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古道--五尺道

合集下载

五尺道、南夷道、石门道的开筑

五尺道、南夷道、石门道的开筑

五尺道、南夷道、石门道的开筑
作者: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
秦、汉、隋、唐时,中原封建王朝为开拓西南边疆而修筑的起于僰道(今宜宾)通往云贵高原的三条古道,五尺道开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因路宽五尺(秦尺,约合今3.5市尺),故名五尺道。

北起今宜宾南,止于今云南曲靖,长2000余里。

“南夷道”系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启动,元光五年(前130)所修筑,因路通当时“南夷”之地,故名。

又因系都尉唐蒙主持修筑又称“唐蒙道”。

此路由僰道而迄于建宁(今云南曲靖)2000余里,山道广二丈,深三四丈,为当时四川经云贵高原转抵江,或南下与缅甸、印度交往的重要交通线。

“石门道”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置开边县时,后不断增修通达云南大理等地,因地经石门(豆沙关)而至隋时南宁夷以及唐时南诏所据之洱海一带,故称“石门道”。

云南交通之六条古道

云南交通之六条古道

五尺道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

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僰(bo)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遣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

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它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三大干线组成,全长2000多公里。

一条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云南驿至大理;一条是从成都南出发,经邛崃、雅安、灵关、西昌、姚安至大理,此条又称“灵关道”;三是上述两条汇合后西行,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出缅甸,从保山至缅甸段称为“永昌道”。

成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最后驿站。

元朝统一云南后,在行省境内建立驿站78处,其中由中庆(今昆明)至大理沿途经禄丰、路甸、威楚、沙却、普棚、白山石诸站,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称塘、铺、哨、关、驿等。

这条古道是难得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些驿站已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但对全线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建议将“南方丝绸之路”列入文化遗产,对现有路段进行普查,整体规划保护下来,开发旅游,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所组成的横断山脉,地理构造奇特,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蕴藏着大量珍贵的稀有动物和植物。

这里自史前时代起,就是中华各族系往返迁徙的良好通道,至今还居住着羌、彝、藏、回、白、傣、僳僳、普米、阿昌、德昂、景颇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在这条远古民族走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经过云南进入缅甸再到印度,进而远达中亚及欧洲。

五尺道名词解释

五尺道名词解释

五尺道名词解释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从筑路入手治理云南。

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

统一中国后,始皇派遣常安继续修筑这条路。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今四川宜宾、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比五十步的「驰道」狭窄,故史称「五尺道」。

它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五尺道位于盐津县豆沙关,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

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

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

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

在磅礴浩荡的乌蒙大山里,有一条路,从远古走到现在。

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

古道漫漫,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绵延1900余里,跨越了2200多年。

石门,五尺道进入云南盐津后第一道“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天险雄关。

它位于昭通市盐津县西南21公里处关河北岸的悬崖上。

这一带地势奇险,据《蛮书》记载:“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亦是石壁,旁崖亦有阁道,横阔一步,斜亘30余里,半壁架空,奇危虚险。

”石门关隔关河对岸为一片大石岩,笔直而上,矗立江边,宛如一冲天石屏与石门关夹峙关河,相距约二三十丈,远观俨然一石门。

五尺道沿东北侧而行,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故名石门关,后因清朝初年在此守关的彝族将领叫“豆沙”而又称豆沙关。

雄关漫道,沿五尺古道拾级而上,越过楚图南先生题字“石门关”的威严石门,头顶绝壁千仞的关口北岩,脚踏“逝者如斯”的古朱提江,肃然伫立,驻足凝思,禁不住思古之幽情涌上心头。

公元前250年,秦派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开始在僰道(今宜宾)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凿岩,修筑通往朱提(今昭通)的驿道。

李冰采用积薪焚石,浇水爆裂的方法在陡峭的山崖上凿道,艰难地把道路向南推进。

五尺道

五尺道

五尺道编者按:继专家对秦王朝七大工程之一的五尺道进行考古探险考察后,宜宾五尺道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五尺道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五尺道和宜宾有什么关系?在2000多年的历史风云中它曾起过什么样的作用?作为宜宾人,面对祖先遗留的无价之宝,当如何保护、利用和开发?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五尺道和宜宾”系列报道,分别以《五尺道和一座城》、《五尺道和一条河》、《五尺道和一群人》、《五尺道和一个理念》为题,进行讲述,以飨读者。

西南半壁古戎州,万里长江第一城。

宜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元前221年至前135年期间建县,因为此地为僰人聚居地,又地处巴蜀通往“滇僰”的要冲,故名僰道县。

“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十余岁,秦灭。

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

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对于五尺道的记载,司马迁用简单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五尺道开筑的准确时间,秦灭亡之前“十余年”之间。

秦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灭亡于公元前206年,按此,“略通”五尺道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7年之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宜宾建城的时间与常頞修筑五尺道的时间几乎一致。

僰道——五尺道的前身?说起五尺道,就不得不说僰道,对于僰道,一直到现在史学界都仍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条道路,有人认为它是一个行政区划,但是,更多的说法是,它是一条路,甚至可能是五尺道的前身,后为地名,最终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县名。

《华阳国志·蜀志》说:“僰道有故蜀王兵兰,亦有神作大滩江中。

其崖崭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

”说的就是秦国蜀守李冰沿岷江开凿僰道疏浚河道的史实,而这个记载正与现在宜宾仍然流传的一个传说相符:在宜宾西北二十里的岷江边赤岩山(现孜岩附近),原耸立于江中,传为神仙所造。

崖峻岨险,难以穿凿,李冰先以烈火焚烧,使其猛烈膨胀,再浇以冷水,使其骤然收缩,因而爆裂。

云南昭通旅游景点:五尺道

云南昭通旅游景点:五尺道

云南昭通旅游景点:五尺道五尺道这一条古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已经走了二千二百多年。

五尺道于公元前250年,在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

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又承担了开修僰人道的任务。

僰人道起自僰人道县,溯横江而上,直抵传说中蜀帝杜宇的故乡——“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的千顷池”即后来的朱提、今天的昭通。

石门若堵,绝壁如削,工程极为艰巨,智慧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

那时的横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树林。

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

那时的横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树林。

采伐一片树林,堆积于坚岩之上,点燃一把火,烈焰腾腾、火火熊熊,大火炙烧过后,坚硬的岩石变得酥松脆弱,开凿僰人道的工程得以顺利进展。

据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积薪烧岩,坚硬的岩基上留下了赤、橙、黄、黑、紫的斑纹,从上游朱提江顺流而下的鱼类,都被倒映于江水中五彩斑斓的岩影吓住了,“至此而止”,不敢越雷池一步。

又过了20多年,秦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又派常頞把李冰修筑的僰人道向前延伸至建宁,全长达一千多公里。

由于山高谷深,河川纵横,施工难度大,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

自古入滇有三条路: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又名石门道(昭通入滇),和胜境关。

胜境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内地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数百年来这里留下了多少云南人进京赶考的兴奋和京官入滇的感叹。

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神奇景观的说法,在这雄奇界关上,不仅有以天为界的牌坊,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而且还有以地为界的小溪,以色为界的泥土,这些都让人惊叹不已。

这是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向从印度洋吹来的暧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面多阴雨,西面多晴天。

五尺道对盐津的影响研究

五尺道对盐津的影响研究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五尺道即僰道、石门道,是秦汉时由蜀道入滇的一条交通要道。

盐津是五尺道进入云南的第一站,五尺道穿越在乌蒙山中,古道漫漫,绵延数千里,跨越数千个春秋,影响着盐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

吸取前人研究的精华,在21世纪新背景下的盐津如何借助大通道建设实现新的进步,既是盐津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更对五尺道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悠悠五尺道过盐津开放与交流是历史的趋势,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便与周边各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南方,有通往今天缅甸、印度等地的通道,即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分东、西线,东线名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经僰道(宜宾)、朱提(昭通)到达味县(曲靖)。

管彦波在《西南史上的古道交通考释》中提出,五尺道起于宜宾,经高县、筠连、盐津、大关、昭通、镇雄、毕节、威宁、宣威、至曲靖。

五尺道是连接中原、交趾、天竺、夜郎的古代交通线。

五尺道昭通段自四川塘坝进入盐津县,经云南巷顺铜厂沟至牛塘三坝,翻过大丫口,穿过两合岩,由高桥至盐津渡,翻花苞、龙拱坡至豆沙关,后进入大关县、昭阳区等地。

现盐津段五尺道遗存主要包括高桥段、花苞段、龙拱坡段和豆沙关段。

五尺道盐津段修建在悬崖绝壁之上,据史料记载是李冰父子率僰人在悬崖绝壁处堆薪积柴,燃起大火,烧红顽石,猛浇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让顽石出现断纹裂隙,再用锤錾凿挖,一寸寸地凿出了这绝壁上的岩石古道。

因太难开凿,古时骑马五尺即够马转身,故不再多凿一尺。

二、五尺道对盐津的影响五尺道的修筑不仅使交通更为便利,还让中原文化随着交通线传播,对交通沿线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造成影响,盐津也在其中。

(一)与中原联系更为密切“五尺道”的开通,促进了盐津与内地、周边地区的联系。

五尺道使中原内地和云南之间形成“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状况,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盐津作为入滇的咽喉,这种联系尤为明显。

武帝时,大批中原、巴蜀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带着铜、铁、石、丹砂、珊瑁、犀革等物资从五尺道进入西南地区,又把当地的马、耗牛、蜀布等运往内地,频繁的贸易往来为汉武帝开发西南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路向西】最早的古道,最早的茶「蜀山问茶(其六)」

【一路向西】最早的古道,最早的茶「蜀山问茶(其六)」

【一路向西】最早的古道,最早的茶「蜀山问茶(其六)」蜀江水碧,蜀峰青青,古老的道路,送走了周秦汉唐,流淌着历代茶香。

这里地势独特,气候温润,宜茶,宜宾。

每年第一杯春味,便是从这里传出,顺长江,沿古道,唤醒着每个爱茶人又一年的激情。

五尺僰道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道路,山岭掩映,三千年的石路小道,不时可见拐杵、马蹄的印记。

西南蛮夷,商旅马帮,世世代代,早已化作了斑驳的台痕土壤,而茶香,依旧沿着古道,飘向远邦。

蜀道之难且莫歌,滇黔山险更如何。

△五尺道遗址宜宾地处西南交通要冲,位于宜宾筠连的僰(bo,音博)道(五尺道)遗址,自古是沟通川滇缅印最重要商道,更成为后来南丝绸之路的基石。

僰道,巴蜀,诸蛮,勾连异域,绽放着原始荒蛮大地上的神秘文明。

而茶文化,一直是巴蜀文化的核心,在这“夷酋未止戈”的南荒,却有着最早的茶叶往来。

鼎盛时期的巴国:东至鱼腹(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地僰人助战有功,始封侯建国。

于是,早西周时期,同属巴国的宜宾等地,便有了以茶入贡的雏形: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苎……茶、蜜……皆纳贡之……园有芳蒻(蒲草嫩者,指茶树嫩梢)、香茗……(《华阳国志·巴志》)。

△风烟散尽千年事秦皇一统后,又在僰道基础上,遣将军“常頞略通五尺道”,派置官吏,控制云贵诸地(《史记·西南夷列传》)。

于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一直通到滇池,因道路仅宽五尺得名。

渐渐地,随着民间土贡贸易,这条大山深处的古道还在西南夷脚下不断向南延伸,甚至到了印度。

汉武帝时,九死一生的张骞,偶然竟在中亚见到了蜀布和邛竹杖,难以想象,当时蜀郡的商人,是如何千难万险私下通商到身毒(今印度)、中亚的。

△古道上的杵痕古道尽头,有一座名叫“凌云关”的关口,顶部城楼早已不见,四面墙壁长满杂草,地上满是黑黑的淤泥和青苔,阴湿不堪。

这座建于明代的关卡,是高县通往筠连县必经山路,历史上南路蜀茶出川入滇,想是经此而过。

青铜瑰宝-南方丝绸之路

青铜瑰宝-南方丝绸之路
米。他们都是西汉时期的器物,现在收藏在云南省 博物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云
南的统治,下令修筑一条从今天四川宜宾出发,经 云南昭通等地至曲靖的道路。由于这条道路宽五尺, 故称“五尺道”。 “五尺道”是云南通往内地的第
一条国道。它的开辟沟通了秦都咸阳今四川与云南 东部的联系。
3.青铜瑰宝 4.南方丝绸之路
你认识下面这些是什吗? 滇王之印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多种民族聚 居的地方,曾经孕育出辉煌的古文化。古滇国以今 天云南省的滇池区域为中心,古滇国人民在长期的 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就是滇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不 同于商周青铜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已出土的云南古代青铜器有生产用的锄、斧、凿 等,有作战用的剑、戈、矛等,还有铜釜、贮贝 器、铜鼓、编钟等生活用品和乐器,种类繁多, 铸造精良,有不少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在古 滇国遗址之一的江川出土的青铜牛虎铜案非常有 名。牛虎铜案长78厘米,高43厘米。牛、虎在滇
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牛被认为是 财富的象征,而虎则代表着权利,结合在一起, 显得“有财有势”。牛虎铜案造型优美,铸造精 良,艺术性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云南省博 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
贮备器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贮备器 器盖上的动物,有牛、羊、马、猴、鸟、虎等多种, 特别以牛形为最多,因为牛是富有的象征。
贮备器: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牛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 盖径26厘米;七牛贮贝器高19.5厘米,盖径47厘
除了“五尺道”外,云南古代的交通要道还有:从 成都南部出发,今邛崃、雅安、汉源、西昌、大姚、 大理,姚安到楚雄的“灵关道”,从大理往西,经 永平、保山,然后由印度等南亚国家的文 化、经济交流。这些古道被人们统称为南方丝绸之 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尺道——石门关
•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 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 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 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 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 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线路图
• “汉兴,闭蜀故徼”。公元前135年,汉武 帝又采纳唐蒙的建议,通夜郎, 置犍为郡, “发巴蜀卒治道, 自僰人道直指牂牁江。”
•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 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 派遣将军常頞(e四声)率军筑路, 开通五尺道, 全长达一千多公里。
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 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自秦 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 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 道”。
石门关最引人注目的 是凿壁题刻“勒愧燕 然”这是清朝楚蜀水 陆兵勇布政使刘岳昭, 围剿太平天国领袖石 达开部,胜利后班师 回朝,路过石门关, 感慨历史与现实的惊 人相似而题刻。
• 京铜外远的碑刻,石门关前残留的39 个深深的马蹄践踏的痕迹…。一条213 国道彻底改变了“五尺道”的空间和 时间概念,而正建设中的内昆铁路, 将承载着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五 尺道”走得更远。汉碑、晋墓、过山 洞遗址、马野石遗址、大龙洞、望海 楼、清官亭、黄连河…一路走去,明 光璀璨,物华天宝,让每一个了解它 的人感悟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幽幽古道一条古道,从历史来自深处 走来,走了二千二百多年。
五 尺 古 道
五尺道又称滇僰 (bo)古道,僰道, 是连接云南与内 地的最古老的官 道,为连接川滇 汉人与古僰人修 建的。
• 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 一个古老民族。又称“山都掌”“都掌 蛮”。据研究,濮即越人。
我国古代的南方 民族中,百越、 僚人、僰人等民 族都有悬棺葬的 习俗。而最有名 的就是川南的僰 人悬棺和福建的 船形悬棺。
• 公元前250年,在稳定了对巴蜀的 统治后, 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 以南地区。李冰——就是那位因修 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 蜀郡太守,又承担了开修僰人道的 任务。
工程极为艰巨, 李冰想出了积薪烧 岩的办法。 采伐一片树林,堆积于 坚岩之上, 大火炙烧过后,坚硬的 岩石变得酥松脆弱,开凿僰人道的工 程得以顺利进展。
图为汉南夷道
隋造偏阁桥梁,只是对 “五尺道”作了些修整的 工作。
唐贞元十年,南诏归唐内 附,“其时,节度使尚书左仆射 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 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 马,开路置驿。”对“五尺 道”又进行过较大规范的修 整。
• 清乾隆间,为舒缓铜运艰难, 开浚关河航道,整修沿岸水 步道,“五尺道”一线更成 为滇东北与外界交流的主要 通道。
• 《水经注》 记述更为详细。”汉武帝感相 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人道,费工无成, 唐蒙南人斩之。乃凿山开阁,以通南中, 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二 三丈。“史书上称这条道路为“南夷道”。
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夜郎攻打南越,汉 将唐蒙奉命修路。在耗费了数万人的精力, 苦心经营了十几年后,进入夜郎国的道路 终于开通,这条路就是南夷道。南夷道是 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使其延伸
两 山 之 间 的 石 刻
京 铜 外 远
石门关前残留的马蹄践踏 的痕迹
“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走 过了二千三百多年。有不变的 存在
历史二班 孟焕 110710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