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对高利贷的态度
1. 西方历史上的主 流:道德上视之为罪恶; 政策上的取缔。
2. 中国历史上的主 流:谴责贷者;救助借 者;但却没有从根本上 反对借贷。
威尼斯商人剧照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 我国的民间借贷
1.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
2.当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 借贷需求时,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可避免;蔑视、谴 责,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简单禁止必将是禁而不止。
金融学
(1)1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高利贷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的形式 信用工具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
1.在中国的传统文字中,如果是讲道德规 范、行为规范,是一个“信”字;
债券;抵押债券;股票;
货币市场工具:国库券
❖ 国库券又称T债券,是零息债券,最长期限为一年。 ❖ 往往列出买进收益率和卖出收益率,进行比较。 ❖ 国库券日交易量远远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日交
易量,可以高出10倍以上。 ❖ 国库券的利率由竞争性投标来决定,且可以同时接
受不同利率报价的投标。
货币市场工具:联邦基金
❖ 公司依靠其融资可以降低融资代价。 ❖ 从最初的无担保发展到现在的由信用卡和短期
贸易应收款作抵押。如有特种媒介机构,发行 的资产担保商业票据。 ❖ 现已经成为仅次于国库券的第二大货币市场工 具。但二级市场很小。往往贴现出售。
货币市场工具:银行承兑汇票
❖ 主要用于国际贸易,是对商业银行开出的,以出口 商为受益人的,基于进口商在到期日前在该银行存 入的资金的汇票。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

社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 资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所以说,虽然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 的局限性,但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互相补充,共同促进 经济的发展。
现代信用形式
3 、国家信用 :指国家作为参与者的借贷 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发行国家公债;发行国库券、专项债券; 向银行透支或借款等。
现代信用形式
2、 银行信用:它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 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在银行信用 中,银行充当了信用的媒介。所以,银行 信用是“间接信用” )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 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信用 方向、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因此,银 行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 信用形式。
商业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 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 :是债权人通知债务人支付一定款 项给持票人(或第三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现代信用形式: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 2)、商业信用的方向受到限制; 3)、商业信用的期限也有限制。 另外,商业信用也包含引发危机的可能性。 商业信用的发展,使每个企业都处在错综 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中。链条中的 一环出现问题, 链条中的所有企业都会受 到影响。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一 、信用的含义: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 单方面的价值转移。人类社会最早的信用 活动采取的是实物形态;但当货币出现以 后,绝大多数信用活动采取的是货币形态。
(注意:在信用过程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 职能)
二、 信用的发展 1、高利贷信用 特点 : 利率极高 多用于生活消费 对生产的寄生性和破坏性 2、资本主义信用 特点:利率一般以平均利润率为上限。 所借款项主要用于生产消费
现代信用形式
3 、国家信用 :指国家作为参与者的借贷 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发行国家公债;发行国库券、专项债券; 向银行透支或借款等。
现代信用形式
2、 银行信用:它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 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在银行信用 中,银行充当了信用的媒介。所以,银行 信用是“间接信用” )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 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信用 方向、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因此,银 行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 信用形式。
商业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 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 :是债权人通知债务人支付一定款 项给持票人(或第三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现代信用形式: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 2)、商业信用的方向受到限制; 3)、商业信用的期限也有限制。 另外,商业信用也包含引发危机的可能性。 商业信用的发展,使每个企业都处在错综 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中。链条中的 一环出现问题, 链条中的所有企业都会受 到影响。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一 、信用的含义: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 单方面的价值转移。人类社会最早的信用 活动采取的是实物形态;但当货币出现以 后,绝大多数信用活动采取的是货币形态。
(注意:在信用过程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 职能)
二、 信用的发展 1、高利贷信用 特点 : 利率极高 多用于生活消费 对生产的寄生性和破坏性 2、资本主义信用 特点:利率一般以平均利润率为上限。 所借款项主要用于生产消费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PPT课件

• 现代经济是现代信用经济,信用风险也就 无处无时不存在。
31.10.2020
12
“泡沫经济” 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 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 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的结果, 它是凭借信用制度创造的, 信用扩张导致虚假需求,
它能虚支假进持需一经求步金济又 导融的推 致是健动 经把康经 济双发济 过刃展虚 度剑,假 扩!治繁张理荣。危,机; 又可以助长危机,掩盖危机,引发危机。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
31.–10银.20行20 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17
(二)特点
1、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3、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4、银行信用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 往往不一致。
31.10.2020
18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1)形式不同
• 第二,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提高全社会 资本的利用效率。
• 第三,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 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1.10.2020
10
– 2.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 第一,生产的扩大化,加重生产过剩,使生产和消 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 第二,信用造成的虚假繁荣,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爆 发。
31.10.2020
13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概念: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 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商业信用的典型形式: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
31.10.2020
14
(二)特点
1、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具有灵活性、适应 性和便捷性。 2、商业信用的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紧密结合。 3、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相一致。
31.10.2020
12
“泡沫经济” 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 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 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的结果, 它是凭借信用制度创造的, 信用扩张导致虚假需求,
它能虚支假进持需一经求步金济又 导融的推 致是健动 经把康经 济双发济 过刃展虚 度剑,假 扩!治繁张理荣。危,机; 又可以助长危机,掩盖危机,引发危机。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
31.–10银.20行20 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17
(二)特点
1、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3、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4、银行信用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 往往不一致。
31.10.2020
18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1)形式不同
• 第二,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提高全社会 资本的利用效率。
• 第三,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 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1.10.2020
10
– 2.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 第一,生产的扩大化,加重生产过剩,使生产和消 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 第二,信用造成的虚假繁荣,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爆 发。
31.10.2020
13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概念: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 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商业信用的典型形式: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
31.10.2020
14
(二)特点
1、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具有灵活性、适应 性和便捷性。 2、商业信用的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紧密结合。 3、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相一致。
货币银行学课件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2-24
•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升降和商品价格的涨
跌而引起的信用工具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 1-25
其特点如下:
1-10
1.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2.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存款——银行——贷款(间接信用)
银行只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一个中介,在信用活 动中仅仅充当中介作用。
3.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 动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优势表现为:在信用规模、期限及授信方向上具有优势
18000
16000
1-9
14000
12000
16139 11739
10000
8000
7445
6000
5076 4450 3841
4000
2000 15
0 1987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9
信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二、银行信用(Banking Credit)
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形式。
•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 国家财政收入连续下降,出现了较大的赤字。 1979、1980分别为-170.67,-127.50亿元。 向银行透支170.23亿元,而且引起了物价上涨。
• 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
2-16
信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四、消费信用(Consumptive Credit)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
不同经济主体各自所拥有的经济利益。 2.信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调剂资金余缺的需要 盈余单位将剩余资金借给赤字单位,后者到期必须
归还,并且附带一定的利息。
•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升降和商品价格的涨
跌而引起的信用工具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 1-25
其特点如下:
1-10
1.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2.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存款——银行——贷款(间接信用)
银行只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一个中介,在信用活 动中仅仅充当中介作用。
3.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 动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优势表现为:在信用规模、期限及授信方向上具有优势
18000
16000
1-9
14000
12000
16139 11739
10000
8000
7445
6000
5076 4450 3841
4000
2000 15
0 1987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9
信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二、银行信用(Banking Credit)
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形式。
•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 国家财政收入连续下降,出现了较大的赤字。 1979、1980分别为-170.67,-127.50亿元。 向银行透支170.23亿元,而且引起了物价上涨。
• 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
2-16
信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四、消费信用(Consumptive Credit)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
不同经济主体各自所拥有的经济利益。 2.信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调剂资金余缺的需要 盈余单位将剩余资金借给赤字单位,后者到期必须
归还,并且附带一定的利息。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 偏离其基本价值
五、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目前信用关系的基本情况
信用关系发展迅速,信用规模快速扩大。 各种形式基本齐备,信用关系的覆盖面已经很广。 信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 信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会信用的基础薄弱。
(三)社会信用管理立法
美国:诚实租借法、公平结账法、公平信用报 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法、 信用卡发行法、电子资金转账法、统一消费 者信用准则、统一商业准则等
欧洲:欧盟数据保护法、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 的保护、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传播的限制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定义: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
• 各经济主体难以通过相应的信用形式便利 地授受信用;
• 信用价值理念和是非观念不立,守信习惯 与意愿不足;
• 信用规则缺乏约束力和制衡力,信用秩序 混乱;
• 社会信用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 会征信系统。
从微观讲,信用是企业的生命; 从中观讲,信用是金融市场的生命; 从宏观讲,信用是国家的生命。
38
2020/4/20
三、国家信用
(一)含义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 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 债的一种信用形式。
主要形式: 一是由国家发行政府债券 二是政府发行专项债券 三是银行透支或借款 四是向国外借款,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
(二)国家信用的特点 1、国家信用的主体是政府 2、安全性较强,风险较小 3、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4、交易性、流动性较强
1、资金再分配职能 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五、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目前信用关系的基本情况
信用关系发展迅速,信用规模快速扩大。 各种形式基本齐备,信用关系的覆盖面已经很广。 信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 信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会信用的基础薄弱。
(三)社会信用管理立法
美国:诚实租借法、公平结账法、公平信用报 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法、 信用卡发行法、电子资金转账法、统一消费 者信用准则、统一商业准则等
欧洲:欧盟数据保护法、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 的保护、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传播的限制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定义: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
• 各经济主体难以通过相应的信用形式便利 地授受信用;
• 信用价值理念和是非观念不立,守信习惯 与意愿不足;
• 信用规则缺乏约束力和制衡力,信用秩序 混乱;
• 社会信用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 会征信系统。
从微观讲,信用是企业的生命; 从中观讲,信用是金融市场的生命; 从宏观讲,信用是国家的生命。
38
2020/4/20
三、国家信用
(一)含义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 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 债的一种信用形式。
主要形式: 一是由国家发行政府债券 二是政府发行专项债券 三是银行透支或借款 四是向国外借款,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
(二)国家信用的特点 1、国家信用的主体是政府 2、安全性较强,风险较小 3、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4、交易性、流动性较强
1、资金再分配职能 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定义 – 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 – 理解信用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 2.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二、信用的产生 –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信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 1.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 础上产生的。 • 2.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 件下才能发生。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 件的若干意见》
• 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 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 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 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 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 予保护。”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附: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 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界限 –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 银行信用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 在: • 借贷资本集中; • 银行规模越来越大; • 贷款数额增大,贷款期限延长; •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 • 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三)记帐式国债
• 记帐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它是指将投 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于证券帐户中,投资 者仅取得收据或对帐单以证实其所有权的 一种国债。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国债类型 形式
安全性
流通性
无记名式 (实物) 国债 凭证式国 债
记帐式国 债
实物券
不记名、不 可以上市流
挂失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定义 – 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 – 理解信用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 2.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二、信用的产生 –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信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 1.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 础上产生的。 • 2.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 件下才能发生。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 件的若干意见》
• 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 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 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 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 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 予保护。”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附: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 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界限 –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 银行信用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 在: • 借贷资本集中; • 银行规模越来越大; • 贷款数额增大,贷款期限延长; •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 • 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三)记帐式国债
• 记帐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它是指将投 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于证券帐户中,投资 者仅取得收据或对帐单以证实其所有权的 一种国债。
货币银行学第2章课件
国债类型 形式
安全性
流通性
无记名式 (实物) 国债 凭证式国 债
记帐式国 债
实物券
不记名、不 可以上市流
挂失
货币银行学第2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银行信用的基本形式:存、取、贷、还
12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1、间接信用
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
A公司 存 款
银行
贷款
B公司
2、广泛的可接收性:L/C、银行承兑汇票 3、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活期存款、发放贷款,从 而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
4、银行信用贷出的资本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 5、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变动不一致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调整前
调整后
12%
12.5%
11.5%
12%
11%
11.5%
10.5%
11%
10%
10.5%
9.5%
10%
9%
9.5%
8.5%
9%
8%
8.5%
7.5%
8%
7%
7.5%
6%
7%
8%
6%
13%
8%
12%
13%
调整幅度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1% -2% -5%
900000
存款的创造是整个银行系统的整体行为结果
16
△Dd= △R× 1
K= △Dd
rd
△R
K存款创造 货币乘数
△Dd:活期存款增加额 △R:初始可用资金 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例: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企业甲在A银行存入
10000元活期存款,请计算通过银行存款创造后的最终存款增
加额?存款创造货币乘数?
以上四种信用的国际形式——国际信用
7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
12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1、间接信用
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
A公司 存 款
银行
贷款
B公司
2、广泛的可接收性:L/C、银行承兑汇票 3、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活期存款、发放贷款,从 而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
4、银行信用贷出的资本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 5、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变动不一致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调整前
调整后
12%
12.5%
11.5%
12%
11%
11.5%
10.5%
11%
10%
10.5%
9.5%
10%
9%
9.5%
8.5%
9%
8%
8.5%
7.5%
8%
7%
7.5%
6%
7%
8%
6%
13%
8%
12%
13%
调整幅度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1% -2% -5%
900000
存款的创造是整个银行系统的整体行为结果
16
△Dd= △R× 1
K= △Dd
rd
△R
K存款创造 货币乘数
△Dd:活期存款增加额 △R:初始可用资金 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例: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企业甲在A银行存入
10000元活期存款,请计算通过银行存款创造后的最终存款增
加额?存款创造货币乘数?
以上四种信用的国际形式——国际信用
7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分析

• 第一,生产的扩大化,加重生产过剩,使生产和消 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 第二,信用造成的虚假繁荣,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爆 发。 • 第三,资本投向高额利润回报的生产部门,使这些 部门生产规模扩大,而其他部门由于投资减少而萎 缩,从而加剧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2018/10/27
11
五、信用风险
2018/10/27
16
二、银行信用
(一)概念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 通过存款和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基本形式:存款和贷款
•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 数量和期限,并与商业信用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信用事业的发展,可 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银行信用成为现代信用 的主要形式。 银行信用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在: –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 –银行规模越来越大; –贷款数额增大,贷款期限延长;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 2018/10/27 17 –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二)特点
1、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3、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4、银行信用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 往往不一致。
2018/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18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1)形式不同
•商业信用的典型形式: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
2018/10/27
14
(二)特点
1、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具有灵活性、适应 性和便捷性。 2、商业信用的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紧密结合。
3、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相一致。
2018/10/27
2018/10/27
11
五、信用风险
2018/10/27
16
二、银行信用
(一)概念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 通过存款和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基本形式:存款和贷款
•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 数量和期限,并与商业信用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信用事业的发展,可 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银行信用成为现代信用 的主要形式。 银行信用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在: –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 –银行规模越来越大; –贷款数额增大,贷款期限延长;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 2018/10/27 17 –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二)特点
1、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3、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4、银行信用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 往往不一致。
2018/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18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1)形式不同
•商业信用的典型形式: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
2018/10/27
14
(二)特点
1、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具有灵活性、适应 性和便捷性。 2、商业信用的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紧密结合。
3、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相一致。
2018/10/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学习要点: 本章主要阐述信用、信用形式及其信用工 具。通过本章教学,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信用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各 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明 确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 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
2、掌握主要的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了解不 同的商业信用工具(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 的区别和不同的银行信用工具(银行本票、 银行汇票和支票)的区别,进而理解商业信 用和银行信用的地位;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 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时, 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 金融。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
(四)信用的构成要素 1、信用的主体
即经济活动中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 2、信用关系
即信用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资金和实 物的融通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3、信用条件 主要指期限和利率。
13
2020/5/23
(二)信用的发展过程 ➢ 尚未工具化的信用 ➢ 尚未流通化的信用 ➢ 流通化的信用
14
2020/5/23
(三)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从现代经济运作的特点来分析
☆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 ☆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
的经济关系。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 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 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
在历史进程中,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 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 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 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
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 偏离其基本价值
五、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目前信用关系的基本情况
信用关系发展迅速,信用规模快速扩大。 各种形式基本齐备,信用关系的覆盖面已经很广。 信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 信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会信用的基础薄弱。
在社会学中,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一个道德标准。
《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提供贷款意味着把对 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 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 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信用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 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黄达《货币银行学》:“信用这个范畴是指 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 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 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后者之所 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4、信用标的 即信用关系的对象。
5、信用载体 即信用工具。
12
2020/5/23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 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 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 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 币占有的不均衡。
1、资金再分配职能 2、提供
1、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加快资本 周转
3、信用可以调节居民的消费和社会消费品的 供求
4、信用可以调节经济,替代国家的行政干预 手段
信用的消极作用---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 的出现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 人本息的风险
信用与债权债务同时发生 债权人--授信 债务人--受信
定义:信用是一种借贷行 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 条件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 一种形式。
本质特征: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
前期授予
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
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
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
A
B
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
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二)国外信用体系概况 1、数据的征集体系 企业数据方面:美国的邓百氏(D&B)、欧
授予价值
偿还价值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后期偿还
8
2020/5/23
(二) 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1)资金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的必然性
(2)社会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 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 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三)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 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即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纽 带和灵魂。
★在一个发达的商品交换社会中,一切经济活 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信用。信用已成为现代市场 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二、信用的含义 (一)什么是信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信用”的含义通常包含 着信托、恪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内容。
• 各经济主体难以通过相应的信用形式便利 地授受信用;
• 信用价值理念和是非观念不立,守信习惯 与意愿不足;
• 信用规则缺乏约束力和制衡力,信用秩序 混乱;
• 社会信用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 会征信系统。
从微观讲,信用是企业的生命; 从中观讲,信用是金融市场的生命; 从宏观讲,信用是国家的生命。
2、从信用关系中的各部门来分析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
国际收支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用关 系。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 ☆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
三、信用的职能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以 偿还为前提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 它不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但是,在不 同的社会制度下,信用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 系。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 ★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 上产生的。 ★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 下才能发生。
学习要点: 本章主要阐述信用、信用形式及其信用工 具。通过本章教学,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信用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各 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明 确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 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
2、掌握主要的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了解不 同的商业信用工具(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 的区别和不同的银行信用工具(银行本票、 银行汇票和支票)的区别,进而理解商业信 用和银行信用的地位;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 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时, 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 金融。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
(四)信用的构成要素 1、信用的主体
即经济活动中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 2、信用关系
即信用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资金和实 物的融通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3、信用条件 主要指期限和利率。
13
2020/5/23
(二)信用的发展过程 ➢ 尚未工具化的信用 ➢ 尚未流通化的信用 ➢ 流通化的信用
14
2020/5/23
(三)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从现代经济运作的特点来分析
☆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 ☆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
的经济关系。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 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 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
在历史进程中,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 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 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 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
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 偏离其基本价值
五、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目前信用关系的基本情况
信用关系发展迅速,信用规模快速扩大。 各种形式基本齐备,信用关系的覆盖面已经很广。 信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 信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会信用的基础薄弱。
在社会学中,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一个道德标准。
《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提供贷款意味着把对 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 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 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信用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 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黄达《货币银行学》:“信用这个范畴是指 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 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 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后者之所 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4、信用标的 即信用关系的对象。
5、信用载体 即信用工具。
12
2020/5/23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 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 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 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 币占有的不均衡。
1、资金再分配职能 2、提供
1、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加快资本 周转
3、信用可以调节居民的消费和社会消费品的 供求
4、信用可以调节经济,替代国家的行政干预 手段
信用的消极作用---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 的出现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 人本息的风险
信用与债权债务同时发生 债权人--授信 债务人--受信
定义:信用是一种借贷行 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 条件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 一种形式。
本质特征: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
前期授予
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
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
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
A
B
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
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二)国外信用体系概况 1、数据的征集体系 企业数据方面:美国的邓百氏(D&B)、欧
授予价值
偿还价值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后期偿还
8
2020/5/23
(二) 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1)资金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的必然性
(2)社会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 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 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三)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 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即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纽 带和灵魂。
★在一个发达的商品交换社会中,一切经济活 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信用。信用已成为现代市场 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二、信用的含义 (一)什么是信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信用”的含义通常包含 着信托、恪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内容。
• 各经济主体难以通过相应的信用形式便利 地授受信用;
• 信用价值理念和是非观念不立,守信习惯 与意愿不足;
• 信用规则缺乏约束力和制衡力,信用秩序 混乱;
• 社会信用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 会征信系统。
从微观讲,信用是企业的生命; 从中观讲,信用是金融市场的生命; 从宏观讲,信用是国家的生命。
2、从信用关系中的各部门来分析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
国际收支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用关 系。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 ☆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
三、信用的职能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以 偿还为前提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 它不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但是,在不 同的社会制度下,信用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 系。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 ★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 上产生的。 ★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 下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