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清史稿-张之洞传》专练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清史稿-张之洞传》专练

《清史稿-张之洞传》专练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

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年十六,举乡试第一。

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十二年,典试四川,就授学政。

所取士多俊才。

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

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

之洞论奏其失,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

往者词臣率雍容养望,自之洞喜言事,同时宝廷、陈宝琛、张佩纶辈崛起,纠弹时政,号为清流。

七年,由侍讲学士擢阁学..。

俄授山西巡抚。

条上治晋要务,未及行,移督两广。

八年,法越事起。

法攻越未能下,复分兵攻台湾,其后遂据基隆。

会法提督孤拔攻闽浙炮毁其坐船孤拔殪而我军不知法原停战廷议许焉。

授李鸿章全权大臣,定约。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

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

二十一年,代刘坤一督两江,至则巡阅江防,购新出后膛炮,改筑西式炮台,设专将专兵领之。

募德人教练,名曰“江南自强军”。

采东西规制,广立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

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

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

”又言“武科宜罢骑射、刀石,专试火器。

欲挽重文轻武之习,必使兵皆识字,励行伍以科举。

”二十六年,与坤一合上变法三疏,其论中国积弱不振之故,宜变通者十二事,宜采西法者十一事。

其尤要者,则设学堂,停科举,奖游学。

皆次第行焉。

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

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

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

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

莅官所至,必有兴作。

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

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四》,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法提督孤拔攻闽浙/炮毁其坐船/孤拔殪而我军/不知法/原停战/廷议许焉B.会法提督孤拔攻闽浙炮/毁其坐船/孤拔殪/而我军不知/法原停战/廷议许焉C.会法提督孤拔攻闽浙炮/毁其坐船/孤拔殪而我军/不知法/原停战/延议许焉D.会法提督孤拔攻闽浙/炮毁其坐船/孤拔殪/而我军不知/法原停战/廷议许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最初是一种设置问题由应试者回答的察举方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含答案(2011·广东卷·T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

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

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

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

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

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官: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抵:碰到【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A.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清代四名人家书-张之洞-诫子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清代四名人家书-张之洞-诫子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清代四名人家书|张之洞|诫子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篇一:中考初中阅读试题答案解析翻译译文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公约之饭(2)又久之,方命坐(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4)其人愧甚而退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2分)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10、(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11、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12、胡饼的四傍。

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

13、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

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言知识说“颇”。

“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

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

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

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

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课内文言文知识(12分)1.(2分)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货币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C.纵一苇之所如.如:好像D.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2.(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失其所与,不知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③卒惶急不知所为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⑦偭规矩而改错⑧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⑨匪来贸丝,来即我谋A.①②④⑦⑧B.①③④⑦⑨C.②③⑤⑥⑧D.②④⑤⑦⑥3.(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羡长江之.无穷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令秦武阳为副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扣舷而.歌之D.吾其.还也其.孰能讥之乎4.(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泣.孤舟之嫠妇B.常以身翼.蔽沛公孔雀东南..飞C.侣.鱼虾而友麋鹿齐.彭殇为妄作D.雨.雪霏霏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5.(2分)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不相同一项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B.为仲卿母所遣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2分)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微、羽五律,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嗨”。

7.(14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汉久相持来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滑①.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勾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工挑战决雌雄,母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诫子书(张之洞) 阅读答案附翻译

诫子书(张之洞) 阅读答案附翻译

诫子书(张之洞) 阅读答案附翻译张之洞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

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足贻堂上以忧赠给B.勿惮劳,勿恃贵畏惧C.为贱卒,苦身戮力竭尽D.当必亲炙之熏陶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果也除体操外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然犹兢兢也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今则去国万里矣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3.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①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③学校肇开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⑥得学问上之益A.②④⑥B.①③⑤C.①②④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他,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传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

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年十六,举乡试第一。

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

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

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

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

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

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

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

翁同称等请试修边地,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

之洞议日: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

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

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

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

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

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

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

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

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

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

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栽沣监国摄政。

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

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

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

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绝:超过
B.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廷:朝廷
C.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声息:音信消息
D.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辐辏:集中
10.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B.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

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C.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D.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12.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所取土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

(4分)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

(4分)
1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

(5分)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