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书报告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书报告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策划专业指导教师柯佳敏张晓庆在正文的开始,本人先简洁得介绍一下我所看的这本书:书名为:《邓小平理论概论》,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是2000年版,本人所读的页数为315页—340页。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邓小平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延伸,社会主义内容思想等。
高中时学习政治,教材里也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内容,当时没什么太多想法,只是觉得提出这个想法政策的人很睿智和聪慧,并未完全理解它的真正内涵,读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之后,我觉得一国两制最主要的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下面是我记录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依次介绍“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本人理解的“一国两制”的内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依据以及其重大意义。
194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大陆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统一,但由于英国、葡萄牙都分别长期占领香港、澳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隔离了两岸的联系,香港、澳门和台湾仍处于同祖国大陆分离的状态,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党有了这一份历史责任,有了这一份历史责任,我们党自然要为解决好这一问题而努力。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觉得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经典的场景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从这本书上看到,其实我们党早在5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后来周恩来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
”60年代初,毛主席又指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所有军政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双方互约,不派人员做破坏对方的事情。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原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原文篇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邓小平文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有感本文是邓小平写于香港回归七年之前,全文精炼的概括咯中国在解决香港等领土问题所提出来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关于港澳台将来回归之后当地社会制度的实行与大陆主体制度之间的关系。
明确的告诉我们中国主体上上实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这主要是为了当地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
很多人可能在之前不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制度,可能认为有反社会主义的倾向,这种想法是存在那些不了解此制度的实质的人。
此制度的提出很明显的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实事求是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处理领土回归问题上的和平解决的想法,对大陆主体,对香港都是有利的,这不是我们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玩弄手法,确实是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与世界的形式。
邓小平说:“遇到新问题就是要用新方法解决”,这体现了他的创新性思维,从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看出他的创新精神。
当代的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立足,我们个人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文中还提到我们要有信心,对中国政府要有信心,同时大陆人也要相信港人的能力,港人更要有信息自己能管理好自己,抛弃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
相信我们的政策对咯,社会会有发展,我们中国人自己可以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列强插手。
信心,在当今社会依然很重要,如果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那就办不成事情了。
即使有部分港人不是很赞同社会主义,但是最起码我们要爱祖国,爱香港。
我们一定要明确“一国两制”的前提。
把握好大方向,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也是一样,我们即使不能把握每件事,但是我们依然要明确自己走向前的大方向。
当我们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在实施过程中是避免不了困难的,我们要树立信心,把握方向,大胆的走下去。
篇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840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为的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邓小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
我门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
我们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
经过五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这个政策。
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
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
如果不对,就可能变。
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进一步说,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80%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人心。
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
我们对香港的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也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两国论”蓄意分裂祖国的领 ) 两国论” 土和主权, 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 出去,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 出去,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 中国”原则的彻底否定和挑衅。 中国”原则的彻底否定和挑衅。 (3)“两国论”的本质是分裂祖国, ) 两国论”的本质是分裂祖国, 危害祖国统一、破坏两岸关系, 危害祖国统一、破坏两岸关系,是对 世界和平的破坏。 世界和平的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 湾回到祖国怀抱, 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前 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的面前 1979年元旦 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 年元旦《 提出了中国政府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大政 方针 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 国家统一后, 年叶剑英发表谈话“ 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国家统一后,台 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 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 并可保留军队。 权,并可保留军队。” 1982年一月邓小平接见海外朋友时 年一月邓小平接见海外朋友时, 1982年一月邓小平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 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 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法律依据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法律依据
一国两制 读后感

一国两制读后感《一国两制》读后感《一国两制》是一本关于国家治理和政治体制的重要理论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国两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在书中,作者详细解析了一国两制的概念和内涵。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可以实行不同的制度和政治体制。
这种制度安排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可以同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这种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长期稳定。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成功实施,使得香港和澳门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考。
通过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和澳门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的福祉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国两制》还深入探讨了一国两制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大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在特定的地区和时期,一国两制可以为中国大陆提供一种灵活的政治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排既能保持国家的统一,又能充分尊重和保护各地区的特殊经济和社会制度。
通过一国两制的实践,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国两制为中国大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创新和发展的路径。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的充分尊重和包容,一国两制为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读完《一国两制》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国两制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国两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治理的重要创新。
通过一国两制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可以在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制度和政治体制。
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也有利于各地区和人民的共同繁荣。
总之,通过阅读《一国两制》,我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国两制作为一种独特的国家治理和政治体制安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840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为的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党的各界领导人坚定不移的信念,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战略思想在香港、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成功实施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10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基本主义制度”。
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解说。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却提前运用于港澳问题中,按照“一国两制”回归后的港澳并没有如回归前外国人说的那样:香港的经济会垮掉,正好相反,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在回归后更加繁荣发展,香港成为珠三角的龙头,甚至覆盖整个西南地区,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反映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也让我们看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非凡创造了,再结合两岸中华名族的智慧,才会有今天港澳的统一以及祖国的繁荣。
在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强调了历史和现实,强调了中国自己的情况。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它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五大原则用于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打破了阶级矛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它一方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招股历史实际与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巧妙地尽量避免了武力统一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努力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富哦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领土同于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
一国两制让我想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同样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建立在具体实际之上,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它们同样具有历史范畴,领导人坚持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策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都有其不同的形式,适应于基本国情的形式。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仔细品读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文。
想起了儿时的那首儿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香港回归问题提出了新的办法,如今一国两制政策更多的是为解决台湾问题。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领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的提出最早就是为了让祖国领土完整,让同胞不再忍受分离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庞大想法,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尤为特殊的情况下提出的。
“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北京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不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
”为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同志常提出这句话。
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国,为主权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给香港“开小灶”,值得庆幸的是香港在1997年7月1日顺利回归。
邓小平同志在解决香港问题时注重中国的国家形式,注重国庆。
台湾想独立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政府是不会让台湾独立的,台湾所提出的什么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还有什么一国两府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中国的这个由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这一制度,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得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才可以。
这样中国以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这样大陆和台湾谁都不会吃亏。
而中国近些年来的政策是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治国的基本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而对于中国现在的这一基本国策,我理解的大概意思就是,中国是统一的,全世界只能有一个中国,而台湾是属于中国的,是我们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国两制读后感

一国两制读后感首先,我被书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点所震撼。
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定义清晰明了,鲜明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
其次,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书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使中国人民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确保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力量,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这种党的领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书中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比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等等。
这些发展的历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实力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书中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书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为中国人民谋取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通过阅读《一国两制》,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个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
它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有其独特的性格和优越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不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联系香港问题思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单来说即是“一国两制”,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背景之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名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985年3月,“一国两制”被正式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另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在面对香港回归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指出:“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 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
”在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强调了历史和现实,强调了中国自己的情况。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它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五大原则用于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打破了阶级矛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它一方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招股历史实际与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巧妙地尽量避免了武力统一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努力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富哦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领土同于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
一国两制让我想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同样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建立在具体实际之上,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它们同样具有历史范畴,领导人坚持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策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都有其不同的形式,适应于基本国情的形式。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以此伟大创新。
它没有要求让香港澳门放弃原本的社会制度,强制实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努力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这一点就让我们看到了领导人的英明,港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状,与大陆一样是长期的适应和发展才得以形成,强制地灌入新的社会制度只会让港澳台小地区内社会动荡,甚至会影响大陆的社会动荡,两种制度并不影响国家的统一,对香港的政策长期不变也不会影响大陆的社会主义,在这样的两种制度下既能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实现祖国的统一,而且能促进两岸三地的和谐与发展,社会制度的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针中将到了“要相信香港人能治好香港。
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管好香港,这是老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状况”。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国经历了国家腐败、外敌入侵、社会动荡,建立的新中国也是在各种质疑声中艰难地行走,信心是人民为国家付出劳作的基础,不仅是对自己的信任还有对他人对国家的信任,无论在那个地区,无论身处怎样的社会制度,其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是一样的,香港过去的繁荣,也是主要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
要始终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干得好的,这是实现区域自治的基础,是实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根本。
近年来,香港问题持续升温,越来越影响着大陆与香港的关系。
在香港,民间已经出现了一种要求保持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独立的思潮,我们称之为“港独”问题。
香港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一起因,也是表面上原因:部分社会问题的影响。
自2011年年底,中国内地人赴香港抢购奶粉、大陆孕妇冲关到港产子等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以来,部分港人对内地的不满开始发酵,至2012年年初发生尖沙咀名店D&G欢迎内地客却排拒港人、以及“蝗虫论”的骂战,已引爆港人的高度焦虑感,并促使香港社会特别是年轻族群孕育出一股“去中国化”危机。
近来香港问题引发事件:
事件一:香港数十名市民2014年2月16日在广东道一带抗议“个人游”,期间他们对店内购物的内地旅客大声辱骂,并导致部分受影响店铺一度被迫关门。
事件二:“占中”事件的发生,“占中”指的是正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
“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
平占中”或“占中”。
“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
近年来,“占领”运动在各国都有出现,已经成为一种街头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段,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
这类“占领”活动在社会对抗情绪严重的国家经常会导致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而这种通过激烈对抗表达诉求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法的,警方都有权依法处置。
其二起因是:“一国两制”正式实施之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必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在行政体制存在问题,还有法律冲突。
两者之间的冲突除了表现在法律规则内容和法律文化的背景之外,还表现在司法权的设置上。
现行我国“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中,并没有统一的司法体系,香港地区案件的终审权在香港最高法院,而不在全国最高法院。
其次,“一国两制”下的文化认同有差异。
香港当代文化的形成过程,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英国文化或者说以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经过一百多年的灌输与强化,其中一部分已渗透到香港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随着香港回归和“一国两制”的正式实施,殖民主义文化已经逐渐淡出,自由资本主义和爱国主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殖民主义文化残余的存在,对特别行政区文化的健康发展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部分港人特别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存在着自我殖民心态,民族观念和意识淡的,部分港人特别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存在着自我殖民心态,民族观念和意识淡问题与挑战。
香港问题不是一个简单,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复杂牵涉很多方面的问题,它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花一些时间去全面好好的认识这一问题,然后经过理性严密的思考,一步一步的去解决香港问题,从根本上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国两制”作为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有其特定的完整的科学内涵:在坚持“一国两制”不容动摇前提下还有“两种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50年不变这四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组成一个完整的要素体系,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坚持“一国”是前提和基础,这就是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族只
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即中国。
两种制度并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其含义是什么呢? 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说: “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 也不需要干预”。
如果香港、澳门不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和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那么他们就充分享有相应的法定权利。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一个深思熟虑的科学构想,不仅对于实现中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经验、新方法,具有现实的国际意义。
它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内容和理论突破。
我们也相信,运用“一国两制”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和所有中华儿女,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携手共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