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本科)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本科)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英文名称:Ba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分:适用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信息技术基础在高等院校中的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的能力。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效、主动地运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问题,并通过适当的分析处理,使获取的信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此外,信息素养也包括能够自觉遵守与信息相关的道德、法律和规范等方面的品德。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关于病毒的常识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Windows 7基本操作,Office 2010组件中的图文处理,数据统计,及演示文稿的应用,以及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 2010的基本操作。

能够应用Internet网络查找所需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基础课,为其它课程的先修课。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建议开设64学时。

使用教材: 高占国王永祥任其华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李绍中,文平耿主编《计算机文化基础》,湖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六、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议本课程以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大部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每章节配合对应的实践内容,重视辅导答疑教学环节,认真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掌握重点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法,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七、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成绩评定方法:平时20%+期中20%+期末60%.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机特点、分类和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内容。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90111002总学时数:68(理论34、上机34)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院本科专业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全院本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第二部分为计算机实践部分。

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教学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对数值、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在计算机在的表示、处理与应用作简单的介绍,分析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和原理,介绍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的入门知识,重点讲解数据库及其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实践部分教学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侧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力求通过自学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信息浏览、Windows操作系统、电子邮件、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页编著与发布、演示文稿制作和多媒体创作工具等内容。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在本科阶段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1、信息技术概况(1)集成电路的基本知识(2)通信技术的分类、特点与发展趋势(3)计算机的发展、特点与作用(4)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2、计算机组成原理(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其功能;计算机的分类;微处理器(2)CPU的结构:指令与指令系统:指令的执行过程:CPU的性能指标(3)PC机的主板、芯片组与BIOS cache存储器与主存储器(4)PC机I/O操作的原理,I/O总线与I/O接口(5)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扫描仪、数码相机)的功能、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6)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的功能、分类、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7)常用外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的功能、分类、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3、数字媒体及应用(1)二进制及其特点,整数和实数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2)西文与汉字的编码,数字文本的制作与编辑,常用文本处理软件(3)数字图像的获取、表示及常用图像文件格式,数字图像的编辑、处理与应用及图形的概念和应用(4)数字声音获取的方法与设备,数字声音的压缩编码,语音合成与音乐合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5)数字视频获取的方法与设备,数字视频的压缩编码,数字视频的应用4、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多路复用技术与交换技术:常用传输介质(2)计算机局域网;特点、组成和类型;以太网工作原理;局域网服务与软件;局域网的扩展(3)计算机广域网的组成;数字传输干线与接入技术;分组交换与存储转发原理;常用广域网(4)异构网络互连协议TCP/IP的分层结构、IP地址、IP数据报与路由器原理(5)因特网的组成,主机地址与域名系统,电子邮件与Web的基本原理(6)网络信息安全的常用技术,计算机病毒防范5、计算机软件(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内容(2)操作系统的作用、功能、分类和常用操作系统6、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1)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结构、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与组成,概念模型与E—R图,数据库的数据模型(3)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化定义,关系代数操作,SQL语言,数据库的控制(4)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概念,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数据库数据设计概要,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5)典型信息系统介绍(二)常用软件的使用1、IE浏览器(1)IE浏览器设置,浏览Web页面(2)信息检索,页面、图片保存至本地磁盘(3)文件上传、下载及相关工具软件使用(WinRAR、 Winzip、网络蚂蚁、网际快车)2、Outlook Express(1)创建帐号和管理帐号(2)书写、发送邮件(3)接收、回复、转发邮件(4)管理邮件及通讯簿(5)申请免费电子信箱3、WORD文字处理(1)文字编辑:文字的增删改,复制、移动、查找和替换,英文文本的校对(2)页面设置:页边距、纸型、纸张来源、版式文档网格、页码、页眉、页脚(3)文字段落排版:字体格式、段落格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分栏、背景、应用模板(4)高级排版:绘制图形、图文混排、艺术字、文本框、域、其他对象插入及格式设置(5)表格处理:表格插入、表格编辑、表格计算4、EXCEL电子表格(1)电子表格编辑:数据输入、编辑、查找、替换,单元格删除、清除、复制、移动,填充柄的使用(2)公式、函数应用:公式的使用,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介绍本文档是关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的大纲。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本教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文档将详细说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

教学内容本教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主题:1.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网络2.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本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常见算法(排序算法、查找算法)•树结构与图结构3. 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常见编程语言(C、Java、Python)•开发环境搭建与使用•基本的编程技巧和调试技巧4.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基本概念•SQL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5. 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协议•网络安全•Web开发技术6.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进程管理•存储管理7. 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基础•三维图形学•图形图像算法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2.理解并能够应用常见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问题,具备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3.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能够使用开发工具进行程序开发和调试;4.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能够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操作;5.掌握网络技术与应用,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知识;6.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管理进程和存储资源;7.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图像处理和三维图形绘制。

本教程的课程安排如下:课程内容学时第一课计算机基础知识 2第二课数据结构与算法 4第三课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 4第四课数据库系统 3第五课网络技术与应用 3第六课操作系统 3第七课计算机图形学 4第八课综合实践项目 5结语本文档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的大纲,详细介绍了本教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

希望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1.1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1.1

理论课教案(共4页)审阅签名教学过程导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通信、网上购物、移动支付、远程会议、远程教学、办公自动化、共享单车等已司空见惯,如图所示。

那么,你知道信息技术具体指什么吗?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未来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一、信息1.数据与信息数据(data)指存储在某种媒介上且可以被鉴别的符号集合,其内容反映或描述事物的特性。

数据不仅包括数字、文字、字母和其他特殊字符,还包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

信息(information)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认识和描述。

“信息”和“数据”这两个术语是有区别的。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表达和内涵。

数据经过加工处理成为信息,而信息需要经过数字化转变成数据才能存储和传输。

2.信息的特点(1)社会性信息是直接联系于社会应用的,只有经过人们加工、取舍、组合,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真正具有使用价值。

(2)传递性信息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可传递性,在空间上的传递称为通信,在时间上的传递称为信息存储。

信息需要传递,如果不传递,其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都是人们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共享性和依附性信息必须通过共享才能体现其价值,且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某种载体才能表现出来。

同一信息的载体是可以变换的。

例如,某手机品牌发布新产品,传递这个信息的载体可以是电视新闻,也可以是广播或网络等。

(3)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交通的红绿灯、上课的铃声、收发的文件等。

人们通过信息认识世界,借助信息的交流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作,并推动社会进步(4)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仅在一定时间段内有价值。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第2版)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第2版)

内容简介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第2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包括第1~3章,主要 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第二部分是办公信息处理,包括第4~6章,主要介绍文 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第三部分是计算机应用技 术,包括第7~10章,主要介绍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第2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第二部分是办公信息处 理;第三部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
成书过程
该教材删除了第一版中20世纪信息技术领域十大产品、Internet网络冲浪等内容。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中增加了邮件合并、审阅、文档保护等内容;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中增加了数据透视图表、宏、数据 模拟分析和计算等内容。同时,增加了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等内容, 对部分案例进行了扩充和系统化。
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安世虎编写,第2章和第8章由周恩锋编写,第3章和第9章由孙青编写,第4章由 谢蕙编写,第5章由谭峤编写,第6章和第10章由朱波编写,第7章由隋丽红编写,全书由安世虎统稿。该教材的 写作集体根据教学实践,在内容的甄选、全书组织形式等方面参考了同类书的经验。
2019年10月1日,该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第2 版)
201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ຫໍສະໝຸດ 教学资源《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第2版)》是由安世虎主编,201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系列教材。该 教材适合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应用培训教材或自学教材。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操作,包括硬件和软件。

3、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如网络搜索、电子邮件的使用等。

5、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素养,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和尊重知识产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操作。

(2)办公软件的常用功能和操作技巧。

(3)网络基础知识和常见应用。

2、难点(1)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和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2)办公软件中函数和宏的使用。

(3)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道德规范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信息安全和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案例,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在线教育等,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程的主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2、信息技术概述(约 20 分钟)(1)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2)介绍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3、计算机系统(约 40 分钟)(1)计算机硬件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介绍各硬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计算机软件讲解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的概念和分类。

演示软件的安装和卸载过程。

4、办公软件应用(约 100 分钟)(1)Word讲解 Word 的基本操作,如文档创建、编辑、排版、保存等。

演示格式设置、插图、表格制作等常用功能。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大纲Skill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urse of Stud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编号:0809113004学 分:3.5总学时:56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目的: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 计、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win7操作系统和五个常用的软 件(IE, Outlook Express , Word 2010 , Excel 2010 , PowerPoint 2010)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 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 能和作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Internet )的初步知识;掌握 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基本排序和查找算法;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 设计方法;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数据库的基 本知识,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要求学生具有熟练使用win7操作系统;磁盘文件管理能 力;文档处理能力;电子表格绘制处理能力;幻灯片制作能力;网页制作和Internet 使用能 力。

二、教学内容理论总学时:32学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5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存储与处理。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分类与防治。

重点: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存储与处理。

难点: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 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 能,了解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计算机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

掌握操作 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12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文科)

12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文科)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验)大纲(文科类专业适用)(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时 70 )一、前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共70学时,3.5学分,其中上机3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在WindowsXP操作系统环境下管理计算机资源、正确理解与使用网络资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

2.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以通俗的语言和案例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概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管理,各课程组按教学模块分组,每模块组教师要对各自负责的模块中的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2)以上基本要求可以根据所面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在教学过程(或教材)中按不同的思路进行组织。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要求在配备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上课,同时要求机房配备并配备大屏幕、投影仪与麦克风等设备,以便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4)要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时50 )一、前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共50学时,3.0学分,其中上机3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为后续计算机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中的一些思想、技术和方法,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解决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了解与掌握的程度,为后续的程序设计课程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的能力,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对数据库与网络的应用能力等。

 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2.教学方法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基本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演示,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本课程覆盖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均衡的状况,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裁剪。

 建议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采用“模块化”形式进行教学,即按模块开课、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期末考核方式,考试形式: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及格。

 省考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课程成绩=期末成绩*70%+平常成绩*30%,平常成绩以实验成绩为主,兼顾考勤等情况。

 五、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推荐授课教材 理论教学教材:鄂大伟主编,《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版 实验教学教材:鄂大伟主编,《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指导》,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版 2.主要参考书目 傅祖云主编,《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耿国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刘甘娜.《多媒体应用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王珊、萨师煊著.《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宁正元,王秀丽.《算法与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沈立强编著.《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 (20学时) 第一章 信息与计算科学(4学时) 1.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信息、信息技术、计算的定义,理解数据、消息、信号与信息的区别。

 重点:理解香农对信息的经典描述定义,理解什么是信息熵。

理解图灵机的计算思想。

难点:自信息量与信息熵的度量公式的计算。

 2. 讲授内容 1.1 信息的定义与度量 1.信息概念与定义 2.信息的主要特征  3.信息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4.掌握自信息量与信息熵的度量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条件自信息量不要求) 5.理解数据、消息、信号与信息的区别 1.2信息技术与信息科学 1.信息技术的定义及理解 2.信息技术对人类信息器官的扩展对应关系 3.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四基元及主要支撑技术──微电子技术) 4.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 计算与计算科学  1.理解计算的一般定义(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2.图灵机的组成及其意义 3.理解《计算作为一门学科》报告中对计算科学作的定义 4.了解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领域 1.4 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1.二进制的特点与基本运算 2.信息的编码(ASCII码和中文信息编码)  3.数制及其转换 • 数基的概念 • 二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 • 二进制与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 • 理解基本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 第二章 微机硬件系统(2学时) 1.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悉硬件系统的组成,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定义。

 重点:理解冯・诺依曼机型的存储控制思想、深入了解微机的硬件组成。

 难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2. 讲授内容 2.1 计算机发展史 1.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2. 现代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采用的基本器件) 2.2 计算机硬件系统  1.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2.CPU的概念及组成 3.总线的概念 4.多核心处理器 5.主存储器的类型 6.存储器容量的标识 7.存储系统的数据校验方法(奇偶校验法)  8.外存储器(硬盘、软盘、光盘的特点) 9.常用的输入设备及工作原理 10.常用的输出设备及工作原理 11.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接口及标准(串口、并口及USB接口) 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软件系统的分层结构,熟悉操作系统的任务及功能,了解软件的性质及发展史。

 重点:掌握软件系统的分层结构,熟悉操作系统的任务及功能。

  难点:熟悉操作系统的任务及功能。

2.讲授内容 3.1 软件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及性质 2.了解软件技术的发展及重要事件  3. 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 4.软件系统的分层结构及分类(系统软件、支持软件与应用软件) 3.2.操作系统的任务与功能 1.处理器管理  •中断的概念  •进程的概念(不包括三种状态)  •进程与线程的关系 •多线程程序设计  2.存储管理  •存储管理的功能  •多级存储结构(CPU、高速缓存、主存、虚拟存储及外部存储器)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文件与文件系统  •文件夹与目录结构  5.操作系统的分类 3.3 应用软件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理解多媒体的概念、分类,光盘存储原理,多媒体音频、图像、视频信号的数字处理过程。

  重点:理解多媒体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过程、从频率和周期的角度理解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难点:多媒体音频、图像、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过程。

  2.讲授内容 4.1 多媒体的概念 1.媒体的分类与理解 2.多媒体的概念 3.多媒体计算机的层次结构与组成 4.2 光盘存储系统  1光盘存储器的特点  2.光盘存储器的类型与标准  3.光盘系统记录与读取信息的原理 4.3 多媒体音频信号处理  1.模拟音频信号参数(频率,周期,幅度)  2.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  •音频信号采样,量化,编码的过程  •数字化音频文件的存储容量计算  3.常见数字音频的格式 4.4 多媒体图像信息处理  1.图像处理的概念  2.颜色模型(RGB与CMYK)  3.图像的数字化过程 •图像的采样,量化,编码的过程 •量化字长与量化级数  4.图像信息压缩的概念与分类 •图像存储容量的计算•行程编码的表示•图像文件格式4.5 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 1. 计算机图形处理的概念 2.图形与图像的区别与联系 3.矢量图与位图的特点与区别 4.6 多媒体视频信息处理  1.视频的概念与分类  2.电视信号制式  •NTSC与PAL制式 •YUV彩色模型  •图像信息量及视频存储容量的计算  3.数字电视系统4.常用视频格式 第五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4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概念模型(信息世界)使用的主要术语和实体间的联系(三种类型)。

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概念、术语。

掌握E-R模型的表示方法。

  重点:理解概念模型、逻辑模型中相关术语,理解关系和关系模型。

 难点:由实体模型画出E-R图,然后导出关系模型。

 2.讲授内容 5.1.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用户的概念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5.2 E-R图及表示方法  •实体、属性、联系•实体间的联系(三种类型)5.3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关系、关系名、元组、属性、值域、主键、外键•关系模型支持的三种基本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5.4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 第六章 程序设计基础(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理解算法、程序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表示,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

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特征,了解Alice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重点:理解算法的6个基本性质、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

 难点: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当型循环/直到型循环)。

 2.讲授内容  6.1 算法与程序  1. 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特性 3.算法的表示  •能够看懂与理解程序流程图 4.程序与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的概念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5.高级语言处理  •解释方式与编译方式的基本概念 6.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6.2 Alice程序设计初步 1.Alice系统的特点2.面向对象的主要思想•类、对象、属性与方法3. 变量、常量与表达式4.程序的结构•顺序执行与同步执行•条件控制语句•循环控制语句(Loop、While)5. 函数的概念6.方法的参数及传递7.事件与事件驱动程序设计8. 继承的概念 第七章 通信与网络技术(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功能、基本组成和分类。

理解数据通信的过程和方式。

理解局域网技术的特征、拓扑结构。

理解Internet的层次模型与接入方式。

  重点: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的概念、掌握数据通信中电路交换以及分组交换的特点。

 难点: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比较,网络最大传输速率计算。

OSI/RM各层的特点。

 2,讲授内容  7.1 通信系统与技术 1.通信技术的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2.通信系统模型 3.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4.带宽、数据传输率5.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计算 •码元传输速率 •信息传输速率 •平均信息速率 6. 数字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概念与计算•奈奎斯特定理的适用范围与计算(无噪声信道) •香农定理的适用范围与计算(有噪信道) 7. 通信系统中信道差错控制方法•前向纠错方式、检错重发方式、混合纠错 7.2计算机网络  1.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网络的基本组成(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3.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6.网络传输介质 •常用有线传输介质及特点  •常用无线传输介质及特点 7.网络协议的概念8.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7.3 计算机局域网  1.局域网的特点  2.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3.局域网的工作模式 4.局域网互连技术 了解常用互连设备与工作原理  •中继器、集线器、网桥、 •交换机与交换网络 •路由器、网关 7.4 Internet基础  1.Internet的发展  2.TCP/IP协议的层次模型  3.IP地址与组成  4.域名的结构与表示  5.Internet提供的服务 6.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7.6 Internet的宽带接入方式  1.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铜缆接入•以太网接入 2.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卫星接入 •无线局域网•蓝牙技术 第八章 信息系统安全(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理解信息安全的定义与包含内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与防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