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历史文化.
长城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

长城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长城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它的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下面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阐述长城的价值。
历史价值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它是中国古代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的防线。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抵御外侵和保卫国家安全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长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和战争,如秦朝统一中国、明朝抵抗外族入侵等。
因此,长城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价值长城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工艺技术和文化符号等方面。
长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长城的修建采用了独特的工艺技术,如石砌、夯土、砖砌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术。
此外,长城上的文化符号,如烽火台、关隘、箭楼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边防制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精神,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而言,长城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长城的建筑风格、工艺技术和文化符号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军事文化的精髓。
通过传承和保护长城,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历史与现状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历史与现状1. 简介长城,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象征。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2. 历史2.1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最早形式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其他国家的侵略,修建了一些简易的城墙和堡垒。
2.2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连接和修缮了早期的城墙,形成了较为连续的防御体系。
秦始皇所修建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2.3 汉朝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北方防御匈奴的重要防线。
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全长约两万里。
2.4 明朝明朝是长城建设的高峰期,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里。
明长城在建筑结构上更为完善,有城墙、敌楼、关隘、城堡等多种形式。
3. 现状长城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遗产组织的认可。
目前,长城的遗迹遍布中国北方多个省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3.1 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城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长城进行保护。
同时,长城保护部门还定期对长城进行巡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
3.2 旅游长城作为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
为了保护长城,中国政府对游客进行了限流,并加强了对长城的保护教育。
3.3 研究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见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众多学者对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 结论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当继续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和研究,使其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长城的文化和历史影响

长城的文化和历史影响引言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不仅是一道壮丽的防线,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长城的存在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历史影响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缮,成为了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
长城的存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以下影响:1. 防御功能: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国边疆免受外族入侵。
长城的存在意味着中国对外界的警惕和防御能力,使得中国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和安全。
2. 边疆稳定:长城的修建可以稳定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修建长城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3. 文化交流:长城的存在也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长城沿线地区经常发生文化、经济和人口的交流,这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和融合。
文化影响长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以下影响:1. 艺术和文学:长城的壮丽景观和宏伟建筑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的灵感来源。
长城的形象出现在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2. 旅游业发展:长城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长城的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3. 国家认同感: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产生了认同感。
长城成为了中国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结论长城作为中国的重要遗产,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城的存在保护了中国的边疆安全,稳定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长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激发了艺术和文学的创作,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
长城的影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长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长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长城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以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中国处于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免受侵略,各国开始修建城墙。
这些城墙最初只是简单的土坡和木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砖石结构的城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下令将各个诸侯国修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长达万里的长城。
这条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修建长城的高峰时期。
随后的汉朝、明朝等朝代也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和扩展,使其成为一道巍峨壮丽的防线。
二、建造过程长城的建造过程非常艰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修建长城的主要材料是石头、砖块和黏土。
修建长城的工人们需要将这些材料运送到工地,然后进行砌筑。
由于长城的地理环境复杂,有的地方是山区,有的地方是沙漠,工人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完成修建任务。
长城的修建过程中还涉及到了许多科学技术,如测量、水利等。
工程师们需要测量地形地貌,确定修建的位置和高度。
他们还需要利用水利工程,解决长城沿线的水源问题。
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长城的修建更加精确和高效。
三、文化意义长城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的修建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进行的伟大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敢。
长城的存在让人们对祖国充满了自豪感和归属感。
其次,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名胜古迹,如北京的故宫、天坛,河北的山海关、古北水镇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最后,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历史文化

长城历史文化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道雄伟的建筑蜿蜒起伏,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山峦之间,那就是长城。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长城的修建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当时,周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筑起了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争夺霸权、保护领土,纷纷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早期长城的雏形。
其中,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规模较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帝国,将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修缮和扩建,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这一时期的长城主要以土筑和石砌为主,工程浩大,耗费了无数的人力和物力。
汉朝时期,长城的修建又有了新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多次对匈奴用兵,为了防御匈奴的南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这一时期的长城不仅更加坚固,而且在防御设施上也更加完善,增设了关隘、城堡、烽火台等。
明朝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明朝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和女真等族的侵扰,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明朝长城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量使用砖石砌筑,城墙更加高大坚固。
而且,在长城沿线还设置了九边重镇,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长城的建筑结构非常复杂,主要由城墙、敌楼、关隘、烽火台等部分组成。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一般高度在 7 到 8 米之间,顶部宽阔,可以供士兵巡逻和作战。
敌楼则是建在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内部设有瞭望孔、射击孔等,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
关隘是长城上的重要通道,通常设有城门、城楼和瓮城等防御设施,是控制长城内外交通的咽喉要地。
烽火台则是用于传递军情的设施,一旦发现敌情,士兵们就会点燃烽火,迅速传递警报。
长城的修建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从政治方面来说,长城的修建是中央王朝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
它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万里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万里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它自古代秦朝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始修建,一直延伸到明朝时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尚存的万里长城呈现出古老而瑰丽的美感。
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价值。
一、历史价值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工程之一,长城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秦始皇时期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开始兴修长城,到明朝时期万里长城的走向已基本定型。
长城历经了历代王朝的修筑、拆除、重建等多个阶段。
长城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二、战争价值长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御敌军的进攻。
在古代战争中,长城是中国军队的屏障,障碍了外敌的步伐和进攻路线。
长城的内外险要位置和设施为中国保卫领土、抵抗外敌侵略的军事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而在现代战争中,长城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考察地。
三、文化价值长城的文化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还体现了中国工程建筑和军事学科的发展历程,因此被人们誉为“古代世界的七个奇迹”之一。
长城依山傍水,峰峦叠嶂,风光壮丽,美不胜收。
长城上几乎穿越了中国的所有自然地理环境,其工程难度和艰巨性是世界上其他古代文化工程所无法比拟的。
长城的建筑技术也展示了中国民族智慧和工匠的极致功力。
在长城上不仅可以发现大量的烽火台、城池、箭塔、候楼、关隘等建筑,还见证了石拱桥、石头磨床、地基排水、水闸等很多奇妙的建筑技艺。
四、旅游价值长城至少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更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长城的美景吸引着数万游客,他们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饱览其景色。
长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吸引着对历史和文化有兴趣的游客。
同时,长城还是对全球慢旅游者的吸引因素,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来体验这个伟大的地标。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兼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千古奇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历史意义长城最初的建造始于战国时期,主要为了防御不同国家之间的军事侵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加强、扩展和修缮。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长城成为了统一文化和政治形态的象征,有助于巩固皇权,鞭策国家发展。
在明朝时期,长城得到了最长的修建和加强,它的建设远超过了以前的边境堡垒。
它起到了人防、地防和民生的综合作用。
此后,长城成为了帝国统一的象征,标志着中国境内和中国民族的强盛。
二、文化意义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防线,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传递下来的精神和价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城被誉为“万里长城迥伟武,雄威河山赞史书”。
长城的修建和保护代表着严谨和勤劳的中国人民。
长城既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智慧和技艺,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与耐力。
长城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现代性的苛刻对称手法和Chinese traditional 经典技巧,以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创造,让人无法不感叹中国工匠的巨大智慧和勤奋。
长城也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元素,即对环境的和谐。
长城线条流畅,山脊凸出,倾斜角度合理,非常符合环境的自然曲线。
这种地景管理和美学理念的传承,也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艺术意义长城作为古代建筑中的代表,不仅仅是一个战争防线,更是一门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它既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雄心壮志和技术创新,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一座高峰。
长城的砖雕、雕塑、壁画、窗户和门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超凡的建筑艺术。
造型通常是自然、神秘和具有象征意义的。
这些细节的掌握和创作对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技艺和想象力都赋予了深入的褒评。
四、结语长城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本质精神。
长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让它成为了一座值得关注、游览和珍爱的文化宝库。
长城的文化遗产介绍

长城的文化遗产介绍长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宏伟壮丽的造型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将为你深入探讨长城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介绍和重要性。
一、长城的历史和背景1.1 古代中国的边防建筑古代中国在保护边境安全方面有着独特的需求,长城应运而生。
初期的长城建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最著名的部分则是在明代修建的。
1.2 建设背景和目的长城的主要建设目的是保护中原地区免受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它为中国帝国提供了安全和防御,使得中原地区能够繁荣和发展。
二、长城的建筑特点和类型2.1 长城的总体结构长城横贯中国北方,东起辽宁,西至甘肃,全长约21,196千米。
它由多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网络。
2.2 建筑材料和技术长城使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如石头、土壤和砖块。
修建长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采用了独特的技术和工艺。
2.3 不同类型的长城除了主要的防御长城,还有一些支线长城和关隘,它们共同构成了长城的完整体系。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三、长城的文化意义和影响3.1 国家认同和象征长城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自豪感。
它与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紧密相关。
3.2 旅游和文化交流长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它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3.3 历史和传统的延续长城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将传统价值观和历史记忆传承至今。
四、长城保护和未来展望4.1 保护和维护工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城的保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修复长城的不同部分。
4.2 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长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策略,以确保长城的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平衡。
4.3 全球意义和价值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全球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与历史文化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丰碑和见证。
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引起了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关注,对长城所孕育的文化也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一、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对于长城,大家都很熟悉。
中国历代长城累计长度超过10万里。
长城的修建历史上下有2000多年。
楚国的长城是中国的第一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50年以前。
从那个时候算有2000多年,所以人们说长城上下2000年,纵横10万里。
长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类文化遗产,最大的文物。
无论是它占有的空间,还是它悠久的历史,都在人类文明史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常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实际上,长城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有很多内涵,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自己而言,而国外的朋友到中国来感受长城,并不是来感受我们民族的“象征”,而是来感受人类文明的标志,感受长城这座人类文明见证物的历史信息。
在这一点上,长城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早已失去军事防御作用的长城,它今天存在价值就在于人们都有要去感受历史文明的需求。
所以我认为万里长城永不倒真正的体现就在这一点上。
只要有人类,就有这种需求,而有了这种需求,长城就会活着。
这是从长城作为象征意义上来说的。
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登长城,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在中国的古代为什么要修长城,是一种什么力量支
撑了这么艰苦的劳动。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长城是和平的标志,是人们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
只有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实在不愿意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修长城。
这一点是长城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
长城的产生,实际上是在社会发展到人需要防御人的时候,才逐渐有了雏形。
财富有了积累的时候,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有了防卫和抢夺的需求,在这时候人才会防卫人。
从那另一个角度看,有了防范也就有了进攻。
有了财富的抢夺,肯定就有抵抗,也就产生了战争。
所谓战争是指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战争是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有的,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长城作为一道军事防御的工程,严格地说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战争是搏斗双方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另一方,使另一方屈服,贯彻自己的意志。
而长城达不到这种作用,长城防卫得在严谨、再好,给对方也构不成打击,仅仅是让对方进不来。
所以长城从军事角度来说其作用是很有限的。
但从历史角度来说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因为长城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来,这么多朝代持续这么长时间在修长城,而且修得规模这么大,肯定有一个合理的价值。
长城在历史上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在哪里呢?它真正的作用是
缓解和调适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冲突。
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交界的地方,争斗十分激烈,经常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长城产生之后,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才有了改变。
所以长城真正作用是在两种经济行为冲突下,所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这种保护作用也不完全是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它既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又保护了游牧文明。
因为战争对双方都造成伤害。
除经济外,长城的作用也还体现在政治上,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
回顾长城的历史,长城上很多时候也是烽烟四起。
凡是战火烧得很旺的时候,一般都是民族政策存在很大问题的时期。
长城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产物。
三、长城的修建
中国长城的修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以前所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其实那个时候修建的沟墙都不是长城,只是防御工程的一种雏形。
最早长城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楚长城作为中国的第一道长城,是在公元前656年就已经发挥了作用的一道楚国防御齐国的长城。
秦始皇万里长城是中国的第一道万里长城。
秦始皇对秦国境内的长城是又拆又建,拆的是战国时期其他六国之间的长城,拆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可重新起用军事工程的隐患,拆除了六国贵族残余势力妄图恢复旧国的希望,从精神上、从生存条件上彻底摧毁了六国的残余势力。
建的是秦国北部边境的安全线,它从甘肃临洮起一直走向辽东,将自然条件良好、土地肥沃、适宜农业耕作的西部、北部边境用长城围护起来,划出了一条以农耕生产为主的农业经济区与以畜牧为主的
游牧经济区分界线。
它对外抵御着匈奴的侵扰,对内维护境内的正常经济生活,对维护集权制王国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大规模修筑长城是为了彻底地解决匈奴对汉王朝的侵扰。
从汉代修建长城的战略方针来观察,汉代长城的修建不但是为了防御,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扩张。
汉王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状况落后,兵力不足,对于北方日益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不断侵扰难以抵御,汉王朝只好通过守边防备和安抚、和亲策略双管齐下,来维持边界安定。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推行了增加中央王国经济实力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有了反击匈奴侵扰的经济基础和大规模进行军事作战的能力。
西汉王朝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土再次修建长城,把西北的绿洲圈在长城之内,不仅将长城修筑到大漠以北和西部高原上,切断了匈奴南侵的生存线,巩固了西北边境,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明代又是一个大规模地修建长城的朝代。
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也是修筑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工程最坚固,设备最为完善的长城。
它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古建筑工程之一,早已作为地球上人类的奇迹载入了世界文明的史册。
但是,明长城与汉长城相比较,地理位置大规模地向南、向东退缩。
原因是明代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元末残余蒙古贵族的军事势力,只好划地为界,以求自保。
但是,明长城的修建阻止了蒙古贵族重新入主中原的企图,确保了农业经济生产地区的安全。
长城的选址要考虑地势、水源等地理环境,长城的修建又是大规
模的土木工程,这需要综合地运用多门科学,所以长城建筑促进了当时建筑科学的进步,千余年的中国长城建筑史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从宏伟的长城看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为了安全的生活所付出的艰辛。
四、总结语
长城是人类社会现存最为宏伟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
在中国,长城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有着智慧、坚忍、肯奋斗、敢牺牲、坚不可摧、戮力同心的精神内涵。
是涉及军事、交通、建筑、地质、气象、农业、艺术等领域的珍贵遗存,它像一部民族文明史的百科全书,值得全面深入研究。
正因为如此,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曾在为一本长城研究专著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巍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的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透过新世纪的曙光,我们看到了更加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感到了更加博大雄深的长城文化。
”
参考文献:
[1] 马建华,张力华. 长城.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2] 景爱. 中国长城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阿瑟•沃尔德隆. 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董耀辉. 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 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