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疟疾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环境卫生改善
保持室内清洁,定 期打扫,减少蚊虫
滋生
定期清理积水, 防止蚊虫繁殖
使用纱窗、蚊帐 等防蚊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 洗澡,勤换衣物
避免在蚊虫活跃的 时段外出,如黄昏
和黎明
外出时穿着长袖衣 物,涂抹防蚊液
定期检查家中是否 有蚊虫滋生地,及
时处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提高免疫力,
减少患病风险
谢 谢
中
医
内
科
学
之
疟演
疾
讲 人
目录
疟疾概述
疟疾治疗
疟疾预防
疟 疾 概 述
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疟邪,或因饮食不节,或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因劳累过度,或因情志 不舒,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或因外伤出血,或因虫兽咬伤,或因药物 中毒,或因饮食不洁,或因环境污染,或因气候变化,或因其他原因。
病机:疟邪入侵,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调,气血亏 虚,正气不足,邪气入侵,导致疟疾发生。
接种疫苗:接种疟疾疫苗, 提高免疫力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疟疾检 测,及时发现并治疗
疫苗接种
疫苗类型:疟疾疫苗主要有 RTS,S/AS01和RTS,S/AS02两种
接种对象:适用于所有年龄层的人群, 尤其是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的人群
接种时间:建议在疟疾流行季节前 接种
接种效果: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 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表现
01
发热:周期性发热,持续 时间不定
02
寒战:发热前出现寒战, 持续时间不定
03
出汗:发热后大量出汗, 持续时间不定
04
头痛:发热时出现头痛, 持续时间不定
05
肌肉疼痛:发热时出现肌 肉疼痛,持续时间不定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疟疾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疟疾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疟疾”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疟疾
病名。
出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妊娠疟疾诸方》“治妊娠疟疾,头疼,憎寒壮热,面黄,不思饮食,人参散方。
”
《内经·疟论》称为疟,《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称疟病。
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头病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多因夏秋季节蚊虫叮咬,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所致。
临床分类如下:按临床证候分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寒疟、温疟、牝疟、瘅疟、疟母等;按发作时间分有间日疟、三日疟、三阴疟、久疟等;按诱发因素和流行特点分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瘴气等;另外还有五脏疟(肝疟、心疟、脾疟、肺疟、肾疟)。
参见上述各条。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疟疾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主症的疾病。
常发于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发病以南方地区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
瘴疟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西医学中的疟疾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归热、黑热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字记载。
疟疾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疟疾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法等都有论述。
2.《素问·疟论》曰:“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粟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
”书中将疟疾分为“寒疟”“温疟”“痒疟”。
《素问·刺疟》曰:“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了《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疟。
疟疾治疗时机的重要性。
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对疟、温疟、牝疟等不同类型疟疾进行辨证论治,指出久不愈,可以形成块,称为“疟母”,其中白虎加桂枝汤、鳖甲煎丸一直沿用至今。
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提出“疟”病名,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明确提出青蒿为治要药,该书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对后世影响深远。
5.隋·巢元方提出间日疟和劳疟病名,论述了正虚与客邪的关系,如《诸病源候论·劳疟候》指出:“凡疟积久不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还用马鞭草治疟。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云:“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7.至明代,张景岳进一步肯定疟疾乃感受疟邪所致,而并非痰、食引起,《质疑录·论无痰不作疟》曰:“痰本因疟邪以生,而非因痰以有疟邪者。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中医内科学——疟疾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疾病:疟疾【定义】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主症的疾病。
常发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西医学中的疟疾和非感受“疟邪”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归热、黑热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疟邪的发生主要是因感受“疟邪”,暑湿内伏,复感风寒,饮食劳倦,正虚体弱等,引起疟邪侵体而致病;或暑湿内伏,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痰湿内生,中焦气滞;或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而致病。
多发生于夏秋暑湿当令,按蚊肆虐之时,通过疟蚊叮咬,疟邪入体而致病。
【病位】本病的病变部位在少阳,所谓“疟不离少阳”。
本病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的正疟最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周期性发作的寒战、发热、出汗,在间歇期症状消失。
2.多发于夏秋季节,有传染及流行史,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或近2周内有输血史。
3.可见脾脏肿大及贫血表现。
实验室检查,查到疟原虫可确诊。
(二)鉴别诊断1.虚劳之阴虚内热上午发热不明显,以午后或夜间潮热为特征。
伴有五心烦热、盗汗、失眠等症状。
多由情志内伤所致,病情较重者往往缠绵日久,热不易退。
2.风温发热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无汗或微汗,咳嗽气急等肺经症状;若邪热壅盛,转入气分,则卫分症状消失,可见壮热有汗不解,兼见咳嗽、口渴、烦躁、便秘等肺胃两经症状。
多见于冬春季节。
3.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畏寒或寒战发热,但多兼腰痛,小便频涩,滴沥刺痛等症状。
【辨证论治】1.正疟临床表现: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哈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2.温疟临床表现: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内科学课件59疟疾

易思
中医内科学
概述
(一)定义: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 争所致,以寒 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 的传染性疾病。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二)源流
《素问.疟论篇》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 乃作。”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神农本草经》 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功效。 《金匮要略.疟病》 在内经的基础上补了疟母这一 证型。 创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鳖甲煎丸治疗 疟母,一直沿用至今。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饮,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3、寒疟 症状: 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证候特征
以寒战、 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3、多以夏秋二季发病。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理
疟邪→伏于表里 乘虚而入
饮食所伤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劳倦过度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 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 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 温、脉搏、呼吸、 血压和神志变化,予 适当处理。饮食以易于消化, 富有营养 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疟疾

•
感
感 谢 阅
谢 阅
读
读
阳盛热多→瘟疟
寒湿偏盛→寒疟
瘴毒内盛→瘴疟
气血耗伤
病久
劳疟
遇劳即发
痰瘀互结 疟母
胁下痞块
诊断
• 1、 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 周期性发作、间 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
• 2、 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 疾区,在夏秋季 节发病。
• 3、 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 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证候特征
• 以寒战、 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 3、多以夏秋二里
•
乘虚而入
• 饮食所伤
•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 劳倦过度
•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发作期 休止期
休作有时→正疟
状,发病多在南方。 • 2、辨寒热之偏盛: • 3、辨正气之盛衰:
(二)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三)分证论治 1、正疟 症状: 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 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 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 由 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备急千金要方》 除制订以常山、蜀漆 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景岳全书.疟疾》 进一步肯定疟疾因 感受疟邪所致,指出“疟疾之作.•..... 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 者耶。”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 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 哑”。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临床表现
01
寒战、发 热、出汗
02
头痛、肌 肉酸痛、 乏力
03
恶心、呕 吐、腹泻
04
贫血、黄 疸、肝脾 肿大
05
昏迷、休 克、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02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与类似疾病如流感、伤寒、
影像学检查等
登革热等进行鉴别
03
04 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
诊断方法:采用病人
目录
01. 疟 疾 概 述
02. 疟 疾 的 治 疗
03. 疟 疾 的 预 防
疟疾概述
病因病机
1 病因:疟原虫感染
2
病机:疟原虫侵入人体,破坏红细胞,引起发热、寒战、出汗等症状
3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
4 发病季节:夏秋季多发
5
发病人群: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
6
治疗原则:抗疟治疗、对症治疗、预防复发
02
常山:具有抗疟 疾作用,可煎服
或泡水饮用
03
槟榔:具有抗疟 疾作用,可煎服
或泡水饮用
04
胡椒:具有抗疟 疾作用,可煎服
或泡水饮用
05
柴胡:具有抗疟 疾作用,可煎服
或泡水饮用
06
板蓝根:具有抗 疟疾作用,可煎
服或泡水饮用
07
葛根:具有抗疟 疾作用,可煎服
或泡水饮用
08
苦参:具有抗疟 疾作用,可煎服
或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诊断标准
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
疟疾的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病因:外感疟 邪,内伤脾胃
01
辨证论治:根据 患者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 进行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疟疾
细目一:概述
疟疾的概念及源流
1.疟疾的概念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2.疟疾的源流
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疟”字的记载。
疟疾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疟论》指出疟疾的病因是“疟气”,该篇还描述了疟疾发作的典型症状。
在治疗时机选择上,《素问·刺疟篇》提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及蜀漆有治疟的功效。
《金匮要略》阐述了瘅疟、温疟、牝疟等各种不同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并指出疟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称为“疟母”,其所列之鳖甲煎丸至今仍为临床习用。
晋代《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疫疟的名称,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并明确提出青蒿为治疟要药。
《诸病源候论》提出间日疟和劳疟病名。
《备急千金要方》还用马鞭草治疟。
宋代《三因病证极一方论》指明“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夫幼相若,若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明·张景岳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而非痰食引起,其治疗多用柴胡等和解法。
吴有性在所著《温疫论》中制定“达原饮”,用槟榔、厚朴、草果等“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
细目二:病因病机
疟疾的病机特点
疟疾的病位:邪伏藏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经脉部位。
基本病机为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病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病理演变: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气血耗伤,不时寒热,可成为遇劳即发的劳疟。
久疟不愈,气血瘀滞,痰浊凝结,壅阻于左胁下而形成疟母,常兼有气血亏虚之象。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疟疾的诊断要点
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3日发作1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肿大。
二、疟疾与淋证发热及风温发热的鉴别
1.与风温发热鉴别: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经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经症状。
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2.与淋证发热鉴别: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寒战发热,但多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可与疟疾作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疟疾治疗的基本原则
疟疾的治疗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区别寒与热的偏盛进行处理。
如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瘴,劳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
如属疟母,又当祛瘀化痰软坚。
二、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主症、治法及方药
1.正疟
主症: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热休作有时。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红枣。
2.温疟
主症: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柴胡、青蒿、桂枝、常山。
3.寒疟
主症: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甘草、常山、草果、槟榔、厚朴、青皮、陈皮。
4.瘴疟
(1)热瘴
主症: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代表方:清瘴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知母、银花、柴胡、常山、青蒿、半夏、竹茹、碧玉散。
(2)冷瘴
主症: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代表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荷叶、槟榔、草果、石菖蒲。
5.劳疟
主症: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
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代表方:何人饮加减。
常用药: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陈皮、生姜、红枣、青蒿、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