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20-痞满wqs

中医内科学课件-20-痞满wqs
31
【临证要点】
• 1. 治痞重视疏肝健脾,调畅气机。
• 2.久痞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 3.理气消痞应顾护胃阴。
32
病例分析
张某、男、50岁
自述:
四年前外出工作,不能按时吃饭,逐渐发生胃酸。
次年,胃中渐有胀痛,或拧痛,近几年来疼痛逐 渐加重。
去年开始,胃内觉有硬块,按之软,不活动,发 病则痛剧,牵引右协疼痛。几年间,痛甚时服止痛药好 转。
2019/2/2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病因病机: 1.《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 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 闭塞。” 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 3.《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 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 (四)临床治疗: 《景岳全书· 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 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 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 补不可。”
加制半夏、生姜;
• 嗳气甚者
加竹茹、沉香。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症状: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 ; 兼症: 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 ;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证机概要: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治法: 代表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 阳之气; • 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 • 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 • 陈皮理气消痞。 •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 • • • 胀闷较重 四肢不温 纳呆厌食 舌苔厚腻 加枳壳、木香、厚朴; 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 加砂仁、神曲; 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 六君子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课件:痞满

中医内科学课件:痞满
• 连翘30g。
• 若食积较重,痞满胀甚者加厚朴、麦芽以 行气消积;食积化热,烦躁口渴者加黄连 以清热除烦;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以 导滞通便;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者加苍木、 茯苓以健脾燥湿。
(二)痰湿内阻
• 症状:胸脘痞塞,脘腹满闷不舒,呕恶纳 呆,口淡不渴,痰多或咯出不爽,头昏目 眩,身重倦怠,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 脉沉滑或弦滑。
一、实证
(一)饮食积滞
• 1.症状: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 吞酸,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或吐出宿食积滞。 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秽难闻。舌质淡红, 苔厚腻;脉滑。
• 2.病机:食积不化,气机壅塞,胃失和降。 •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 4.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
• 山楂18g,神曲15g,半夏9g,茯苓9g,陈皮 10连翘10g,枳实6g,白术10g 炒莱菔子 10g
• 病机:痰聚湿阻,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 方药:二陈平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半夏10g,茯苓9g,陈皮10g,苍术10g,厚 朴10g, 甘草5g,生姜6g 藿香15g。
• 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者加薤白、枳 实、瓜蒌以理气宽中;咯痰黄稠,心烦口 干者加黄芩、黄连以清化痰热或改用黄连 温胆汤;兼有表证者加香附以理气解表; 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 和中。
范围
• 痞满作为临床证侯,主要包括西 医的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功能 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
病因病机
• (一)感受外邪 伤寒邪在肌表,医者反攻 误下伤中,邪气乘虚结于心下,而成痞满。 此外,也有伤寒之邪,由表及里,入于胸 部、胃口,而为痞满不能饮食者。

《中医内科学》痞满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痞满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二节 痞

ppt课件
1
【概述】
一、定义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 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 症状的病症。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 ;
兼症:口苦,纳少;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ppt课件
26
4.肝胃不和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 善太息,呕恶嗳气 ;
兼症:吐苦水,大便不爽 ;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 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 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1.痞满与胃痛
ppt课件
11
2.痞满与鼓胀
ppt课件
12
3.痞满与胸痹
ppt课件
13
4.痞满与结胸
ppt课件
14
三、相关检查
可诊断慢性胃炎并排 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ppt课件
脾失健运
脾胃受损
水湿不化 酿生痰浊
表邪入里,结于心下 食滞中阻
痰湿阻滞
中焦气机不利 升降失司
胃痞
多思则气结 暴怒则气逆 悲忧则气郁 惊恐则气乱

最新中医内科学-痞满

最新中医内科学-痞满
▪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证鉴别
▪ 痞满与胃痛
▪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 ▪ 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
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临证思路
▪ 一、抓住主诉 ▪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且不痛 ▪ 二、审明病因 ▪ 详细询问起病时间,原因,了解其发病时
之症状特点,查明其病证与饮食,情绪等 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临证思路
▪ 三、审定邪之有无 ▪ 伤寒表邪未解,误下或痞或感受寒邪,
外邪乘虚而入腑,留恋胸膈,或饮食无 度,食积难消,或情绪刺激,气机郁结 等,皆属有邪,即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若因脾胃阳微,胃纳呆滞,脾运不健, 则属虚证痞满,此以正虚为其主要矛盾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历史沿革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 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也,半夏泻心汤方主之。”将痞满与结胸 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 家所效法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 志失调等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 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因
▪ 感受外邪
▪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 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 司,遂成痞满。如《伤寒论》说:“脉浮而 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 濡,但气痞耳。”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课件
▪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
16
病证鉴别
▪ 痞满与胃痛
▪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 ▪ 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
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
17
病证鉴别
▪ 痞满与鼓胀
.
14
临证思路
▪ 四、审定虚实寒热 ▪ 饥时可缓解或疼痛拒按,脉弦急而滑,
或脉滑,或迟滑者为实痞。痞满口不渴 或口渴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 沉涩者为寒;口苦口渴喜饮,恶心,舌 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者为热
.
15
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
▪ 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 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 胀形为特征
▪ 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
▪ 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则按之柔软
.
18
病证鉴别
▪ 痞满与胸痹
▪ 胸痹是胸中痞满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 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 偶兼脘腹不舒。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 短气病脉证治》云:“胸痹气急胀满, 胸背痛,短气”
▪ 内伤饮食
▪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 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 痰湿阻中,气机被阻,而生痞满。如:《伤 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 臭”;“谷入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 满。”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人,忧恚气积,坠堕内损,概基病机有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

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

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

”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

《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

《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中医内科学.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 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 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 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 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 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 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 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 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 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 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张介宾在《景岳全 书·痞满》中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 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 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 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症状辨证:痞满的症状主要 包括脘腹胀满、嗳气吞酸、
大便不爽等。
体征辨证:痞满的体征主要 包括舌苔厚腻、脉滑数等。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舌脉等综 合分析,确定证型,选 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01
扶正祛邪:在治疗过程 中,既要扶助正气,又 要祛除邪气,使身体恢 复健康。
03
02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调 理,兼顾五脏六腑、气 血津液的平衡,以达到 治病求本的目的。
脉搏紧张
痞满的辨证论
2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辨证 论治的核心,主要包括病因、 病机、病理、症状、体征等。
病因辨证:痞满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外感六淫等。
病机辨证:痞满的病机主要 包括脾胃虚弱、湿热内蕴、
肝气郁结等。
病理辨证:痞满的病理主要 包括气机郁滞、湿热内蕴、
血瘀痰阻等。
4
痞满的治疗原则 是调理脾胃,行 气化湿,消痞除
满。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 胃,导致痞满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袭,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痞满
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郁 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痞满
脏腑虚弱:脾胃虚弱,运化功 能失调,导致痞满
临床表现
01
胃脘部胀满:患 者感觉胃脘部胀 满不适,按压有
06
温胆汤:用于痰湿内 蕴,气机不畅的痞满
痞满的预防与
3 调护
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 规律,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焦虑和紧张
04
适当进行体育锻 炼,增强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痞满
细目一:概述
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
1.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痞满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痞满的诊断要点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
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

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4.结胸与胃痞病位皆在腹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胃痞则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痞满的辨证要点
应首辨虚实,外邪所犯、暴饮暴食,食滞内停,痰湿中生、湿热内蕴、情志失调等所成之痞为实;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属虚。

二、痞满的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饮食内停、痰饮内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饮食内停证
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2.痰湿中阻证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3.湿热阻胃证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4.肝胃不和证
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长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5.脾胃虚弱证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6.胃阴不足证
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香橼。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饮食内停证,若食积较重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理气除满;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痰湿中阻证,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加枳实、紫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之功;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实、沉香;痰湿郁久化热,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湿热阻胃证,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生姜、旋覆花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开胃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便溏者,去大黄,加扁豆、陈皮化湿和胃。

肝胃不和证,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加减,理气导滞消胀;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呕恶明显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嗳气甚者,加竹茹、沉香和胃降气。

脾胃虚弱证,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温胃健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胃阴不足证,若津伤较重者,加石斛、花粉生津;腹胀较著者,加枳壳、厚朴花理气消胀;食滞者加谷芽、麦芽消食导滞;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

细目五:预防
痞满的预防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寒凉之品。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