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杂剧
元代杂剧常识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
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
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
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
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
完毕
•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 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 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 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 就是干净,因而名“净”。 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 称“末”。该行当多为中 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 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 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的 。杂则是饰演杂乱角 色。
•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 郑光祖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一定的影响。
杂剧剧本组成
•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 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 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 使之形象鲜明。 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 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 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 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 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 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 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 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 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 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
973-元代其他杂剧

予作者对在非常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对自我人格的守卫与 陶洗的肯定。 + 人物在异常残酷状态下的斗智斗勇,试图告诉世人在异 常艰苦的情况下最能摧人奋进,鼓励人斗志的可能是人 的内在的精神气质,而对当时的中华仕人来说,则是以 儒学为内涵的精神气质。 + 在升华的层面上,正是悲壮冲突及其展示的人格魅力, 使得本剧所渲染的正义更进一步升华为文明和传统、文 明与野蛮的冲突,而这在异族入侵的非常时间里其意义 毫无疑问是深远的,即让我们明白不是空想而是实实在 在的文明传统才是我们反抗所依托之本。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纪君祥
《汉宫秋》 (对反抗主题的反思) 《倩女离魂》(以浪漫手法捕捉情理冲突) 《墙头马上》(婚姻自由的颂歌) 《赵氏孤儿》(列于世界大悲剧之林亦无愧色)
+ 关于马致远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万花丛里马神仙,
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 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恨无力展开悲怆的描写,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 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甚至可以得出“腐 败、落后就遭屈辱”的永恒主题。 + 与关汉卿、王实甫等人一样演绎了反抗的主题, 但更多的是对反抗的反思。 •作品文辞感伤典丽,抒情感人,曲文优美。 “文采派”的代表作之一。
+ 关于郑光祖的评论资料: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郑德辉《倩 女离魂》……清丽流便,语入本色。然殊不 秾郁,亦不谐于俗耳也。
+ 冲突集中明确,即把传统的忠奸冲突改成搜救冲突,
使本剧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对元朝的反抗主题,增强 了反抗力度,也正是由于反抗力度的增强,使本剧最 终展示了正义与邪恶激烈碰撞,表现出悲壮的美。
“剧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 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林亦无愧色也。”
元代杂剧剧目及其分类 共16页

7.“逐臣孤子”,“以贬滴不遇的朝臣为主题的作品”
• 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 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
8.“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其一,绿林杂剧
• 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 • 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 • 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 • 李致远《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 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9.“风花雪月”
• 其一,士人与良家女子的恋爱故事。元乔吉的杂剧《金钱 记》第三折【耍孩儿】有云:“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笞 杖徒流。”“风花雪月”,指的就是士人韩飞卿与王府尹 的女儿柳眉恋爱之事。这类杂剧有:
• 乔孟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白仁甫《裴少俊墙头马上》、《董 秀英花月东墙记》,乔梦符《杜牧之诗酒扬州梦》,郑德辉《迷青琐 倩女离魂》、《诌梅香骗翰林风月》,曾瑞卿《王月英元夜留鞋记》, 石子章《秦脩然竹坞听琴》,贾仲名《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关汉卿 《闺怨佳人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无名氏《赵匡义智娶符金定》。
元代杂剧剧目及其分类
2009.11.26
1.“神仙道化”,是度人成仙,或劝人皈佛
其一,道教题材的“度人成仙”,这一类剧本存世较多:
• 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 郸道省悟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 叶舟》,贾仲名《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吕洞宾桃柳升仙梦》.谷 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王子一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史九敬先《老庄周一枕蝴蝶梦》,无名氏 《瘸李岳诗酒裁江亭》、《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10.'再会合的事为主眼。”‘如:
• 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杨显之《临 江驿潇湘秋夜雨》,杨文奎《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无名氏《玉清庵 错送鸳鸯被》、《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风雨像生货郎旦》。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2.元杂剧四大爰情剧3.元曲四大家4.《东篱乐府》5.北曲6.南曲7.宫调8.楔子9.宾白、科、介10.元诗四大家11.铁崖体12.南戏13.昆山腔14.四大南戏(荆刘拜杀)15.元曲16.散曲17.酸甜乐府18.永乐大典戏文种19.《录鬼簿》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曲〃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爰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爰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3.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爰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爰情剧较为优秀,如《王粲登楼》、《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元杂剧四大悲剧 剧情 介绍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剧情一、《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
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
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
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
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
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
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
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
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
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1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
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
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
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之一,主要出现于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汉族戏曲中最早带有民族特色的剧种之一。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包括:
1.关汉卿:《汉宫秋》、《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等。
2.白朴:《南柯记》。
3.郑光祖:《珠帘寨》、《玉堂春》。
4.马致远:《汉宫秋》、《汉宫春》、《汉钟离》等。
5.郑之培:《琵琶记》。
6.郑光庐:《相和歌》。
7.徐再思:《忠臣神武》。
这些作家的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爱情故事等,表现了元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民的生活。
其中,《窦娥冤》、《牡丹亭》、《南柯记》等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元代杂剧剧目及其分类

6.“叱奸骂谗”,强调批判精神 叱奸骂谗” 叱奸骂谗
• 其一,发生在社会上的故事,批判大奸大恶、大节有亏者,如:关汉 其一,发生在社会上的故事,批判大奸大恶、大节有亏者, 关汉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望江亭中秋切鲙旦》 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望江亭中秋切鲙旦》、《邓夫人苦痛哭 存孝》 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 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 存孝》,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十探子大闹延安府》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十探子大闹延安府》。 • 其二,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批判奸恶小人、道德败坏者,如:孙仲 其二,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批判奸恶小人、道德败坏者, 孙仲 河南府张鼎勘头巾》 杨显之《郑孔目风雪酷寒亭》 章《河南府张鼎勘头巾》,杨显之《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李行道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 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 无名氏《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无名氏《海 门张仲村乐堂》 门张仲村乐堂》。
• 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宜秋山赵礼让肥》,郑廷玉《楚昭 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宜秋山赵礼让肥》 郑廷玉《 公疏者下船》 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关汉卿《 公疏者下船》,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关汉卿《包待制三勘 蝴蝶梦》 感天动地窦娥冤》 山神庙裴度还带》 蝴蝶梦》、《感天动地窦娥冤》、《山神庙裴度还带》、《状元堂陈 母教子》 王仲文《救孝子贤母不认尸》 宫大用《 母教子》,王仲文《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宫大用《死生交范张鸡 黍),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无 ,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 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 名氏《杨氏女杀狗劝夫》 孟德耀举案齐眉》 名氏《杨氏女杀狗劝夫》、《孟德耀举案齐眉》、《鲠直张千替杀 小张屠焚儿救母》 关云长千里独行》 妻》、《小张屠焚儿救母》、《关云长千里独行》、《施仁义刘弘嫁 张公艺九世同居》 婢》、《张公艺九世同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行:正末、外末、副末、小末、冲末、外末。 净:净、外净、副净。 杂:孛老、细酸、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 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三、元杂剧的分期
1、鼎盛期 元代初期——元成宗大德年 以大都为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
跻身仕途被断绝,民分十等,儒居末流,知识分子沉入 社会底层,位居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修养颇高的文化人疏 远经史,冷淡诗文,于无可奈何之中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 寻求生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专业创作者。 剧作家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 称为“书会先生”。落魄文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 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共同创造着 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 康进之等作家群,创造了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元杂剧的分期
2、衰微期 大德——元亡,活动中心南 移临安,由鼎盛而衰微。郑光祖《倩女离魂》 被称“元曲四大家”之一。
作家与作品8种;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 簿续编》续录杂剧家71人,作品156种。计有姓名 可考之杂剧作家200余人,作品500余种。但流传 至今天者,仅存162种,佚失大半,令人叹惜。
第二章 元代的杂剧
第一节、元杂剧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一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一本四折 一人主唱 题目正名 科介 角色
三、元杂剧的分期与流派
元杂剧是经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和书会才人 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一种成 熟的高级戏剧形态,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 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最初以大 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 国性的剧种。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演唱体制:北曲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全 剧由四大套曲组成。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 有说白。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单刀 会》、《赵氏孤儿》 《西厢记》等。
3、 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净行 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 男女均可。
一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艺术发展 社会现实 两方面提供了契机。 1、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 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 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 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 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 统治政策,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 用。
里庄元墓壁画
元 杂 剧 陶 俑
元 杂 剧 厅 堂 演 出 图
《单刀会》 正末1饰乔玄,2司马徽, 3 、4关公 《赵氏孤儿》正末1饰韩厥,2-3公孙杵臼、4-5孤儿
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 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 宫调,而且一韵到底。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 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 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 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 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 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 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 往往用白话来写。
四、元杂剧的流派
现实主义为主流,不乏浪漫之以作品;悲 剧、喜剧、正剧、讽刺剧。
题材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爱情婚姻戏、现实公案 戏、历史戏,无不得其情穷其态。
风格流派 王国维首场本色派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 职业分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 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2-2、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娱 乐的要求,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的出现, 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演出场所)和群 众基础(大批观众)。
艺术形式的成熟。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伟大的作家 与出色的演员。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四折一楔子”的剧本结构,唱词宾 白为主的文学要素。
楔子开场 四 折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剧末 题目正名
元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 本色派 关汉卿、石君宝、
康进之、高文秀 文采派 王实甫、白朴、
马致远、郑光祖
洪 洞 明 应 王 殿 元 杂 剧 壁 画
洪 洞 明 应 王 殿 元 杂 剧 壁 画 临 摹
楔子与折篇幅上有长短之别,不用套曲, 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 正好]或联幺篇。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 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