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合集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之中。

新课改作为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和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内容方面,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情感认知、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强调要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产生真诚的情感体验、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

在方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探究化、情感化的教学模式,呼吁教师以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前提,引导学生情感上的投入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将教学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能力。

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成为情感教育的引路人和实践者。

二、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的影响2. 丰富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一些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来感受和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能力。

4. 实施情感化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实施情感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体地参与进来,注重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情感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1. 心理辅导为基础情感教育需要以心理辅导为基础,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和情感健康,教师要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感特点和情感需求,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新课改变革的要求。

情感教育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教学论和现代认知理论都强调指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实现和实施的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性、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和教学方式的情感性实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引言情感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健康发展的教育。

情感教育是个性教育的基础,也是促进个性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情感萌芽的重要时期,在初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终身受益。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即学生切实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是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二是能力目标,即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这些技能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比较高的教学目标要求,而且在新课改下对这个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目的在于使学生摆脱眼高手低的现象,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三是情感目标,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格高尚、心灵美好的人。

1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学生的一些情感实际,依据素质教育的一些要求,积极地引导学生真挚地去抒发以及表露感情,比较健康的情感能够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比较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地复杂、尖锐,人们的思想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击,情感比较脆弱,这些都成为了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种社会问题。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每门课程中去。

本文将情感教育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中,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充满了人文和生活化,通过一篇又一篇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情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对每个学生产生着影响。

语文这一学科,长期充斥着浓厚的工具性色彩,关注的更多是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培养被挤到教学的边缘。

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必须看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培养的途径主要靠语文教学实践。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含义至今为止,诸多研究者并没有将情感教育的意义进行完整的分析。

几名对情感教育分析较为透彻的学者认为:情感教育是使教育过程变得完整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进行激发和培养,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德和理智,使语文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帮助教师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其对语文的热爱,拥有健康向上的情操和爱国精神。

大家逐渐认识到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纽带,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和技能。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饱满热情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深入。

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然后将此种情感传导给学生。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传导对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就像一个强力的磁场,用情感将学生牢牢的吸引过来。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得到了更加注重和重视。

情感在人类的生命中非常重要,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人类的精神纽带,也是文化的媒介和传承。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是构建美育、德育、智育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必要体现。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性格,具备认识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正常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语文教育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情感体验,培育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得到智力上的开发和提升,同时也在情感上得到健康和成长,从而形成领悟和体验人生、把握自己、掌握自我、发展自身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激发出浓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自觉而主动的认知和学习态度,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同时,情感教育还可培养学生对文化、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崇尚和追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情感教育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故事、使用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情感、表达情感、控制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合理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辟小组讨论、课堂演讲、故事阅读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分享并交流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互动中得到情感教育的塑造。

总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素质的现代公民。

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验人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拥有丰富的情感经验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文学习的 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 、 阅 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而应将 其逐 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 领域 ,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 的课 文大 多娴雅精 致、 脍 炙人 口, 从方方 面面反映不同作 者对 自然 、 人生 、 社会 的 领略和感悟 , 往往集风景美 、 道德美、 人情美于一体 。 阅读 和学 习这些文章 ,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寻找与作者 心灵 的契 合点 。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 : “ 作者完成 了书的一半 , 读 者完 成 了另一半” 。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 的双 向交互作用 。 文学作 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时 ,这种外在 的形 式所 构建 的虚拟空间本身就 召唤着学生运用 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 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 、 再创造 。 而学生在 阅读作品前本 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 即其阅读习惯 、 趣味、 心理 、 预期 目的 等等 , 当学 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 自然而然地产 生丰 富的心理体验 , 而 当这种体验与作者 产生共鸣时 , 就会达到一 种至纯至美 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的心灵愉悦感 。 对于 中学生来说 , 在这一阅读过 程中 ,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 者产生共 鸣的东西便是真挚 的情感 。 “ 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 ” , 优 美的作 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 “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 只 有真情最容易 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 的心灵 :沈复笔下 的那 片童稚之情 ; 背影 中的浓浓舐犊之情 ; 曹孟德东临碣石 的壮 志豪情 ; “ 夜 阑卧听风吹雨 , 铁 马冰河入梦来” 的一腔报 国之 情; “ 乡书何 处达 , 归雁 洛阳边” 的一 缕悠悠思乡之情 ; 还有羚 羊木雕上交织着 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 ,再加一股难言 的委 曲 隋……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 有所悟 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 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 做一个 忠实 的引路人 和点拨者 , 让学生打开心扉 , 尽情感悟 , 去做 主 动 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 验。这样 才能 陶冶其情 操, 培养其 审美能力 。 二 、改变传统 的教师角色 ,寻找 教师与学 生的心灵 契合 点。 优化教学效 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 的人 , 大多都有这样 的那样 的体验 : 学生会 因喜欢 、 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 并 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 的话 : “ 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 习兴趣在学 习中发挥 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而教师在培 养学生 的这种健康 的学 习情 感上起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 。 “ 学高为师 , 身正为范” 。 教师以其独特 的人格魅力感 召学 生。 会使学 生受益匪浅 。 因为在传授知识 的同时 , 教师的行 为、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把 学 生 引入 作 品 的艺术 境 界 , 学 生伴 随 着婉 转 激 昂的 音 乐, 让 品
味作 者倾 注在 作 品 中的 感情 ,大大 激 发 了学 生 的学 习 欲望 和爱 国感 情 。
3 动 之 以情 。 之以 理 , 行情 感 熏 陶 . 晓 进
极 的人 生 态度 和 价值 观, 提高 文化 品 味和 审美 情趣 。 “ ”培养 热 爱 祖 国语 言 文字 的情 感 , 具 有 阅读 能力 , 重情感 体 验 。 ” 就 要 ” “ 注 这 求, 中语 文 教 学必 须 跳 出传 统教 学 框 架 , 以此 为突 破 口, 养 初 并 培
的“ 影” 背 中讲 述 的浓 浓舐 犊之 情 ,夜 阑 卧听 风吹 雨, 马 冰河 人 “ 铁
是 浓浓 的舐 犊 之 情 , 导学 生 进 入 美 文 赏 析 , 会 父 爱 的伟 大 , 引 体 着 重引 导 学生 联 系实 际生 活 , 自己 的亲 身感 受 。 谈 父母 的 爱无 声 却 有形 , 学 生们 可 以感 受 得 到 的 , 用 情感 教 育不 仅 能够 收 到 是 使 最 好 的教 学效 果 ,更 重 要 的是 可 以借 此 文 引导 学生 体 会 父母 的
新 课 程改 革使 课 程结 构 、 习 目标 、 学方 法 等方 面 发 生 了 学 教 重 大 变革 , 各 门 课 程 的设 计 中 , 终 注重 培 养 学 生 健 全 的 人格 在 始 和 良好 的个 性 品质 , 中的情 感教 育 则是 一个 主要 的 目标 。所 而其 谓 情 感教 育 , 的 是 在学 校 教 育教 学 中, 强 对 学 生 情 感 素 质 的 指 加 开 发 和培 养,使 之达 到 较 高水 平 , 而 丰 富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从 提 高学 习效 率, 进 心理 健康 。 促 在 义 务教 育 阶段 语 文 课程 标 准 中就 明确 提 出 : 语 文 教 学 “ 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韦永梅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韦永梅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韦永梅摘要:当前,我国的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要想使得语文教学与新课改相适应,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优化教学效果的路径。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侧重于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还应该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使得学生能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初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元素,使学生能得到思想情感层面的提升。

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前言: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的施行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也突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课程中包含极为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这些都能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素材。

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情感教育的内涵深入的理解,利用初中语文课这一方阵地,将情感教育切实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情境,能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情感与内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搭建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的桥梁,从而达到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目标。

例如,教师讲解《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时,在讲课前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再结合诗中所提到的飞鸟、暴风雨、河流、狂风等意象,为学生展示与之相符的图画或者视频等,使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事物所表达的情感直观呈现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二、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元素要想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或者感悟到情感教育的真谛,就应该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渗透给学生。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中都包含情感元素,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与学生的思想状态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随着教育部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也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情感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教师在实践中提供一些参考。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在阅读和写作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可以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情感世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真实感情、紧扣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启发他们对自身情感的认识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爱心,提高情商。

2. 写作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现自己的个性。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能够激发情感的话题和素材,让学生借助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情感变化,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疏导,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消化负面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3. 课堂氛围的营造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讲解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正能量,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3-06-17T08:33:55.46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天明
[导读]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王天明
(临漳县临漳镇坊表中学河北临漳 056600)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1.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

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

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

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

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

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3.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

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

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