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A级问题一: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性。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3 物质循环具有性,又叫做。
A级问题二: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2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等化石燃料,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的平衡。
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形成。
A级问题三:1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是,和。
二者是进行的,彼此,不可2能量的固定、、和,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流动;能量作为动力,可使物质不断地在与之间循环往返。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物完成的,主要是,也有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②③B级问题二: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 线粒体和染色体B. 叶绿体和线粒体C. 叶绿体和核糖体D. 线粒体和内质网B级问题三: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2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B级问题四: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级问题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B级问题六:1 A、B、D分别代表各种生理过程:A. B.D. 。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知识点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循环。
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二)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三)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知识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①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生物的富集作用概念: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案

(学案16)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师用)【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重点)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难点)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和温室效应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概念(可从3方面理解)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3、范围:生物圈(二)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和碳酸盐。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CO2(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植物(生产者),④动物(消费者),⑤呼吸作用,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注意: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的来源有三个:3、大气中CO2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含量迅速升高,打破了生物圈(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大气中CO2碳循环的平衡。
1、大气中CO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2。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的调节能力。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2、影响:(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
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梳理(通过阅读课本P100-P103页,独立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_________ 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例:碳循环(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3)循环途径:(4)循环模式图(据课本P101图5—11完成下图):产生CO2的途径有三条: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吸收利用CO2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考: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我们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课堂探究分?A:;B:;C:;D:合作探究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课后巩固____ __作用、__________作用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A.化能自养生物 B.动物和微生物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 D.绿色植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值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5.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7.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的过程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8.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状态的模式图,这种元素是按箭头方向运动的,然而,图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箭头,根据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⑴图中所缺的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内容目标】①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②掌握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③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提示与建议】①以碳循环为例,理解物质循环的内涵及其特点。
②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③列表分析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一、碳循环】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性。
2、实际上,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
又因为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必然发生好多化学反应,因此,物质循环又叫做。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的速率,与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的速率大致相同,故生物圈的循环本来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等化石燃料,则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这种状态。
突出的标志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形成了。
【例1】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知识点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是相互,不可分割的。
能量的固定、、和,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分解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流动;能量作为动力,可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
思考讨论: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为载体以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特点。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5单元 第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5单元 第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1.收集资料,熟悉教材,详细备课。
2.准备“低碳”资料,结合当今时代话语引题。
3.准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图,便于课堂教学。
4.准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关系表,便于了解两者的异同点。
教学建议1.结合“低碳”话题引题,学生更感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2.物质循环强调元素,不是指化合物,要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讲清楚。
3.本节知识讲物质循环,与上一节知识能量流动密不可分,不能割裂开来学习。
4.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涉及对照,要把方法步骤讲清楚。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导入 新课 创设情境1.情景介绍: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
2.问题:你对“低碳”了解多少?我们为什么要“低碳生活”呢?情景资料介绍,思考相关的现实问题。
PPT展示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自主预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农田中大量使用的DDT杀虫剂,却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企鹅体内检测出了DDT。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2.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生物群落内部的碳存在形式又是什么?1.结合导学案的问题组织学生预习。
2.学生边预习,边思考问题。
PPT演示交流讨论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什么?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什么?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何关系?3.CO2的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联?如何降低温室效应?组织学生对导学案问题1、2、3开展分析和讨论交流,特别是这些生理现象背后的微观内部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理解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2.通过对相关图像、过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比分析、师生交流,能够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导学诱思】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2)循环:无机环境。
(3)范围:。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循环。
(2)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
3.实例:碳循环
(1)碳在自然界中以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形式存在: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形式进行循环;
在生物群落内主要是沿着进行,传递形式为。
(2)过程
a.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主要是绿色植物的,还包括。
b.CO2返回无机环境: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解者的
以及含碳燃料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时,只有和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它成分之间都是单向的。
4.碳循环失衡与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短时间大量燃烧→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的平衡。
(2)产生危害:升高、冰川融化、上升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增加CO2的去路)。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预习学习内容】一、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酸盐。
2、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渠道是相同的即。
4、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具有全球性。
能量流动的特点、。
三、与社会联系温室效应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度,与通过生物的和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度大致相同。
2、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不可分割。
能量的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预习自我检测】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A、单向的B、逐级递减的C、往复循环的D、快速运动的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A、碳酸B、碳酸盐C、二氧化碳D、碳水化合物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4、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课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实例—碳循环ABDC1、★思考回答:观察上图中各成分的箭头走向规律,请回答下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那种成分?2、(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1)预防和缓解措施:合作探究二、物质循环的概念要求:根据碳循环的特点,阅读课本P101内容,归纳总结下列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相信你是最棒的!
导学: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自学: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又从__________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 ,因此又叫 。
2.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形式进行。
碳循环具有 性。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和 。
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 流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和 之间循环往返。
你的课,你做主。
动起来吧!
合作探究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1.
2. 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 范围: 。
4. 特点:(1) ;
(2)反复利用:
合作探究二:碳循环
1. 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 的形式,沿 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主要以 形式传递。
2.过程图解
3.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 作用,也有 等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
4.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 作用。
② 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温室效应:
(1) 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 的平衡。
(2) 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 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 (增加CO2的去路) 合作探究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 二者______,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 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
导学与自学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
测试一下效果吧!
1、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的能量B.消费者和非生物的能量
C.生产者和分解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碳水化合物
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使生物群落的碳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 )
A.同化作用B.呼吸作用C.化能合成作用D.光合作用
4、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
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
5、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有多种途径,其中主要的是()
A.分解者对残余物的分解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
C.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呼吸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
6、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区别是()A.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是循环的
B.物质的流动是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也是不循环的
C.物质的流动是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物质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循环的
7、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
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
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B.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9.碳元素和硫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分别是()
A.CO2和SO2 B.CO2和有机物
C.有机物和SO2D.有机物和有机物
10、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CO2进入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