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红军不怕远征难(修正)

合集下载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 五 次 反 反" 围 剿" 失 败 的 原 因
客观原因
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 错误指挥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王 明
博 古
一、长征的开始
1、敌人对根据地的五次“围剿”
长征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一、长征的开始
1、敌人对根据地的五次“围剿”
2、长征的开始
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出发地点:瑞金等地
毛泽东
张闻天
周恩来
朱德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胜利 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
吴起镇
朱 德长 、征 周到 恩达 来陕 、北 秦后 邦的 宪毛 泽 东 、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 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 2、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1936年10 地
二、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内容
①批评了……肯定了……
②改组了……增选了……
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意义
遵义会议地址
长长的脚印
读 图 知 史
吴起镇
005
过草地
1936年 10月红 军三大 主力会 宁会师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2、目的(实质)
战略转移
3、长征的胜利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三军会师 (1936、10) (1935.10)
过雪山、过草地
飞夺 强渡 大Βιβλιοθήκη 河 巧渡泸定桥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血战湘江 8万红军 只剩下3 万多人
红军胜利渡过乌江 向遵义挺进
m
3、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B )后 A、渡过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河 D、强渡大渡河 4、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 告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D ) A、陕北吴起镇会师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长征胜利结束,这个胜利最主要是指 ( C ) A、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的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 D、开辟了新的的根据地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
反围剿 时间 兵力对比 策略 结果 一 1930、 国军10万 毛泽东诱敌深 歼敌12000多人,活捉 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11 红军4万 入 二 三 1931、 国军20万 “诱敌深入” 2 红军3万 1931、 国30万人 诱敌深入 6 红军3万 五战五捷,歼敌三 万余人 毙伤俘敌三万余人
6、连线(红军长征中在下列江河 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湘江 解放遵义,召开会议

第13课_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_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四方面军 红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方面军

方面军

五、长征胜利的意义
1.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1)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2)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 欣赏
•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 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 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 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 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 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1935.1) 中央革命根据地 强渡 乌江 放弃去湘西 改道贵州 渡过 湘江 瑞金) ( 瑞金) (1934.10)
二、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长征的转折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时间:1935年 地点: 地点:遵义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 内容: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 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 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 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肯定 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 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和周恩来 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和周恩来 指挥。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 指挥。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5、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 影响是什么? 时间、内容:1935、1 党中央在 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 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 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 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 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 东 、周恩来等指挥。
宁强县第三初级中学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原因)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参加部队: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 突破四道防 遵义会议 四渡赤 线 水 强渡大渡河 经 巧渡金沙 翻越夹金 过 飞夺泸定桥 江 山 陕北会师 过草地 甘肃会宁会师 ①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 危为安 意 义 ②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成为以后革命的主力 ③在途中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火种
长征 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四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红军长征的史实,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
原 因
“左”倾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 )
长 征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条道路的话,这条道
路并非宽敞的、笔直的阳光大道,而是一条曲折的、 充满荆棘的道路。老师在这条道路上标上ABCDEF
几个字母,你能填出下列表格吗?
一个开始 标志:五四运动 一次合作高潮 :北伐战争 一条正确道路 : 井冈山道路 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遵义会议
三大红军主 力 会师 1936.10 四渡 ,跳出敌人 包围圈,巧渡 , 会议 1935.1
意义 感悟
·

《七律·长征》(修改)

《七律·长征》(修改)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长征途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两句诗中你出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 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 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 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下 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 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 力靠着千辛万苦找来的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 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 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 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 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 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人教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人教版]

三、长征的胜利
两次 会师: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 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讨论: 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谈体会:长征的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2、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3、人民群众的支持。
8.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A. 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B.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B )
C.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 1933年10月—1936年10月
三 更 大 金 乌 五 万 红 一毛七 九泽 军 喜 渡 沙 蒙 岭 水 军 三东律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五 年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十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月 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填图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图
会宁 D
陕 西 C 吴起镇
西 康
遵义 B
湖 南
A 瑞金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宣传革命,扩大革命根据地 B.九一八事变爆发,红军北上抗日 C.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 C )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红军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的意义是什么?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强渡大渡河
吓倒滇军 拖死湘军 脚踏川军 打倒中央军 英雄是红军
大渡河渡河英雄雕像
爬 雪 山
红军战士翻越雪山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结果: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自学导案 • 红军长征:
• 1、原 因: • 2、时 间: • 3、经 过: • 4、结 果: • 5、意 义: • 6、长征精神: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时间 第 一 至 四 次 第 五 次 军队人数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结果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7万 (第四次)
胜利
1933年10 博古 月至 50万 8万 李德 1934年
失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4、10
原因 红军 第五次 反“围剿”失 败 中央革命 突破四道 渡过 经过
根据地 封锁线 湘江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选一选
C 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进行长征 ___ A、三 B、四 C、五 D、六
B 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_____ A、第五次反围剿后 B、遵义会议后 C、渡过金沙江 D、长征结束后 A 3、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C 4、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第二团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井冈山
结果: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我军损失严重。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攻打城市失败 革命重心转向农村 三湾改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三次)
诱敌深入
周恩来 朱德 集中优势
(第四次)
胜 利
失 败
各个击破
第五次
100万 8万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吴起镇
005
过草地 爬雪山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瑞金 强渡大渡河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红军长征渡过24条河流,主要有:、
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 :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 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 4、内部矛盾斗争。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 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 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 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 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 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D 会宁 陕 西 C 吴起镇
康西
B 遵义
湖南
A 瑞金
连一连
今年(2013年)是:
建党
77周年
建军
五四运动 红军长征胜利
94周年
92周年 86周年
选一选
C 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进行长征___
A、三 B、四 C、五 D、六 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_____ B A、第五次反围剿后 C、渡过金沙江 B、遵义会议后 D、长征结束后
8.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A. 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B.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B )
C.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 1933年10月—1936年10月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6、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是:_____ B
A、遵义 B、甘肃 C、吴起镇 D、井冈山
7、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____ C
A、1933年10月 C、1936年10月
B、1935年10月 D、1934年10月
D 8、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性事件是: _____
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 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5.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 C.强渡大渡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D.翻过大雪山后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毛 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感受提升
• 1.在这次伟大的漫长“远征”中,英勇的
红军战士走过了哪些“万水千山”?穿过 了多少个省 份?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难”在 哪里(可以是概括性的总结,可以是具体的 实例)?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下,红军为 什么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
1935 1 遵义 2、_____年_____月,党中央在__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 毛泽东 全力解决了_____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__ 博古 的正确主张。
3、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 遵义会议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宣传革命,扩大革命根据地 B.九一八事变爆发,红军北上抗日 C.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 )
A、强渡大渡河 C、渡过金沙江 B、四渡赤水河 D、遵义会议的召开
填一填
10 1934 1、_____年____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 1935 10 吴起 始长征;_____年_____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镇,与陕北 1936 10 红军胜利会师;_____年_____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 甘肃 _____,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 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红军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的意义是什么?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渡过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累 不 累 看 看 革 命 老 前 辈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红 军 过 草 地
苦 不 苦 想 想 红 军 二 万 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地图来描述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 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 革命优良传统。
一、初识长征
独立看书,解决如下问题,注意圈点勾画重点时间、事件、地点、句子等。
长征原因
红 军
开始标志 概括中央红军 的长征过程 ①从________出发→②渡过____→③ 停止去__ __改向____前进→④渡过____→⑤__ __会议→ ⑥四渡____→⑦渡过____→⑧强渡___ _→⑨飞夺 ____→⑩爬__过__→⑾____会师。
A 3、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
A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_
A、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B、渡过乌江 D、飞夺泸定桥
5、红军长征结束时胜利会师的三大主力是:①红一方面军 ②红二方面军 ③红 三方面军④红四方面军_____ B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 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 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 死攸关的转折点。
D.红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2.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 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A.湘江 C.遵义 B.湘西 D.泸定桥 (B )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 ( D )

转折性会议 (时间、地点、 意义) 两次会师(时间、 地点、会师双方) 结束标志 长征意义
长 程

红军的反“围剿”
时间
第一次 至 第四次 1930 年 至 1933 年
1933年 至 1934年
敌军 人数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我军 人数 4万 3万 3万 7万
领导人 战略战 结果 术 毛泽东 避敌主力
长征,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 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 共三百六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 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 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 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 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 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 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 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B)
6.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 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 心情? A.遵义会议 C.井冈山会师 B.会宁会师 D.吴起镇会师 (B )
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 D)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时间
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胜利
地点 标志
甘肃会宁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 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读 图 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