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血液常规化验单 (1)

合集下载

解读常规体检血液化验单

解读常规体检血液化验单

解读常规体检血液化验单健康体检后我们都会拿到一份体检报告,有些体检项目结果一目了然,像B超、胸片、外科等,医生最终都会给一个你能看懂的结论。

而常规的血液化验单看起来就费劲了,那些字母和数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一般人还真不容易弄明白。

常规体检血化验项目大多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心肌酶、血尿酸等,为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化验结果不同数值代表的含义,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梁金锐在此为您详细解读。

●血糖血液中的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检测指标有两个,即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饭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应该不超过10mmol/L(180mg/dl)。

正常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l),5.6~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为7.8mmol/L以下(<140mg/dl),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

因此,糖调节异常(igr)包括三种状态,即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低减(igt)、ifg +IGT。

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即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仅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可以发现9.9%的糖代谢异常患者;而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主要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则可发现64.2%糖代谢异常患者。

这就是说,即使空腹血糖不高,只检测空腹血糖将导致84.5%的糖代谢异常患者被漏诊。

疾病提示:血糖升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各型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等。

3.应激情况,如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等。

4.过度肥胖,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过重。

5.服用某些会引起高血糖的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6.肝脏、胰腺疾病,如严重肝病,胰腺炎等。

7.饮酒可导致低血糖,也可导致高血糖。

8.摄食过多,特别是甜食或含糖饮料。

9.原先使用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够等。

如何看血液检验报告单

如何看血液检验报告单

如何看血液检验报告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血液检验报告单上的基本指标。

在血液检验报告单上,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我们的血液成分和功能状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了解,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指标的正常范围。

不同的年龄段和性别,在血液指标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查看血液检验报告单时,需要对照正常范围来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血液检验报告单上会标注出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自身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接着,我们要关注异常指标的可能原因。

当我们发现某项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时,不要过分恐慌,而是要寻找可能的原因。

比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因为感染或炎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可能是贫血等。

了解这些可能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也为后续的治疗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我们需要找到专业人士进行解读。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血液检验报告单初步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但最终的解读还是需要找到专业的医生进行。

医生可以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对血液检验报告单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科学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通过对血液检验报告单的认真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查看血液检验报告单时,不要盲目恐慌,要理性对待,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血液检验报告单是我们守护健康的重要工具,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并正确使用。

教你会看血常规化验单

教你会看血常规化验单
正常值
血红蛋白(HGBiblioteka )120-150g/L白细胞计数(WBC)
4×109/L-10×109/L
中性白细胞(NEUT%)
0.5-0.7
淋巴细胞(LYM%)
0.2-0.4
嗜酸细胞(MXD%)
0-0.02
血小板(PLT )
100×109/L-300×109/L HCT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2-92fL
血常规
一般看病最常做的就是3大常规,这也是住院病历里面必须的,特别是小孩子发烧感冒时,建议大家去医院要自己要求验,看看是不是病毒感染,这样可以避免医生滥用抗生素。
血常规化验现在一般取指尖血(过去取耳垂末梢血),内容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血小板计数,均用英文字首缩写表示。
化验单解析:
血常规
如果病人是少年儿童或年青人,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
WBC总数低于4×109/L
是由接受放射线,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引起
NEUT比例增高
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存在
LYM增高
多见于慢性疾病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
MXD增高
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如寄生虫(蛔虫多见),过敏性炎症,过敏反应等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40-360g/L
临床意义:
检测数值
引发原因
HGB值低于120g/L
有贫血存在,应该进一步检查是什么性质的贫血
HGB值高于160g/L
可能是因为患有血红蛋白增高症或者血液被浓缩的缘故
WBC总数超过10×109/L
有炎症、感染的存在,病人多有发热症状
WBC总数在(30-50)×109/L以上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这三大系统。

1. 白细胞计数:正常人在4000-10000/UL,低于4000/UL常见于病毒感染,高于10000/UL通常考虑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50000/UL时,通常考虑有血液系统疾病。

2.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这三个指标通常联合起来,主要看患者是否有贫血,当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时,通常考虑有贫血,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一般需要输血治疗。

3. 血小板计数正常人在100000-300000/UL,低100000/UL被认为血小板减少,低于20000/UL时,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以及多器官的出血,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治疗,临床上超过450000/UL时,通常认为血小板增多,需要进一步明确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进行血小板功能测定以及骨髓穿刺等检查。

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检验是一项基础检验项目,获取结果速度较快,但是得到化验单上可以看到其中密密麻麻的监测项目,同时还有大量的数字,箭头高高低低,一头雾水。

因此,了解血常规化验单的内容十分重要,本文对血常规化验单进行详细介绍,教大家如何在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对大众而言,其实只需要掌握血常规的核心指标便可,具体包括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和C反应蛋白(CRP)。

1.白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

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会对身体发出信号,进而变形,之后穿过毛细血管壁,在病菌入侵部位聚集,将其包围、吞噬。

因此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会升高,高于正常值极易引发炎症,导致发热等症状。

白细胞是一类细胞的总称,具体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各司其职,对付不同的细菌病毒。

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中提及最小,具有免疫识别功能,淋巴细胞升高多提示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提及最大,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升高多提示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升高提示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细胞的免疫调节,升高提示过敏性疾病、风湿免疫病等。

判断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主要依据白细胞总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

当病菌侵入人体,白细胞在病菌入侵部位大量聚集,进而导致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加,高于正常值导致严重反应。

通常情况下,当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均明显升高,提示极有可能为细菌感染;如果白细胞正常或减,中性粒细胞比率增加,提示极有可能为病毒感染。

提示: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也会导致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所以医生需要结合病情、体检情况等准确判断,避免发生抗生素滥用等问题。

总而言之,白细胞↑多见于细菌感染,也有可能为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白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严重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常规化验单实例解说

血常规化验单实例解说

血常规化验单实例解说
血常规化验单是医生根据患者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常见检查方法。

以下是对一份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说: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它们帮助身体抵抗感染和疾病。

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是4,500-11,000个/微升。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暗示着感染、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2-5.4百万/微升(男性)和
3.6-5.0百万/微升(女性)。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红细胞计数可能暗示着贫血、失血、骨髓疾病等问题。

3.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

正常血红蛋白范围是13.5-17.5克/分升(男性)和12.0-15.5克/分升(女性)。

低于正常范围的血红蛋白可能暗示贫血。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起着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000-450,000个/微升。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血小板计数可能暗示着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

5.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类型,它们负责消灭细菌和其他病原体。

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范围是2,500-7,500个/微升。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中性粒细
胞计数可能暗示感染或骨髓问题。

通过对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进行解读和分析,医生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血液疾病等问题,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治疗建议。

因此,血常规化验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临床诊断工具。

体检化验单数字解析

体检化验单数字解析

6、关注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正常值:4.4~6.7mmol/L(80~ 空腹血糖正常值:4.4~6.7mmol/L(80~120mg/dl) 餐后2小时的血糖正常值: 餐后2小时的血糖正常值:11.2mmol/L(200mg/dl) 测血糖的方法:病人在检查的前一天晚上7 测血糖的方法:病人在检查的前一天晚上7点以后就不能再 吃东西了,第二天早晨首先抽取静脉做空腹血糖检测, 吃东西了,第二天早晨首先抽取静脉做空腹血糖检测,然后 让病人喝下含有75克葡萄糖的300毫升水, 小时后, 75克葡萄糖的300毫升水 让病人喝下含有75克葡萄糖的300毫升水,2小时后,再取血 测血糖。 测血糖。 血糖监测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血糖监测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这里包括空腹血糖及 餐后2小时血糖的测定。有时候, 餐后2小时血糖的测定。有时候,餐后血糖检查更有诊断意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8mmol/L( 140mg/dl),或喝完糖水 7.8mmol/L(或 义。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8mmol/L(或140mg/dl),或喝完糖水 以后2小时的血糖超过11.2mmol/L(200mg/dl), 11.2mmol/L(200mg/dl),则可诊断为糖 以后2小时的血糖超过11.2mmol/L(200mg/dl),则可诊断为糖 尿病。 尿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值﹥ 正常值﹥40mg/dl(1.04mmol/L) 减低﹤ 减低﹤ 0.91mg/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值﹤120mg/dl(3.12mmol/L) 正常值﹤120mg/dl(3.12mmol/L) 边缘升高为121 139mg/dl(3.15~ 121~ 边缘升高为121~139mg/dl(3.15~3.61mmol/L) 升高﹥ 升高﹥140mg/dl(3.64mmol/L) 简单的说,如果化验结果如下,都称为血脂正常: 简单的说,如果化验结果如下,都称为血脂正常: ——当“总胆固醇”大于240mg/dl(大于6.2mmol/L) 240mg/dl(大于 当 总胆固醇”大于240mg/dl(大于6.2mmol/L) ——“甘油三酯”超过200mg/dl(大于2.3mmol/L) 甘油三酯” 200mg/dl(大于 甘油三酯 超过200mg/dl(大于2.3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160mg/dl(大于4.1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60mg/dl(大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过160mg/dl(大于4.1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40mg/dl(低于1.03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0mg/dl(低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于40mg/dl(低于1.03mmol/L)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参考)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参考)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注意:只能作为参考用,简单的弄了一下1.看血常规检查单的各项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异常的常会标出2.结果分析:1)白细胞升高,主要为细菌感染2)白细胞下降,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异常。

3)血脂升高,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4)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 提示极有可能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7.0mmol/L且>=6.1mmol/L或口服75g葡萄糖液后,血糖>=7.8mmol/L且<=11.1mmol/L5)血液各种酶和蛋白:异常常需综分析且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来分析,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且某些及其严重。

常见正常值: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血小板(PLT)(100-300)%红细胞(RBC)男性:(4-5)*1012/L;女性:(3.5-4.5)*1012/L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
NO 项目参考单位
1 白细胞WBC 4-10 109/L
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 50-7 %
3 淋巴细胞百分比LY% 20-40 %
4 单核细胞百分比MO% 3-8 %
5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 0.5-5 %
6 嗜碱性细胞百分比BA% 0-1 %
7 中性粒细胞计数NE# 2-7 109/L
8 淋巴细胞计数LY# 0.8-4 109/L
9 单核细胞计数MO# 0.12-0.8 109/L
10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 0.05-0.5 109/L
11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 0-0.1 109/L
12红细胞计数RBC 3.68-5.13 1012 /L
13 血红蛋白Hb 113-151 g/L
14 红细胞压积HCT 0.335-0.45 L/L
1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0-100 fL
16 平均血红蛋白MCH 27-34 pg
17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
1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1-15.5 %
19 血小板计数PLT 101-320 109/L
20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7.4-12.5 fL
21血小板压积PCT 0.114-0.282 %
22 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 15.5-18.1 ratio
(1)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N )
中性粒细胞增高:(1)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球菌感染、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2)生理性增多:下午较早晨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沐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

但是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严重缺铁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淋巴细胞(L )
淋巴细胞增高:(1)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结核病、疟疾、百日咳、梅毒螺旋体感染,肿瘤性疾(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生理性增多: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百分比约占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大致相等。

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粒细胞比例逐渐增加,达到成人水平。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也可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M)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结核病活动期等)、某些血液疾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 (E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临床意义甚小。

嗜碱性粒细胞(B )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血小板计数(PLT)
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4)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5)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备注:以上信息主要摘自百度网络,仅供参考,具体需根据临床症状请教专业临床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