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最新教案设计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
二、教学重难点1.鸦片战争起因;2.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鸦片战争起因及经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国情。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导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预习在课前通过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预习教学内容。
例如:- 鸦片战争的起因有哪些? -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 当时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样子?3.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让学生围绕英国、中国、鸦片等关键词展开思考,探究鸦片战争的起因。
(2)讲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经过,让学生了解此次战争的全貌。
(3)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启迪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深入思考。
(4)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介绍当时中国的国情,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4.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并安排相关作业。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看法。
2.课后收集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资源1.教具:黑板、白板等。
2.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七、教学延伸通过课外阅读、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选题进行研究。
八、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讲解要点明确,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3.教材内容可适当增加拓展,、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道德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的道德问题。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道德问题。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新人教版。
2. 参考资料: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六、课时安排:本节课共需45分钟。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道德问题,如鸦片贸易、战争侵略等。
4. 讨论(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八、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道德问题,如鸦片贸易、战争侵略等。
九、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程度。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有需要,可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七、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八、教学难点:1.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背景、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背景、措施和意义;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创设问题、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到北京旅游过的同学是否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读过“碑文”吗?在基座上,有八块汉白玉浮雕,第一块就是“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这件事为什么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国内外形势: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政治:官场黑暗,吏治腐败,财政亏空。
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纪律败坏。
思想:盲目排外,愚昧无知,闭目塞听。
外交:闭关锁国。
2、国际形势: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贸易顺差: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
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背景、经过和结果。
2.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掌握《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提高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
2.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认识到鸦片贸易的罪恶,深刻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的英勇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国际背景来看,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生产出大量的棉布,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农民自己生产棉布,英国的棉布在中国很难销售。
这就促使英国寻找其他方式打开中国市场。
从国内情况分析,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
如清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军队装备陈旧,士兵缺乏训练等,这些内部因素使中国在面对英国侵略时处于劣势。
同时,鸦片走私成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而中国的禁烟运动则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深入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视。
(2)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和影响的看法。
3. 史料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深入剖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鸦片战争的纪录片片段,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2)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代表发言,总结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讲解《南京条约》:(1)讲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不同史料,让学生对比分析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教材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对于鸦片战争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对于事件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故事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真实情况。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2.史料资料:关于鸦片战争的文献、图片等资料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鸦片战争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战争的经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品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近代史的分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部充满了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踏入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二)教授新课一、自主学习(5分钟)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清军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3、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教师:分组提问同学回答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PPT展示相关材料)教师归纳:根本原因: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借口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侵略者: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1)《天津条约》的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鸦片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材料和图片展示: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
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的比较
项目中国英国
总体状况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危机四伏
迅速崛起
具体表现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占统治地位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
市场和廉价原材料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
义制度
外交
闭关自守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
侵略
中英贸易
状况(正当贸易)
贸易顺差(出超) 贸易逆差(入超)
4.教师过渡: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
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5.材料引入:
材料一:(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材料二: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
6.教师归纳:鸦片危害——大量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林则徐禁烟
1.材料展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虎门销烟
虎门广场烟枪雕塑
3.教师小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问题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鸦片战争
2.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从英国和清政府两方面作答。
(1)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鸦片战争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资本
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2)清政府腐朽落后。
鸦片战争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力。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2.学生归纳思考:根据《南京条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提示:
《南京条约》及附件
项目内容危害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
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
国的贸易主权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双方协议这表明关税规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
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
地建房的权利
破坏司法主权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
京条约》
3.教师强调:《南京条约》的危害应明确两点,一是《南京条约》本身给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造成的危害;二是《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恶例,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教师讲述: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美法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5.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教学补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三、课堂总结
号称“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