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石头垒砌的人间——于家石头村探秘

石头垒砌的人间——于家石头村探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这首《石灰吟》,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要留清白在人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公认的行为准则。

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里,人们禁不住吟起这些佳句,追念起古人当年的身影和心境。

悠悠的村史足迹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石头村原名“于家村”,因石头多习惯上称石头村,位于井陉的大山深处。

顾名思义,该村以各式各样的石制建筑而闻名。

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石板街道3700余米,石井窑池1000有余,石头碑碣200多块;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桥石栏随处可见,令人称奇。

相传天顺元年(1457年),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被冤杀后,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

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

“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

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

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石头的世界如今,于家石头村已经是河北省惟一一处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仿佛来到了石头的王国: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

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

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简言之,全村都是石石头垒砌的人间———于家石头村探秘■张金亭于家石头村头的天地,无处没有石头文化。

它深厚的石头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个奇特的旅游胜地。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农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观光等旅游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着资源开发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而另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

这使得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水平发展不均衡、地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些农村地区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服务。

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信心,不愿意参与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断裂和发展的不稳定。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进行分析。

对于资源开发不均衡的问题,应加强对资源的评估和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方式,加大对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利用。

需要加强农民的参与和培训。

政府可以组织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信心和能力。

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引导,让他们了解乡村旅游的好处和发展前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愿。

要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监管机制。

乡村旅游市场管理不严,存在一些乱象,应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维护乡村旅游的良好秩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乡村生态的保护,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方式的多样化需求,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热门选择。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瓶颈。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1、市场需求旺盛城市居民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乡村的宁静、清新空气、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在节假日,乡村旅游景点常常人满为患。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发展模式多样化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有的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提供农家饭菜和住宿服务;有的以观光农业为特色,让游客体验采摘、农耕等活动;还有的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开发旅游景区。

4、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

同时,也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乡村道路狭窄、路况不佳,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网络信号差;公共卫生设施简陋,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2、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缺乏创新和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

农家乐的菜品和服务大同小异,观光农业的项目和活动缺乏特色,景区的开发也缺乏个性化。

这导致游客的选择有限,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和竞争优势。

3、专业人才短缺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具备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服务接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21年上半年)》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

各类乡村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但主要以周边游、农家乐等形式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周边。

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目前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由此导致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

不少乡村的道路、民宿等基础的旅游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卫生环境也令人担忧,很容易使游客产生花钱买罪受的感觉。

2.乡村旅游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策划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类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很多村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的理解十分片面,忽视了乡村旅游建设的整体性,对乡村的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

3.各地方开发产品雷同严重很多乡村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是别的村庄做什么挣钱就进行跟风,导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十分的雷同和相似,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忽视了对自身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开发建设,没有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导致经营惨淡。

4.专业人才缺乏目前乡村的人员外流现象十分的严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子弟在毕业后都去往大城市,而其他城市的精英也少有去往乡村的,精英人士的外流进和外来人员引进的缺乏而导致专业的管理经营人员的缺乏,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也缺乏意识和培训。

二、解决对策1.通过乡村金融体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要想提高体验质量,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的乡村金融体系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可以再次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增加农民参与度,进行群体性众筹,使其能够参与决策并分享相应收益。

2.深入挖掘本土乡村特色依托本本土的自然资源、原有的产业基础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相关的产业品牌,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形成独特的旅游风味,通过增加游客量以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景区说之于家石头村

景区说之于家石头村

景区说之于家石头村此前,小编为您介绍过位于法国的“理想宫”,小编要为您介绍的好地方依旧是以石头为核心。

不同于“理想宫”梦幻瑰丽,于家石头村的石头建筑更多了一份质朴大气。

于家石头村,顾名思义,是于家人以勤劳的双手开山凿石,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营造了一个罕见的石头王国。

全村一片石头天地,到处都是石头文化,堪称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50个古村落之一。

村内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街巷串连的石头房屋4000多间。

村中处处都有石头的影子,青石板铺设的路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碑、石雕、石桥、石栏,是个名副其实的石头王国。

村内还建有石头民俗博物馆,让您全面了解石头文化。

不过,来于家石头村可不只有石头建筑、石头文化值得一看。

您别忘了,石头村前可是有前缀的。

提起我国于姓民族英雄您会想起谁?没错,就是于谦!不是德云社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位,而是明朝时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的名臣、民族英雄,于谦。

于家石头村落是于谦后裔的居所。

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

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

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

如今,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村内还有于谦纪念馆、于氏宗祠等可供参观。

此外还有清凉阁、歌楼、真武庙等景观也值得一看。

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

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

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第一篇: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历史与择址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太行山区,是成化年间(约1486年)于谦的长孙于有道为避难迁居而建。

500多年来,历经明嘉靖、万历、清初及民国十年的4次建房高峰,才形成这座占地面积约12.1h㎡的山乡古村落。

石头村以于氏宗族聚居的模式,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内向演绎,以完整的古村落体系记载着深厚的山居文化历史。

石头村四面环山而建,村中建筑多为南北朝向,与其它的古村落的“依山背水”而选址的现象有所不同的是,石头村没有很好的水源,走遍全村看不见一条河流,原因可能跟当时于氏祖先逃难有关。

但勤劳的于家人还是在这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院落之组织石头村的存在是北方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及其形式的独特代表。

其整体布局宛如一座城池,四面设门。

村内院落、街道的建置均统一规范,共有6条街道、7条巷子、1个胡同、12条夹道,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奠定了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基础。

314座完整的四台院落与4000多间石头房屋,依坡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

石头村的道路与宅基有统一的规划,房屋材料一律为石材。

而农居则为各家按需而建,邻里之间互相参考但决不雷同。

石头村的房屋,既有个性,又不失共性,形成了灵活多样而又统一的建筑风格。

有的原石未动,有的粗犷奔放,一派农家淳朴风貌;有的精雕细刻,有的雕梁画栋,于淳朴之中隐藏着富贵之气。

两块门槛边的石撅就有微妙的讲究,石撅凸出来,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门当户对,而高的就显示出这户人家的出身高贵祖上以前可能当过官或者是秀才之类的,矮的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了。

我们测绘的就是两座极具特色古老的四合院,它们也是石头村四合院中的代表建筑。

一座是位于石头村著名公共建筑观音阁前方偏左的月门院,而另一座则是观音阁右侧的双门院。

这两个建筑各有个的特点。

先说月门院,月门院坐西朝东,这在整个石头村,或是北方的四合院里是很少见的,进门倒座往里走有一个月门形状的门洞,通过门洞才能看见正房及两边的厢房,跟一般的四合院的组织没多大区别,之所以叫月门院就是因为它比其它的四合院多了一个“月门”,据这家主人介绍,他们家祖上以前做过秀才,而月门的修建却只是各自喜好而已,并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北井陉——于家石头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北井陉——于家石头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北井陉——于家石头村太行精粹藏于家,深山幽静蕴古村。

闻名遐迩的于家石头村坐落在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乡,古村落距离县城微水西南方向十五公里处,石太高速井陉出口、天长出口、秀林出口和307国道均有道路直达景区。

整个村落处于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都堪称得天独厚,被游客称为太行山深处的璀璨明珠。

根据族谱记载,于家石头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主要繁衍旺地,全村1600多人,95%为于氏族人,至今秉承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情操,村民们也深为先祖于谦的磊落崇高而骄傲,于氏宗祠的森森古柏记录着石头村的历史。

于家石头村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8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年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于谦后人逃往井陉县南峪隐居,后长子于有道带领家眷辗转至更为偏僻的于家村,至今已经坚强的生息繁衍了24代,经过艰苦创业,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建成这座规划考究、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石头古村落。

无数次的在画报上,在电视上,在网络上看见过清凉阁这座著名的建筑,应该不会陌生,但就在它倏然进入视野的瞬间我还是感到震撼感到很意外,它古朴甚至很粗陋,可是它周身散发出的那种阳刚之美和取自天然的本真率性是任何雕梁画栋,是任何粉饰梳妆都难以比拟的,四百多年前村民于喜春以一人之力,血洒楼阁耗尽生命,建立起至今还巍然屹立的标志性建筑,种种传说还会随着口口相传继续传延,而石头村生生不息的家族精神必将影响到未来于氏大家庭的行为中。

以独具魅力的石街石巷、石楼石阁、石屋石院、石桌石凳、石槽石臼和石碾石磨等石头文化风貌享誉北方旅游市场,这里是石头艺术的博物馆,这里是水利设施的规划院,于家石头村的四合楼院、于氏宗祠、清凉阁、观音阁、真武庙、大王庙、古戏台、全神庙以及形式各异风格多样的民居建筑都成为北方少有的,保存完整的经典古村落建筑群落的精华,于家石头村以优美的风景,朴实的民风,天然的静谧吸引着来自各地寻幽探古的游客,成为石家庄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旅游村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旅游村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旅游村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1. 引言旅游村落发展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村转型为旅游村落。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村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以指导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

2. 旅游村落的发展现状2.1 发展前景广阔旅游村落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

它们往往位于中国传统的名村古镇或者美丽的自然风光区,因此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2.2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传统的旅游村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现代旅游则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因此,旅游村落的发展要求结合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3 问题与挑战旅游村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一些地区的旅游村落建设过于注重外部形象,缺乏内在的文化内涵。

其次,由于旅游村落基础设施的限制,旅游村落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进一步,部分旅游村落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无法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限制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3. 旅游村落发展的未来趋势3.1 旅游精品村落的发展未来,旅游村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特色与品质。

通过精心打造,旅游村落将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3.2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未来的旅游村落将积极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手工艺品制作和艺术表演等活动,将创意文化融入旅游村落的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3.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村落的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旅游村落的过程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确保当地居民的生态福祉。

3.4 技术创新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旅游村落可以通过应用新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旅游村落的历史和文化,智能导览系统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导览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家石头村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及对策分析一、石头村简介◇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地貌石头村在四面环山的洼地,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

当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进这个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

铺路的石头多是青灰色,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

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布局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还有古色古香的四合楼院,沿白色石阶登上石楼,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花花的石房石屋,门与门相对,户与户相连。

据介绍,这里房屋建筑规范明确,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为胡同。

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铺就,街巷串连的石头房屋4000多间。

这是一片石头的天地,这是一部石头抒写的家族史诗。

◇历史渊源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

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

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

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

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

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

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于家先祖、民族英雄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

他的后裔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

于家石头村,穿越岁月沧桑,存活到今天,这是于家后裔坚韧不拔,代代相传的奋争精神的写照,也是先祖精神风范的遗存。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告别砖瓦平房而乔迁高楼大厦,高档装潢把居室妆点得如宫殿一般,这虽然是历史的变迁,文明进步的象征,但看一看石头村,它会不由地给人一种精神的昭示:那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开拓生活的精神与韧力,无论在怎样的优越中都不能遗失掉……二、石头村旅游发展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日渐红火,并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除了能享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惬意与放松,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味。

为了了解当地社区的基本情况,了解村民对民俗旅游发展的态度,优化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和锻炼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们对石头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在于家石头村的调研过程中,在已有访谈问卷的基础上,我调查小组分别与于家石头村村民和前来旅游的游客进行了交流,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了当地民俗旅游的发展情况在本次调研中,当地村民积极热情地配合了我们的调研。

(一)调查资料被访者基本情况如下:1、男性35名,女性36名;2、城镇居民45名,非城镇居民26名;3、年龄在15—24岁的有25名,25—44岁的有33名,45—64岁的有13名;4、文化程度小学2名,中学、职高15名,中专、大专28名,大学本科以上26名;5、职业状况:政府工作人员2名,工人9名,学生24名,农民7名,退休人员2名,企事业管理人员7名,专业技术人员4名,服务人员2名,私营业主6名,其他6名;6、月平均收入:5000元以上4名,4000-4999元2名,3000—3999元14名,2000—2999元20名,1000—1999元11名,1000元以下19名。

调查获得的主要资料和数据:1、到石头村的主要目的:观光旅游38名,探亲访友3名,度假休闲11名,文化教育科考19名;2、旅游方式:自助旅游45名,旅行社组团26名;3、交通工具:电动车摩托车17名,包车32名,公交车7名,其它3名;4、知道石头村的渠道:旅行社12名,报刊杂志9名,电视广播6名,互联网14名,口传20名,其它11名;5、到石头村的次数:一次61名,两次6名,三次1名,三次以上3名;6、门票票价格:适中55名,偏贵16名;7、对石头村评价:很好好一般较差不了解旅游服务 1 11 20 2旅游环境 1 20 3住宿 1 7 21 1 4餐饮 5 13 6 10娱乐项目 2 20 2 10外部交通14 20 148、在石头村的停留时间:半天29名,一天37名,两天2名,两天以上3名;9、本次同行人数:1人4名,2人12名,3—5人19名,6人以上36名;10、人均旅游费用(包括交通等)约为:50元以下20名,50-100元27名,100-200元11名,200—300元3名,300—400元11名,其他400元以上3名。

(二)调查分析1、村民对村里发展旅游产生的影响的反应受访村民普遍认为民俗旅游对本村的发展及自家的生活水平提高都有所帮助,虽然村委会没有将民俗旅游的盈利直接以分红的形式分发给每位村民,但由民俗旅游业产生的相关服务业,诸如饮食、住宿、导游、小型商贸等行业,为村民带来了较为直接的经济利润。

由于石头村地处较偏避,外出务工人员较少,本村村民与外界联系不多,加之石头村人口较少,民风淳朴,所以民俗旅游对村治安状况没有较大的影响此外,由于石头村的民俗开发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所以旅游开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并没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村委会在民俗旅游中的作用在调研“村委会在发展旅游方面起到的作用及举措”中,绝大部分的村民都认为,村委会在发展民俗旅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村民们都认为,是村委会的正确决定,才促使石头村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发展,才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头村,并到石头村旅游村委会在文化古迹修复、旅游景点建设、村容村貌完善等方面都对民俗旅游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石头村村委会成员工作情况的调研中,有六成村民认为村委会在民主建设方面还需加强,在村建设方面,村委会很少听取村民意见,相关的发展决定基本都是村委会自主决定的;此外,村委会组织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相对封闭,认识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头村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们对村民的访谈,以及对村务公开栏的了解,村委会对旅游发展的收支等村务公开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公开轻管理、重分工轻协同”的倾向,对公开之后“村民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有何建议”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去了解与解决村民们表示在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和村务监督方面上级领导应加大力度,村民认为,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应制度、规范化,应认真贯彻不合格村干部的退出机制有村民建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民主评议会”但由于,石头村地处偏僻,村民间联系紧密,鉴于人情关系,许多村民表示对于村委会成员的某些不法行为不方便明确提出此外,村民反映相关收入都用于了村委会成员的日常开支、村导游工资开支和旅游景点的修复,为此村民对收益分配不太满意。

三、石头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于家石头村以完整的古村落体系记载了500余年的山居文化历史,对于明清民居文化、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民俗旅游乡村,在探索适合本村旅游发展模式上,又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村民访谈和深入村庄的探索了解,对于当今石头村的现状,我们总结出如下问题:1. 公共交通不便,没有明显的指示路标由于石家庄市内无直达该景区的班车,只能从石家庄西王客运站行至井陉县城汽车站,站内并没有关于于家石头村的标识,只能通过询问当地的人或者自行包车到达。

通过了解,该县汽车站每日仅有两辆公共汽车到于家村,早班在上午十一点发车,另一班发车时间不详,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

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时至今日,媒体铺天盖地,各种景区宣传目不暇接,乡村发展,交通先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2. 缺乏专业规划管理,新的建设正在逐步破坏传统风貌改革开放以来,石头村原有的居住环境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于是村内出现了一批改建、翻建、新建的房屋。

新材料和新风格的出现,破坏了古村落和谐宁谧的氛围尽管村委会意识到了保护老村的重要性,但也只是采取将新房宅基地限于村外的措施,而并未能做出专业的规划,导致新村与老村既无保护隔离区,也无过渡区。

长久下去,势必产生新建筑与旧建筑相对立、新村包围旧村的结果,使传统古村落的风貌难以延续。

道路建设也是破坏传统古村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石头村原有的道路全部采用青石铺就,与石头建筑浑然一体,而如今,一条柏油公路穿村而建,石头村也被一分为二。

3. 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村内没有统一的排污系统,村中厕所多是在院落外空地上随意而建,没有统一标准的公厕供游客使用,而且厕所卫生状况不太好;村内缺乏明显而详细的路标,仅偶尔在墙上出现标示牌,并不能指明游客寻求的目的地,唯一一幅整体指示图被放置在博物馆广场的墙上,而不是村口能被游客方便看到地方;村内绿化主要为各户院落内的自发绿化,没有系统地进行,山中偶有古木,保存尚好,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略显凌乱;街道无专人打扫,采取了包干到户的方式,所以街道大部分比较干净,但垃圾桶比较少,这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村中没有较正规的饭店,饮食简单且没有特色。

4. 大多老屋年久失修,村民缺乏维护意识一直以来,石头村房屋均属个人所有,所有的房屋均处于自由维护状态,维修、拆建由各家自主安排,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部分老屋已经损毁、老化,有的甚至已经坍塌。

由于村民更热衷于建造宽敞明亮的新房而不屑于对老屋进行修补,老屋便被废弃、闲置或挪用。

大多数年轻村民对这种状况态度冷漠,他们不认为已经住了几百年的破房子值得花钱、费力去保护,只有少数村民意识到了老屋的价值,他们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一边向上级申请保护文物,一边筹集资金,建立了于家村博物馆,并整理于氏历史记录,搜集古建筑资料他们还成立了导游小组,对石头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但他们毕竟势单力薄,加上资金短缺、专业策划水平低、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所以旅游难以上规模、上档次。

5. 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特色纪念品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仅仅是听说过有于家石头村这个景点,但却不甚了解,一部分人甚至完全不知道有这个地方,更不要说到此旅游了。

由此可见,政府及当地村民很不重视对石头村的宣传,态度很是消极。

再者,当地没有特色的纪念品,游客来此想买一些特色手工艺品作纪念都无法满足,这也为村民断了一条收入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