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
文化传统知识参考书籍推荐

文化传统知识参考书籍推荐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了解和学习文化传统知识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要深入了解文化传统,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相关的书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知识参考书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首先推荐的是《中国文化通识读本》。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
个方面,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其次推荐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大系》。
这套书籍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介绍
了世界各地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和传统习俗。
通过阅读这套书籍,读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增进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
另外,对于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还可以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这本书简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适合初学者阅读。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推荐的书籍,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知识参考书籍,读者可以根据
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增进对文化传统的了解,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书籍,感受到文化传统的魅力,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哲学、养生、园艺、阁楼、饮食、茶道、戏曲等等,著作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不乏经典之作。
哲学方面的人类开始对世界认知以及对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方面的《周易》、《老子》、《庄子》等;中医养生方面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其他方面的《长物志》《宅经》《书谱》《茶经》《格古要论》等中华生活经典系列的,以及各大师讲诉评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太多了。
只要你有兴趣看,什么书都好。
2.中国传统文化书目有哪些儒家学说古典儒学两汉经学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义理之学考证之学道家道教老子哲学庄子哲学早期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道教的兴盛金元时期新道教道教的没落中国佛教教义教规历史源流教下诸宗教外别传礼仪制度藏传佛教诗歌词曲先秦诗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诗元明清诗词曲文章骈赋散文骈文辞赋章回小说形成与演化流派与名著民族作风?书法篆刻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书法五代两宋书法元明书法清代书法书论与欣赏篆刻?中国绘画教化人伦——人物画山境水情——山水画花鸟肉体——花鸟画玄妙之门——绘画实际?雕塑造像明器雕塑陵墓表饰雕塑宗庙造像石窟造像寺庙造像修建雕塑工艺雕塑?激进音乐民歌乐器和器乐舞蹈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乐论、乐志和乐律学?现代舞蹈原始舞蹈周代乐舞秦代百戏隋唐乐舞宋代队舞元、明、清舞蹈?古典戏曲戏曲的根源和形成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中央戏京剧激进戏曲实际?史官史学史官史家史书体裁历史思想史学实际?汉字的形质汉字的根本类型汉字的根源与开展汉语方言汉语语音汉语词汇汉语语法?书简典籍古籍形状古籍收拾古典书目?教育科举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科举制度?中华武术拳术武术器械对练团体项目攻防技术?中华气功渊源探踪历史开展门类区分研讨方法实际根底要领简述运用价值外气研讨?棋艺博戏围棋象棋?兵家韬略韬略的形成与开展韬略的实际准绳国防韬略治军韬略用兵韬略?政治谋略政治谋略发生和开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政治谋略的类型?刑名律令渊源与开展实际根底方式特征主要罪名及处分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准绳?中医中药根底实际临床根本原理针灸学中药学养生学名医名案?修建园林结构与资料颜色与布局激进寓居修建乡村和乡村公共修建宫殿修建礼制与祠祀修建陵墓修建佛教修建激进园林修建?古玩器皿陶器玉器铜器瓷器漆器金银器文房四宝?衣冠服饰根源与初步开展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满汉并存的清代伺候?美食名饮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中国民俗鬼神丧葬婚姻宗法礼仪节日忌讳相术风水算命zc】gf3.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著1.“四书五经”是中国的“圣经”。
体现中国文化的书

体现中国文化的书
《论语》是一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它收录了孔子的思想、学术和教诲。
《论语》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
中国儒家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内容涉及到政治、道德、伦理、仁义、教育、外交、军事、教学等方面。
《孟子》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其内容涉及政治、道德、伦理、仁义、教育、外交、军事等方面,从而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政治运行的核心是法律,法律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
管理全国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书籍,讲述了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塑造了许多浓厚的民族色彩,探讨了英雄主义、勇敢、自我牺牲、重视友谊、反抗不公等品格,也为中国人民奠定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史记》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书籍,由司马迁所著,汇
集了3000多年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其内容包括记载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外交、文化、军事、科技、地理等,深刻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
程和文化的发展变化。
《诗经》是一部体现中国文化的书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
之一,收录了许多古典诗歌,探讨了审美、思想、道德和文化等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生活的
状况,也把文化的精神和民族思想表达出来,深受后人爱戴。
国学类书籍

国学类书籍
以下是一些国学类书籍:* 《尔雅》
* 《孟子》
* 《荀子》
* 《孙子兵法》
* 《战国策》
* 《淮南子》
* 《史记》
* 《九章算术》
* 《论衡》
* 《古诗十九首》
* 《针灸甲乙经》
* 《陶渊明集》
* 《文心雕龙》
* 《水经注》
* 《颜氏家训》
* 《齐民要术》
* 《三十六计》
* 《李太白集》
* 《杜工部集》
* 《资治通鉴》
* 《东坡集》
* 《通志》
* 《四书章句集注》* 《文献通考》
* 《西厢记》
* 《三国演义》
* 《琵琶记》
* 《水浒》
* 《永乐大典》
* 《本草纲目》
* 《西游记》
* 《阳明全书》
* 《焚书》
* 《金瓶梅》
* 《三言二拍》
* 《徐霞客游记》* 《牡丹亭》
* 《农政全书》
* 《天工开物》
* 《明儒学案》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国学类书籍,涵盖了古代的经典著作、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书籍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书籍的阅读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
因此,建议在阅读这些书籍前,先进行一定的文化背景学习和阅读一些相关的导读、注释等辅助材料。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1.《中华文明大视野》,袁行霈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3. 《中国人的教养》,蔡元培著,周瑶译,天地出版社。
4. 《中国传统道德》,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中国文化的重建》,费孝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张岂之主编,太白文艺出版社。
7.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梁国典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家教与门风》,彭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10. 《大家小书》丛书,周伦玲等整理,北京出版社。
11.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凤凰出版社。
12.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赵昌平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唐诗入门》,程章灿著,凤凰出版社。
14. 《唐诗百话》,施蛰存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15. 《吴小如讲杜诗》,吴小如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6.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7. 《唐宋散文举要》,王水照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18. 《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
19. 《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1.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2. 《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3. 《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4. 《唐诗鉴赏辞典》,俞平伯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5. 《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6. 《元曲鉴赏辞典》,蒋星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7. 《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8. 《福乐智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29. 《玛纳斯》,《玛纳斯》汉译工作委员会编译,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翻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以下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经典书籍:
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涵盖了道德、
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2.《大学》: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进行阐述,强调个人修
养和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3.《尚书》:古代经典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商、周两代的历史事件
和君主治理原则。
4.《诗经》: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收录了中国古代的民间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人
文情感。
5.《易经》: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阐述了变化和永恒的道理,
被广泛用于卜筮和哲学思考。
6.《红楼梦》:清代小说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王
贵人、贾宝玉等角色的世态人情。
7.《水浒传》:中国四大古代小说之一,讲述了宋朝时期梁山泊起义的故事,强调义气、
忠诚和反抗不公的精神。
8.《西游记》:中国四大古代小说之一,以孙悟空等主要角色为中心,描绘了他们的冒险
之旅和修行成长的故事。
9.《论持久战》:毛泽东著作,分析了中国革命与国际斗争的策略问题,具有重要的政治、
军事和哲学意义。
10.《黄帝内经》:古代医学文献之一,系统总结了中医养生理论和医疗实践,对中国传统
医学影响深远。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社会思潮、文学艺术、哲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目
以下是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目推荐:
1.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道德经》:道家经典之一,是老子的著作,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3. 《周易》: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关于占卜和哲学的著作。
4.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5 篇诗歌,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5.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6.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7. 《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封建社会的家族生活。
8.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9. 《水浒传》: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了宋朝末年108 位好汉的故事。
10.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
以上只是部分推荐,还有很多其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传统文化书籍

传统文化书籍导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座珍贵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信息。
这些书籍记录了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成果,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虽然信息爆炸,电子书籍泛滥,但传统文化书籍仍然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经典之作1.《论语》 - 孔子的言论集合,其中蕴含着孔子的思想精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大学》 - 记述着儒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强调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3.《资治通鉴》 - 把历史著作进行系统编纂,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全貌。
传统文化的精粹传统文化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这些书籍不仅仅是孤立的文字,更是一部部历史的长卷,一幅幅文化的画卷,传达着历代文人墨客对于生命、道德、人性、道义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些传统文化书籍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他们推崇礼义廉耻、孝道忠信等传统道德标准,提倡修身养性,强调忠孝仁和民本思想。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史,影响深远。
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书籍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书籍,吸取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同时,我们也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传统文化书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感悟古人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书籍,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文化精要》分别从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武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中国古代教育科举、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中国古代文物鉴赏等方面,用专题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论述。
内容新颖,语言畅达,文采葩流。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还配以适量插图,更增加了生动性和可读性。
目录第一章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一、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二、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思考题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类型与特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历程思考题第三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一、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历程二、中国传统儒学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思考题第四章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一、中国传统佛教发展历程二、中国传统佛教组织、习俗与影响思考题第五章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一、中国传统道教发展历程二、中国传统道教信仰、组织、习俗与影响思考题第六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二、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思考题第七章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一、中国传统诗歌二、中国传统词赋思考题第八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一、中国传统书法二、中国传统绘画思考题第九章中国传统戏曲与武术一、中国传统戏曲二、中国传统武术思考题第十章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中国传统婚姻形态的嬗变二、中国历代婚姻礼俗思考题第十一章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一、中国传统丧俗二、中国传统葬俗思考题第十二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男子服饰二、中国传统女子服饰思考题第十三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一、中国传统饮食变迁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征思考题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思考题第十五章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一、中国传统中医学二、中国传统中药学思考题第十六章中国古代教育科举一、中国古代教育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思考题第十七章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一、中国古代军事进攻谋略二、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谋略思考题第十八章中国古代文物鉴赏一、质朴典雅的古代陶瓷二、精美端庄的玉器与青铜器思考题参考书目后记《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在编撰体例上,按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政治体制、哲学与宗教、文学史学与艺术、学校教育与科举、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区域文化与文化交流七个方面来勾勒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又尽量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强化效果。
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往昔的沧桑岁月中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宝藏,它记录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我们中传统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博大精深。
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也是留给世界的丰厚遗产。
文化史的内容非常宽泛,中国传统文化又是那样悠久、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重点,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位任课教师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我们首先在全书宗教、文学史学与艺术、学校教育与科举、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区域文化与文化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强化效果。
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进行了“中国文化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该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与《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相配合。
我们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的出版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为高校中国传统文化史课程的讲授提供方便。
目录导论第一章原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第二章先秦风华:传统文化的肇始第一节突破与初创:社会制度文化的演变第二节先秦哲学的艰辛历程与成就第三节文史艺术殿堂的初创第四节先秦时期的学校、教育及队才选拔第五节青铜时代的科技成就第六节市井情趣:平民社会的大众生活第七节大中华文化圈的孕育与形成第三章秦汉雄风:制度文化的新纪元第一节制度文化的构建与完善第二节儒学独尊与宗教第三节秦汉的文化艺术第四节秦汉的学校教育第五节渐趋成熟的传统科技第六节社会生活第七节文化交流与碰撞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变革与融合第一节从乱到治:制度文化的变化第二节无序世界时的纷乱与自由:宗教与哲学第三节乱世中的文学、史学及艺术第四节学校教育及九品和正制第五节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第六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选择第七节文化的冲突与交流第五章隋唐五代:盛世风范烂漫恢宏第一节制度文化的架构与创新第二节宗教和哲学的多元与激荡第三节文史艺术之恢宏壮丽第四节选举制度的历史性转哲——科举取士第五节科技华光第六节社会百象第七节吸纳与辐射: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第六章两宋:适时应变精致内敛第一节制度文化的适时应变第二节宗教与哲学的时代风貌第三节文史文化的雅致与社韵第四节教育和科举的普及与开放第五节科技发展的高峰第六节宋人的风俗习惯第七节对外文化交流第七章辽夏金元:冲突震荡汇聚交融第一节制度文化的震荡和更新第二节宗教与哲学的兴盛和发展第三节文史艺术的曲折发展第四节科技新篇章第五节空前开畅的文化交流格局第八章明清:气象万千新旧杂存第一节制度文化的因循与专制第二节哲学新气象第三节文史艺术的绚丽风采第四节科举教育的畸形发展第五节科技新成就第六节 "靡然向奢"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七节中华文化的自身融会与对外交流主要参考书目后记《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修订第2版)》涵盖中国·世界、自然·疆域、人物·掌故、思想·智慧、典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音乐、书法·绘画、图书·博物、体育·健身、风俗·节日、宗教·神话、城市·古迹、文物·考古、建筑·园林、天文·历法、人口·民族、法律·刑罚、军事·兵法、教育·学校、美容·服饰、工艺·物产、工商·赋税、语言·文字、戏剧·影像、中医·中药、姓名·称呼、帝王·将相、饮食·男女、交通·运输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
作者简介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为儒家思想研究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
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原道》编委、《国学新视野》编辑顾问。
出版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神仙传》、《文化传承与中国未来》、《传统与超越》、《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现代化与文化选择》、《中国人百年(合著)》、《中国社会心理分析(合著)》、《不竭的时代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第二版)》、《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儒学概论》、《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等。
张晓芒,1955年生。
1970年参加工作,199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做过工人、机关干部、出版社编辑,2000年从事教师工作。
研究领域为逻辑学、逻辑史、逻辑与法学。
出版著作有:《先秦辩学法则史论》、《点燃创造的太阳》、《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古代论辩艺术》、《创新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惠施、公孙龙与三晋名家》、《普通逻辑教程》(合著)、《批判性思维》(合著)、《实用辩说丛书》、《实用打官司丛书》、《人类文明系列》等。
热门推荐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目录一、中国·世界二、自然·疆域三、人物·掌故四、思想·智慧五、典章·制度六、科学·技术七、文学·音乐八、书法·绘画九、图书·博物十、体育·健身十一、风俗·节日十二、宗教·神话十三、城市·古迹十四、文物·考古十五、建筑·园林十六、天文·历法十七、人口·民族十八、法律·刑罚十九、军事·兵法二十、教育·学校二十一、美容·服饰二十二、工艺·物产二十三、工商·赋税二十四、语言·文字二十五、戏剧·影像二十六、中医·中药二十七、姓名·称呼二十八、帝王·将相二十九、饮食·男女三十、交通·运输内容简介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
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必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起头来。
而称颂的或批判的,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型态、有什么优缺点。
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
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
本书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该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龚鹏程,祖籍江西,1956年生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南华大学创校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等职。
著书四十余种,主编书刊数百种。
热门推荐∙饮馔丛谈∙龚鹏程文学漫步:中国诗歌史论∙生活的儒学∙大学堂:中国文学史(上)∙文化符号学导论∙向古人借智慧∙中国文学史(下)∙龚鹏程四十自述目录《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本书系编审委员会序论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一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二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三不以心体为二元对立四知觉体验与气类感通第二讲饮食:礼文肇兴一上古文明的性质二特重饮食的文明三饮食思维的传统四饮食文明中的人生与宗教五饮食文明中的政治与礼教第三讲男女:人伦渐备一两性关系的想象二姓氏与祖先崇拜三始祖高媒与上帝四性别思维的特色第四讲封建:立此家邦一敬人神二立制度三厚人伦四辨中西第五讲道术:内圣外王一封建礼教二郁郁乎文三礼本太一第六讲天人:通乎神明一特殊的神人关系二非超越性的天帝三非奉诫待救的人四自然自在之天道第七讲王官:理性的礼制社会一诸子出于王官之学二王官本于宗法礼教三理性化的支配型态四社会变迁下的官学第八讲史学:史官与历史意识一“旧法”世传之史二旧法世传之“史”三旧法“世传”之史四历史性的思维第九讲用思:思维模式与方法一思维的模式二思维的方法第十讲抒情:气感愉悦的世界一风气声乐以生万物二声歌舞踊以成君子三君子兴诗感情成乐第十一讲忧患:德业政治的担当一天下:受命于天的帝国二革命:应顺于民的政权三国家:参错于家族的邦四治国:异于家政的国务第十二讲周公:文化实践的圣王一思想史上的周公二“轴心期”之谜三集大成的创制者四中国观的确定者五礼乐文德的教化第十三讲画歪的脸谱:孟德斯鸠的中国观一想象远方的“异类”二贬损“异类”的道德三中国国情特殊论四亚洲社会停滞论五中国观的新典范六精神发展的谱系七孟德斯鸠在中国八由历史发现历史第十四讲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一西方的中国法律观二总评:中国法律之性质三分论:法律的实施状况四超越偏见与误解第十五讲华夏文明的异化与再生一演化、变化、异化:文明转变与发展的模式二变动中的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三流动的传统与再生的文明四大陆、台湾、海外:全球化与华夏文明的新动向后记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