伤者,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④根据变证转方: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用至宝丹或紫雪丹清热开窍;角弓反张者,合羚羊角粉清肝息风解痉。
(2)冷瘴
①治法:除瘴截疟化湿。
阳虚之体,感染瘴毒,多从寒湿而化,证见阴寒内盛之象,如寒重热轻,或但寒不热,呕吐腹泻,苔白厚腻,甚或白厚如积粉。
治在燥化湿邪,截疟除瘴。
并须防止邪蒙心神之变。
②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属阴寒内盛,治当燥湿散寒,常用方如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
常用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等。
③根据兼症加减:湿浊较重者,加强化湿之品,如佩兰、荷叶、石菖蒲等;疟发之时,加常山、乌梅、草果、槟榔等截疟。
④根据变证转方:恶心呕吐,秽浊中阻者,吞服玉枢丹辟秽止呕;嗜睡昏蒙,神识不清,疫毒蒙蔽心窍者,加服芳香开窍之苏合香丸。
5.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祛邪,益气养血。
疟邪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耗伤气血,或素体亏虚者,感染疟邪,遇劳即发,益增其亏。
此伤损已在脏阴之络,最难速效,故治当益气养血,温里通阳,或养阴生津,从本缓图,佐以祛邪。
待正气渐盛,则御邪力强,驱邪外出,而致痊愈。
参考文献
[1]华华;吴洁;张丽梅;经方拾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2]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