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痞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细目一:概述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1.痞满的概念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痞满的常见病因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痞满的诊断要点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胃痞胃痞是以自觉心下塞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疾病,又称痞满。
一般以自觉脘腹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
西医学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心下痞塞为主症时可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胃痞”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病满。
”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病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后世医家一直效法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做出阐释:“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
”“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4.金·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如《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实消痞丸成为后世治痞名方。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6.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痞满》指出:“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
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郁热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泄,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胃痞

.
【鉴别诊断】
1.胃痛 与胃痞病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兼胀满,胃痞时
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 满闷为主,胀甚者属胃痛,满剧者属胃痞; 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无痛;胃 痛起病急,胃痞发病较缓。 就症状而言,胃痛与痞满常同时出现,或在胃痛 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 辨证依据。
.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 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提出痞的 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 升降失调,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 治疗大法,其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诸方, 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
李东垣大倡脾胃内伤之说,对本病证的理 法方药,阐发甚详。张介宾《景岳全书.痞 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细:“痞者,痞 寒不开之胃;满者,胀满不行之谓。满者, 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 胀也。
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 陷入里,结 于心下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 遂成痞满。《伤寒论》云:“脉浮而紧, 而变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
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本节主要讨论胃痞。该病是脾胃肠病证中 较为常见的病证。
.
【概念】
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 按之不痛的证候。“痞”意指:病理上的 胃气不通,症状的满闷阻塞。
.
【医论】
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 塞等。《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 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备化 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寒”。
胃痞病(精品课件)

胃痞病(急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 脾胃气虚证临床症状: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
肝胃不和证临床症状: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文档交流3。
脾胃虚寒证临床症状:畏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
..。
文档交流4。
脾胃湿热证临床症状: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5. 寒热错杂证临床症状: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
.文档交流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
文档交流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
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9。
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5。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16章胃痞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脾胃虚弱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气机不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 而生痞满。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中满腹胀》 利,而生痞满。如《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 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 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 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 胃痞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 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疾湿阻滞; 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疾湿阻滞;虚即 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 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痞者, 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痞者,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 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 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痰湿阻滞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 生痰浊,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 生痰浊,痰气 交阻,中焦气机不利, 失司, 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 失司,而成 痞满,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曰: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食滞中阻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 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伤寒论》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不 干噫食臭” 谷不化、腹中雷鸣, 痞硬而满” 痞硬而满”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一、实痞(一)饮食内停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吸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失和,气机塞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积实导滞丸消食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实消痞丸。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3.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4.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吸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三)湿热阻胃1.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3.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4.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5.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
最新中医内科学-痞满

▪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证鉴别
▪ 痞满与胃痛
▪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 ▪ 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
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临证思路
▪ 一、抓住主诉 ▪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且不痛 ▪ 二、审明病因 ▪ 详细询问起病时间,原因,了解其发病时
之症状特点,查明其病证与饮食,情绪等 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临证思路
▪ 三、审定邪之有无 ▪ 伤寒表邪未解,误下或痞或感受寒邪,
外邪乘虚而入腑,留恋胸膈,或饮食无 度,食积难消,或情绪刺激,气机郁结 等,皆属有邪,即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若因脾胃阳微,胃纳呆滞,脾运不健, 则属虚证痞满,此以正虚为其主要矛盾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历史沿革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 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也,半夏泻心汤方主之。”将痞满与结胸 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 家所效法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 志失调等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 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因
▪ 感受外邪
▪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 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 司,遂成痞满。如《伤寒论》说:“脉浮而 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 濡,但气痞耳。”
中医内科学.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 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 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 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 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 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 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 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 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 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 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张介宾在《景岳全 书·痞满》中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 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 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 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 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痞者,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 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 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xx
【范围】
胃脘部满闷不舒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个症 状,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上腹部 满闷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xx
2.鼓胀 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胀 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以腹部 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 大之形; 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 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证治汇外.痞满》:“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 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xx
【概念】
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 按之不痛的证候。“痞”意指:病理上的 胃气不通,症状的满闷阻塞。
xx
【医论】
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 塞等。《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 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备化 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寒”。
xx
4.七情失和 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 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 其中尤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肝脾不和, 气机郁滞而成之痞满多见。如《景岳全书. 痞满》有:.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气机不 利,而生痞满。如《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 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 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 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疾湿阻滞;虚即 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xx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 则气机调畅。或为病邪所阻,或为脾胃之虚,均 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而发肿满, 皆属于脾。”当然,除脾胃之外,中焦气机之调 畅,尚赖肝气之条达,若肝气郁结,最易克脾犯 胃而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发生胃脘痞满。
总之,胃痞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 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
xx
病因病机示意图 表邪入里
食滞中阻 痰湿阻滞 七情失和 脾胃虚弱
中焦气机不利
升降失职
胃痞
xx
【诊断】
1.临床表现:胃痞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 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 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 性过程.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 因有关. 4.实验室: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 纤维胃镜检查。
xx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 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提出痞的 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 升降失调,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 治疗大法,其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诸方, 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xx
李东垣大倡脾胃内伤之说,对本病证的理 法方药,阐发甚详。张介宾《景岳全书.痞 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细:“痞者,痞 寒不开之胃;满者,胀满不行之谓。满者, 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 胀也。
xx
【证候特征】
胃痞部位在心下胃脘,临床上以自觉痞满 不舒,闷塞不能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 无形,压之无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 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
临床有实痞与虚痞之分,如痞满不减,按 之则甚,食后加重则为实;脘闷时减,按 之稍舒,不欲进食则为虚。
xx
【病因病机】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 法,滥施攻里 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 陷入里,结 于心下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 遂成痞满。《伤寒论》云:“脉浮而紧, 而变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xx
【鉴别诊断】
1.胃痛
与胃痞病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兼胀满,胃痞时 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 满闷为主,胀甚者属胃痛,满剧者属胃痞; 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无痛;胃 痛起病急,胃痞发病较缓。
就症状而言,胃痛与痞满常同时出现,或在胃痛 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 辨证依据。
胃痞
xx
【目的要求】
1.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研 究进展。 2.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xx
【概念】
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 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 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 软,压之无痛。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 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胃痞。 本节主要讨论胃痞。该病是脾胃肠病证中 较为常见的病证。
xx
3.胸痹心痛 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脘腹不舒, 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 患,以胸痛、短气为主症。 胃痞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而致,以胃脘 满闷为主症,当然,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 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痞出现 胸膈痞塞,满闷不则属兼证。
xx
【辨证论治】
xx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 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不 痞硬而满”
xx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 生痰浊,痰气 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 失司,而成 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曰: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一、辨证要点 1.辨有邪无邪 有邪:伤寒表邪未解,邪气内陷,阻遏中 焦成之痞;食饮无度,积谷难消, 阻滞胃脘所成之痞;情志不遂,气 机郁滞,升降失调而成之痞。 无邪: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所 成之痞。
xx
2.辨虚实寒热 虚: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 者;痞满时减,喜揉喜按者; 实:痞满能食,大便闭结者;痞满不减按 之 满甚者; 热: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 寒: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