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军事史登陆作战有几种模式
登陆战役与抗登陆战役

登陆战役与抗登陆战役登陆战役,是对据守海岛、海岸之敌实施渡海进攻的战役。
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古已有之,并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而不断发展。
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对叙利亚的渡海进攻,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的登陆作战。
1274年中国元代军队进攻日本的作战和1661年明代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的作战,是较早的具有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陆海协同的两栖作战,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以奇袭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形成了登陆战役样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登陆战役、美英等盟军在宽大正面上抢滩登陆,舰炮火力直接支援登陆部队突击上陆,航空兵和空降兵实施垂直登陆,使登陆作战与海上作战、空中作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
1983年的马岛之战,在远洋奔袭、海上封锁、电子对抗、垂直登陆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登陆战役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实施的海南岛登陆战役,以陆军乘木帆船抢渡海峡,采取偷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粉碎了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的立体防御;1955年实施的一江山岛登陆战役,是一次陆海空军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登陆战役,受海区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参战军兵种多,指挥协同复杂,航渡目标暴露,夺取制海权、制空权的斗争激烈,保障任务繁重。
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计划,统一使用力量,集中指挥,海上登陆与垂直登陆相结合,力求夺取局部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
现代条件下,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气垫船、气翼艇和直升机等的广泛运用,登陆战役的突然性格进一步增强,登陆场的选择范围将扩大,立体化的垂直登陆、超越登陆等方式和手段将被广泛运用。
抗登陆战役,是抗击渡海进攻之敌的防御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抗登陆作战规模较小,主要是沿岸的陆上防御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规模扩大,作战行动增加了夺取制海权的海上作战,开始形成现代意义的抗登陆战役。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20世纪是战役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在战争历史的坐标上,人类由机械化战争走到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战争。
作为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战役,也从陆地、海洋走向了天空、太空,从有形的战场走向了无形的空间。
难以计数的会战、空战、海战、登陆战等构成了机械化战争时代战役的主要内容,千机轰炸,百舰聚首,千辆坦克大战,几百万人的军队厮杀成为它的典型画面。
一个"大"字可以说是这一时代战役的最根本特征。
60、7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后,战争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尽管临近世纪末,战争仍处于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过渡期,但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仍显示出陆、海、空、天、电全维立体作战的信息化时代战役特征和高效、低耗、精确、灵敏、即时等战役特性。
随着通讯、指挥、控制、打击等战争手段日益完备,一些战术、战役行为往往能达成战略目的,战略、战役、战术3者的界限更加难以区分,战役层次在战争中的轮廓日益模糊。
即使如此,20世纪仍有许多战役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堑壕前的大厮杀。
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
"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
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
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
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
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
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
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
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
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
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
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
二战的战术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

二战的战术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二战的战术: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战场上的战斗方式各异,涉及到了空中、地面和海上三个层面的战术。
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层面探讨二战中的战斗情况。
一、空中战斗空中战斗是二战中的一项重要战术,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中战斗主要包括飞机的对抗和轰炸。
双方的飞机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空中交战,力争夺取制空权。
在二战初期,德国空军以其出色的战斗机部队凭借空中优势,对敌方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军逐渐改良并大规模投入了新型战斗机,如英国的“斯派特火箭”“瓦尔基里”等,逐渐取得了空中优势。
而德国则在后期受到了盟军空军的严重打击,使得其在空中战斗上逐渐失去优势。
二、地面战斗地面战斗是二战中最为激烈和残酷的战斗形式之一,采取了多样化的战术手段。
地面战斗通常包括步兵、坦克、炮兵等陆军兵种的协同作战。
在二战初期,德国陆军利用其卓越的战术和优秀的装备,展开了迅猛而凶猛的攻势。
兵不血刃地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形成了所谓的闪电战。
然而,随着盟军的不断发展和改良,德军的地面作战优势逐渐丧失。
盟军采取了多样化的战术手段和强大的火力支援,如突袭、埋伏、炮火点射等,有效地削弱了德国军队的战斗能力。
三、海上战斗二战期间,海上战斗成为了各大国之间争夺海权的舞台。
海上战斗主要涉及舰艇的交战、船舶护卫和潜艇战等。
德国的潜艇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他们以小型潜艇为主力,对盟军的船舶展开袭击。
其中,德国的“U-艇”成为战场上最狠狠的打击武器之一。
然而,随着盟军对潜艇的反制加强,如舰队护卫舰队加强护卫、反潜机的投入等,德国的潜艇战术逐渐失去了有效性。
总之,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是二战中的重要环节。
这些战斗涵盖了众多的战术手段,对战争的胜负产生了直接影响。
两栖登陆作战理念形式演变启示

两栖登陆作战理念形式演变启示饶雨峰 杜雨澄两栖作战主要是利用海军、后勤将己方军事力量自海上投入敌岸或是从己岸移动军力至他处。
作为一种对于多类型武器装备、技战术进行高度合成的作战样式,两栖作战始于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跨海远征黎巴嫩,经过千年演变发展,其作战体系不断变革。
美军在2001年出版的《联合出版物JP3-02两栖作战联合条令》中,就对于两栖作战的装备载具、运输方式、作战目标等都给予了相当清晰的界限划分。
两栖作战理念形式发展三部曲美军两栖作战手册中的概念指出:“两栖作战是由海军和登陆部队(通常有空军部队)搭乘舰艇自海上在敌岸实施的协调一致的登陆(着陆)行动。
”两栖作战是一种进攻作战样式,进攻是其最基本属性,也是区分两栖作战与其他水面作战行动的最根本特征。
渡江河作战、海上后勤输送虽具有两栖作战的某些特点,但都不具有攻击性,因而并不属于两栖作战的范畴。
二战前两栖作战的发展。
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两栖登陆作战便是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跨海远征黎巴嫩,其对后世的两栖登陆作战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次战役主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方面,其标志着依赖水面进行平面登陆的早期两栖作战模式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此次战役也使得两栖登陆作战中保障能力要求高,维持补给线难度大等诸多困难进一步凸显。
平面登陆一般指的是单纯使用排水型登陆工具或垫升型登陆工具,从水面在陆、海二维空间内,两栖作战的作战样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二战中两栖作战的蜕变。
二战时期,随着以固定翼飞机为主的空中力量正式加入,两栖作战开始得到根本蜕变。
空中作战一方面加强了进攻方的火力强度,另一方面也直接改变了两栖作战的军力投送方式:伞降,增强了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大幅提高了作战成功率。
因此,为了确保两栖作战的顺无论是纳粹德国的“海狮计划”,还是美国主导的“霸王计划”,进攻方都希望通过压制防守方的前线机场与雷达站等目标,以实现“制空于地”。
至此,制空权作为进攻方对防守方的反冲击部队进行战役遮断的保证,成为保障大规模两栖作战的根本。
二战经典战术以及二战中各种战术

“封锁战”让日本变“死岛”1944年,盟军占领大部分太平洋岛屿和菲律宾部分领土后,其反攻战线就开始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直逼日本本土。
但同时盟军自己也遭受了较大损失。
美军仅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就伤亡1.6万余人,而在菲律宾战役中又伤亡6万多人。
根据当时的太平洋战争进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1947年才能彻底打败日本,同时还要付出伤亡100万美军官兵的代价。
如何缩短战争进程、减少伤亡呢?经过分析,美军决定在紧缩对日本包围圈的同时,对其本土实施封锁,切断物资供应,瓦解其经济基础,削弱其战斗潜力,使其欲战不能只能投降。
于是,便有了二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
之所以使用封锁战,一是因为日本是岛国,本土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资源需通过海运的方式进入日本,其内部运输也有75%依靠海运。
切断了日本的海运路线,就意味着切断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和战争潜力。
另外,日军对使用水雷及水雷封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日本人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水雷封锁也不过是炸沉几艘舰船而已,因此,十分轻视水雷武器和水雷封锁。
早在1943年3月,美军轰炸机在缅甸仰光河布雷时,当地日本驻军便嘲笑“愚蠢”的美国飞行员没有炸到任何目标而把炸弹乱扔进了河里。
因此,美军决定采取攻势布雷的方式对日本本岛实施封锁,让日本人措手不及,从而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全面封锁,令日本全国陷入瘫痪,迫其无条件投降。
为了实施“封锁战”,1945年3月27日,美国空军第21联队出动151架B-29轰炸机对日本九州实施轰炸。
另外92架轰炸机直接抵达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准确地投入预定海域。
与此同时,美军还加紧对日本本土的水雷封锁。
截止到5月2日,美军共出动1246架飞机布雷,在目标区布设了2030枚各型水雷。
在此期间,日本约有35艘舰船被击沉和损坏。
进入6月份,美军的布雷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天上投雷,海军也参加了布雷行动。
这个月中,美军又布设了3500多枚水雷。
7月初,美军实施全面封锁。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海战术”是什么?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海战术”是什么?一、大撤退–诺曼底登陆(1944)在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军事行动之一。
这次行动由盟军发起,目标是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建立一个桥头堡,以便反攻纳粹占领的欧洲大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盟军采取了“人海战术”,即大规模、有序地将几十万名士兵从舰艇上送上海滩,并迫使德军退却。
这次行动的胜利无疑是盟军决心和士兵们的英勇表现的结果,同时也展现了“人海战术”的巨大威力。
二、中国历史上的“长城战术”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叫做“长城战术”的人海战术曾经在多次战争中成功应用。
这种战术基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特点,通过较少的精锐部队和大量民兵的组合配合,利用地理优势建立起多层次的防线,有效地抵御了入侵者。
长城战术的典型例子是明朝将领岳飞在抗击金朝入侵时所用的战术。
岳飞依靠江南水乡地区的河渠和湖泊,配合大规模修筑的堡垒和城墙,成功地抵御了金军多次入侵,并在节节胜利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三、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铁壁人海”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东线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该战役展现了苏联红军顽强的抵抗精神。
斯大林格勒成为红军防线的一部分,苏联士兵通过密集的兵力、坚实的战壕和巧妙的战术,顽强地抵抗了纳粹德军的进攻。
他们的勇敢和坚持打击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古罗马帝国的“人海战术”古罗马帝国在征服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过程中,也采用了“人海战术”。
罗马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组成了强大的军队。
当面对敌人的时候,他们常常采用密集的方阵,前排用盾牌形成防线,后面的士兵用枪矛刺杀敌人。
罗马军团的敌人无法逾越这种密集的方阵,最终被击败。
这种“人海战术”在古罗马时代的多次冲突中得到验证,并协助古罗马帝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总结:历史上的人海战术无疑展现了规模庞大、组织严密和坚韧不拔的特点。
无论是诺曼底登陆、中国长城战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铁壁人海”还是古罗马帝国的战术,这些例子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世界军事理论发展

世界军事理论发展世界军事理论发展--一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近代作战理论与现代作战理论的分水岭进攻至上、决战制胜、速战速决不灵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各参战国普遍奉行进攻至上、决战制胜、速战速决的理论。
交战双方在作战指导上都企图通过几次大的决战性战役,迅速击败对手,夺取战争的胜利。
然而,战争的进程很快就宣告了各国战争计划的破产。
由于作战规模空前,人员物资消耗巨大,无论哪一方都无力保持连续、高速的进攻,进攻战役在力量耗尽时也就随之停止,接着而来的是绵亘的战线,持久的阵地战。
谁能经得起消耗,谁就可能赢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不长,三个不曾预料的事实便呈现在各国战争指导者的面前:一是原定的作战计划全部落空;二是基本兵力和战前的物资储备几乎消耗殆尽;三是战场形成绵亘的阵地防御正面。
之后,消耗战略成为主导理论。
(---对应于108出现以后原始的扩张暴兵策略不再奏效,星际开始追求攻守平衡,科技为先的战略,星际战争就是持久消耗战,星际战争就是经济战理论被拉上台面.)在消耗战理论的指导下,大战中的许多战役就是靠几十万、上百万士兵的伤亡和大量武器弹药的消耗来支撑的。
积极防御理论出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积极防御理论的指导下,交战双方在防御战役中都十分注重适时使用战役预备队(包括战略预备队)采取攻势行动,以强有力的反击和反突击,稳定防御战线,恢复防御态势。
大战中后期,积极防御理论出现了新的内容。
1917年初,德军副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提出了"弹性防御"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加大防御纵深;兵力部署上前轻后重,主要兵力配置在第二和第三道阵地上;掌握尽可能多的预备队,增强反冲击和反突击的力量;为避免一线防御部队遭敌炮兵突击火力的杀伤,在敌炮火准备过程中将大部人员暂时撤出,待敌人攻占第一道阵地后立即发起反冲击和反突击,恢复防御态势。
-(积极防御和弹性防御理论在星际中经常可以看到,各个种族在防御的时候总是先让少量兵力和地堡牵制住对手的攻击,家里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迅速反击.ZERG的LURKER拖延和PROTOSS的龙骑压制,TERRAN雷车布雷战术集中体现了积极防御和弹性防御理论)协同作战理论崭露头角1917年首次大量使用坦克的康布雷战役可以说是合同作战理论运用的开端,而1918年8月英法联军实施的亚眠战役则标志着大战中合同作战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历史教案:世界军事史中的重要战役

历史教案:世界军事史中的重要战役一、引言世界军事史上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它们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些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场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战役,包括《汉朝抗击匈奴》、《滇缅公路协防战》和《诺曼底登陆作战》。
二、汉朝抗击匈奴1. 背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强大的王朝,但它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
为了保卫国家安宁,汉武帝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边境防线,并发动多次战争来抵御匈奴侵略。
2. 战役经过(1)马邑之战:通过巧妙运用马超等勇将及虚实操兵,中国军队成功击退了来袭的匈奴进攻。
(2)韩信岂敌战:汉朝成功运用连环计以小搏大,击败了匈奴大军。
(3)鸣条之战:中国军队成功围歼匈奴主力,并迫使其以和为贵。
3. 影响(1)打破了匈奴的统一势力,减弱了他们对中国的威胁。
(2)增强了汉朝的国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和发展。
三、滇缅公路协防战1.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试图通过侵占滇缅公路来加速对华南的控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与英美联军组成联合作战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滇缅公路协防战。
2. 战役经过(1)百田死守:在百田堡局部守住阵地长达数月之久,对日军进攻起到极大阻碍。
(2)我由输变赢:“巧渡金沙江”行动成功将日军重兵吸引至滇僰间谍村附近并遭到重创;“血雨腊月”反攻取得昆明城外局部胜利,垫底驾驶河轮。
中国军队与英美联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并成功击溃了日本侵略者。
3. 影响(1)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实力和士气,为中国人民抗战争取了重要胜利。
(2)巩固了滇缅公路的防御,保证了中国和英美援华的物资运输线。
四、诺曼底登陆作战1. 背景二战期间,盟军为夺回法国并最终推翻纳粹德国统治,策划进行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作战。
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二战中最具规模和复杂性的军事行动之一。
2. 战役经过(1)准备工作:通过伪装和情报搜集等措施,成功迷惑了德军,并策划了大规模空降和海上登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世界军事史登陆作战有几种模式
登陆作战相传从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古埃及、波斯、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的相互作战中已经出现登陆作战,随着海空力量的发展,登陆作战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规模也逐渐扩大,登陆作战无疑是一把锋利匕首,从二战中的登陆作战来看,无论是盟军的诺曼底登陆,美军的西西里登陆、硫磺岛登陆,都是在夺取了制空,海权后,才发起的,没有制空的登陆作战是无法想像的,其次是信息的保障,各种登陆前的信息准备,信息情报的收集,各种侦察手段的反复使用,要最大限度的掌握和发现敌情,因为那样就是发扬火力的前提。
登陆战中,登陆一方定会选择抗登陆方防守薄弱的地点登陆,且登陆前会作大量的工作转移抗登陆方的视线,混淆抗登陆方的听觉,还会组织一定的力量进行佯动,误导抗登陆方对登陆地点的选择,这方面诺曼底就是典型的代表,因其前期信息欺骗和情报误导作的相当出色(因诺曼底登陆被人写烂了,就不多说了),使德军的主力放在了加莱方向,且对盟军的登陆几乎没有任何的准备,才使盟军的登陆作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火力装备阶段,登陆方会通过强大的突击火力将抗登陆方的滩头阵地进行猛烈的打击,争取将抗登陆方的滩头阵地及人员摧毁50%,极大地削弱对方的抗击强度,否则后果就是奥马
哈海难。
其次是在开辟登陆场和空降场阶段,此时难以发挥有组织的战斗力,尤其是登陆作战在水际附近时,一只脚在海里,战斗力处于纵向分散状态。
登陆方以登陆舰艇在预定的登陆方向和地点突击上陆,抢占一定地幅的登陆场,站稳脚跟;接着源源不断地投入大批后续登陆作战力量,连续突击,进一步巩固扩大登陆场,向纵深推进,最终取得登陆作战的完全胜利。
很多登陆的实例以被详细写过了,就不多写了,只举两个例子来阐述一下:1、纳粹进攻挪威二战中的第一场登陆战并不是盟军打响的,而是纳粹德国为了挪威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打响的。
占领了挪威,德国就开辟了海军进入大西洋的通道,且挪威丰富的铁矿可满足德国军工业的需要,占领了挪威还能阻止住英国海军不能进入波罗的海,使德国北部免受袭击,如此重要的挪威但因为其国土狭长,多为冰雪覆盖,陆上行动极为不便,只能通过海上登陆战来解决!鉴于德国海军弱小无比,德军只能通过奇袭和强大的空军作保障,德国出动了全部的海军力量,并出动了320架各型轰炸机,100架战斗机,70架侦察机,还有500架运输机实施登陆作战,其实德军的奇袭谈不上,英国法国等国早就发现了德国海军的调动,只是谁都没有作出反应,而挪威得知德军的行动后,也没有作出反应,怕激怒德国。
结果不难想像,德军顺利登陆成功,占领挪威,达到了其作战目的。
其实此次登陆战没有什么可写的,关健
是此次作战开辟了登陆作战的新模式,空降辅助登陆,垂直登陆由此产生。
2.英阿马岛战争起因是因为阿根廷当时的军政大权领导人加尔铁里企图已一场痛快的胜利来转移
公众对于阿国内的经济等问题的视线。
战争爆发后,阿迅速占领了马岛,当时的大英帝国立即组建了一支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在特混舰队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征租5 8 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
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送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特别是“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 4 0 名学生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征用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院船。
英国的这些高效迅速的临战准备,奠定了取胜的基础。
英军到达后首先利用其核潜艇对马岛进行了海面上的封锁,并用特种部队查明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随后英军无一人伤亡的成绩夺取了南岛,为日后的夺取马岛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跳板。
此后,英军故计重演,以特种部队SAS 先摸上岛侦察阿军的部署,火力配置等情况,不断袭扰阿军,还破译了阿军密码,再以强大的陆海军火力压制阿军,虽阿
军也利用其空军的勇猛击沉了几艘英军军舰,但在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后,剩余九千多阿军投降。
至此,战斗基本结束,具有数百年强国地位的大英帝国尽管最终取胜,但损失惨重;而阿根廷以微弱之师给英国人以重创, 反倒使人感觉虽败犹荣.。
纵观整个马岛战争.,英军获胜不在乎下列几点原因:1.战略决策上,阿方错误判断英国不会劳师远征,同时又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但英国以军事斗争为主,兼以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充分调动了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条件,发挥总体优势,最终走向胜利。
2.在军事上,阿军把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居然部署在与其有领土争议的智利边境?@!其他也分散部署,没有足够的机动兵力,而英军集中的全是最精锐的陆战队,特种部队,还有二战时另东南亚的日军闻名丧胆的廓尔喀营。
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术先进灵活,处处抓住阿军弱点,争取主动,打击阿军。
而反观阿军,装备落后,对战争的准备很差,据说阿军投下的炸弹40%都没炸。
军队高层无实战经验,对国际局势、英军企图、战略方向都作了错误判断。
战术思想消极,呆板,最大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袭击英军漫长的补给线,败笔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登陆作战都将采取这样的模式,首先是在信息情报工作上大做文章,尽可能的获得登陆时一切所需的信息情报,其次夺取制空权,使用轰炸机对抗登陆方炮兵阵地实施密集轰炸。
部队通过多个波次的空中火力突击和海
上火力准备,摧毁抗登陆方大部前沿阵地和纵深重要目标,瘫痪抗登陆方防御体系,削弱抗登陆方防御能力,为立体登陆创造了条件。
继而,武装直升机采取超低空掠海进入,跃升俯冲,实施对地攻击。
再就是登陆输送队抵达泛水线快速抵滩,在两栖装甲战车及火力支援下的情况下向海滩疾冲;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实施轮番攻击,压制抗登陆方纵深火力。
在登陆双方处在登陆与反登陆、冲击与反冲击激战的时候,突然地在抗登陆方纵深实施空降。
最后登陆方抢滩上陆,夺占抗登陆方滩头阵地。
开辟一个纵深30公里左右的登陆带。
占领有力地形,迅速组织起部队,准备迎击抗登陆方的反扑,巩固登陆场后再向纵深推进。
未来的登陆作战中,制空、制海、制信息权才是的关键,还有一种说法是决胜24小时,登陆的24个小时内,登陆方只要能站稳脚跟,那抗登陆方就只能祈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