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区小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报告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报告
1. 引言
本文档是对某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的报告。
地质灾害是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制定相关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
本次评价研究的区域为某地区,该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建筑物和居民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威胁。
3. 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次评价使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野外调查、遥感技术和历史资料分析等。
通过对地质构造特征、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结果。
4. 风险评估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本次评价得出如下地质灾害风险评
估结果:
- 地震风险:该地区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风险较高;
- 滑坡风险: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使得该地区滑坡风险较大;
- 泥石流风险:临近山区和河流的地理条件导致该地区泥石流
风险较高;
5. 风险管理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风险管理建议:
-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增强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 采取合适的土地利用规划,在高风险滑坡区域限制建设活动;
- 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山区泥石流对河流水质和水量的污染
和破坏。
6. 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
这对于相关决策制定和风险应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够对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安全产生积极影响。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对人类、财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规模,以确保划分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时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使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根据区域划分结果做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决策。
3.长期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应考虑长期的灾害发生潜在性,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预测和观测数据。
必须通过对长时间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获得可靠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
二、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多个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数据,计算灾害频率和概率,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统计分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地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出每个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数,并据此划分易发区。
2.专家评估法:通过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专家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影响,以划分易发区。
3.系统模型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数学模型,将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的易发区。
系统模型法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提高划分的精度和可视化程度。
三、评价:1.可行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居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以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划分结果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可操作性。
2.科学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不能仅凭主观判断。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引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物理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将探讨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同时提出一些保护对策。
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开采、土地利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山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了解和评估这一脆弱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要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物理特征进行评估。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
地形因素直接影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概率。
气候因素如降水和温度对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水文因素则决定了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初步了解到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其次,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扩张和过度开发给山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压力。
例如,大规模的清理和开垦土地、非法砍伐和盗采自然资源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评估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脆弱性的程度。
另外,要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
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因素,这些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为保护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为了应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保护对策。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实施。
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政策,打击非法砍伐、盗采和污染行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和破坏。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土地的压力。
此外,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为那些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奖励,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生态和人口的损失及其后果进行评价。
其目的是为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灾害影响评价。
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即灾害的前提条件、诱发因素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确定该地区出现灾害概率。
易损性评价是指对灾害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受灾体系的抗灾能力和脆弱性进行评估,以对抗灾体系的损失程度和类型、恢复能力和需要等进行分析。
灾害影响评价是指对灾害造成的主要损失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受损和环境破坏等评估。
二、地质灾害预测地质灾害预测是指利用地质勘探、测量、监测等手段,对灾害发展过程进行动态预测与监测。
其目的是发现灾害预兆,以便采取有效的预警和预控措施。
地质灾害预测技术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地质和遥感等多方面的监测手段。
其中,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预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灾害区域的全面监测和检测,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地震预测则是利用地球物理、地质学、统计学等方法,对地震的发生时机和空间位置进行分析,提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和时间。
气象预测则主要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气象站等信息,对雷电、暴雨、洪水等极端气象事件进行预测。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的应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减少损失。
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测和预警,为群众转移、避险和救援行动提供依据,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同时,也能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灾害治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地质环境条件1.1气象、水文评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9.3℃,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2.2℃。
年平均降雨量为1941mm,降雨多集中在3~8月。
评估区西面距融江河最近处约250m,河面宽约400m,最高水位标高118.76m,最低水位为105.07m,地面高出河面水位约40m。
1.2地形地貌评估区地貌属丘陵地貌,沟谷相对平缓,丘顶标高为155.32~170.53m。
地面标高约为120m,总体上地形坡度为15°~20°左右,地势为北东高南西低,东西两侧低。
北侧为沟谷,东侧、南侧为稻田。
山体植被发育中等,以桉树及杂草为主(照片1)。
1.3地层岩性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和泥盆系中统信都组(D2x):1)第四系残坡积层:裼黄、灰黄色,碎石粘土,厚度0.3~2.0m,局部达3.0m,土体结构松散。
2)泥盆系中统信都组: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页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1~3层赤铁矿。
1.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1.4.1地质构造融安县地处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桂中凹陷的罗城褶断带2,构造线多呈北东、北北东向。
区域构造主要受控于北北东向三江~融安断裂与南北向长安~东起断裂。
评估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裂通过。
1.4.2区域地壳稳定性融安地区无超过地震烈席为Ⅴ度的地震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4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抗震设防烈度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反应谱周期为0.35s,区域地壳稳定性好。
1.5岩土层特征根据地层及岩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将评估区内岩土体划分为两大岩组,即均一结构土体、较坚硬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组类,岩土体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见表2。
1.6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6。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中,有明显的季节性,水量贫乏。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研究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地质灾害是地质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形成离不开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地震、降雨、河流侵蚀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社会条件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等。
其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岩土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基础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河流侵蚀、地震等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为地方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具有现实的防灾减灾意义和重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条件、易发性评价引言:对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结构、状态进行分析并对在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即将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是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
然而地质灾害的形成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所以地质灾害的评价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而科学、全面、合理的选取评价指标是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的基础。
一、评价方法与模型层次分析法是 20世纪 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工程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分目标、子目标,并按目标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与隶属关系分组,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同时运用矩阵运算确定子目标对其上一层目标的相对重要性。
层层下去,最终确定出子目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
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易发性权重的步骤如图1所示。
图 1 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流程1、建立系统梯阶层次结构模型首先,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和初步分析,把复杂问题按特定的目标、准则和约束条件等分解成被称为因素的各个组成部分,把这些因素属性和不同分层排列。
同一层次的因素对下一层的某些因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因素的支配,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递阶层次。
最简单的递阶层次分为3层。
最上面的层次一般只有一个因素,它是系统的目标,被称为目标层;中间的层次是准则,其中排列了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的各项准则;最底层是方案层,表示所选取的解决问题的各方案、策略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5.1评价思路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建立在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基础上的,易发性偏重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而易损性偏重于社会属性。
对一个地质灾害点而言,首先是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并且对社会造成一定损失(易损),我们可认定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因此,危险性评价是由易发性与易损性叠加而成,反映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见框图5-1,分为两部分:易发性和易损性,易发性从五个方面分别予以评价,其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其他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
易损性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命损失、财产损失、社会经济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
图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要素图5.2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城市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城市的地质结构体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
根据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灾种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以及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建立不同灾种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判别模式,对工作区的各地质环境分区单元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判,做出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图。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种不同类型区域。
5.2.1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方法1、滑坡形成的环境条件(1)地层岩性不同地层岩性,其物理力学指标不同(表5-1,2),岩土抗破坏强度也不相同。
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滑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表5-3,4)。
表5-1 西南地区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5-3 四川主要易滑岩土体及其分布(2)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岩体结构面是岩体薄弱面,其结构面的强度明显低于岩块的强度(表5-5),对岩体稳定性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岩体中的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裂发育的斜坡,平行和垂直的陡倾结构面及顺坡缓倾的结构面是产生滑坡的内在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西南 山区小 城镇 易损性 特点
西南山区小城镇 易损性特点 主要表现 在以下方 面_ : ) 民 过 实地 调 查 和统 计 获 得 , 3 1居 j 面积 和 土 地 利 用 类 型通 过 实 测 地 形 图获
制, 西南 山区交通设施 在发生 灾害 时易受 到损害 , 灾后恢 复难 度 灾害易损性评价 , 计算公式如下 : 较大 , 这就使得发生灾 害后受 灾区与 周边地 区交通 中断 , 救援 队
伍救 援物资不 能及 时运送 到灾 区 , 进而加大了灾害受损程度 。
表 1 地 质 灾 害易 损 性 评 价 指 标体 系
性 分 级 图 , 最 终评 价 结 果 与 实 际 情况 基 本 吻合 。 其 关 键 词 : 质 灾 害 易损 性 , 地 评价 因子 , 价 模 型 评 中 图分 类 号 :6 2 P 4 文献标识码 : A
易损性评价是地质 灾害风险评 价的重要环 节 , 地质灾 害易损 是评价单元 内居 民对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 和观念 , 一般评价
评价层 指标 人 口密度 年龄结构 基础数据 评价单元人 口数量、 评价单元面积 小 于 1 岁人数 、4 4 1 岁~6 5岁人数 、 大于 6 岁人数 5
= 手 r 1 Nhomakorabea其 中,
, 和 V 分别为人 口易损性 、 w 经济 易损性和资源
易损性 所 占易损性 的权重 , +w wp +w, ; , 和 V 分别 =1 V
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 害破坏 的难 易程 度… , 表现为受灾 体对 单元 内居民受教育程度越 低居 民对 灾害的防范意识越 弱, 该单元
地质灾害的反应 。地质灾害是灾害体 作用于受 灾体 的结果 , 质 人 口易损性越高 。经济易损性影 响因素包括 : 地 房屋、 交通设施 、 室 4 ]见表 1 。 _ ) 灾害的成 灾程度一方面取决 于致灾体 条件 , 另一方面取决 于受 灾 内财产 以及评价单元的土地利 用类 型_7( 体条件。在灾 害风 险评 价 中, 通过危 险性分 析评价 致灾 体条件 , 3 评价 方法 通过易损性分 析评 价受 灾体条 件_ 。西 南山 区地质环 境条件 复 2 j 杂, 同时 由于城镇 人 口和经济规模急剧上升 , 城镇范 围不断扩大 , 地质灾害频发 , 受地质灾害威胁而给 山区城镇 居 民带来 的经济 损 失和人员伤亡相当严重 。因此 , 有必要对在西 南山区城镇 开展 城 镇建设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与区划 , 制定城镇 地质灾害风 险管 制
为第 i 单元 的易损性指数 、 口易损性 指数、 人 经济易损性指数 , 取
值在 0 之 问, ~1 0为无损失 , 为全部损失 。 1
J =
三
人口 易损性
受教育程度 房屋 经济 道路 、 桥梁 易损性 室内财产
土地
文盲及小学人数、 中及初中以上人数 初 房屋结构 、 完好程度 、 房屋价值 结构 、 单价 室 内财产价值
受教 育程度低 , 居民的风 险观念 和 防灾 意识 较低 , 在灾 害发生后 得 , 单价通过 当地国土局提供 的参考数据进行计算。按照 1 100 : 0
将数据输入到 IWl L S中分类统计与数据计 算成图。 往往不能做 出正确 的应 对措 施 , 容易 受到伤 害 ; ) 南山 区社 比例尺 , 更 2西 会经济 比较落后 , 基础设施 条件差 , 房屋 主要以砖混 、 土木 以及 土 3 2 易损 性计 算模 型 . 石结构为主 , 其正 常使 用 年 限短 , 灾 能力 差 ; ) 抗 3 受地 形条 件 限 采用 IW l L S中提供 的多重评 判标准方法 对评价 区进行 地质
・
9 ・ 2
第3 6卷 第 5期 2010年 2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 TURt
Vo 6 No. L3 5 F b 2 0 e l. 01
文章 编 号 :0 96 2 (0 0 0 —0 20 1 0 。8 5 2 1 }50 9 —2
2 指标体 系选 取
人 口密度 , 取值在 0 之 间 ; i为第 i ~1 C2 单元 受教 育程度 系数 , 用 根据地质灾害 的特点及其所 能造 成的破坏对象 的类型 , 地 评价单元 内接受过初 中以上教 育人 口所 占比例表示 , 把 取值在 O 1 - 质 灾 害 易 损性 归并 为两 大类 型 : 口易 损 性 和 经 济 易 损 性 … 人 之间 , 人 1。 0为该单元人 口全 部接受过初 中及其 以上教育 , 1为该单元 口易损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 ) 口密度 , 同一灾害发生 时 , 内人 口全部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 i 1人 在 C 为第 i 单元 年龄结构 系数 ,
方法 , 以达 到 维 护 山 区城 镇 安 全 的 目 的。
3 1 易损性数 据统 计 .
本文是以西南山 区小 城镇作 为受灾 主体 的地质灾 害易损性 分析 , 价方 法为 : 评 首先进行受 灾体 分类 , 其次调查统计各类受灾
体数量和分布情况 , 然后根据确定模型进行 易损性计算[ 引。人 I l l
西 南 山 区小 城 镇 地质 灾害 易损 性评 价
/
陈成名 张 帅 周 建伟
摘 要: 在对西南 山区小城镇地质 灾害 受灾体分布规律及特点研究 的基础上 , 建立 与之对应的指标体系, 同时 , I Wl 以 L S
地理信 息系统软件 为平台 , 出易损 性评 价模 型 , 西南 山区某小城 镇易损性进行评价 , 出了该 区域 的地质灾害 易损 提 对 得
土地利用类型、 各种类型土地单价
=
1 1 G +
2 + G2 3 i C3
() 2
其 中, 1 为人 口密度所 占的权重值 ; 2 为年 龄结 构所 占的
权重值 ; 3 wp为受教育程 度所 占的权重值 , 1 +w +V =1 2 3 ; G】 为第 i 单元 人 口密度相对值 , i=第 i C】 单元 的人 口密度/ 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