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新人教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说教学目标这一段内内容说的是,依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初中七年级学生特点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我们下面的第五部分内容主要就是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内容落实这三方面目标。

三、说重难点此段表现的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某某会议。

(2)难点:本课难点是某某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长征精神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思路长征历时2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径12个省,长征是一部流动的人类战斗史,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运动性。

长征中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以及重要事件,有着丰富的史料,是一节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思想教育内容丰富的课。

基于本节课以上两个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史料展示,既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现长征本身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立体地感受长征,走进历史,身临其境,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直观性强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历史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精)

历史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难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宋祖英《十送红军》通过这段视频,可以大概看出红军长征的艰苦和惊心动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那大家想不想亲自见证?亲自参与长征?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穿越到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一、“见证”长征1、设置情境教学“穿越”到1934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准备长征。

学生找出“红军长征的原因”,课件展示背景资料“小红军的叙述”,总结长征原因。

2、长征过程、遵义会议多媒体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再带领学生一起看图,“参与长征”,从整体上对长征的时间、路线方向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把握。

开始——1934.10、江西瑞金转折——1935.1、遵义会议,时间、内容“解决了……取消了……肯定了……确立了……”极其影响,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长跑——(之一)渡赤水、渡金沙江;(之二)渡大渡河、夺泸定桥;(之三)翻雪山、过草地,课件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小故事,学生更深的体会红军长征的过程。

3、长征结束终点——1935.10、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10、甘肃会宁——长征结束多媒体展示“数字长征”,学生思考“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如此困难的长征,从刚开始的八万多人到最后的六千余人,都是红军以后的基干力量。

多媒体展示中外对红军长征的评价,总结概括长征胜利的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大家一起把导言部分的这首诗《长征》朗诵出来。

(学生朗诵)教师讲述:这首诗是毛泽东所作的关于长征的诗歌,那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红军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进行长征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为怕远征难》,具体了解长征的历史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前几节课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全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在各地纷纷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之后党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所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总共五次,前面四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等人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卷土重来,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一次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准备前往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犹太人从埃及走出,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

”长征是共产党的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当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

二、长征的开始1、回忆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2、介绍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的四次“围剿”。

(出示简表)从双方兵力情况看,红军处于什么形势?但从战果上看呢?你们觉得为什么红军能够屡屡以少胜多?1933年,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动50万大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此时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如何?(学生看录象)3、学生归纳长征的原因、出发时间、出发地。

提醒学生注意:不光是中央红军,还有红二、红四方面军也进行了长征,这节课学习的是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

三、长征的经过1、师生共同整理红军长征的线路,正确排列顺序。

2、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重点学习长征经过。

⑴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这是长征途中最险恶也是最惨烈的一仗,其主战场就在我们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县。

8万红军,仅剩3万人。

下一步计划本来要去哪里?但能去吗?为什么?在这紧急关头,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⑵渡过乌江,夺取遵义1935.1 红军强渡乌江,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并夺取贵州重镇遵义,在遵义休整了12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和长征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知道长征胜利的结果并分析其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认识到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2.过程与方法: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标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学生讲红军故事,搜集长征资料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四、授课类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情景体验法、材料提炼法、图表图示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长征组歌》之《告别》片段。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请坐。

同学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曲选自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名叫《告别》。

该歌曲的词作者肖华将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长征人,参加长征时才十八岁。

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长征的过程与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起去重温那段艰辛的革命历程。

先看第一篇章:长征路师:这是歌曲《告别》的歌词。

(投放歌词。

“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教案][人教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教案][人教版]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教学效果预设五个方面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13课的内容,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包含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根据上述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识图等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与遵义会议(2)教学难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多(领导人多,参与长征的军队多),时间长,经历艰辛复杂,在一节课内学生很难理清其线索,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主要包括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三、说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处于感性认识为主,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这首诗,同学们还记得吗?记得的同学背一背这首诗。

(学生背《七律·长征》)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

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用时一课时。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思路教法、说教学程序也就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教材,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共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下面进行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这一段内容主要是介绍本节课在本单元、本册书,甚至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这一段内内容说的是,依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初中七年级学生特点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我们下面的第五部分内容主要就是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内容落实这三方面目标。

三、说重难点
此段表现的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本课难点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长征精神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思路
长征历时2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径12个省,长征是一部流动的人类战斗史,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运动性。

长征中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以及重要事件,有着丰富的史料,是一节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思想教育内容丰富的课。

基于本节课以上两个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史料展示,既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现长征本身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立体地感受长征,走进历史,身临其境,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直观性强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同时,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较好地引发学生内心共鸣,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突出和强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整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落实本课教学目标。

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

下面进行第一步:
五、教学程序
一)、导课
导课以播放视频电视剧《长征》片头曲,开始,以鲜明的方式凝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并且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注意里面的场景和歌词毛泽东《长征七律》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为全面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做铺设。

二)、新授
看完视频,学生进入好奇和求知的状态,教师马上提出,长征虽然波澜壮阔,动人心魄,但是也是千难万险,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从而展开教学,落实教学目标之一——长征的原因。

开始新授课。

根据预习和教材,学生会迅速找出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原因,然后教师归纳原因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和其错误的认识。

然后教师顺序提出:红军在博古和李德的错误领导下,长征初期遇到的困难和危险-----血战湘江,教师展示血战湘江的课件,分析得出党和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两个课件的使用,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悟到,毛泽东提出放弃前去湘西转向贵州的正确性,并为突出本课难点“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性做好铺垫。

下面以动态的知识框架课件展示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展示遵义会议的会址,场景,强化学生的认知和记忆。

已达到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目的。

遵义会议之后, 请学生看课本找出,红军在毛泽东带领下经历的重大事件并走向胜利。

教师一一展示图片,加深学生印象,并将长征大事件及意义文字化展示,课件的运用可以大大促使学生对长征的过程整体性的直观认知。

然后是后学习展示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这样,长征从开始,到转折,到走向胜利知识体系浑然一体,从而很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征全过程。

学习完本课主体知识后,教师转向阅读材料,展示长征途中,红军除了面临敌人的军事压力外的其他困难。

教师展示图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苦性。

学生学习完长征,了解的长征的艰险和困苦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另外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长征精神,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长征精神”。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落实本课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走长征路”,以动态的长征路线图为主线,对本科进行小结和知识梳理,强化本课重点。

同时很好地落实了本课教学目标要求的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此表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小结完成后是课堂训练,多媒体展示练习题,不但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训练量,而且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的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便于教师整体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总之,由于本节课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整节课知识体系在动态中顺序展开,知识框架浑然一体,在强化学生图文并茂的知识的记忆的基础上,还可以大量的、真实地再现长征的艰难曲折,红军的英勇无畏,以及新时代长征精神的表现,从而在润物无声中落实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