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上册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篇历史还包括使用叙事来检查和分析一系列过去事件并客观地确定造成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的学科。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

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五、课后反思三、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主要内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八年级历史上册概述(1)时期划分:古代、近代、现代(2)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康熙帝等。

2.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发展(1)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甲骨文、分封制、礼仪乐舞等。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铁器牛耕、都江堰等。

3.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繁荣与衰落(1)秦朝: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2)汉朝:楚汉争霸、文景之治、汉武帝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等。

4.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1)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孙权、赤壁之战等。

(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朝陈的兴衰等。

5.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1)隋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科举制等。

(2)唐朝: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唐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科技成果和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人物、科技成果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措施: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3. 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有关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发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每个教师都会经常接触到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篇1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一至六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从初一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整体水平一般,学生自身对政治课不太重视,忽视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联系当前的教育形式,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本书的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制定如下计划。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

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

第四、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二、主要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针对学生的现状,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系实际使其加深印象,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贯彻知行统一,可读性和可教性相结合,通过课文中所设置的各种栏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和生理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通过观看录像和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节课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2、课堂上注意调控,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汇总大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汇总大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汇总大全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2. 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内容。

(2)重难点:重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难点在于理解不期的历史背景和相互关联。

3. 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布置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内容,了解基本历史知识。

(2)课堂讲解:结合教材,梳理各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合作探讨能力的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3. 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评价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3. 对比教学:运用对比法,分析不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案例教学:选取典型历史案例,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 辅助资料: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图书馆资源:历史书籍、期刊、论文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中国古代史(上古时期至战国时期)2. 第二周:中国古代史(秦朝至南北朝时期)3. 第三周: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4. 第四周:中国近现代史(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5. 第五周:世界史(古代文明时期)6. 第六周:世界史(中世纪时期)7. 第七周:世界史(近代时期)8. 第八周:综合复习9. 第九周:期末考试六、教学拓展活动:1. 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知识点;(2)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能力;(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3)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中国古代史概述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第4课:中国近代史概述第5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6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第7课:中国现代史概述第8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2)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3)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启示。

2. 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过程;(2)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3)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2)讨论分析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现象;(2)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3)历史文物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能力;(2)学生的作业和测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初中八年级上历史教案5篇

初中八年级上历史教案5篇

初中八年级上历史教案5篇初中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教师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一、学期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和任务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按计划顺利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能够达标。

二、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个单元,共24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

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等重要内容。

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

本册内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历史上册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
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 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

)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