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

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陶渊明在东晋士族社会时代就选择退官归隐的生活方式,真是超尘拔俗的创举。
然而我赞赏陶渊明的不仅仅是如此,还更赞赏他开创作了田园诗,为高洁的文化人打造出了美好的精神家园。
以致与后来的王维,李白、苏轼、马致远等都爱在田园里诗意的栖居。
因此我以为:凡是有点文化的老人都要学习一下陶渊明,乐于在田园里生活,那才是科学的选择。
东晋士大夫阶层表面看起来还是有点平等的,士族出生的人不论官位大小、资财多寡,在个人身份上都被看成是“士”。
所以又称“士大夫”、“士君子”、“衣冠”群。
但是士族以外的庶人虽然读书,却很难有进入“士” 族的机会。
而是被称为“后门”,稍具门第的,有时被称为“寒士”。
陶渊明的家族祖上曾为军功贵族,但陶侃却出身于南方未入士大夫之流的边鄙豪族,虽然被南方士族社会的一些名士接纳,但在朝中士族社会里,仍被视为庶人、“小人”一族。
陶渊明祖陶侃虽因军功获得了世袭贵族的地位,但他本人及其子、孙,都是被视为武夫,不入士大夫之流的。
因此陶渊明虽然小有名气,但家族的成份不算是士族。
陶渊明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寒素士人,而且与庶人阶层很接近。
陶渊明写了一篇《自祭文》,文中写道:“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
翳翳柴门,事我萧晨。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
载耘载耔,乃育乃繁。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从陶渊明的这篇自叙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寒士身份是十分明确。
陶渊明归隐,不管其家族原本的政治地位如何,到陶渊明自己的身上,他完全是以寒庶士人自居了。
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过的是与“庶人”农夫之事的躬耕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陶渊明(AD 365~AD 427)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南朝宋时期,他以诗文才华和理想的人生哲学而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抒发了对尘世世事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下面将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哲学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他对诗歌和人生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陶渊明以其纯真而质朴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些诗句通过描绘清新的自然景色,表达了陶渊明对简单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他认为自然是真实而美好的,人们应当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曾经历了家族衰败和政治乱象的时期,对世事的冷漠和痛苦让他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疑惑和对人性的深思。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并通过这个故事批判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和险恶。
陶渊明的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人性本善的信仰,他认为人们应当保持纯真和善良,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对尘世的厌倦和对桃花源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哲学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回归自然和孤独的田园生活是实现这种追求的途径。
他以自己在山水田园中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感慨人性的善恶和尘世的纷扰。
他的诗作中常常倾诉个人的心情和思考,通过咏史抒怀、吟咏山水、描绘宁静田园等手法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人生哲学强调了内心的满足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应当保持纯真和善良,追求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他的诗歌在反映自然景色之外,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的表达。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体现了他独立、淡泊、儒雅、自由、乐观的个性和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将总结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以展现他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陶渊明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色和人物,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大自然的美景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些句子中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他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四季变化、鸟兽昆虫、花草树木等,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
陶渊明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淡泊自然、随遇而安。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势。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没有欲望和争斗,和谐自在地生活着。
这个故事代表了陶渊明对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和不满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也通过描写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公、贪婪和虚假来暗示他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和批评。
陶渊明的诗中还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和儒雅修身的品质。
他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为荣,并主张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没有迎合时俗的风尚和权贵的意志,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是对归乡理想的强烈呼唤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思。
他不仅关心个人的境遇,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透露出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尽管他生活在乱世,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相信个体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相信人们在艰难时刻可以找到内心的安慰和希望。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众所周知,陶渊明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化世人。
陶渊明,他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首先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泊。
29岁时,他进入官场,但不久便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闲居。
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处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
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不被世俗名利所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
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
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
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
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近而便拥有了富足而高雅的精神生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理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田园诗的始祖”。
他的田园诗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乡的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
他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人们应该追求和欣赏美好事物的观点。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写了他小住农村的生活,以描述自然风光为主线,穿插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美丽的景色,同时暗示了他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失望。
通过这样的描绘,他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人们应该追求和珍惜的价值观。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下,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诗歌中。
在《归园田居》中,他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幻灭与厌倦,更借以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以此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真诚和自由的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是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美好人生的探索和追求。
他反对虚华和权谋,呼吁人们返璞归真,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官吏的腐败和人心的丑恶,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通过这个架构,陶渊明表达了他对人们追求美好人生的希冀,希望人们能够放下功名利禄的追逐,回归本真,去追寻内心真正的追求和欢乐。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诗词的形式,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入的人生思考,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他的田园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影响了后世文人士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陶渊明的诗词传唱千古,启迪了多少后人的心灵。
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理想的追寻。
陶渊明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陶渊明给我们的人生启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田园诗人"。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启示,给了我们很多关于生活的思考和指引。
陶渊明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他的诗作《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田园中远离纷扰和功名利禄的世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困扰,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陶渊明告诉我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这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从陶渊明的诗作中汲取力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
陶渊明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简单快乐生活的追求。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人们过着简单自在的生活,没有纷争和欲望的困扰,快乐自足。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来自于对简单生活的追求,而不是物质的追求。
我们应该学会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条件,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追求内心的真正快乐。
陶渊明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持。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理想和追求的执着。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汉有良田千顷,不缺少少年翰。
"这表达了他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3)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3)走入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并未真正的平静,更没有完全超脱。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贯穿他的一生。
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失落使他尤为痛苦。
在其四言诗《荣木》序云:“荣木,念将老也。
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总角闻道,白首为成”感叹自己岁月虚度,功业无成。
另外,生活的贫困,死亡的痛苦也时时困扰着他。
而思想矛盾的冲突也是其归园及创作的一种内在异化。
(三)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总结陶渊明在对社会和人生作出设计之后,并没有一味消极地在社会中生存,而是对社会更加积极地去关注,热爱人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不断总结、不断追求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
在《饮酒并序》(其六)中“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极力希望当时污浊的社会能返朴还真,具体的办法即像孔子那样研习诗书礼乐;然而当时却无人问津,自己感到十分痛心。
他怀着以六经来弥补败坏的社会风尚的抱负,但得不到实现,所以只有以饮酒遣悲而已。
同样,在《乞食》中,“愧我非韩才”,陶渊明感慨自己不能像韩信那样辅刘邦平定天下,得遂其志,而是穷困潦倒志不得申,但他并不灰心,即使死后也要报答朋友“一饭之恩”,甚至想到“结草”相报。
也正因为怀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在与普通人的共同生活中忘却战争动乱、权力争斗,找到了人生快乐[7]。
陶渊明一度希翼通过自己的人生政治理想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在《拟古》(其四)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便是陶渊明政治理想的表现,即收复中原。
然而,他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得不到共鸣的,即使想听到别人在这方面的思想言论都不可能,但是涵盖了其对东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谋恢复的强烈愤慨。
与此同时,在《杂诗》(其四)“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陶渊明感慨自己努力耕作,然而连最低的生活保障也无法维持。
表达自己的愤和不平:对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都各得所宜,而自己耕作不辍,反而受冻挨饿,从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质疑。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
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
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文辞的同时,读者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
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一、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的感人之处在于他鄙夷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是屡有申述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这是陶渊明终生恪守的人生态度。
义熙元年的归隐,是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也是陶渊明人生的重要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
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无生计之虞。
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
濒临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的归田,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份。
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陶渊明走了一条“躬耕自资”之路。
其后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
“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毕竟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力。
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
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进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令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令处境困厄,也不攀附权贵c在富贵和贫穷之间,陶渊明决然选择了后者而毫不反悔。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不赖固穷节,有世当谁传”,“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于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白诩气节安贫乐遭的情怀。
二、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浅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有人说,人生如酒,会愈酒弥香;人生如茶,会淳朴真诚;人生如水,会淡泊明净。
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如酒,如茶,如水。
青年时,他如酒般浓烈;做官时他如茶般沉浮;隐居后,他如水般淡泊。
他的一生展示了丰富的个性侧面和人性魅力。
出身于士大夫家族,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正直有为,胸襟坦荡,建功立业的人,他们的言行都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过程。
幼年的陶渊明是不幸的,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所谓“昭穆既远,已为路人”,和他比较显赫的同族人,已几乎没有往。
八岁的时候父亲离世,母亲带他孤儿寡母,生活颇为艰难,可谓“弱年就逢家乏”,他一方面需要耕作,一方面还要攻读外祖父给他遗留下的经书,这就是幼年时代的渊明。
从童年到青年,他一心求学,每逢闲暇时候,他便读书。
但他并不是一个弱书生,他毕竟是陶侃的后代,每天闻鸡起舞,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剑术尤佳。
“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
”就是对青年时的陶渊明最好的诠释,此时的他身体强壮,性情也很刚烈,也曾腰佩宝剑出门远游。
或者一定的人生态度是受一定时代影响的,在东晋的分
崩之时和社会的转型之际,政治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兵祸连年不绝。
陶渊明自幼经历了一系列战乱兵变,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破坏,因此痛恨战乱,关注民生,忧国忧民,进而心生辅佐明君之愿,胸怀匡扶天下之志。
同时,战争造成的颠沛流离生活使陶渊明对现实感受有切肤之痛,战争破坏和军阀人物的行径迫使陶渊明对去留志向作出选择,对现实悲惨状况的认识,使陶渊明明晰了思想意识中的善恶观,坚定了其人生价值抉择,所以为官期间,几经出仕入仕,他都希望构建一种无压迫,无剥削,人民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也就是这样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让他在笔下一次次勾勒出桃花般的生活。
然而“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立志宏图并没有给陶渊明带快乐,所以几度出仕,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放弃趋炎附势,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污浊的官场让他不堪一击,所以他大胆决定“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开始了他弃官归隐,隐居田园的人生道路。
当然,这也得益于魏晋时代得天真烂漫,潇洒发露,有人说,魏晋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深邃。
而陶渊明在他归隐自然之后,连同心也在田园隐居了。
于是他“闲静少言,不慕蓉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时。
”
他热爱自然,不喜拘束,“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何其郁郁,他融入自然,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对自然的简单欣赏油然而生,人生境界达到物我两忘的质界。
就这样,他给自己的生存方式定位,追求人生的淳朴真诚,淡泊致远,优美的田园生活。
钟嵘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之宗”,在现实和精神冲突之后,他毅然选择归隐田园。
他的归隐是一种随遇而安,不像以后的很多诗人虽隐居世外,但内心还是希望有一天贤君可以发现他。
他轻物质,重精神,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依旧过得悠哉游哉。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感叹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而陶潜明白自己的内心,于是在“聊乘化逸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后,开始体会躬耕生活的乐趣,也因此在后人的心里久久漂泊。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一个不朽的士,一个多解的人物,他耽于酒,沉于书,回归田园,追求隐逸,过着充满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