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枚岩隧道快速施工技术概要
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

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一、前言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是在隧道建设中应用的一种特殊的爆破施工工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的特点有:1. 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具有III级至IV级围岩的隧道施工项目。
2. 施工效率高:通过合理的爆破设计和施工工艺,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爆破作业,提高施工效率。
3. 施工质量好:采用先进的爆破技术和工艺,保证了隧道开挖的光面平整度,确保了施工质量。
4. 安全可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三、适应范围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适用于具有III级至IV级围岩的各类隧道建设项目,特别适用于千枚岩等硬岩层的施工。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工艺原理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爆破设计和施工工艺,利用爆破作用将岩石破碎,达到开挖隧道的目的。
具体工艺原理包括:1. 爆破设计: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和围岩特性,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包括爆破孔径、装药量、起爆顺序等。
2. 支护材料选择:根据围岩特性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确保光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3. 施工工艺设计:根据爆破设计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包括爆破顺序、拆除顺序等。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准备:包括隧道进口和出口的设置、施工方案的制定、设备调试等。
2. 爆破孔开挖:根据爆破设计要求,进行爆破孔的开挖工作。
3. 装药、起爆:将爆破孔进行装药,按照起爆顺序进行起爆作业。
4. 破碎、清理:爆破后,进行破碎和清理工作,确保隧道光面的平整度。
5. 光面处理:根据需要,对光面进行处理,包括刷涂防水、防火涂层等。
6. 支护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对光面进行支护施工,确保光面的稳定和安全。
浅谈陡千枚岩开挖施工技术

浅谈陡千枚岩开挖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以布桑加水电站拦河坝石方开挖为实例,通过坝肩石方爆破开挖试验,确定千枚岩的开挖钻爆参数。
施工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千枚岩爆破试验一、简述工程区域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Q)、第三系(N)、前寒武系(Pt)及太古界地层组成。
峡谷基岩主要为千枚岩及石英千枚岩,总方量约100万m³。
采用4种不同参数进行爆破试验,确定最优爆破技术参数。
二、施工工艺1、爆破参数采用T35液压钻和AD50型钻钻孔,钻头直径主要有60mm、90mm、115mm。
主爆区爆破参数表备连连连连预裂爆破钻爆参数表2、1#爆破试验(搭配A组预裂)根据1#爆破组参数进行了爆破试验,开挖爆破高度为15m,开挖坡比为1:0.3,造孔时采用了AD50钻孔,爆破方量在1.4×104m³,本次总数预裂孔66孔,主爆孔总数为103孔。
(1)钻爆效果:造孔时间112小时;渣堆中体积大于8m³的大块石占爆破总量的3%~4%,体积大于6m³的块石占爆破总量的6%以上;0.3m³以下的块石飞距约145m~300m;经过现场实际勘查,该爆破区抛石距离在13~15m之间;边坡开挖平整度较低,约5%,残留岩梗较多;开挖剥离后预裂孔半孔率约80%左右。
(2)1#组爆破结论:本次预裂爆破效果较明显,半孔率达到了80%,但开口线部位的基岩面不完整,且造孔工作量大,从成本方面考虑,本次预裂参数需进一步优化处理,确定最优参数。
本次爆破飞石距离较大,警戒范围较大,不利于开挖设备的保护。
本次爆破主爆区大块率高,基础面的平整度较差,需解大块石和基础面找平,不利于现场渣料运输和下道工序的施工,增加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从而增加了的开挖成本。
针对本次爆破的测试效果,对1#组参数进行改良,开始2#组爆破参数的测试,并比选各项指标。
3、2#爆破试验(搭配B组预裂)根据1#组爆破测试效果,对主爆孔的间排距进行了略微的改动,选用@2.5m×2.5m的间排距,炸药采用乳化和硝铵(小颗粒)混搭的方式,并将单耗调整为0.43kg/m³,预裂孔堵塞长度也做调整,其余参照1#组进行了本次测试,测试区围岩类型为绢云千枚岩,Ⅳ~Ⅲ类围岩。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概要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区地段快速掘进技术,从地质构造、围岩特性及地下水等方面论述了施工方法根据围岩情况而动态调整。
关键词:隧道开挖千枚岩地质施工技术1. 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及设计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 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
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乌鞘岭隧道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
隧道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伏地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
隧道预计最大涌水量为9621.81m3 /d,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
乌鞘岭隧道九号斜井工程井口位于天祝县垛什乡龙沟村石头沟组,距312国道约12公里,洞口海拔高度2802米,常年气候寒冷、干燥,冬季及夏季多雨雪,最高峰终年积雪,雨雪天气约占40%,春季多风沙,最大阵风达到12级,历史记录最低气温为零下30度。
9号斜井井口标高2804.20米,井底标高2525.23米,高差278.97米,综合坡度11.9%,扣除会车道的影响,坡度达到13.5%,为尽量减少F7断层的影响,并便于在正洞开设两个工作面,经设计院勘查,斜井在1000米处转向,转向后斜井长达2429米,是乌鞘岭隧道无轨运输辅助导坑中坡度最大的斜井。
千枚岩隧道变形分析与关键技术探讨

千枚岩隧道变形分析与关键技术探讨摘要:千枚岩具有千枚状构造的低级变质岩石,典型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方解石等物质,由于其特性,造成千枚岩地层修建隧道的大变形破坏。
通过千枚岩隧道实际施工的分析,阐述了隧道变形,变形控制施工方式以及关键施工工序,探讨了相关技术在隧道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千枚岩隧道;变形;控制1、千枚岩隧道情况某隧道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其中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
开挖后呈碎石、角砾状,掌子面无明显渗水,开挖后时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面状洇湿,量小,拱部有掉块、坍塌现象,易风化。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
Ⅳ、V级围岩较多。
工程区地表水系强烈深切,造成地形陡峻,使之地表径流条件良好,从而决定了本工程区岩体内的地下水具有不甚丰富、坡降大、埋藏深的基本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运移特征,可将区内的地下水划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两种类型。
地下水均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沟、谷排泄。
2、隧道结构变形情况一般情况下,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变形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台阶开挖支护后一周内,初期支护变形速率多在20mm/d以上,局部断面超过30mm/d;第二阶段是7~20天内,变形速率多在10~20mm/d;第三阶段是20~40天,变形也逐步趋缓,变形量在10mm/d以内,40天后,变形多在3~4mm/d。
但是,广平高速公路谢家坪隧道,局部段落变形速率最大达到100mm/d,个别断面在半月后变形仍超过20mm/d,此种情况下,初期支护均遭到破坏,最终不得不采取换拱处治。
3、影响隧道变形的基本因素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因素即地质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即施工工艺带来的影响。
(1)客观因素(地质因素),影响开挖后变形的两个客观因素就是初始的应力场和围岩的力学特性、构造特性。
大断面千枚岩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探讨

156YAN JIUJIAN SHE大断面千枚岩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探讨Da duan mian qian mei yan sui dao zhu dong guan tong shi gong ji shu tan tao余东升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道路多趋于高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成为基本配置,由此形成隧道断面跨度较大,特别是对于浅埋或地质状况较差的隧道,主洞贯通尤为重要,针对隧道贯通施工进行专项探讨和研究,为今后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1.设计概况凤凰山隧道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为宇路,里程桩号K0+615~K1+050,全长435米,双洞、双连拱设计,城市次干道标准,双向四车道,行车时速40km/h。
隧道横向净宽度为13.7米,最大开挖宽度为15.15米,最大开挖高度12.21米;左、右线隧道内均设置1座城市综合管廊。
2.地质情况(1)隧道进出口围岩主要为全~强风化千枚岩。
全风化千枚岩,风化呈硬土状;强风化千枚岩岩质软弱,岩体极破碎。
岩体呈松散结构,围岩稳定性差,开挖时易产生坍塌及大变形,隧道开挖过程中雨季会产生小股状渗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大,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为251~350。
(2)洞身围岩主要为强风化千枚岩,部分为中风化千枚岩,岩质较软弱,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软弱结构面主要为节理及层面。
较缓的层面与陡的节理面结合,将在隧道顶板及右侧洞壁切割出最危险的危岩体,可能产生顶板塌落或右侧侧墙滑塌,对此危岩体应引起注意。
隧道开挖过程中雨季会产生滴状渗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较大。
(3)隧道围岩等级为Ⅲ~Ⅴ级。
实际施工中,需根据中导洞开挖过程中收集的地质围岩素描情况及主洞超前TSP 地质预报情况及时、合理与各方沟通,提前确定合适的围岩等级及支护形式调整。
二、贯通断面选择隧道开挖贯通通常是选择在埋深较大、围岩状况较好的路段,但由于施工工期紧张,两端掌子面掘进都不能停止等待贯通,在保障安全距离的情况下,确定贯通断面位置,结合隧道开挖进度情况,隧道贯通段落选定在K0+910~K0+930之间(Ⅳ级围岩)实施。
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

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摘要:通过对香溪洞千枚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滑塌、侵限等病害的分析、处理,探讨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1 工程概况香溪隧道位于陕鄂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安康东段,安康市汉滨区香溪洞风景区,隧道区属微丘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310m~350m,最大高差约40m。
山体自然坡度20°~35°,植被较发育。
进、出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两端洞口处均发育有一条冲沟。
隧道左线位于线路直线段,纵坡为-2.3%。
隧道左右线进口间距22m,出口左右线间距65m,隧道最大开挖断面163m2。
隧道起止里程为zk117+484~zk117+673,全长189m,为三车道大跨度千枚岩隧道。
隧道地表为回民墓葬区,墓葬众多,并在zk117+645处穿越香溪洞旅游专用公路,隧道埋深仅为10m。
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较差,主要为v级强风化千枚岩,支护形式为v浅埋(加管棚)30m、vx浅埋加双层小导管40m、v浅埋加双层小导管56m、v浅埋30m管棚、8m回填暗挖,隧道左线出口段埋深为1~23m,最大埋深40m。
明暗洞交界里程分别为zk117+499、zk117+663。
隧道断面图如下:2 地质特性香溪隧道隧址区属第四系覆盖层薄,大部分路段基岩裸露,出露岩层为志留系梅子垭组(s1m)千枚岩,岩体呈褐黄色、灰绿色,强风化,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受断裂带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屑状和碎块状,岩质软,岩体极破碎,局部炭质含量较高,片理发育,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岩质较软,岩体极破碎,自稳能力差,开挖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该层揭露厚度为34.8m~43.8m。
十堰端洞口段岩层产状为148°∠33°,节理j1:160°∠65°;节理j1密度5-7条/m;节理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5m,竖向切深约1.0m,微张至闭合状,裂隙为方解石脉、泥质充填。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摘要通过对主要为强、中风化千枚岩的关家隧道施工过程的研究,介绍了适用软弱围岩隧道的三台阶七步流水作业施工方法及其操作要点,同时对千枚岩隧道常见地质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得出了千枚岩隧道必须严格按照新奥法“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强支护、早封闭、快成环”的施工理念进行施工的结论。
关键词软岩;施工;防治1 工程概况关家隧道为国家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内的高速公路隧道,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关家乡大田村三组至张滩镇响水村一组,呈曲线形展布,隧道总体轴线方向约为240°。
隧道分为左、右线,左线长2 540m,最大埋深约249.2m;右线长2547m,最大埋深约231.0m。
该隧道区属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430.1m~685.1m,最大高差约255m。
山体自然坡度20°~55°,植被较发育。
十堰端左、右线洞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天水端洞口位于缓斜坡地段。
隧址区有张坝路及多条简易公路通过,交通条件较差。
2 地质工程特性2.1 地质描述千枚岩属于软岩的一种,但有其特殊的性质。
千枚岩是一种浅变质的岩石,是一种具有千枚状构造的岩石,属于区域变质浅变质带岩之一,是泥质、粉砂质或中酸性凝灰岩等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一般颜色较浅,为黄色、绿色、褐色或灰色,经过变质作用后,原岩中的物质大部分重结晶,生成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
有时含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
常为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mm,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
2.2 工程特征在工程上,千枚岩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遇水泥化,当千枚岩含水量超过其稳定状态原始含水量时,则表面出现软化、泥化的特征,特别是在富水隧道仰拱路基部位的千枚岩,经过车辆的碾压,迅速泥化并不断发展;二是托说粉尘化,在隧道开挖后,千枚岩暴露面会因为其水量的流失,出现崩解、剥落,强度降低,最终成为沙土。
富水千枚岩大断面公路隧道快速施工技术

我项目部研究开发的项目名称为 “富水千枚岩大断面公路隧道快速施 工技术”,下面我就把该项目的大概 情况介绍一下。
1、关键技术
针对隧道地质结构及千枚岩隧道的特 点,在施工中总结和研究富水大断面千枚 岩隧道初支参数的最优选择;富水段施工 过程控制要点;针对地下水水量大小采用 不同的处理方法,并选出最佳方案;确定 隧道工后零沉降的决定因素及解决办法; 最终形成富水大断面千枚岩隧道施工综合 技术。千枚岩遇水易软化,失去自稳能力。 如何控制隧底工后沉降,如何实现富水千 枚岩地段的快速施工,如何确保工程质量 及施工安全,是本项目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键技术难题。
包家山隧道全长11.2Km,设计为分离 式单向行车双线隧道,其中我公司承建左 线4.845Km,右线4.850Km。隧道通过地 段属南秦岭留坝-白河褶皱带,地处南羊山 断裂和石泉-安康断裂之间,受区域构造的 影响,隧道通过地段断层、褶皱发育。隧
道区主要岩性为绢云母千枚岩,构造节理 发育;我公司施工隧道区段Ⅲ级围岩23.22 %、Ⅳ级围岩71.06%、Ⅴ级围岩5.72%。 隧道所经区域地下水发育,隧道位于地下 水位下以下,设计出水量为11300m3/d。、
(4)项目鉴定。写出项目的研究报告, 申请鉴定。
3、项目实施情况
本项目于2006年12月立项,目前已编 制项目实施计划书;利用业主2006年12月 25日~28日在西安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召开 “包家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评审会”的机 会,我们请专家对我标段制定的“富水段 施工方案”进行了讨论。目前施工中,我 们正在收集、积累原始数据,计划2007年 底完成研究报告,申请鉴定。
小康高速N10合同段发言 材料
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是交通部规 划的“四纵四横”八条西部开发省际 公路通道之一的阿北线西安以南路段 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陕西省规划的 “米”字型公路主骨架中南北向的重 要经济干线,设计速度80km。我集团 公司承建的小康高速包家山隧道位于 陕西旬阳县境内,横穿南秦岭山脉, 以少土多石的山区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区地段快速掘进技术,从地质构造、围岩特性及地下水等方面论述了施工方法根据围岩情况而动态调整。
关键词:隧道开挖千枚岩地质施工技术1. 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及设计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 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
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乌鞘岭隧道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
隧道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伏地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
隧道预计最大涌水量为9621.81m3/d,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
乌鞘岭隧道九号斜井工程井口位于天祝县垛什乡龙沟村石头沟组,距312国道约12公里,洞口海拔高度2802米,常年气候寒冷、干燥,冬季及夏季多雨雪,最高峰终年积雪,雨雪天气约占40%,春季多风沙,最大阵风达到12级,历史记录最低气温为零下30度。
9号斜井井口标高2804.20米,井底标高2525.23米,高差278.97米,综合坡度11.9%,扣除会车道的影响,坡度达到13.5%,为尽量减少F7断层的影响,并便于在正洞开设两个工作面,经设计院勘查,斜井在1000米处转向,转向后斜井长达24 29米,是乌鞘岭隧道无轨运输辅助导坑中坡度最大的斜井。
九号斜井所承担的区段是控制工期的重点。
2. 千枚岩围岩的施工特点1)地质情况志留系板岩、千枚岩,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其中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
开挖后呈碎石、角砾状,掌子面无明显渗水,但开挖后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面状洇湿,量小,拱部有掉块、坍塌现象。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
为V级围岩。
本隧道内出露的千枚岩为黑色至深灰色,千枚状构造,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含水量大时呈团块状,含水量少时为鳞片状,片理极其发育,层厚0.01~2mm,岩体破碎,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
千枚岩属副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中的页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成分是绢云母、石英、绿泥石等,基本已全部重结晶,软弱矿物成分较多,因而千枚岩硬度小,单轴抗压强度小于1MPa,膨胀率13%,易风化。
挤压紧密的炭质千枚岩层具有弱透水性,是相对隔水层。
2)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在隧道施工中,对围岩的稳定性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软弱的千枚岩区,更是起着控制作用。
当洞身开挖以千枚岩为主时,开始时无地下水,但不久即出现滴水,甚至股水。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洞身的千枚岩层上部实为板岩层(由于受开挖断面制约,开挖时未揭露出板岩层)。
当含有层状板岩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性较硬的板岩中会产生不同方位的贯通裂隙,这样就为地下水的流动提供了通道。
一般来说,围岩洞身为千枚岩时,当千枚岩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洞身就不会出现地下水。
在开挖时围岩产生应力重分布,发生变形,形成一定的松动区与塑性区。
当塑性区的范围还未接近板岩区时,而这个范围不至于使板岩中的地下水由于渗透压力而进入塑性区时,这时洞身也不会出现地下水;当初期支护不及时或初期支护强度不足以抵抗千枚岩的变形时,塑性区的范围可能更大,当超过这一范围时,地下水进入塑性区,而千枚岩遇水即软化、泥化,使塑性区条件恶化,从而使塑性区加大,这又使地下水进一步发育。
塑性区的加大与地下水的发育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使围岩稳定性不断变差,变形不断发展,产生各种病害。
这一点体现在千枚岩层中地下水的延迟性(即塑性区在地下水作用下逐渐加大的过程)。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区施工难度较大,主要受变质岩的特征、地质构造、千枚岩的特性和地下水所决定。
3)隧道开挖千枚岩与板岩互层区,软硬岩相间,爆破药量难以控制,一般来说,造成软岩部分超挖、硬岩部分欠挖,导致开挖成型差。
这使围岩不同部位的应力释放产生差异,不利于应力重分布,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掉块或局部坍塌。
而在全千枚岩区,岩体相当破碎,呈团块状、片状、鳞片状。
开挖时易于钻进,但易塌孔。
千枚遇水后软化似弹簧土,泥化呈淤泥状。
初期支护施作以后,围岩变形大,且长期不收敛,局部地段4~5个月不趋于稳定;开挖时无地下水,后期地下水增大。
这些病害都危及到隧道施工安全与结构质量。
3、进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技术参数的试验一)、锚杆施工1、打眼通过施工现场记录用50mm的钻头打1根3m长的眼孔需要12分钟,同样的钻头4m的眼孔用时16分钟,而6m的眼孔则需用时30~40分钟,φ42的钢管3m和4m深的眼孔进管时间需用1~2分钟,而6m的钢管进管时间则需用2~3分钟,同时6m深的眼孔会有部分钢管不能完全进到围岩里,外露部分长约40~60cm,比例为10%。
2、注浆注浆用的材料为甘肃永登水泥厂生产的祁连山牌普通硅酸盐水泥P·032.5R水泥净浆,水灰比W/C为0.63、张拉3m长的φ42锚管注浆前的锚杆拉拔力为10.2KN,为1.04t,注好浆后的拉拔力为1.04t,注浆后1天的锚管拉拔力为51KN为5.2t4m长的φ42锚管注浆前的锚杆拉拔力为12.2KN,为1.24t,注好浆的锚杆拉拔力为12.8K N为1.31t,注浆后1天的锚管拉拔力为51KN为5.2t6m长的φ42锚管注浆前的锚杆拉拔力为28.6KN,为2.92t,注好浆的锚杆拉拔力为29.1K N为2.97t,注浆后1天的锚管拉拔力为61.2KN为6.24t3m长的锚杆28天的拉拔力为6~8t。
4、2004年7月2日,在武威方向YDK175+375~+380段边墙部位对φ32的锚管进行试验,其中4m深的眼孔3根,6m深的眼孔3根,注浆浆液配比不变,36h后张拉,4m长的锚管张拉力为81.6KN、81.6KN、96.9KN,平均拉拔力为86.7KN,为8.85t,6m长的锚管张拉力为96. 9KN、96.9KN、102.2KN,平均拉拔力为98.6KN,为10.1t。
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并对比,得出:在施工中采用φ32的锚管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二)、水泥浆液的试配与配比选择1、2004年7月5日,对浙江金华华夏注浆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MC型注浆材料(以下简称超细水泥)掺水玻璃双液浆进行试验试拌试验条件:水玻璃S=30Be’,W/C=0.8,胶凝时间为24s,室温17℃水温11℃,双液浆W/C=0.8 C:S=1:1试验结果:超细水泥掺水玻璃:2、2004年7月9日,对普通水泥掺早强剂与超细水泥掺早强剂进行强度对比试验试拌试验条件:室温17℃,水温14℃,试验结果:3、2004年7月13日晚,对普通水泥不掺早强剂与超细水泥不掺早强剂进行强度对比试验试验条件:室温15℃,水温13℃,试验结果:4、2004年7月14日晚,对HSC浆液与硫铝酸盐水泥加外加剂注浆强度对比试验条件:室温15℃,水温13℃,试验结果:5、2004年7月15日,HSC掺1%封口外加剂强度试验条件:室温17℃,水温14℃,试验结果:6、2004年7月16日,各种水泥强度对比(试件放在养护箱养护)试验结果:2004年6月29日在B通道开始进行锚索试验,由于风钻的原因直到2004年7月4日才开始锚索注浆工作,7月6日下午锚索注浆后33h进行锚索张拉试验,锚索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为2米,张拉结果为16.5t,千斤顶伸长值为34mm 。
2004年7月8日上午进行第2根锚索张拉试验此时为注浆后3天,锚索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为2米,张拉结果为6.4t,千斤顶伸长值为24mm试验失败。
与此同时,在正洞YDK175+380~+395段进行锚索钻孔施工,于7月8日打好6m长的眼孔6根,进行锚索下锚并注浆工作,其中锚固段长度为2m,7月11日锚索注浆3天后进行张拉试验,试验结果为锚索张拉力为15t,千斤顶伸长值为18~24mm,试验成功,7月9日,在正洞YDK175+380~+400.5段又进行锚索打眼施工,眼深为9m、10m长度不等,7月12日进行下锚注浆工作,其中锚固段分别为2m、3m、4m和5m,2004年7月15日进行张拉,张拉结果为15t,千斤顶伸长值为17~20mm,通过量测资料表明,在锚索张拉后,正洞变形明显下降,于是把锚索当作一种工序进行推广,截止到目前在武威方面已经试做锚索45根,张拉30根,张拉力为3t,千斤顶伸长值为9~14mm,兰州方向在横通道拱顶及对面边墙施做锚索16根已张拉。
4、采取动态的施工技术主要施工方法1、超前支护超前支护采用Φ42小导管,拱部设置,间距25cm,数量40根。
超前注浆排管长度4.0m,排距控制在2.0m以内(每循环进行一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2、开挖开挖采用微震光面爆破,辅以人工风镐开挖。
3、扒碴、装碴运输上断面松碴采用挖掘机扒碴,装碴采用312挖装机,自卸汽车运输。
4、初期支护4.1立拱挂网钢支撑采用I20或H175型钢;纵向连接钢筋设双层,为Φ22螺纹钢筋,每层钢筋的间距为1.0m;钢筋网设双层,采用Φ8圆钢焊制而成,网片网格间距20х20cm。
钢支撑架立后,立即打设锁脚锚杆,锁脚锚杆为φ42管式注浆锚杆,长度4.0m。
每榀设置,上断面8根,设置在拱脚和两节拱架连接板0.5m范围内,下断面4根,设置在拱脚上1.0~1.3 m范围内。
4.2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混凝土标号C20。
9号斜井位于富水区,临时支护喷砼中可添加微纤维,封闭毛洞壁、增加抗渗性,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加快进度。
4.3系统锚杆系统锚杆采用φ32管式注浆锚杆,间距80х80cm,梅花形布置,拱部长度4.0m,数量16根,边墙长度6.0m,数量10根。
管式注浆锚杆采用硫铝酸盐水泥浆液注浆,注浆结束36h以后安装垫板和螺母。
4.4锚锁锚锁采用单股钢绞线,截面积15.2cm2,一般地段采用6m长的锚索,特殊地段采用10m 长的锚索,锚固长度3m,剩余为自由段长度。
注硫铝酸盐水泥注浆,注浆36小时以后开始张拉,初始预应力3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