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副高
中医内科学(副高)[代码:071]考前全真模拟卷
![中医内科学(副高)[代码:071]考前全真模拟卷](https://img.taocdn.com/s3/m/ecd968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d.png)
中医内科学(副高)[代码:071]考前全真模拟卷1/100题[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眩晕的病机A肝阳上亢B气血亏虚C肾精不足D痰浊中阻E外邪阻窍参考答案:E解析:眩晕的发生,以内伤致病较多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以上原因或导致邪犯清窍,或导致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2/100题[单选题]小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口苦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宜选用A八正散B滋肾通关丸C八正散合清肺饮D八正散合导赤散E黄连温胆汤参考答案:D解析:痛闭之膀胱湿热方选八正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若见口苦心烦,口舌生疮,可合用导赤散,清心降火。
3/100题[单选题]因食积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D刺痛固定不移E胀满疼痛,拒按参考答案:E解析:食积型腹痛的病机为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为实证,故其疼痛特点为胀满且拒按。
4/100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痹证症状的描述,错误的是A关节部位疼痛B痹证日久,关节肿大或变形C痹证日久,肢体肌肉瘦消枯萎D痹证日久,肢体抽搐E痹证可出现关节红肿参考答案:D解析:痹证可出现关节疼痛、红肿,或变形,日久可出现肌肉萎缩,但无肢体抽搐。
5/100题[单选题]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汗出恶寒更甚,头痛,关节疼痛,面白,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白,脉浮大无根,方选A参苏饮B荆防败毒散D桂枝加附子汤E麻黄附子细辛汤参考答案:E解析:根据题干所述可判断为感冒之阳虚感冒,方选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
6/100题[单选题]治疗肠道湿热所致的便血,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宜选用A清脏汤B葛根苓连汤C地榆散D导赤散E白头翁汤参考答案:A解析:便血肠道湿热证,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用清脏汤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方中地榆、槐角清热凉血止血,四物合阿胶补血养血,苓连桅柏燥湿泻火坚阴,共奏清热除湿,补阴养血之功。
中医内科副高考试知识点

中医内科副高考试知识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大分支门类,其研究主要涉及中医学关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副高考试是中医师行业资格考试中的一项重要考试,考察考生对中医内科方面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副高考试中的知识点。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内科考试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与内科疾病相关的理论内容。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易感受外邪,引发内科疾病;阴虚则易致内科疾病的发生等。
二、内科疾病分类与诊断中医内科副高考试的第二个重要知识点是内科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中医内科疾病主要包括脏腑病、气血津液病、气机病、痰饮病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并掌握相关的辨证论治方法。
三、辨证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副高考试中,对于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是重要考点之一。
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思想。
考生需要具备辨别疾病的证候类型、辨别病机病因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的能力。
例如,对于气滞血瘀型的内科疾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四、药物学中医内科副高考试中,药物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常用药物、药性、功效等,并掌握其使用注意事项。
例如,藿香正气水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内科疾病,但孕妇和体质虚弱者慎用。
五、病案分析中医内科副高考试中,病案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病案分析是通过对病历、检查结果、辨证论治等信息的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论证的过程。
考生需要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病案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判断。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副高考试的知识点包括中医理论基础、内科疾病分类与诊断、辨证论治方法、药物学以及病案分析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考生就能够更好地应对中医内科副高考试,提高通过率。
当然,在备考过程中,还需结合真题练习和查阅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中医内科学副高共用题干分值

中医内科学副高共用题干分值摘要:1.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的重要性2.考试题干的特点和应对策略3.提高答题效率的方法4.备考建议和注意事项正文: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是中医行业内高级职称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事中医内科学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这场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场考试,本文将从题干特点、答题策略、提高答题效率以及备考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题干的特点1.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题干主要以临床病例和症状为基础,考查考生对中医内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综合性强:题干中涉及的病证往往涉及到多个脏腑、病理机制,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中医内科综合素养。
3.注重中医辨证论治:题干中往往会给出一定的病证表现,要求考生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
二、应对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的策略1.深入理解中医内科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中医内科的基本概念、病机病理、辨证论治方法等。
2.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学习:通过实际病例加深对中医内科知识的理解,提高答题能力。
3.善用答题技巧:如排除法、对比法、分析法等,提高答题正确率。
三、提高答题效率的方法1.熟悉考试大纲:了解考试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做好时间规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在考试前系统地复习完毕。
3.模拟练习:多做模拟试题和真题,熟悉考试题型,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四、备考建议和注意事项1.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虽然综合性强,但基础知识仍然是关键。
2.交流与讨论: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保持良好的心态:考试前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调整心态,避免焦虑影响考试表现。
总之,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是对考生中医内科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积累临床经验,并善于运用答题技巧。
中医师(内科副高)工作职责

中医师(内科副高)工作职责
中医师是从事中医学研究、临床实践、教育和管理的中医学专
业人才。
内科副高级中医师是在内科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技能
水平的中医师。
以下是内科副高级中医师的工作职责:
1. 诊治疾病:结合中医理论和病证学知识,诊治内科疾病,包
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方面
的疾病。
中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辨证分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选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重视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的评估。
2. 健康管理:中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掌握病情变化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方案,帮助患者改变生活习惯、保持健康
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3. 科研教学:在中医学方向进行研究,推广、应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贡献于中医学的发展,了解现代医学的进展,推
动中西医融合。
同时,要向公众传授中医知识,提高中医形象,拓
宽中医应用领域。
4. 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医师需要认真聆听患者的
唠叨和诉求,与患者和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专业的中医咨
询和指导,缓解患者的挫折感和恐惧心理,不断增强患者的信任和
满意度。
5. 临床记录:中医师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记录备查,包括患者
的基本信息、辨证依据、治疗方法、诊治效果等,为以后治疗提供
依据。
患者的隐私安全要得到保障。
总之,内科副高级中医师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是为人类健康和发展事业做出实际贡献的专业人才,在众多重要医疗人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中医医疗事业的普及和提高质量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内科专业考试 大纲 副高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中医内科学专业——副高级)一、专业知识(一)本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方药及相关文献的经典论述。
2、掌握现代医学内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掌握各专科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等理论知识。
3、掌握各专科诊疗技术的原理与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
(二)相关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与本专科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等。
了解历代医家对本专科疾病的系统论述。
2、熟练掌握中医内伤病症的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病变理论以及中医外感病症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病变理论。
3、掌握本专业系统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相关知识。
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遗传工程学等。
二、专业实践能力1、熟练掌握各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思路和方法。
了解本专业的少见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疾病,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鉴别及治疗。
2、掌握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如心内科必须掌握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填塞、心原性休克、急性冠脉功能不全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各种类型的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诊疗抢救技术。
3、正确处理本专业的复杂疑难问题,如消化科必须掌握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泻、黄疸、急腹症、腹水、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熟练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四诊技术,各专科必须掌握本专业的诊疗技术,并熟悉所在专业新的诊疗技术。
如心内科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系统的常规诊治技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电复律术、心包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心脏血流动力学测定;熟悉和了解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治疗技术、心血管系统的超声检查技术、心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射频消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诊治专业技术。
中医内科副高个人工作总结

中医内科副高个人工作总结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个学年度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在这一年里,我作为中医内科的一名副高级职称医生,始终秉持着敬业、爱岗、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方面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信仰,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有关规定。
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二、业务工作方面1. 认真履行副高级职称医生的职责,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为科室的发展献计献策。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熟练掌握中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工作。
本学年,我主攻心血管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通过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结合现代医学理念,总结出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3. 注重学术交流,拓宽知识面。
我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了解行业动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我关心下级医生的成长,主动传授经验,帮助他们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困难。
4. 关注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在诊疗过程中,我严谨认真,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检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有效、满意地接受治疗。
三、教学工作方面作为医院的教学工作者,我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带教过程中,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传授临床经验,帮助他们掌握临床技能,为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科研工作方面我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工作。
本学年,我主持了一项省级科研课题,参与了一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在研究中,我严谨治学,勤奋钻研,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副高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副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气血学说D. 经络学说答案:D2. 中医内科学中,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湿邪所致的疾病?A. 湿温病B. 湿热病C. 湿寒病D. 湿痰病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施针的适应症?A. 气虚血少B. 身体虚弱C. 寒症疾病D. 湿邪困阻答案:C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A. 针灸疗法B. 草药疗法C. 推拿按摩疗法D. 手术疗法答案:D5. 中医内科学中,下列哪项不是阳痿的常见病因?A. 肝肾阴虚B. 脾胃虚弱C. 心肺阳气不足D. 肺肾阴虚答案:B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内科学是通过观察症状来诊断疾病的,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相同。
答案:错误2. 中医内科治疗侧重于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自愈能力。
答案:正确3. 中医内科学中,湿邪是一种常见的病邪。
答案:正确4. 针灸疗法是中医内科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答案:正确5. 中医内科学中,肝肾阴虚是男性阳痿的常见病因。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 请简要说明中医内科学中的阴阳学说。
答案:中医内科学中的阴阳学说是指宇宙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的生命活动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在人体内部,阴阳维持着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平衡。
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中医内科治疗可以促使人体恢复健康。
2. 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介绍其中一种方法。
答案: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经络气血,修复器官功能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使用细长的金属针刺入穴位,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3. 中医内科学中,湿邪是一种常见的病邪,请简要介绍湿邪的病理特点和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副高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副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是()A. 病理学B. 脏腑学C. 经络学D. 诊断学答案:B2.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范畴?()A. 心脏病B. 肝脏病C. 白血病D. 脾胃病答案:C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主要依据()A. 形体特征B. 实验室检查C. 望闻问切D. 电子影像答案:C4. 中医内科学治疗的基本原则是()A. 阳虚补阳B. 阴虚补阴C. 寒热调理D. 辨证论治答案:D5. 以下哪项属于中医内科学的八纲分类?()A. 外感病B. 内伤病C. 寒邪D. 虚邪答案:A,B,C,D二、判断题1.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历史悠久而独特。
()答案:对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脏腑、经络和病理等方面。
()答案:对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出结论。
()答案:错4.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多以草药调理或针灸疗法为主。
()答案:对5. 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是其治疗的核心和特色之一。
()答案:对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答案: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是脏腑学。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肺、脾、肝、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脏腑之间相互关联,通过经络相通,调控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间的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是如何进行的?答案: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的。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收集病人的信息,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多样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根据具体病情和病人的体质而定。
四、问答题1. 请列举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疾病。
答案: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不良、哮喘等。
2.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有何不同之处?答案: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在疾病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中医内科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方药及相关文献的经典论述。
2、掌握现代医学内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掌握各专科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等理论知识。
3、掌握各专科诊疗技术的原理与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
(二)相关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与本专科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等。
了解历代医家对本专科疾病的系统论述。
2、熟练掌握中医内伤病症的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病变理论以及中医外感病症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病变理论。
3、掌握本专业系统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相关知识。
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遗传工程学等。
二、专业实践能力
1、熟练掌握各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思路和方法。
了解本专业的少见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疾病,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鉴别及治疗。
2、掌握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如心内科必须掌握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填塞、心原性休克、急性冠脉功能不全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各种类型的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诊疗抢救技术。
3、正确处理本专业的复杂疑难问题,如消化科必须掌握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泻、黄疸、急腹症、腹水、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熟练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四诊技术,各专科必须掌握本专业的诊疗技术,并熟悉所在专业新的诊疗技术。
如心内科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系统的常规诊治技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电复律术、心包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心脏血流动力学测定;熟悉和了解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治疗技术、心血管系统的超声检查技术、心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射频消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诊治专业技术。
5、重点掌握各专科的特色治疗方法,熟悉专科常用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学、作用机制、副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常见药物配伍运用时的相互影响。
6、了解本专业的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如消化科的Hp检测、胃肠动力测定、消化道激素测定及实验病理、细胞学技术。
三、学科新进展
1.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技术,如心内科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冠心病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诊疗技术进展,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神经内分泌激素与受体的研究进展,心脏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心脏预防医学理论;又如消化科的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及诊治、消化性溃疡、Hp感染及其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肝硬化门脉高压发病机制及其并发症的诊治、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腹水与自发性腹膜炎及消化系统内镜的治疗,并能指导临床实践。
2.熟悉中医药在各专科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能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临床指导实践。
并了解相关学科近5年来的研究概况。
附专业病种
[呼吸科]
中医病种
1、感冒
2、咳嗽
3、肺痈
4、哮喘
5、肺痨
6、肺痿
7、悬饮
西医病种
1、肺部感染性疾病
2、支气管扩张
3、肺结核
4、慢性阻塞性肺病
5、支气管哮喘
6、肺血栓栓塞
7、肺动脉高压与肺原性心脏病
8、间质性肺病
9、胸腔积液
10、气胸
11、肺癌
12、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13、呼吸衰竭
1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不全[心内科]
中医病种
1、胸痹
2、喘证
3、心悸
4、厥证
5、血证
6、头痛
7、眩晕
8、水肿
9、不寐
10、痰饮
11、自汗、盗汗
12、痹证(心痹)
西医病种
1、心力衰竭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高血压病
4、心肌疾病
5、心包炎
6、先天性心脏病
7、感染性心内膜炎
8、动脉粥样硬化
9、休克
10、心脏骤停与心原性猝死
11、心律失常
12、心脏瓣膜病
13、主动脉夹层
[消化科]
中医病种:
1、胃痛
2、痞满
3、嘈杂
4、反酸
5、呕吐
6、噎膈
7、反胃
8、呃逆
9、腹痛
10、泄泻
11、痢疾
12、便秘
13、血证
14、胁痛
15、黄疸
16、鼓胀
17、积聚
18、头痛
19、眩晕
20、中风
21、瘿病
22、疟疾
23、虚劳
西医病种:
1、GERD
2、霉菌性食管炎
3、腐蚀性食管炎
4、贲门失弛缓症
5、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
6、Barrett食管
7、食管癌
8、食管裂孔疝
9、急慢性胃炎
10、功能性消化不良
11、消化性溃疡
12、急性胃扩张
13、胃息肉
14、胃癌
15、胃肠道淋巴瘤
16、胃异物
17、克罗恩病(Crohn病)
18、溃疡性结肠炎
19、缺血性结肠炎
20、霉菌性肠炎
21、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
22、伪膜性肠炎
23、出血坏死性肠炎
24、肠结核
25、吸收不良综合征
26、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27、间质瘤及其它胃肠道肿瘤
28、消化道类癌及类癌综合征
29、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30、消化道息肉及息肉病
31、大肠癌
32、IBS
33、肝硬化
34、肝性脑病
35、酒精性肝病
36、脂肪肝
37、肝脓肿
38、肝结核
39、药物性肝病
40、自身免疫性肝炎
4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4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44、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
45、肝癌
46、胆道蛔虫
47、胆囊炎
48、胰腺炎
49、胰腺癌
50、结核性腹膜炎
51、腹膜间皮瘤
52、肠系膜肿瘤
53、胃泌素瘤及其它胃肠道内分泌肿瘤
54、急性中毒
[肾内科]
中医病种
1、水肿
2、淋证
3、癃闭
4、腰痛
5、遗精
6、消渴
7、尿浊
西医病种
1、肾脏疾病的一般诊疗技术
2、肾脏病常见症状
3、水、电解质异常与肾脏
4、尿路感染
5、肾小管间质疾病
6、中毒性肾病
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8、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9、妊娠与肾脏疾病
10、肾脏与高血压
11、肾小管遗传性疾患
12、囊性肾脏疾病
13、肾发育异常疾病
14、代谢性肾脏疾病
15、梗阻性肾疾病
16、尿石症
17、肾脏微血管病
18、肾脏肿瘤
19、老年肾脏疾病
20、急性肾功能衰竭
21、慢性肾功能衰竭[肿瘤科]
1、恶性淋巴结瘤
2、肺癌
3、原发性肝癌
4、乳腺癌
5、食管癌
6、胃癌
7、结直肠癌
8、肾癌
9、鼻咽癌
10、膀胱癌
11、前列腺癌
12、卵巢癌
13、脑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