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五典型答案
东南大学人文讲座

5、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赵林教授精彩演讲基督教全球发展态势
庆祝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系列人文名家高层演讲活动(十四)(十五)
演讲人:赵 林(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主 题:第一讲 21世纪基督教的全球发展态势及其在我国发展状况
第二讲 基督教人性论与儒家人性论之比较
推荐理由
主讲者赵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研究专家,他在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文化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除专业课外,赵林教授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公选课,深受学生欢迎,被誉为武汉大学的四大“名嘴”之一。在武汉大学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近十年来,赵林教授应邀到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做过专题讲座,并先后五次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做学术讲座。作为东南大学邀请的第一位精品人文课程的外聘学者,赵林教授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每次闻讯前来的听众都挤满了人文讲座报告厅。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鉴赏”内容简介
中国剪纸艺术是基于“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哲学原理而生成的平面造型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美感。本演讲中王连海教授将结合大量的图片讲解三个问题:第一,剪纸的历史沿革;第二,剪纸的主要品种,包括窗花、绣花样子、特种剪纸三大类;第三,剪纸工艺与剪纸市场。整场演讲图文并茂,让东大学子大开眼界,并能感受到中国剪纸艺术后面的文化理念与艺术魅力。
王连海先生简介
王连海,1952年出生,北京市人。当过兵,当过工人。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中国艺术设计学,中国民间美术、中国古代民间手工艺。已出版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玩具简史》、《民间玩具图形》、《泥人》、《外国民间玩具集》、《中国古代婴戏造型图典》、《剪纸绣花样》、《闲情偶寄图说》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苏轼在《雪堂记》中坦承,自己无法像老庄和佛教徒那样免除智慧、身心和声名之累,不能遨游在一切羁绊和边界之外。他接受羁绊,信奉辩证而中庸的生存策略,在人生的有限性中寻找希望,开辟一条通向诗意人生的中间路线,提炼出一种审美原则,即承认不完美,坦然表现这种不完美。
这种观念形成于雪堂落成之时,此后又随着居处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十四年后,苏轼在另一个被贬谪的地方惠州买地筑宅。此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轼来到惠州,居住于合江楼。这里是接待朝廷官员的地方,被贬的官员不宜久住,故而于十八日迁居嘉祐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因表兄程之才的关照,回到合江楼。表兄离任后,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再次迁居嘉祐寺。忽东忽西的迁徙,并没有给苏轼带来多少负面影响,他淡然表示“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心态开朗,白鹤峰新居也就不再像雪堂那样封闭。这座宅院有房二十间,正厅是“德有邻堂”,书斋名“思无邪”。从命名上看,丝毫不见谪居者的愁苦情绪,也没有暂时寄居的潦草和敷衍。“书斋里开有宽大的窗户,推窗一望,几百里的江山烟云尽收眼底,好像是镶嵌在墙壁上的巨幅山水画。”(莫砺锋《漫话东坡》)属于私密空间的卧室也不封闭,“挂落月于床头”,积极融入自然山水。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更是融洽,与他们共用水井,甚至爱护他们的鹅鸭。总之,这座新居既亲近人间烟火,又亲近自然,充满了不同于雪堂的诗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
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20智慧树知到《诗意人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诗意人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e8f057a1c7aa00b42acb35.png)
2020智慧树知到《诗意人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诗意人生》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不光是诗,所有种类的文学,都是指向人的心灵的,都可以称得上是人心的苏醒。
A:对B:错正确答案:对2、大多数人来说,选择文学无关职业生计、无关三观价值,只是源自心灵、源自生命的一种需要。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有人认为,因为李白的《将进酒》没有多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所以并不算成功。
你觉得这种说法对不对?A:对B:错正确答案:错4、宋代文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说:“(陶)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这种说法对不对?A:对B:错正确答案:对5、好的文学作品的三要素“真”、“爱”、“美”中最重要的是“真”。
A:对B:错正确答案:对6、以下哪篇不是李白的作品( )A:《将进酒》B:《蜀道难》C:《梦游天姥吟留别》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确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白居易《长恨歌》叙写的是以下( )的故事?A:李隆基与杨玉环B:牛郎与织女C:李煜与小周后D:焦仲卿与刘兰芝正确答案:李隆基与杨玉环8、以下信息与陶渊明无关的是( )A:采菊东篱下B:不为五斗米折腰C:五柳先生D:穷途而哭正确答案:穷途而哭9、以下信息与杜甫无关的是( )A:诗圣B:诗史C:古文运动D:少陵野老正确答案:古文运动10、以下不属于陶渊明作品的是( )A:《形影神》B:《乞食》C:《咏荆轲》D:《观沧海》正确答案:《观沧海》第1章单元测试1、不光是诗,所有种类的文学,都是指向人的心灵的,都可以称得上是人心的苏醒。
答案:She is cheerful and adaptable, as well asgentle.2、大多数人来说,选择文学无关职业生计、无关三观价值,只是源自心灵、源自生命的一种需要。
答案:10000英尺3、有人认为,因为李白的《将进酒》没有多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所以并不算成功。
你觉得这种说法对不对?答案: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4、宋代文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说:“(陶)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这种说法对不对?答案:错5、好的文学作品的三要素“真”、“爱”、“美”中最重要的是“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记承天寺夜游》一.了解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八上《教师教学用书》P220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
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某某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二.分析学情本文里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内容。
在比较了多种版本的教案后我认为:若将本文的解读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问题的解说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因此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中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①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②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③感悟: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B.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四.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第一课时)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第二课时)①朗读法:学生跟随X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②启发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③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④其他: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画面感知、音乐背景渲染气氛。
2课时教师:备课详案,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查找资料第1-3组:搜集苏轼的经典诗词文;第4-6组:查找与苏轼有关的著名故事;第7-9组:摘录他人对苏轼的评价。
第3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教师版) 高一语文同步必背知识清单(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三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专题01:朝花夕拾基础知识精编《短歌行》1.重点字词:[对酒当歌]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
当,也是“对”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即“慷慨”。
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当以,没有实义。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子,对对方的尊称。
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课程教学总结

课程教学总结课程教学总结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前,教师不论将教学环节设计得多么完美,在教学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就是说悬疑和不确定性成为现代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阵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教授了三年级学段的《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源于生活的“意外”,使我获得了一些启示。
在新课开始阶段,一位正在不停地使劲地咬塑料垫板的女同学进入了我的视线,看到此情形我走到女孩面前严肃地说:“都上课五分钟了,你还这样,真不知道难看,把垫板拿过来”。
然后,我把垫板狠狠地扔到了讲桌上。
这时的她用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眼神使劲地看了我一下。
这时侯有的同学把埋怨的目光投向她。
我没再理她,整顿好纪律后继续上课。
学习从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宽容、欣赏他人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于是我首先呈现了两个事例:1、小华因为正在看电视,没有答应与两个同学一起顽皮筋,而引发冲突的事;2、小刚想帮助母亲下岗、父亲病休在家的李勇而遭到拒绝的事。
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双方交换角色、相互体验得出应该怎样多角度地、特别是从对方的角度体察他人的心情、感受,尊重他人的选择与人格。
最后得出看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效果不同,我们必须多考虑他人的想法与感受,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才会处处充满阳光的结论。
正当同学们兴致高昂地做着分析时,忽然,我想到新课开始时发生的事例,何不借此让大家做一个评析,达到即教育她改掉这些既不讲卫生、又对课堂造成不良影响的毛病,又能了解她的真实想法,达到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的目的呢?于是我看看刚才的那个女孩,说:“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分析得出从别人情感和想法的角度去看人、看事,就会有意外的发现,那么你们对咱们班刚上课时发生的那件事情怎么看?”(指的是学生咬垫板,我发脾气的事)有的同学说:老师是为她好,让她改正不好的习惯,努力学习。
2024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亲爱的同学,展卷安!让我们放平心态,开启语文之旅……一、古典之美(27分)(一)1.学校诗社举办“寻古人雅趣”活动。
下面是小宇同学制作的诗文名句练习卡,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10分)极目皆趣(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篱下采菊,物我两忘,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其五>)(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光阴流转,时序交替,富有理趣。
(王湾《次北固山下》)(3)“__________,阅金经”,远离世俗,雅音相伴,墨香静心。
(刘禹锡《陋室铭》)(4)“__________,__________”,泰山南北,一明一暗,相映成趣。
(杜甫《望岳》)趣由心生(5)“日月之行,__________”,沧海壮阔,吞吐日月,豪情满怀。
(曹操《观沧海》)(6)“__________,静影沉璧”,皎皎月色,一泻千里,月影如玉。
(范仲淹《岳阳楼记》)(7)“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月夜闲游,寻访村民,兴味盎然。
(陆游《游山西村》)(8)“__________,__________”,水天相连,如梦似幻,美妙绝伦。
(李清照《渔家傲》)寻美的眼睛里,万物皆趣;诗意的想象中,趣味无穷。
2.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选用其中合适的四字词语,填入诗句点评的空缺处。
(2分)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点评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______的“竞雄”精神。
(二)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第3~7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要了解杜甫的儒学思想,先了解一下儒学的发展高潮,其发展高潮在(C).
A.唐朝.汉朝 B.唐朝 宋朝 C.汉朝 宋朝 D.宋朝
1、唐初的《五经正义》对儒学已经有了权威性的解释,后来儒学在义理上的探讨就停止了。 正确
D.《题西林壁》
1、苏轼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思考人生的起点,构建了独特的人生观。 正确
1、苏轼被称为“苏海”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C
A. 李涂
B.王文诰 C.吴梅村 D.张浦
1、苏轼在诗词的风格论方面推崇阴柔之美的一种清的境界,也推崇阳刚之美的一种雄的境 界。
正确
诗意人生五典型作业答案(完整版)
1、陶渊明对贫贱终生的贫士十分敬意,陶渊明写过一组诗叫做《咏贫士七首》 分别咏历
史上安贫守贱的高士.选项中哪个人不是? D
A.荣启期 B.原宪 C.黔娄 D.王谢 判断题 1、晋朝在门阀制度下的社会价值观, 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财富。
正确
1、历史上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说法中,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A)?
1、三吏三别是杜甫在经历什么事件以后写的诗?C
A.开元盛世 B.天宝年间的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C. 安史之乱 D.西南飘泊
1、清朝的诗论家叶夑和现代学者闻一多,他们认为天宝末年不仅不是盛唐和中唐的分界线, 更不是诗歌史上的分界线。
错误
1、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大类,其中他本人最重视的一类是(A)。
A.. 讽喻诗
B.感伤诗 C.闲适诗 D.杂律诗
1、白居易的讽喻诗揭露了中唐时期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和不 幸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不恤民情的真实嘴脸。 正确
1、苏轼在黄州写的有一首诗是书法史上著名作品,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首诗是(A)。
A.《寒食雨二首》 B.《浣溪纱》 C.《赤壁赋》
A.李白自己恳求朝廷回到家乡 B.高力士进谗言 C.张垍进谗言 D.忤逆杨贵妃 判断题 1、李白和卢藏用都不择手段的进入仕途,他们进入仕途的目的是一样的。
错误
1、李白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自我形象是什么样的,选项中错误的是(C)。
A.一心报国的志士 B..唾弃富贵的隐士 C.是一位出口成章的诗人不是侠客 D.风流倜傥的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