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

合集下载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解读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解读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一)本册教材的整体分析1.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开始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相应地,其生活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总体而言,儿童生活将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文化式”“文明式”状态,由原来依循自然需要的生活方式,转为一种有目的的理性生活方式。

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一年级正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因此,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利开启另一种存在样态,是一年级学生生活引导中的大主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就是适应新生活,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四个单元。

每单元四课,共计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完成一课进度安排。

前三个单元的主题是沿着“去上学一在学校一回到家”这一日常生活的叙事逻辑展开;第四单元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天气变化的生活现实,以及在这段自然时间内的社会时间(节日)和心理时间(成长)组织与安排的,具体框架及基本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本册教材的框架(注:表中的A、B、C、D分别代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3.本册教材的主要栏目本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需要,主要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栏本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

特别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语言及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尚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发展的阶段,故活动对其道德发展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或某种体验,而是指向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智慧的获得。

例如,本册教材中的《爱新书,爱书包》环节,就是一个活动栏目,它先有一些关于新书以及书包里放哪些东西的引导与讨论,然后是学装书包的一个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理装书包。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解读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解读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解读《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本关于道德与法治的书。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道德与法治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核心价值。

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和法治。

一、道德解读
1. 个人道德:个人道德是培养良好人格和行为的道德标准,表达了一个人的良知和责任,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为社会秩序建设所采取的行动。

2.家庭道德:家庭道德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重在家庭这个单位的关系,要求家庭成员之间和谐互助,建立道德合规的家庭文化。

3.社会道德:社会道德是指一种指导他人和自己行为的标准,它体现着社会成员彼此交流、活动以及实现和谐共处的准则。

二、法治解读
1.法治的意义:法治是一种规则和程序,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用于实施政府的管理和管理,要求一切进行有权威的政治统治和按法行政。

2.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指的是以法治捍卫国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护
公民不被官僚统治,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平等权力,实现国家、社会和经济公正和平衡发展。

3.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指一种内在的法治思想和行为担当,包括信守道德、推崇公正、尊重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他人的权益、履行公民义务和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等。

总之,《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强调的是,道德和法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核心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新生活的根本。

它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则,建立和谐家庭,尊重法律,树立法治意识,做一个有道德、守法、有礼貌的好公民。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课程简介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课程简介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课程简介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课程简介大连甘井子区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中心刘阿娜【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问题:(1)在对青年教师的调查、讲课和质量评估过程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不够透彻。

具体表现为:(1)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偏差,有的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分析;讲座中的内容逻辑混乱,没有层次;甚至存在教材解读不充分、难度大、教学目标偏离等问题。

(2)上学期期末试卷中,发现全班甚至全校部分同学在部分问题的回答上出现错误。

调查发现,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知识点总结有问题;在对教师试卷的分析中,也发现学生不能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

原因分析:1、新编教材给教师备课带来挑战。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2016年9月开始启用。

新编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栏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很高的学科素养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

2.旧药品装在新瓶子里。

虽然这本新教材的内容和栏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题目大同小异,有些老师用旧教材的内容来解读新教材,导致侧重点和难度出现偏差。

3.教师对解题的指导不足,尤其是解题思路的分析不足。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文本学习,了解新教材第一单元内容解读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2、通过具体的第一单元的内容分析,了解第一单元课时的具体内容以及课时内容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试题解题分析指导,了解试题讲解的步骤方法,学会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分析。

【理论依据】1、系统理论。

系统是指由一些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与环境相关的整体。

系统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环境关联性和功能性的特点。

解读教材单元的内容,需要把整个单元和整本教材看成一个系统,而不是备课、解读一节课。

我们在讲解阅读理解教材单元内容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法时,分析教材结构框架的方法是基于系统论中的层次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点。

2、弹性认知理论。

所谓弹性认知,就是同时从多方面重建自己的知识,从而对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情境场做出恰当的反应。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分析解读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分析解读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性解读一、教材编写的背景第一个编写背景是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因为,本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这次课改中确定的那些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比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的生活”等。

除此之外,这次课改还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我国教材编写的法定依据,所以,本教材编写的第一个依据就是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二个编写背景是“三科”教材的统编。

这里的“三科”是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科、德育学科以及初中的历史学科。

之所以要统编,是由语文、历史和德育教材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具体原因有二:其一,通过“三科”教材能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其二,国家想集中力量编好一套教材,原来多个版本的教材存在着水平上的高低差异。

对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而言,由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担任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高德胜教授担任执行主编。

除此之外,教材编写团队还由大批德育理论研究者、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

第三个编写背景是教材名称的变更。

依据2016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文件,从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次教材名称变更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要求。

由于课程名称的改变,目前本教材编写的依据除了上述两个课程标准外,还有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此大纲为本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二、教材蕴含的新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尊重童年生活独立价值。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童年是人生之中具有独立价值的时期,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存在价值,因此,童年生活不仅仅是为成年生活作准备的阶段。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重难点和教学建议
依据课标中“我们的国家”第12条“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中国人民解放 军。”“我们共同的世界”第 5条“了初歩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第7条“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知道我国在国
第二单元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
4 地球 我们的家园
我们生存的家园 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我们共同的责任
5 应对 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 防御自然灾害 不屈的抗灾精神
知行合一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重难点和教学建议
4 地球 我们的家园
我们生存的家园
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材重点
地球是人类难以替代的生存家园
第二单元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




1.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地球是我们难以替代的生存家园 顺应、利用、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雏鹰建言 ,建立环境意识
2.运用图例和方向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
3.开展自护自救安全逃生演习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重难点和教学
依据课标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2条“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 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第3条“初歩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 史文化的兴趣。”等内容进行编写。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 六年级下册教材重难点和教学建议
PA RT 0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第一单元:尊重生命与关心他人在人类的社会中,尊重生命和关心他人是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随意伤害他人,不能主动侵犯他人的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平安。

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尊重生命与关心他人的道德规范。

例如,教材介绍了一个关于互帮互助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只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尊重生命和关心他人的价值。

第二单元:文明礼仪与社会公德文明礼仪与社会公德是培养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

文明礼仪包括了人们在公共场合中的言行举止,涉及到尊重他人、守秩序等方面。

而社会公德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教材的第二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

比如,教材会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公共设施,如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并且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安静。

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修养素质。

第三单元:法律与法治法律与法治是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学习法律与法治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懂得法律的作用和法律对于社会的调控作用。

在教材的第三单元中,学生将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比如,了解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律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等。

此外,还会介绍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对的法律问题,教导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四单元: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在现代社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教材的第四单元将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例如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

同时,教材还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交流一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二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

一、把握课程基本理念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尊重儿童的权利;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4.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性质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日常的生活当中。

左兆军老师总结了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珍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学习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道德成长。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开放性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解读下: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浅出地讲述法律知识;
2、充分发挥比较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多元文明的精神;
3、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4、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自我潜能;
5、贴近生活,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6、实施“四个全面”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宽视野;
7、提倡“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发现自我的机会。

教学建议:
1、在实施《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体会到多元文明带来的精神;
5、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
7、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宽视野;
8、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实践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
原因分析:
1、新编教材给教师备课带来挑战。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2016年9月开始启用。

新编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栏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极大的学科素养才能对教材实行深入的解读。

2、旧药装新瓶。

这次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内容和栏目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有些课题内容是相近的,有教师就用旧教材的内容去解读新教材,导致重难点偏差等。

3、教师教学中对试题解题指导不足,尤其是解题思路分析不足。

1、通过课程文本学习,了解新教材内容解读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通过具体单元的内容分析,了解单元课时的具体内容以及课时内容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试题解题分析指导,了解试题讲解的步骤方法,学会指导学生实行解题思路分析。

理论依据
1、系统理论。

系统指的是由一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联的整体。

系统理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环境关联性功能性等特点。

对教材单元内容实行解读,需要将整个单元和整本教材看作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备一节课,解读一节课。

我们在讲解读懂教材单元内容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法时,对教材实行结构框架分析的方法就是依据系统理论中层次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点实行的。

2、弹性认知理论。

所谓弹性认知,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

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但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

课程中我们采用表格图示法勾画单元基本框架、思维导图法画出单元的基本内容就是依据该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