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
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
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
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
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
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
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
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
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
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
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
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波普尔(Karl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和真理的理论,但与此他也遭受了来自其他学者的批判和质疑。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理论,即“反证法”和“真实性问题”。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不是在寻找证据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在不断地用实验证据来反驳错误的理论。
这便是“反证法”,也被称为“波普尔的虚假性理论”。
他认为,真实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另外,波普尔对于“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也颇具深度。
他认为,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实为绝对真实,因为即使一个理论通过了无数次实验证实,也无法排除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否定的可能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应该通过不断地反驳来不断完善科学理论,而非试图寻找一个绝对真理。
对波普尔的批判尽管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也有不少人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其中最为著名的批评就是来自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不断的反驳和修正来实现的,还包括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领域在经历一定时期后会出现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范式内部的问题而引发的,与波普尔的观点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学者批评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一些边缘科学或哲学领域中,很难找到可以直接证伪的实验证据。
因此,波普尔的观点在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讨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理论为科学哲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讨论,对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可以被质疑的地方。
因此,对于波普尔的理论,我们应该既要欣赏其贡献,又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迷信,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哲学领域。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证伪主义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证伪主义是指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不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而只能通过反驳来确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从不同的角度来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一个理论只有提供可以产生可证明错误的预测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如果一个理论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只需要找到一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这就是波普尔所强调的可证伪性的重要性。
波普尔主张经验事实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是不够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标是发现错误,而不是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指出,哲学史上曾有很多理论被验证为真的事实后来被证伪了。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寻求能够测试和验证自己理论的反例,而不是仅仅寻找支持自己理论的例子。
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暂时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和可发展的,随着新的证据和观察的出现,科学理论可能被修正或被改变。
波普尔坚信,科学理论的真实性是逐步与更多的观测数据和实验证据相接近的,而不是通过一次验证或一次观测得到的。
波普尔对于科学进步的理解与传统的经验主义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通过不断观察和收集事实来逐渐积累真理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纠正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称这种进步为"演进的真理",并强调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它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暂时性和演进性。
通过不断寻求反例和纠正错误,科学家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理论,不断接近真理。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关于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模式旨在解释科学是如何不断进展和发展的,并强调科学以可证伪性为基础,通过理论的质疑和实证的检验来推动进步。
1.初始阶段: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或理论。
这一阶段是理论提出的阶段,即“问题阶段”。
2.然后,科学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即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则可以继续研究,但如果实验证伪了假设,则需要进行修改或废弃,并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这个过程被称为“试错阶段”。
3.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理论或假设,这就进入了“具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
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4.然而,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为真实,因为在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来质疑或证伪该理论。
因此,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不断进行质疑、试验和修改的循环。
这个循环被称为“以推翻性为导向的进步”或“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使科学家们更加谦虚和开放,更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
其次,它鼓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改和调整。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科学的快速进展。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的创新和发现过程。
另外,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实际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了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质疑、试验和修改来推动进步的。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卡尔·波普尔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
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而有价值的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其核心思想、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批判主义。
他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不能通过验证,而应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
波普尔主张,“真理”应被视为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陈述。
他强调,通过持续的批判和发现错误,我们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证据和观点,并随时准备与现有理论进行辩论和调整。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注重通过不懈的批判和反驳来不断改进和发展。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举个例子,社会学家可以运用波普尔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方法下,社会学家不仅仅关注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还要不断质疑和测试这些理论。
社会学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观点和证据,并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研究过程中。
同样地,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可以在研究中运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来改进其研究和理解。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和完善经济理论。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社会科学家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并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结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了研究者对于已有理论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
它还促使社会科学家持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
最重要的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使得社会科学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
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
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
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研究

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研究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开放社会理论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社会如何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问题。
波普尔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现代西方哲学和政治学领域,因此对其开放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其相关概念和实践应用。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哲学背景中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开放社会,其前提是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是必要的和积极的。
波普尔认为,开放社会通过多样性、竞争和变化来促进智力和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于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的相关研究如下:1. 个人主义波普尔认为个人主义是开放社会的关键特征之一,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主义:一种是负面的,即利己主义,另一种是积极的,即基于人类尊严、平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
波普尔把积极个人主义作为开放社会的基础,它通过个人自由和多元性赋予人类社会巨大的能量和活力。
个人主义对于政治体制的设立和运作,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创造力和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批判主义波普尔认为批判主义是开放社会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它通过不断批评寻求真理和进步。
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源于批判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使人类能够不断探索真理,发现新领域,并实现不断的进化。
波普尔相信,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社会中生存和繁荣的必要条件。
批判性思维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思维模式。
3. 反对权威主义在波普尔看来,权威主义是对开放社会的威胁,因为它破坏自由和多元性。
为了确保开放社会的成功,人们必须抵制维护现状的威权和强制力量。
波普尔反对权威主义是因为他认为,权威只会限制人们自由的思维和寻求真理的能力,从而削弱自由竞争带来的优势,使社会更加僵化。
4. 社会学翻译波普尔提出的社会学翻译是一个将科学研究带入社会实践的概念。
它旨在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和应用科学成果,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主要思想
(一)科学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 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 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 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 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 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 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 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 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 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 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 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 学思想的核心。
(三)反对历史决定论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作了精细的分析和 强烈的批判。
什么是历史决定论呢?按照波普尔的定 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 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对历史作出 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 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 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 件的进程。凡具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 哲学,统称为历史决定论”。
宽容是和自由类似的,不加限制的宽容也会击溃宽容其本 身。
所以,开放社会的原则和他的认识论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 争辩双方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正误,只有在讨论的基础上才有 可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四、评价
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 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 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 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 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 可以被经验事实检中所言: “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波普尔是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 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 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 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 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 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
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 “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 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 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授予波普 尔高级讲师的职务。他 1946年初抵达英国就职, 教授“逻辑与科学方法”。
1950年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 讲,期间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1959年 出版英文版《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25年前德 文版著作的扩充。1963年出版《猜想与反驳》。 1969年波普尔放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全职工作, 专注于研究和写作。1972年发表《客观的知识》。
(四)三个悖论 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
由悖论 。 民主的原则虽然是防止极权和专制,但是有的时候民主制的
效率却不如专制主义。波普尔将专制分为开明的和恶性的, 开明的专制拥有最高的效率,而民主制的政策实依赖于权力 的制衡,不可避免的遭遇效率损失。
自由的悖论在于,不加限制的自由会击溃自由其本身。波 普尔认为自由取决于制度,而不在于平等。因为即便人生来 平等,但极权主义仍然将他们困于枷锁中,所以,平等绝不 能以牺牲自由的代价来换取。制度的目的在于限制严重的不 平等,所以制度既要维护自由经济制度,又要限制自由竞争 所产生的不平等。
二、主要著作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猜想和反驳》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无尽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08月出版 作者:(英)波普尔著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92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
波普尔著,何林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卡尔·波普著,汝楫,邱仁宗译 华夏出版社
索罗斯
塔勒布的作品《随机致富的傻瓜》
波普尔反对历史决定论,基于一个简单而根本 的逻辑推理,即社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而其中有些重要的因素,比如意识形态,科技发 展,社会风尚等,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历史是不 可能预测的。
波普尔不仅从逻辑上证明人类不可能预测历史 规律,他还更根本地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
在他看来,所谓历史规律,只是人们按照某种 论点,在历史史实中抽取事实来加以证实的结果。 所有这些史书,都有一定的意义,给人们某种启 示,但这些都是人为赋予的,而历史本身,只是 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而并非一部已被策 划,幕数明确,结局注定的戏剧。预测长远未来 的方法是不可靠的,理由也是既简单,又根本的, 即未来并不完全蕴含在过去和现在之中。
波普尔用以下这个模式来描述科学知识 的积累。
P(1)——→TS——→EE——→P(2)
对于问题1,人们提出假说尝试解决 (tentative solution)它。然后通过证伪 来消除错误(error elimination),进而产 生新的问题2。随着问题的深入,对问题 作尝试解决的理论的正确性也就越来越 高。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 增长,而更应该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 质变。
波普尔
卡尔·波普(Karl R·Popper)是举世闻明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
一、生平
波普尔于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 太中产阶级家庭,10岁时就开始接触马 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17岁时曾为 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 工作过。
1919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对他 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波普尔少年时期曾是一名共产主义者, 虽然他后来放弃了这一信念,但此后许 多年仍然信奉社会主义,而至今仍然对 马克思关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道德理想 抱有很深的认同。
他在《无穷的探索》中写道: “如果社 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 我仍然是社会主义者。因为没有什么比 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着一种朴素、简 单而自由的生活更好了。”
(三)开放的社会 波普尔对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开放社会,并没有作多少具 体描述;对于其反面,即封闭社会,倒作出了贯彻分析。他说: “结论是,神秘的或部落的或集体主义的社会也可以称为封闭 社会,而每个人都面临个人决定的社会则称为开放社会。” (第一卷,第325页) 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的根本区别有两点:前者的生活习惯是一 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态度,反对变化,充满了禁忌;而后者则 把生活习惯当成可以批判地思考的对象;前者的成员象一个有 机体的器官或细胞,每个单元的位置和功能是不变的,有的是 可以思考、发号施令的大脑,有的只是听从命令、辛勤劳作的 手或脚,而后者的成员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变化和可交换的,它 们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 波普尔关于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的对比,也就是古代社会和现 代社会、极权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比。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的 根本区别,就是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有与无的问题,对此, 我们应该是清楚的。波普尔这本书的最大帮助和有益的启示, 就在于让我们看清了,在我们一向认为值得顶礼膜拜的大哲学 家的思想中,原来潜藏着剥夺自由的因素。
于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 明确界定。
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 它的不可证伪性。
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 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 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 都不可被证伪。
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 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 谟称为必然真理。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 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
波普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与 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1932年完成《知 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荐 下,手稿的压缩版《研究的逻辑》以德文出版。
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罗 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波 尔。
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获得了新西兰 坎特伯雷大学的一个永久职位。1938年到新西兰任 教,开始写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发社会 及其敌人》,前者在1944年哈耶克主编的《经济学》 上发表,后者1945年在英国出版,使他获得了国际 性的声誉。
1974年,由谢尔为自传,后来以《无穷的探索》单独出版)。 1977年发表与艾克里斯(John Eccles)合作出版 《自我及其大脑》。1980年代出版的主要著作包 括《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开放的宇宙》和 《量子理论与物理学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