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剧简介
浅析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的艺术创作及艺术特征

浅析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的艺术创作及艺术特征摘要:选择本文写的《火刑堆上的贞德》是诗人克劳德特剧本,奥涅格在1934年到1935年作的圣女贞德曲,1938年5月在巴塞尔的音乐会首映于1950年在巴黎歌剧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各地的歌剧院的作品。
它经常以歌剧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是二十世纪杰出的作品。
关键词:清唱剧;贞德;奥涅格;艺术创作及特征前言清唱剧是具有一定戏剧情节的大型套曲结构。
它由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和管弦乐队组成,它由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和管弦乐组成,包括咏叹调、二重奏、管弦乐和合唱合奏。
这是一个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循环,在歌剧和康塔塔之间。
中间的每个乐章都比康塔塔的更连续,“清唱剧和歌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固定的服装,没有没有配景,没有动作,是一起表演的。
另一方面康塔塔的篇幅比较大,内容更复杂,戏剧结构和情节更清晰,更具有史诗性和戏剧性。
”①在战争中贞德率领法国军队抵抗英国的侵略,为法国的胜利做出了很多的奉献。
她被勃艮第公国俘虏,却被宗教法庭用火刑处死。
今天,在老城鲁昂大教堂的塔楼杂草丛生,曾经点燃它们的宗教火焰已经熄灭。
圣女贞德(Joan of arc)的雕像展示了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痛苦,还有一个广场也以她的名字命名。
全法国都在歌颂她,缅怀她。
这部作品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社会环境下艺术创作的特点。
1 清唱剧的产生背景及发展1.1清唱剧的产生背景“清唱剧是把对上帝赞美变的戏剧化。
它出现在文艺复兴后期,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他的创作和内容与基督教有着很深的联系。
13世纪,一种被称为“神灵赞”的圣歌在意大利诞生了,且流行起来。
”②这些歌曲不是在教堂里唱的,却是在聚集祝祷的罗马市民家里唱的。
后来,这类赞美诗以对话的形式插入,创造了对众神的对话赞美。
这种神圣的赞歌是用简单的和声,用流行的风格,由不同的唱诗班以对唱的形式唱出来的。
直到今天,依旧有不少的作曲家用它来表达重大的历史故事或现实主题。
【VIP专享】介绍世界著名三大神剧 --(一)《弥赛亚》14

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世界著名三大神剧介绍系列之一(请手动換頁)-请开启电脑音响-在西方古典乐坛上,有三部清唱剧被誉为“世界三大神剧”,它们分别是: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记》和门德尔松的《以利亚》。
这里将给大家介绍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
十八世纪上半叶的世界音乐文化中,出现了德国的两个伟大的星座–亨德尔和巴赫. 他们不仅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欧洲的最高权威. 巴赫的音乐继承了17世纪德国音乐的伟大传统并且和那时的风琴艺术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却完全不同.他和巴赫虽同年出生,但有截然不同的生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您现在听到的背景音乐是《弥賽亞》中的《序曲》,由费城交响乐团演奏.活和经历.1685年2月23日,他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雷镇(现哈雷市)。
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希望亨德尔以后成为一名律师.在当时的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
但天生喜爱音乐的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地躲在天花板和屋顶间的夹层内练习弹古钢琴.后来幸运的是,在亨德尔八岁时,当地的萨克森-魏森斯菲尔大公偶然发现了亨德尔在练琴,并深深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动。
于是出面说服了亨德尔的父亲同意他天才的儿子学音乐。
此后的几年里,亨德尔随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了键盘乐器和作曲,也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
凭着过人的天资和名师的指教,亨德尔进步得很快。
他才十岁时,在亨德尔出生地-德国哈雷市集市广场上的亨德尔的塑像就作了六首二双簧管与低音大提琴的三重奏曲。
1697年亨德尔的父亲去世时,仍不忘要儿子去做律师。
1702年,亨德尔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算是不违父命,但同时又在当地的教堂里担任兼职管风琴师。
1703年,十八岁的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他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名小提琴手。
亨德尔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1720年时的亨德尔注意,他们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钱来供年轻的亨德尔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但学成后需回来为他们服务。
清唱剧《长恨歌》

4、复调织体的写作
在《长恨歌》五个带有合唱声部的乐 章中,对比复调织体和模仿复调织体是黄 自所采用的主要复调写作手法。
创作技法
1、乐句、乐段的“不方整性”及旋律进行 的“自由性”
除了《渔阳鼙鼓动起来》和《六军不发无奈 何》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之外,其他几个乐章黄自 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乐句和乐段的“不方整 性”,其主题的发展手法为:较多地使用节拍变 换,每个乐句不同强弱的起与落等。
创作技法
2、主题动机的贯穿、模进及半音阶的使用
《渔阳鼙鼓动起来》,A段的主题多次出现; 《渔阳鼙鼓动起来》,B段基本用模进的手法写成。
创作技法
3、调式调性的运用
除了《仙乐风飘处处闻》和《七月七日长生 殿》两个乐章之外,其余五个乐章都采用了小调 调式(《山在虚无缥缈间》为羽调式),包括进 行曲体裁的《渔阳鼙鼓动起来》和《六军不发无 奈何》。
创作技法
长恨歌
清唱剧
介绍
《长恨歌》是韦瀚章唯一的一部清唱剧, 在歌词的创作过程中,韦瀚章参照和借鉴 了元曲《长生殿》和白居易的叙事诗《长 恨歌》。后来的十段歌词系作者的百日积 淀,亦是有感而发。每一乐章取用白居易 的原诗句作为标题。黄自为这部清唱剧进 行了音乐最长的乐章是《此 恨绵绵无绝期》4 ,最短的乐章是《六军不 发无奈何》2 18 。无论结构大小,无论篇 幅长短,《长恨歌》每一个乐章的音乐形 象都很鲜明,很立体化。
清唱剧正确表述

清唱剧正确表述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清唱剧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清唱剧是一种在演出过程中不使用实际的乐器伴奏,而是以纯粹的人声演唱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的戏剧形式。
它起源于古希腊,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剧表演中一个重要的形式之一。
清唱剧通过使用歌唱、对白和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将剧情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较于传统的音乐剧或戏剧,清唱剧更加注重演员的声音技巧和表演力,使观众能够通过声音的表达和音乐的力量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清唱剧的演出中,演员通常需要具备出色的音乐才能和戏剧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通过声音的演绎和表情的展现来打动观众,传递剧作中的情感和意义。
在没有实际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员们的嗓音和表演成为整个剧场的焦点,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音符的变化都能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和理解。
清唱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无论是在音乐剧界还是艺术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要求演员具备出色的音乐才能,还要求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剧作中的情节和角色,将其通过声音的方式进行传达。
同时,清唱剧也为演员和观众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沟通平台,让他们能够通过音乐和表演共同体验故事的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清唱剧的定义、历史背景、特点和表现形式,并探讨清唱剧正确表述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对清唱剧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为清唱剧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基本框架,用于组织和呈现文章的内容。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唱剧正确表述的文章结构。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清唱剧正确表述的背景和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目的,即明确论述清唱剧正确表述的意义和方法。
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特点

浅析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特点【摘要】《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它产生于1932年。
曲作者黄自受强烈的民族意识所驱写下了这部不朽的作品,并且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作品在西方音乐理论的吸收与运用、民族调式的复调写作、民族化和声的运用、古体诗词的运用、钢琴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为以后的艺术歌曲、声乐体裁的创作树立了榜样,为新音乐文化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黄自;长恨歌;创作特点一、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字今吾,中国上海川沙人,著名作曲家。
他自幼饱读诗书,尤爱音乐。
黄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洋音乐。
1928年在耶鲁大学学习西洋音乐的理论与作曲,1929年毕业后回国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学校。
1935年黄自发创办第一个由全华人组成的管弦乐团——上海管弦乐团。
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朱英、林声等,都是的黄自的学生。
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清唱剧《长恨歌》等作品,不但旋律婉美流畅,而且富民族特性,更能激发国人同仇敌忾之心。
1938年于上海因病与世长辞。
二、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特点(一)在题材内容上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长恨歌》写于1932年,当时日军制造的九·一八”、“一二·八”流血事件,国难之危迫在眉睫,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反抗主义,使中国人民忍无可忍。
正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的黄自、韦瀚章、应尚能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题材,参照元曲《长生殿》的情节,写下了这部借古喻今的名作。
它以白居易的同名长诗为题材,以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的爱情故事为铺垫,用现实热烈的音乐语言来讽刺国民党政府,鞭策现实、激励斗志,表达爱国的热情,成功地体现了燃烧在人们内心世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的向往。
(二)首次采用了康塔塔清唱剧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清唱剧是17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的大型声乐体裁,严格地讲是以宗教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
《长恨歌》简介

长恨歌
《长恨歌》初创于1932年夏,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最早的一部清唱剧。
关于这部作品的写作动机和社会背景,词作者韦瀚章在1979年3月曾有过如下的谈话回忆:“写作《长恨歌》的动机,一方面是因为音专教材的需要,一方面是受了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
“1932年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后,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于沸点,我们当时选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是在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正如唐明皇沉迷酒色而引致安史之乱一样”。
可见《长恨歌》这部清唱剧在当时的出现,无论是创作动机或社会效果都是积极的;作品本身虽然描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它的实质是借古喻今,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长恨歌》的歌词是韦瀚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共分十部分,每部分的标题都采用白居易原作中的诗句:
(一)仙乐风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四)惊破霓裳羽衣舞,(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宛转蛾眉马前死,(七)夜雨闻铃肠断声,(八)山在虚无缥渺间,(九)西宫南内多秋草,(十)此恨绵绵无绝期。
黄自从中选谱了七个乐章,没有全部完成(第四、第七、第九三个乐章未谱)。
但从整个作品的构思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说,七个乐章的《长恨歌》已基本上完成了该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内容,因此,它依然不失为一部完美的作品。
如今,清唱剧《长恨歌》已属于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了。
亨德尔清唱剧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浅析

亨德尔清唱剧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浅析作者:张媛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张媛作者简介:张媛(1974~)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德国伟大作曲家亨德尔是音乐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大师级人物。
他尤其善于清唱剧的创作,有着很多非常著名并传唱至今的清唱剧作品。
本文介绍了亨德尔清唱剧的创作背景,对其清唱剧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进行分析,使人们对其清唱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亨德尔/清唱剧/音乐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 J64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2-0159-3一、亨德尔清唱剧的历史与背景1.亨德尔人物介绍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
亨德尔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
1703年,亨德尔迁居汉堡,并担任了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
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
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在当时世界歌剧的中心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
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不久他又远走英国。
1712年定居英国后,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
2.清唱剧发展历史清唱剧起源于意大利的奥拉托利会举行的戏剧表演,Oratorio一词便来自于奥拉托利会Oratory。
当时的戏剧表演主题多是宗教性质的,有时有音乐伴奏。
到了1600年前后,卡莱瓦利创作了第一部清唱剧《灵与肉的体现》,此时的演出还要求演员穿戏装,但音乐在其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卡里希米创作的清唱剧主要是为音乐会演出的,不再要求演出者穿戏装,也没有戏剧布景,从此正式确定了清唱剧的表演形式。
清唱剧的发展大约在18世纪时达到巅峰。
《2024年清唱剧《嘎达梅林》女高音唱段分析》范文

《清唱剧《嘎达梅林》女高音唱段分析》篇一一、引言清唱剧《嘎达梅林》作为一部反映中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经典作品,在音乐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故事背景、深刻的音乐内涵和精妙的声乐表达使其备受赞誉。
在整部作品中,女高音唱段的演唱更是扣人心弦,将剧情的紧张与人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针对该作品中的女高音唱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二、作品背景及女高音唱段概述《嘎达梅林》清唱剧以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故事为背景,讲述了蒙古族人民在封建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品中的女高音唱段是整个剧目中重要的音乐元素之一,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英勇与智慧。
这些唱段既包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又具有较高的声乐技巧要求,是演唱者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
三、音乐特点分析1. 旋律特点:清唱剧《嘎达梅林》的女高音唱段在旋律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运用了大量的蒙古族音乐元素,如长调、短调等。
这些旋律线条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变化。
2. 节奏特点:作品中的女高音唱段在节奏上多变且富有张力,既有激昂热烈的节奏感,又有深情婉转的慢板部分。
这种丰富的节奏变化使得唱段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3. 和声与配乐:在女高音唱段的伴奏中,作品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配乐手法。
通过与乐队的紧密配合,使得女高音唱段更加饱满、立体,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四、演唱技巧分析1. 音色控制:女高音唱段的演唱需要演唱者具备出色的音色控制能力。
在表现不同情感时,演唱者需根据剧情需要调整音色,使其既能够传达出激昂、热烈的情感,又能够表现出深情、婉转的内涵。
2. 技巧运用: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运用多种声乐技巧,如呼吸控制、音色转换、力度把握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能够使得唱段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情感表达:女高音唱段的演唱不仅要注重技巧的运用,更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需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心理,将情感融入歌唱之中,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唱剧简介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
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形成发展
清唱剧就是把神灵赞戏剧化而产生的。
有人认为1600年在罗马上演的一部作品《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现存的最早清唱剧。
也有人认为1619年由阿奈利奥创作的《神韵剧》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剧。
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17世纪初,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时至今日,许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虽然出现在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后期,但它的产生与内容均与基督教密切相关。
13世纪时,因受圣方济各运动的影响,在意大利产生并流行一种赞歌,被称为神灵赞。
这是一种用流行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
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们聚集一起作祈祷的罗马市民的家里演唱。
稍后这种赞歌插入了对话形式,于是对话式的神灵赞就产生了。
这种神灵赞以简单的和声,大众化的格调,由不同的歌队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
特点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内容复杂,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
1600年在罗马演出的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表白》,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
17世纪清唱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卡里西米。
他的名作《所罗门的审判》和《耶弗他》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唱词用拉丁文。
许兹、亨德尔和巴赫是德国的清唱剧代表性作曲家。
海顿、门德尔松、舒曼及现代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科达伊等都曾留下此类名作。
结构组成
清唱剧的结构与歌剧的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调、独唱二重唱、朗诵调、合唱、序曲和其它器乐曲,也有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分配。
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中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歌唱,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
此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了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人物为卡里西米与许茨。
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
著名的
清唱剧作品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等,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作曲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