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第四版考试笔记
《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北大-彭吉象第4版).doc

《艺术学概论》要点(北大-彭吉象第4版)【本质】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1柏拉图:(“洞穴”之喻)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是对理式的模仿。
%1黑格尔:“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1刘勰、朱熹:《文心雕龙》,文以载道说。
2,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1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相通。
%1尼采:艺术的两种根源是日神冲动(造型)和酒神冲动(音乐),“梦”和“醉”是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1宋代严羽:妙悟说。
明代袁宏道:性灵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比它“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特征】一、形象性(非抽象的而是形象的)1.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淮南子,巴尔扎克像)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阿Q正传,水浒,荷马史诗)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照夜白图》)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俞平伯)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清明上河图》)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起源】%1源于“模仿”(亚里士多德: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1源于“游戏”(“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1源于“表现”(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提到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1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弗雷泽《金枝》: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1源于“劳动”(希尔恩《艺术的起源》普列汉诺夫《没有名字的信》)%1多元决定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渗透了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及游戏的本能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2022年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笔记精选

1、艺术旳本质特性等一般规律性问题2、艺术旳发生与发展3、艺术与其他有关领域文化形态旳互相关系及它旳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旳关键问题创作者接受者?作品、世界5、艺术门类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旳划分措施艺术本质论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
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样。
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1、艺术产生旳理论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微弱旳部分。
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旳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旳来源,性质,特点。
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旳结合与统一。
马克思:“本质力量旳对象化”“自然旳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旳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旳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人旳需要(马斯洛旳人旳“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旳目旳来说第一,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
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互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
第三,从生产过程和成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旳特性,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样。
揭示艺术系统旳奥秘发明性被扭曲,沉没与主线原理违反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艺术把握世界方式形象性特性: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
借助艺术通感。
音到形,诗到画。
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一样特性旳美——运用形象进行发明性旳想象旳重要。
“艺术既体现人们旳感悟,又体现思想”艺术形象性:1、主观客观旳统一,故意味旳形式主观原因消失在客观旳原因中——建筑客观原因消失在主观原因中——音乐2、内容与形式旳统一内容旳存在展现方式——形式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发明形式,形式对艺术体既有明显旳能动作用。
形式具有强而独立旳审美价值。
3、个性与共性旳统一艺术概况旳问题艺术旳真实:一种审美化旳真实,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旳真实。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圣才出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圣才出品】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通关提要(提纲挈领)】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最主要的三种社会功能,其中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最主要的特性,也是多重社会功能的基础,此外还介绍了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活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的任务和⽬标。
本章主要考查概念题、简答题,学习时,需重点掌握艺术三⼤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评价,并能结合实例加以分析,明确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意义;同时把握艺术的审美教育这⼀社会功能中所提到的“以情感⼈”“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这三个特点的内涵。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考点⼀: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作⽤(见表3-1)表3-1 审美认知作⽤2.审美教育作⽤(见表3-2)表3-2 审美教育作⽤3.审美娱乐作⽤(见表3-3)表3-3 审美娱乐作⽤考点⼆:艺术教育★★★1.美育与艺术教育(1)美育(见表3-4)(2)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段和中⼼内容,在美育中起着重要的作⽤。
2.艺术教育的要点(见表3-5)表3-5 艺术教育的要点3.2 ⾃测题及详解⼀、单选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庄⼦C.孔⼦D.孟⼦【答案】C【解析】早在先秦时期,孔⼦就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这段话除了强调⽂艺为维护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服务外,也指出了⽂艺具有两⽅⾯的认识作⽤:①⽂艺“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②⽂艺还具有认识⾃然现象、增长多⽅⾯知识的意义。
2.西⽅哪位思想家认为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的作品“在⾃⼰的卓越的、描写⽣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的政治和社会真理,⽐⼀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起所揭⽰的还要多”?()A.费尔巴哈B.⿊格尔C.列宁D.马克思【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重视艺术的审美认知作⽤,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的作品时说,他们“在⾃⼰的卓越的、描写⽣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的政治和社会真理,⽐⼀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起所揭⽰的还要多”。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通关提要(提纲挈领)】本章为重点章节,主要论述了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中的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以及艺术批评。
本章内容较多,学习时,要着重掌握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及过程,了解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历年是考查重点,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过程常作为简答题、论述题来重点考查,另外也会考查一些重要概念,学习时要注意全面掌握、融会贯通。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考点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1.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1)接受美学①概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学史时,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
接受美学具有同过去一切文艺理论不同的全新的理论特征,形成一种对艺术系统(作家——作品——读者)全过程展开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
②背景a.从哲学来看,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侧重点逐渐由重视客体的研究转向重视主体的研究。
b.从科学来看,20世纪心理学迅速发展,使审美心理的研究得到深入发展。
c.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为接受美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③方法和思路a.确定读者的中心地位。
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本身和读者的赋予两个方面。
b.强调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历史发展角度)与水平接受(同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等。
c.提出重写文学史。
文学史应该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读者接受作品与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历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
④重要概念及意义(见表12-1)表12-1 重要概念及意义(2)艺术鉴赏活动与鉴赏力培养(见表12-2)表12-2 艺术鉴赏活动与鉴赏力培养2.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见表12-3)表12-3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见表12-4)表12-4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考点二: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1.注意、感知和联想(1)注意(见表12-5)表12-5 注意(2)感知(见表12-6)表12-6 感知(3)联想(见表12-7)表12-7 联想2.想象、情感和理解(1)想象(见表12-8)。
2020年电大艺术学概论考试必考重点【完整版】

艺术学概论笔记整理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艺术学概论考试知识要点总结

名词解释1.艺术:从广义上讲,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从狭义上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和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2.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达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3.表情艺术:所谓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4.语言艺术:所谓语言艺术,就是指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
由于文学总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和基本材料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一般将文学称之为语言艺术。
5.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包豪斯学派:包豪斯是1919年德国创办的一所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其创始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格罗彼乌斯。
以其为代表的“包豪斯学派”,主张把建筑、美术、工艺等按照现代美学原则结合起来,主张现代建筑艺术理论。
7.戏剧性: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征。
8.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由前苏联戏剧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戏剧表演体系,他强调演员应当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设身处地的体验角色生活、情感和思想,并且在演出时再体现于表演之中。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圣才出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通关提要(提纲挈领)】
本章是本书的重要基础章节之一,主要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时,需要着重了解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即“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把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概念以及该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三点启示。
本章主要考查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复习时要整体把握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分点记忆,并熟悉
对应代表学者的艺术哲学理念和代表作,以便答题时举例。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客观精神说(见表1-1)
表1-1 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见表1-2)
表1-2 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
(1)模仿说(见表1-3)
表1-3 模仿说
(2)再现说(见表1-4)
表1-4 再现说
(3)评析
这种观点重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过分夸大了客观因素,忽视和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本质问题中存在片面性。
4.其他观点
中外艺术史上有影响的其他观点还包括“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拓展】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考点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见表1-5)
表1-5 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见表1-6)
表1-6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考点三: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非抽象,见表1-7)
表1-7 形象性。
彭吉象_艺术学概论笔记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是真实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实隔着三层。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将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绝对精神。
包含深刻的辩证法,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中国"文以载道说"南北朝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自然之道和生人之道的统一,是文的本源。
朱熹,"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即"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尼采:将其推向极端。
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醉和梦是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根植于人的深层本能,前者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梦幻;后者是痛苦和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欲放纵中揭开人生悲剧的面目。
南北朝时代文学日益繁荣,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学概论Yuluo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代表人物: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体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2.主管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德国古典美学鼻主)。
自由创作是艺术的精髓,艺术与游戏是想通的,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代表人物:尼采(德国哲学家)。
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人的主观意志凌驾于万物之上。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俄国)。
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形象性: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中观点1.模仿说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赛。
3.表现说。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4.巫术说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弗雷泽。
5.劳动说代表人物:希尔恩,(俄国)普列汉诺夫。
艺术的起源归根结底艺术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
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产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产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人类的起源最终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实施美育的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学。
艺术教育的任务: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治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
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
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例:卡夫卡作品,小说《变形记》、《审判》、《城堡》、《地洞》。
更表现在他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其次,还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宗教艺术:所谓宗教艺术,是想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
这个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
这个影响追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此外,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能够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人类文化史上的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古希腊时期。
第二个辉煌时期,文艺复兴时期。
第三个辉煌时期,当代社会。
现代科学对艺术的影响:第一,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科学领域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实用艺术实用艺术;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建筑艺术: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
中国园林欣赏特点:欣赏中国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
尤其要注意欣赏他的文化美。
文化美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工艺美术品的三大类: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
例:绣花枕头、床单、玻璃器皿。
一类是民间工艺用品。
例:竹编器件、草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等。
在一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
例: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瓷器、玉雕等。
现代设计或工艺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性、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六章: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第二,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第三,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第四,从更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天下第一行书的作者: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
第七章:表情艺术表情艺术:所谓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
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
第八章:综合艺术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戏剧分类:按照作品的容量大小,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照作品的题材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
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可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戏剧性: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
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征。
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的样式可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部类。
电视艺术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节目,真人秀等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
电视剧的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或小品等。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第九章: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所谓语言艺术,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载体。
诗歌的分类: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结构性和语言美。
第十章: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艺术家自身具有的特点: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正真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艺术创作过程:艺术艺术创作从总体上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灵感思维: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起来的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向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多种多样的形成: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一种是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另一种是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再一种是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桂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艺术语言。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形象,第三个层次是艺术意蕴。
艺术语言: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变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绘画的艺术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笔触、笔法、墨法等。
电影的艺术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艺术意蕴:所谓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