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1.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1.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书上的)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4、娱乐功能5、经济发展功能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O9新闻B2要笑尘from:王雅静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一)传播英文“communication”,译成中文为“通信、会话、交流、参与”。

(二)早期的认知:【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开创社会学传统>2.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从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出发,开创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三)关于传播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由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提出: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强调结果)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交流说”由亚历山大戈德提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强调过程)3.“劝服说”:由霍夫兰提出:传播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心理学中有一种刺激反应原理,传递信息即给予别人一种刺激。

(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4.“符号说”由贝雷森提出: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达。

传播学教程(1-8)(1)

传播学教程(1-8)(1)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资料

传播学教程资料

传播学教程资料传播学教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类型⾮⼈类传播﹛⼈类传播⾮社会传播:⾃我传播﹛社会传播:①⼈际传播②组织传播③⼤众传播三、传播形式:①符号和信号时代②⼝语时代③⽂字时代④印刷时代⑤电⼦传播时代⑥⽹络传播时代四、⼈类传播的演进规律:①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②加速度发展趋势③传播⽅式是叠加的五、传播学⾸先诞⽣在美国六、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直接导致了传播学的诞⽣】七、主要流派:经验学派(经验主义流派),主要阵地在美国。

⼋、四⼤奠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研究⽬的是实⽤主义﹛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九、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宣传理论:5W 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5W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hith what effect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化⼗、⼼理学家:卢因(1890-1947)“把关⼈”:筛选过滤的⼈场论、团体动⼒学、实验法⼗⼀、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两级传播论:哥伦⽐亚学派,调查研究法媒体—舆论领袖—受众⼗⼆、社会⼼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三、传播学的⿐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四、批判学派:阵地在美国两个学派⽐较研究⽬的研究焦点研究⽅法经验学派维护现状传播效果、受众定量分析、重实法、经验批判学派对现状进⾏分析、批判传播体制、控制分析定性分析、重思辨、理论⼗五、符号:是信息外在⾏使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可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六、符号的分类:⑴语⾔符号①有声语⾔(⼝语)②⽆声语⾔(书⾯语)⑵⾮语⾔符号①语⾔符号的伴⽣物(声⾳⾼低字体⼤⼩等)②体态符号(表情眼神等)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习惯、服装等)⼗七、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传播学教程》课件

《传播学教程》课件

第五章:社会与文化传播
探讨社会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意识 形态、价值观和符号系统。
学习资源
1 课本和参考书籍
2 网上资料和资源
推荐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 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展阅 读。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 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 获取相关材料。
3 交流和讨论平台
创建学习群体和讨论小组,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
评估与考核
1 课堂参与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展示对传播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作业和项目
完成个人和团队作业,包括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和媒体项目。
3 期末考试
通过综合考试评估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习动机
1 为什么选择学习传播学
掌握传播学知识有助于对社会、媒体和人际互动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2 实用性与应用前景
传播学技能在广告、公关、媒体和市场营销等职业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和职业发展机会。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课程介绍
《传播学教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并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习传播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 沟通至关重要。

为什么学习传播学
传播学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作用,还能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和媒体素养。掌握传 播学的知识将成为你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巨大优势。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基本概 念
介绍传播学的起源、定义和 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学 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传播理论与模 型
探索不同的传播理论和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的原 理和过程。
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 术
研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 包括印刷媒体、广播、电视 和互联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p3) 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 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 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 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一切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 是信息。 信息类型: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 社会信息
传播学教程
导修:
学习意义和学科性质 教材及著者 课程内容介绍 专业地位及考查方式
在未来的一百年中,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 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都会成为综合 之后的一门科学。在这门科学里面,传播的研究 会成为所有这些科学里面的基础。讲话、编写、 广播等技术都同传播的过程密不可分。因为要牵 涉到这些基本的技术问题,所以综合之后的社会 科学会非常看重对传播的研究,它将成为综合之 后的新的科学的一个基本学科。 ——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一)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5W理论;《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2.卢因:"把关人"研究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传播与说服》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人民的选择》
(二)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创办世界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施拉姆: 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
编辑出版了世界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大众传播学》
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 1978),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对传 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 播过程研究等方面。1927年出版 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是宣传分析的代表 作。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 中的结构与功能》中, 他提出了传播 的三大功能, 还提出了著名的 “5W”模式。
社会信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 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本质特点: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传播的特点:
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 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 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 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 也是一种系统。
学科性质:交叉、边缘学科
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
郭庆光:男,1956年出生于山东。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兼任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 员、全国考委新闻类专业委员会主 任、北京市网络协会监事长等学术 职务。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执行院长。主要著述有《传播学教 程》、《实证分析:战后日本人的 中国观》、《大众传播、信息环境 与社会控制》等。
参考教材及拓展阅读书目:
李正良.传播学原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清华出版社,2008. 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赵建国.传播学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威尔伯·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胡泳. 众声喧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 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自然系统 人工系统 复合系统
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 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 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 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钱学森
传播学: 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1890~1947 又译:库尔特·勒 温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 学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 社会心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 论(Field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简称场论)著称的美 国社会心理学家。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 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后,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 理教授、教授,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 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 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 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他们形成了"耶 鲁学派"。
课程内容介绍:
全书十五章(总32学时 2学时/周×16周) 传播学:(第1~13章)研究对象 传播 (第 14 章)研究历史和学派 (第 15 章)研究方法 传播:(第1~4章) 基础知识 (第5~7章) 五大传播系统 (第8~12章)传播过程研究(媒介、受众、效果) (第13章) 发展现状
专业地位:文专业必修课
考查方式:考试课
学习要求:1.出勤和课堂表现 2.笔记、作业和试卷
第一章 传播学概论
知识要点: 1.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2.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流派和代表人物 了解传播学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 学习难点: 准确掌握和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 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学科来源 社会条件: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充分发展 学科来源: 1.行为科学(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 2.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3.新闻学(新闻传播及其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