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古玺印式
篆刻初学必知:“缪篆”的由来

篆刻初学必知:“缪篆”的由来之前写过一篇有关篆刻初学有三种印式必知的文章,大致提到过,初学篆刻,需要了解我们现在进行的篆刻创作的三种主要“印式”,即古玺印式、汉印印式、元朱文印式,并清楚地给初学者列出过这三种印式所使用的不同体系的篆书文字,它们分别是古玺印式使用的大篆文字(大致包括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等高古文字),汉印印式使用的缪篆文字,元朱文印式使用的小篆文字,已经忘记了这件事的,回头去看原来的文章,否则没必要看这篇文章了。
请先确定你的篆刻学习,已经明白以上三种文字基于印式的区别。
其实中国篆刻古往今来的印式,除了上述三种印式,可能还可以表述出来的有秦印印式,隋唐官印印式、宋明官印印式,元押印式等,配合相应的印式,当然也有相应的文字与之配套,只是发展到现当代印坛,这几种印式渐趋式微,大家都不怎么采用,与之相配套的文字,也渐渐不为人们重视,但其实,要讲到我们常用的“缪篆”的由来,可能还会跟其他文字相关联。
一、啥是“缪篆”?说到篆刻学习,一定会提“印宗秦汉”,而汉印里的文字又与秦印里的文字略有区别,我们可以简单地在脑子里有一个概念,缪篆就是汉印里的文字。
比如下面这些汉印:(假司马印、广汉大将军印、弋居丞印)(军曲侯丞印、昭城门侯印、黄室私官右丞、新成顺德单右集之印)不管是西汉、新莽、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凡在我们说的汉印范畴之内,入印的文字大都是缪篆。
汉代的官方文字是大都是隶书,汉篆继承秦代传统,略微加了隶书体势,形成了汉印特有的文字风格。
因为汉篆大致都存在于碑额里或少数碑刻里,流传不广,但汉篆的特殊形式——专门用以制作印章的文字——却因为汉印的广泛流传,因此流传了下来,这种特殊风格的文字就是缪篆。
缪篆是汉篆的特殊形式,汉朝政府规定,这种文字专门用来制印,因此,从官印到私印,入印的大致都是这种字体。
注意:汉代的官方通用文字是隶书,但入印文字是缪篆。
后来我们但凡刻汉印印式的印章,也基本上是用这种文字入印,那种拿小篆来刻印,却用了汉印印式的,似乎不妥。
方形篆刻附解析

:篆刻学习中“方”与“圆”的理解这是古玺临摹作业的第28方(共50方),我们来简单说说在篆刻学习中的“方”与“圆”。
方与圆中国哲学的一对基础概念,比如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比如中国的中原与九州的方圆概念;又比如中国最经典的钱币样式,就是圆形方孔钱……同样,方与圆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篆刻的“一对儿”重要基础概念,只有理解了方和圆,才能充分理解篆刻审美:(圆形方孔印举例)一根线条,两端的起收有方有圆;一个文字,字形有方有圆;文字之中的转折同样有方有圆;篆书的基础审美概念是圆转,但印面,最常见的印式是方的,用圆转的文字放到方形的印面上,才有了篆刻这门艺术。
其实,书法概念中,方与圆的理解也极重要,比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方圆者,真草之体用。
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也就是说,书法只有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天坛的天圆地方设计)为什么呢,因为方是静态的,它安静,稳定;圆是动态的,它流动,活跃;方是端正的,直线的、它阳刚味十足;圆是弯斜的,曲线的,它充斥着阴柔之美。
一味的方,就过于呆板、生硬;一味的圆,就会趋于柔媚、疲软。
好了,说会这次的作业。
就是这方“曲昜君颁”:(曲昜君颁)释印这是一方楚玺。
实际上,有明显的“田字格”是秦玺的标准特征,但因为秦与楚多有联姻,因此,文化交流亦较多,在楚玺中也习见有“田字格”的印例,比如黄宾虹藏的这方“安里之玺”:(楚玺:安里之玺)据曹锦炎《古玺通论》载:曲昜,读为“曲阳”,地名,颁,人名。
据《汉书·地理志上》,扬州九江郡属县有“曲阳”,为侯国;徐州东海郡属县也有“曲阳”,应劭注皆曰:“在淮曲之阳。
”东汉时,前者改名为“西曲阳”;后者改属下邳国。
按九江郡属县的曲阳,战国时位于楚国的腹地;而东海郡的曲阳,战国晚期处于齐、楚两国交境之地。
从印文风格看,此为楚玺,所以印文之“曲阳”地望无论指哪处,皆属楚地无疑。
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

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断代鉴别结论的形成,需要以印章内涵与形制诸要素的统一为前提。
如果从某一方面的特点得出判断,却不能获得其他方面的协同,那么这个判断的可靠性还要重新考虑。
因此,细致准确地掌握各个方面的标准十分重要,综合的验证避免片面性尤其不可忽视。
以下结合实例,试作断代方法与过程的分解例析。
一、以文字字体书风为中心在断代鉴别的诸条件中,首先需要分析印文。
“鲁勺”(图57)印文属战国文字。
“勺”又是战国燕系特有的字构。
再看其钮式为高台层阶式的鼻钮,亦为燕私玺钮式普遍特征,据而结论可定。
“抚羌都尉”(图58)印文为摹印篆而非小篆,则其下限不晚于南北朝。
但此印体势已趋恣放,笔画系凿刻风格,有尖利之风,提示时代不能及于西晋。
再考虑古羌族居于西北部,“抚羌”是中原王朝对其他部族的语汇,如汉代曾置护羌校尉一官。
据此可以判断此印不属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及北朝,因为北方诸朝不会沿用汉的指称并置“抚羌”一官。
进一步观察,其印面略小,印钮风格晚于西晋。
通过这样几方面的分析,即将印章的时代限定在一个比较接近的区间――东晋。
“令”(图59),在对馆藏玺印进行甄别的过程中,发现此印文字为楷书,风格具北朝特色,印钮虽未出秦汉印系的范围,但可以排除其为汉晋之制。
其龟钮式造型仍存魏晋余韵,而上有穿鼻则又为魏晋所无。
这些迹象都表明它距魏晋渐远而又不近于隋唐。
遂断为北朝时期。
后陕西出土北周独孤信多面体石印,上有一“令”字,与此完全相同(图60),这样初步的鉴定结论又得到了出土资料的印证。
二、以形制为中心“归义侯印”(图61)印为马钮,造型及雕刻均为细腻写实的风格,此式马钮与汉魏晋不同,而南北朝官印则无马钮之制。
这样,此印的时代区间只能在北朝十六国时期。
又因其印文风格同于“归赵侯印”、“率义侯印”一类(图62),“赵”为十六国之前赵或后赵。
前赵政权重视任用汉人官吏,典制效法汉朝,匈奴贵族刘氏初亦称汉王。
马钮、驼钮本是汉晋中原王朝颁给北方民族的官印钮式,故仿照汉制亦合其典制性质,这也是仿汉朝的做法。
古玺印作文

古玺印作文古玺印式的风格多样化,其主要根源是由于入印古文字的地域国别不同所造成的构形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古玺印式创作如按形成发展的历史时期来划分,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以前实用官私印古玺,也可称为“原型”创作阶段;第二阶段,明清流派拟古玺印式创作阶段,也可称为古玺艺术创作初级阶段;第三阶段,近现代古玺类风格创作阶段,也可称为古玺印式创作成长发展阶段。
文字的演变历史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印章也是一样。
谁能够了解掌握古文字的演变发展规律、风格变化历程,谁就能够抓住古玺印式创作的关键。
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先秦实用古玺印体系,为我们今天的篆刻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型范本。
古玺印式国别体系的考定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触摸到不同风格创作范本的核心,为挖掘我们所需要的审美内涵开辟新面提供施展平台。
舍此,古玺印国别的研究于篆刻创作毫无疑义。
由于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和叶蜡石的发现广泛采用,从实用印章体系中演变生发出了篆刻艺术。
古玺印创作随之进入了第二阶段,明清流派拟古玺印式创作阶段。
因为对古玺印认识上的滞后偏差,加之对古文字的释读障碍,先天底气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导致了整个明清流派时期古玺印创作水平的不高。
这个阶段的创作家们对古玺印的创作还只是停留在比较表象化的形式上。
数量不是很多,大多数是偶一为之,为的是增加些形式变化,还没有能够进行比较系统的深入细致的创作探索和目的明确的艺术研究。
即便有个别创作者偶一为之的成功作品,也如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而这些相对成功的古玺印创作作品,比之其他形式类型的创作作品,在艺术含量上也要相对逊色一些。
尽管这些古玺印作品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战国文字编》古玺文订补

《战国文字编》古玺文订补《战国文字编》是一部收录了战国时期文化遗产的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古代玺文资料。
在这些玺文资料中,有一部分是经过订补的内容,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
1.补《中山王盖印》箝:高10.1mm;长14.2mm;宽17.8mm;重39.09g。
此玺印形制为铜质三厚管式,器形类似笛子。
印面呈犁形,顶端有三个突出的小凸点,底部为长形凸土,两侧有三窄一宽的平行线。
印面题记:“中山王盖印”,是齐国的一位王侯所持印章。
玺印印面为古篆,“穆”字环内,上下两行“於齐宸下”字。
署名为“筬房”,是当时著名篆刻家。
2.补《商羊氏盖印》箝:高49.9mm;长50.3mm;宽64.3mm;重475.16g。
此玺印为巨型青铜玉玺,印面呈圆形,印文为“商羊氏盖印”,纹饰始于印面的外边缘,绕印而下,构成缠结的牛角状叶饰和勾线弧形饰,显得华丽而又不失典雅。
3.补《召公与管仲交欢盖印》箝:高25.8mm;长33.4mm;宽42mm;重80.72g。
此玺印为青铜器,印面呈矩形,题记为“召公与管仲交欢”,古篆字体,印文呈现两行,上文为“即事不谋”,下文为“不如安燕”四字。
箝:高26.3mm;长34.8mm;宽40.9mm;重65.32g。
此玺为楚国贵族持有的青铜玺印,印面呈长椭圆形,印文为“楚炀王盖印”,其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凸起的条状饰物,下方为一条铭文,内容为“某皇子愧无成法”,字体细婉、排列整齐。
5.补《秦始皇所用印》箝:高17mm;长18mm;宽24.8mm;重45.83g。
此玺为秦始皇所用青铜玺印,印面呈椭圆形,印文为“始皇帝之印”,玺身四周有勾弧纹饰,印文朴素端庄,历经千年仍然具有强烈的辨识度。
战国时期的玺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水平,且艺术价值极高,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补订内容,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宝藏。
先秦古玺赏析

先秦古玺赏析
千秋
“千秋”是一方战国吉语玺。
纵13毫米、横13毫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印章法布局十分有趣,给人的感觉既像一个字,又像三个字。
“秋”字右部占居了整方印的中间位置,下部“火”的左边两撇略长于右边;“千”字的横画写得比较偏下,刚好和“秋”字的“禾”部形成左右对照,其中竖画直中有曲,收笔处有向左下延伸之势。
此朱文印的边框并不作阔边状,而是与印文笔画粗细大致相仿,显得刚劲有力,十分挺拔。
整方印的笔画含蓄内敛,印面布局错落有致,和谐自然,耐人回味。
善寿
“善寿”是一方战国吉语玺印。
纵14毫米、横13.5毫米。
此印“善”“寿”二字笔画多少相差不多,而且均取纵势,在印面布局上各占一半空间。
这方玺印用笔以圆转为主,且笔画厚重,颇富金石味。
“善”字上部两个三角形一正一反,而且形成局部对角呼应。
这两个字看似都是圆笔,其实也有一些直线和方折笔画,如“善”字上部的两个三角形,呈斜角相对,对于调节整方印的笔画形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即方与圆始终是相互结合,而且在方圆对比中平添了一些活泼峻
宕的气息。
“寿”字笔画粗细变化十分明显,但粗处不显臃肿,细处不显柔弱。
如果说“善”字用笔的精彩处在于方圆结合,“寿”字用笔的精彩处则在于轻重变化,两字最终又达到了协调统一。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本文是关于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感谢您的阅读!印章,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物。
领钱,请盖章!签约,请用印!举凡公文书信、日常琐事,不押个印章,总觉得不够正式、不够庄重,就连道士画符,乃至中元普渡的大猪公身上,也免不得盖几个红印子,增加法力、保平安、祈祥福──印章之功效大矣哉!甭说今人,古人也如此,印痕处处可见,且与三千岁的老汉字紧密结合,用各种质材作印身、以各式巧工制印钮、参各体书法写印文;融千古官制地理、姓氏人名、箴言吉语、诗文名句,以及生动图象,成为印面的丰富内容──玺印之乾坤大矣哉!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朝皇室搜集与制作的历代铜印1650余枚、玉石宝章近250件;有国人捐赠与寄存的近现代篆刻名品、竹木牙石角章610多方,更有原中央博物院早期购藏的两方中国最早的商代铜玺。
时空跨距三千年,琳琅满目,漪欤盛哉!方寸之印,蕴含无限。
每一个泥上鸿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边款斑斑,也期待与你心心相印,唤取共鸣。
游走在既传统又现代的印章世界,是否也令你印象深刻呢?印章大观——各种印材与印钮印章是什么?有印身、印面,可复印(重复压抑印文),能征信的,都叫印章。
印章在世界上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西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均见印章使用,可是唯独在中国,印章不仅历三千年不衰,往上跻登篆刻艺术巅峰、往下普及民间印鉴,更外扩影响日本、韩国。
在优雅的传统读书人的认知里,印章篆刻,早已与古诗、书法、绘画合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
印章的取材是多元的,除了铜、瓷、琉璃须经镕铸或窑烧外,其余玉、石、牙、骨、竹、木、犀角等,均从大自然中取料整治,然后加工。
印钮是印身的一部分,早期加穿印绶,便于钤抑,后来印身增高,已利持握,更于顶端装饰各式钮形,十分生动。
晚期石章或雕平钮,或刻薄意,浅饰印身,饶富诗意。
1.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中国印章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初以生活周遭常见的黏土、硬石刻画,供抑压复制纹样和记号,后扩大取材于各类的玉石、牙角、竹木等。
古玺:作为印式的接受与运用

作者: 辛尘
作者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116-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摘要:<正>一古玺是我们所知的中国实用印章最早的形态,但作为宋元以来逐渐形成的文人篆刻之印式,它确乎又是最晚的。
从王子弁《啸堂集古录》曾摹录一枚类似古玺的私印,到赵子固白描水仙上所钤'彝斋'一印采用类于古玺的阔边细文样式,我们可以想见,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即已遇见过、甚至已经注意到古玺的存在。
然而,自吾丘衍《三十五举》的一句'三代时却又无
印'的判断,力推汉魏印章为最经典的印式,又使古玺再度尘封了三百年。
尽管其间也零星夹杂
着'三代未尝无印'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章起源与“印式”的生成
• 商玺:小型范铸青铜器
印式之一:先秦古玺
• 玺:从金、从土、从玉
阴与阳 先秦地域文字
齐 玺 玺
楚 玺
燕
三 晋 玺 玺
秦
古玺印式分析
• 自由活泼的风神 • 多边形的古文字(字有体本,正与奇,留空的可能性) • 以行为单位与以格为单位的书写 • 字繁则大,字简则小 • 字行间的呼应关系
什么是“印式”
• 从艺术学的立场,我们可以为“印式”作界定: 印式,作为篆刻艺术形式的规定或原则,是艺术家在 长期观照古代玺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艺术家基于中国 传统艺术观念对古代实用玺印形式的自觉选择,是艺术家 对篆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之理想与普适性标准的认知。 印式内化为篆刻家的艺术理念,外化为篆刻艺术的样 式与典范,既是篆刻技法诸因素融合一体的重要依据,也 是篆刻艺术理论诸方面赖以成立的基本范畴。
古玺印式分析
• 古玺产生最早,而古玺印式形成最晚。因为宋元人不识古 玺,认为“三代无印”。 • 古玺印式观念形成于明代后期。而此时基于对汉印、唐印 的理解的印式观念业已形成确立,这是明清文人篆刻难以 充分古玺印式之优长的根本原因。至于近现代,篆刻家虽 然重视古玺印式,但一方面对古玺文字认识困难,二是研 究时间较短,这一印式没有能像汉印印式、圆朱文印式那 样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篆刻史的遗憾。
中国篆刻艺术史略
——印式生成演变与印式选择活用 ——印式生成演变与印式选择活用
辛 尘
概 说
• 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篆刻史不是去死记时代、制度,而是要 了解并确立“印式”这一概念。 • 一部篆刻史,是“印式”生成演变史,更是“印式”选择活用史。 • 还原技法,究其本质,了解其稳定性与可变性。 • 了解既有的艺术成就,发现其艺术创作规律和发展规律。 • 研究风格如何形成,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 • 为品鉴、批评建立历史参照。 • 为理论研究寻找历史依据。
古玺图例
古玺图例
古玺图例
Hale Waihona Puke 古玺图例古玺图例古玺图例
古玺图例
古玺印式分析
• 显然,古玺印式之所以自然生动、富于变化,关键 在于它的写稿,如同晋唐人写简札,字字相承,行 行相应,正侧相生,无拘无束。绝非碑版刻锲的铭 石书,先立行格,填充文字,方块堆砌,平正排布。 即使分行、甚至分格,也因其自由书写意识而变化 无方。与制作工艺并无直接联系。 • 结行:中轴形,摇曳形,各有变化方式。(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