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ADME3、转运(transport):吸收+分布+排泄,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排泄,消除(elimination):代谢+排泄第二章药物的吸收1、药物吸收(absorption of drug):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3、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或者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的作用、或者大分子和颗粒状物质借助特殊细胞的作用等,而穿过细胞膜的转运途径。
4、细胞间途径(para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径。
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6、单纯扩散/被动扩散(simple diffusion),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7、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物质通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8、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向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9、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第五讲药物代谢

问题:1、“约99%药物经CYP3A催化代谢为羧酸代谢物和无 活性的去烃基物”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2、为什么酮康唑和依他康唑可抑制本品代谢,使药物 在体内蓄积而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律失常?
由于溶解差异,吸收快慢、吸收量多少。
(四)手性药物
(五) 药物的相互作用
•
药物联用时,药物之间产生作用,通过对酶影
响体现,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 抑制作用(inhibi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抑制,
抑制代谢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inhibtor)。
• 诱导作用(induc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促进,
第五讲药物代谢
第五章 药物代谢
药剂学教研室
1概
主要内容
述
2
药物代谢酶及其组织分布
3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4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5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6
药物代谢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案例1 抗变态反应药物特非那丁说明书中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叙述:
【药动学】口服本品胃肠吸收良好,有明显首过效应,约99%药物经CYP3A
原、水解生成极性基团的反应。
•
• 2.第二相反应
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 结构中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 生成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硫酸、甘 氨酸、乙酰化、甲基化)。
一、氧化反应
•
氧化是最为常见的药物代谢反应,可由肝微粒体酶或非微粒
体酶催化。
• (一) 细胞色素P450系统
• 1. 催化原理
• 2. 氧化类型
• 代谢在酶系统参与下,可能出现饱和现象。
【生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关键字】生物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加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加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加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不好溶解度筛选合适的盐慢筛选不同的晶型溶出速率改善化合物结构好快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不好无影响透过性P-糖蛋白底物增加脂溶性好相互作用不稳定改善化合物结构胃中稳定性以处方保护药物稳定代谢稳定性不稳定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代谢稳定生物利用度好以自己的理解把图用文字方式描述出来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类③、蛋白质生物膜性质:①膜的流动性膜②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有相对生物利用度( )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相对量。
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在每个间隔时间内的C-t曲线下面积为一恒定值。将这一面积与间隔时间τ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负荷剂量:一般临床上常采取首次给药剂量加大的方法,实现快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目的,以后药量仅给以维持剂量即可。这种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首剂量。
5.药物代谢反应:Ⅰ相反应——引入官能团(氧化、还原、水解)大多脂溶性药物代谢后生成极性基团,极性增大,脂溶性降低,利于排泄。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基团;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自身成分结合(Ⅰ相反应生成物可能直接排泄出去,或经结合反应以结合物形式排泄)。㈠葡萄糖醛酸结合。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UDPGA)㈡硫酸结合。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酯(PAPS)㈢氨基酸结合。㈣谷胱甘肽结合。㈤甲基结合。㈥乙酰化反应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一)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
2.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案例演示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章节中的应用与探索

案例演示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章节中的应用与探索摘要:在《生物药剂学》第五章药物代谢的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演示结束后回顾与解读案例,并在整个案例演示教学后对教学满意度及教学效果进行调查。
此次教学实践发现案例演示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巩固和深化了核心知识点,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案例演示教学;药物代谢;《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藥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因素、生物因素、剂型因素和药物疗效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计算机和数学的方法定量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应用于筛选新药、评价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和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尝试,如多元教学法[1]、多学科交叉法[2]、PBL方法、混合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情景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现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药理学、数学与动力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内容抽象、内容丰富且繁杂的特点,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均有一定难度。
目前,国内该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教师占据教学主动地位,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内容难以理解,加之学时不足和未开设配套实验课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常用于法学、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
任课教师在课前应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规律,应用构建主义思想,围绕课程核心或衍生内容设置讨论问题,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和思考特定案例,在讲授相应知识点后,组织学生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针对案例开展互助交流、讨论演讲,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完成知识内化,巩固所学知识点,通过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深化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药学《生物药剂学》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Biopahrmaceut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4074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药学专业学分:1.5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药剂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后续课程:药物动力学选用教材:[1]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8月.[2]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实验与指导》((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双语教材,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10月.必读书目:[1]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9月.选读书目:[1]印晓星、杨帆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药剂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药学专业课,并安排了与理论学习相配合的实验,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做到利用所学知识优选药物剂型、评价制剂内在质量、拟订给药方案指导合理用药等。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理解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
教学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3)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支撑课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膜的结构、药物转运器;理解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口服药物制剂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2)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BCS分类系统、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和制剂设计。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生(学分:2 ;学时: 36小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教材选用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定义,使用,和参数的计算。
2、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方案计算。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Basic Pharmacokinetics》,Michael C. Makoid, Phillip J. Vuchetich,Umesh V. Banakar. The Virtual University Press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七、其他说明: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
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龄:
一、生理因素
➢ 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系统不完全,用药时,不仅药效强,
而且容易产生毒性;
➢ 老人代谢减慢:代谢酶活性降低或由于内源性辅助因子的
减少所致;肝脏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40-50%;功能性肝
细胞减少。
药物 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 甲氧苄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卡那霉素B 庆大霉素
儿童(0-7岁)半衰期(h) 3.2 4.0 3.3 5-6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1、酯类药物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醇
普鲁卡因 局麻药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2、酰胺类药物水解:生成相应的羧基和氨基
利多卡因 局麻药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3、芳烃类药物:生成相应的多酚或醌类化合物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4、烯烃类药物:生成环氧化合物,继续水解成醇类化合物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1、CYP450参与的还原反应 (1)脱卤还原反应:卤原子脱去生成相应的卤代烃, 或由氢原子取代:
氟烷 麻醉剂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1、CYP450参与的还原反应 (2)硝基还原反应:CYP450可将结构中的硝基还 原成氨基
氯霉素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2、醛-酮还原酶(AKRs)的还原反应:以NADP(H) 为辅助因子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1、侧链烷基氧化反应: P450的催化下,烃基发生羟基化; 若烃基是处于羰基的α位、苄位及烯丙位,那么羟基
化产物在脱氢酶作用下,生成醛或酮,进一步在醛脱 氢酶作用下生成羧酸。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1、侧链烷基氧化反应:
甲苯磺丁脲-降糖药 布洛芬
ω-1 氧化
二、首过效应(first past effect)
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 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 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 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 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 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三、肝提取率和肝清除率
➢ 肝提取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静脉中被清除的分数
ER CA CV CA
CA:进入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 CV:流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
互作用与底物键合,其底物几乎包括所有亲脂性药物。 ➢ 不同种属之间明显一致。 ➢ 大鼠体内:CYP3A2雌性的酶活性高于雄性。
一、生理因素
CYP2D: ➢ 种属间明显一致 ➢ 主要清除芳香基烷胺基 CYP2D: ➢ 清除率高容易饱和 ➢ 大鼠体内的反应远大于其他种属 ➢ 主要酶为CYP2D6
一、生理因素
三、基于代谢的药物的相互作用(MDDIs)
诱导作用机制: ➢ mRNA或酶的稳定性和基因转录增加 ➢ 与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有关
CYP3A4表达
PXR配体 细胞质
PR XX RR
PR XX RR
ER6
细胞核
转录增加
CYP3A4 mRNA
三、基于代谢的药物的相互作用(MDDIs)
(二)抑制作用:使其它药物代谢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导 致药理活性或毒副作用增强。 1. 不可逆抑制:炔雌醇、炔诺酮、螺内酯、三氟乙烯醚、
一、药物代谢
I相代谢:药物分子上引入新的基团或除去原有小基团的官能团 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
脂溶性药物
生成极性基团
II相代谢:药物或I相代谢产物与体内某些内源性小分子结合的 反应,也称为结合反应,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磺酸化、甲基化、 乙酰化、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等。
极性基团+体内内源性物质
结合物
CYP2C: ➢ 种属差异较大 ➢ 狗体内缺乏相关酶:甲苯磺丁脲、非甾体抗炎药不能进行
羟基化代谢 ➢ II相代谢反应涉及的代谢途径的数目少于I相代谢,种属差
异表达更为明显
一、生理因素
(二)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 ➢ 主要因素是遗传多态性 ➢ 根据其代谢快慢的不同,可分为超快代谢型(UM)、快代谢
型(EM)、中间代谢型(IM)和慢代谢型(PM),通常慢代谢型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较多。 ➢ 日本 25% CYP2C19 PM,中国 13.6%,白种人 2% ➢ 白种人 7% CYP2D6 SM,日本 0.7%
三、甲基化结合反应
甲基化结合反应: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含氮、氧、硫上上甲基
肾上腺素
可发生甲基化反应的药物较少
四、乙酰基结合反应
➢ N-乙酰化转移酶(NAT) ➢ 是机体催化体内含氮物质使其发生乙酰化的酶系 ➢ 分类:NAT1,NAT2,NAT3 ➢ NAT还参与芳香胺物质形成加合物的反应,此反应导
第二节 药物的I相代谢
第二节、药物的I相代谢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胞液、溶酶体以 及核膜和胞浆膜中; 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脏 药物的I相代谢中最常见的反应有氧化、还原和水解等。
一、氧化反应
(一)氧化酶及其组织分布 CY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依赖的混合功能氧 化酶,膜结合蛋白,存在于很多生物体内 氨基酸同源性 > 40% 同一家族,如CYP3 氨基酸同源性 > 55% 同一亚家族,如CYP3A 每一个亚家族的单个形式的CYP450酶,如CYP3A4
醋磺己脲 降血糖
三、水解反应
(一)水解酶及其组织分布 作用:酯键、酰胺和酰肼变为羧酸 1、环氧水解酶(EHs) (1)微粒体型EH(MEH) :烯烃、芳烃及多环芳烃的氧化 肝脏、小肠、肾脏和肺是其对外源性物质催化水解的主要场所 (2)可溶性EH(SEH):特异性底物-反式二苯乙烯 肝细胞、内分泌系统、肾脏和淋巴结组织
CYP1A2的活性负相关。 ➢ 细胞活素类物质的产生以及转录因子调控CYPs表达酶活
性下降。
三、基于代谢的药物的相互作用(MDDIs)
MDDI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同时或前后序贯用药时, 在代谢环节发生的相互作用; 可分为酶诱导和酶抑制作用 (1)诱导作用:许多药物可促进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 这种现象称为酶诱导作用,这些药物称为酶诱导剂 常见的有巴比妥类和甲基胆蒽类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2、醛(酮)基氧化反应:-CHO可被氧化成-COOH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3、氮原子的氧化反应:N-氧化反应:伯胺、仲胺和酰胺生成羟 胺衍生物
氨苯砜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4、硫原子的氧化反应:黄素单加氧酶催化下,S-氧化,生成亚 砜,进一步生成砜
环氧化合物
二羟基化合物
卡马西平 抗惊厥药
10,11-二羟基卡马西平
第三节 药物的II相代谢
第三节、药物的I相代谢
➢ 原型药物或I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 团和体内某些内源性物质结合生成各种结合物的过 程称为II相代谢,也称为结合反应。
➢ 参与的代谢酶统称为转移酶
一、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司可巴比妥、烯丙基丙乙烯脲、乙氯戊烯炔醇、二硫化 碳和丙基硫脲嘧啶等 2. 可逆抑制:SKF-525A、环己巴比妥、非那西汀等
四、其它因素
(一)剂型因素:主要与是否有首过效应有关,而药物代谢 饱和是与剂量有关。 (二)饮食:饮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食物中糖、 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三)环境: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重金属、工业污染物、 杀虫剂和除草剂等都可影响药物代谢。
硫利达嗪 抗精神失常药
美索达嗪
奥西舒仑 免疫抑制剂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5、氧原子的氧化反应: 醚在微粒体混合功能酶催化下,α碳原子氧化成羟基,脱去烃基
可待因 镇咳、镇痛
吗啡
二、还原反应
(一)还原酶及其组织分布 主要针对药物结构中的羰基、羟基、硝基和偶氮等功 能基团; 主 要 酶 : 还 原 型 黄 素 腺 嘌 呤 二 核 苷 酸 ( FADH ) 和 CYP450酶; 分布:肝脏、肾脏、肺、消化系统以及大脑的表达量 较高。
化合物。
五、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谷胱甘肽的巯基与亲电基团(硝基、卤素的 芳基)结合
谷胱甘肽(GSH)
Glu-Cys-Gly
亲电基团
第四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种属: ➢ 对于用一种药物,在不同物种间的代谢存在差异 ➢ CYP3A4:具有可调节的活性部位,主要通过疏水基团相
一、氧化反应
(一)氧化酶及其组织分布 黄素单加氧酶(FMOs) 人类:FMO1-5 成人肝脏:FMO3和FMO5 成人肾和肺:FMO1和FMO2表达高 胎儿肝脏:FMO1和FMO5 底物:含氮、硫、硒和其他亲核杂原子的药物的氧化
一、氧化反应Βιβλιοθήκη (一)氧化酶及其组织分布 单胺氧化酶(MAO):是机体参与胺类物质代谢的主要酶类, 其底物主要为单胺类药物。 MAO-A:Catecholamine(儿茶酚胺) , tyramine(络氨) 底物:儿茶酚胺和含有羟基的胺类物质 部位:主要存在于肾上腺素神经元内 MAO-A:代谢不含羟基的胺类物质 部位:主要存在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
转化能力下降。 ➢ 对CYP1A、 CYP2C19、CYP3A的含量和活性影响较大; ➢ 对CYP2D6, CYP2C9、 CYP2E1的影响较小; ➢ 代谢受肝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苯巴比妥、镇痛药、β-受
体阻断药等
二、病理因素
(二)非肝脏疾病: ➢ 有 些 疾 病 中 体 内 INF-α 和 IL-6 血 浆 浓 度 与 CYP2C19 、
质、肝脏及肾脏
二、硫酸化结合反应
硫酸结合反应:硫酸与含酚羟基、羟基、N-羟基及芳香胺结合
+
PAPS
沙丁胺醇 哮喘
磺酸活化后生成 辅酶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酯(PAPS)
醇和羟胺类药物代谢生成的硫酸酯是很好的离去基团, 具有较高的亲电性,造成肝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