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训练课程总结共31页
农事训练感想总结

华农农事训练总结早听说过我们这届有农事训练,一开始大家都是不解甚至厌恶,插秧捉虫跟设计规划有啥关系?想着这课能逃就逃。
然而随着课程的开展,我们的看法悄然改变。
原来农学不是只属于乡下人干的体力活,而是充满了动植物、化学知识,对国家的兴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而且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住在市区的人来说是一个很新鲜很有意思的科普学习课程,是的,从每天课上同学们的笑容中可以看出,我们慢慢开始喜欢农事训练了。
第一天上午,动物科学学院的黄志君老师在教三给我们举行了动员大会于安全教育,满是自豪地介绍了动科学院。
我们了解到,动科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国家非常重视,拨了大笔的款给全国高校做研究经费,华农也不例外,动科学院经费充足。
然而国家缺的是人才,由于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三产业,追求体面的工作和高的地位,对搞农业不屑一顾,某位华农退休老教授甚至拿出几十万积蓄做奖学金激励蝉学学子,如此现状令人担忧。
然而华农学子。
然而总有人不怕他人的轻蔑眼光,坚持走着自己喜欢的路。
不单是崭新的院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更从动科老师那敬业的态度可以看出,动科一定是个出人才的学院!真的,这几天动科老师们上课那种认真负责、热心谦和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让我们很敬佩,仿佛在上专业课一样。
我们还了解到,华农与一些农事企业有很深的合作,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并得到了广泛好评,这也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如温氏企业,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原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养猪公司基础上,由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实业发展总公司、新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于2002年共同出资发起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6.4亿元,现有员工8000余人短短8年间,其总资产便达到25亿元。
温氏集团的许多技术骨干便是华农的老师或学生,这种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模式成为了一种典范。
下午,我们去了解了鲜蛋的构造与品质鉴定。
农事训练总结

农事训练总结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我们这周在动物科学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在农事训练周进行了蚕的养殖与抽丝技能,家禽的品种与鉴赏,宠物鉴赏,鲜蛋的构造和品质鉴定,桑技术应用与文化第一天踏进动科学院的教学楼,我们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蚕的养殖与抽丝技能。
一走进教室,我就被桌面上几个小又白的蚕茧吸引了,老师介绍说,据考古发现,约在4700年前中国已利用蚕丝制做丝线、编织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
商周时期用蚕丝织制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丝织品。
蚕有桑蚕、柞蚕、蓖麻蚕、木薯蚕、柳蚕和天蚕等。
由单个蚕茧抽得的丝条称茧丝。
它由两根单纤维借丝胶粘合包覆而成。
缫丝时,把几个蚕茧的茧丝抽出,借丝胶粘合成丝条,统称蚕丝。
除去丝胶的蚕丝,称精练丝。
蚕丝中用量最大的是桑蚕丝,其次是柞蚕丝,其他蚕丝因数量有限未形成资源。
蚕丝质轻而细长,织物光泽好,穿着舒适,手感滑爽丰满,导热差,吸湿透气,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并用于工业、国防和医药等领域。
中国、日本、印度、前苏联和朝鲜是主要产丝国,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
老师还介绍了如何用燃烧法辨别真正的蚕丝。
在教室的四周,介绍了许多关于蚕丝的知识。
蚕丝是古代汉族文明产物之一,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生产为极早之事,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甲骨文中有丝字及丝旁之字甚多。
丝绸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下午我们学习了不同品种的家禽,通过老师丰富的PPT展示,我了解到原来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鸡也大有学问。
鸡分为许多种,有蛋种,斗鸡,还有专门产鸡肉的品种。
老师还介绍了许多美丽的,外形奇特的鸡,并教我们如何辨别鸡的公母。
从外形尺寸来说:相对于公鸡,母鸡的外形尺寸要小。
相对于公鸡,母鸡的齿孔不规则或深浅不一。
第二天我们在教室中鉴赏不同的宠物。
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不同品种的猫和爬行动物。
农事训练总结

农事技能通识训练感想传承华农精神,践行农事训练一周如茶似火的农事技能通识训练已悄然结束,带着不舍的心情在教三做完了农事训练的一周总结。
不舍的是老师教会我许多的知识,未能进一步进行丰富及加强学习和老师那课堂上精彩的教学内容,这让我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但是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将继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深入的学习,更加深层次的探讨知识。
为什么开设农事技能通识训练呢?我校作为全国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以农为主体,为了促进非农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开阔非农学生的视野、拉近非农学生与农业科学的距离,学校立足农业科学传统优势,借助农业科学强大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农事训练课程。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一名农业院校的学生,即使农业不是我们的必修课修课,可是了解基本的农业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程,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农意识和爱校意识。
事实上,学校的这一开设成果斐然,非农科学生通过本周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层次认识农科,认识学校的丰厚底蕴,更加为学校的丰硕科研成果和惊人的教学成就感到深深的自豪,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自我实践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自我的能力,也为今后走上社会工作增加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首先,刚刚得知课程安排时,我还感到十分不解,为什么工科的学生要大老远跑到动科院楼去学习不是本专业的知识,而且,是每天都要去,作为一名每天只有一节课的我感到不解,但是当我到达崭新的院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经过一周的学习,更从动科老师那敬业的态度可以看出,动科一定是个出人才的学院!真的,这几天动科老师们上课那种认真负责、热心谦和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让我们很敬佩,仿佛在上专业课一样。
我们还了解到,华农与一些农事企业有很深的合作,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并得到了广泛好评,这也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这也让我深感华农的强大,而我作为一名华农学子的自豪,学校和合作公司互惠互利,也为我们即将毕业的本科学生多一个选择。
农事训练个人总结

农事训练个人总结在新学期的第五周,我们终于迎来了大学的第一次农事训练。
农事训练,素来被美其名曰华农特色,大家对此都是又忐忑又期待,忐忑是怕会很辛苦,要做很多自己平时懒得做的事情;而期待,无非是因为可以接触到平时学不到的内容,脱离枯燥无味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观。
实际上,对于农事训练,我们没接触前也不知道要干些什么。
在华农红满堂的论坛上搜了一下,还有人问是不是要去种田。
经济管理学院的同学跟我说起他们农事训练去增城看牛,而我更希望的是可以走走山水,观看自然风光。
我的专业是园林,平时喜欢看山看水,去看美好的景观还有各种树木花卉,但没想到农事训练的安排表下来,居然都离不开动物科学学院,这让我心里颇有些失望。
但事实却不像我预想的那样,农事训练还是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
在这一周的农事训练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平时没有在意的小知识,我们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是什么血型,兴奋地跟身边的同学分享比较;我们第一次学会用蚕茧缫丝,并为一个小小的蚕茧能绕出那么多圈的蚕丝而感到惊奇;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奶牛,一个个兴奋地去路边摘稻草喂给它们吃……这些体验,大概是没有农事训练的其他学校的学生所无法体会的吧。
但同时,却也是身为华农学子一份宝贵的经历。
周一早上,我们赶到第三教学楼,迎来了这次农事训练的动员大会,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开始了解农事训练的目的和意义,知道接下来几天我们到底要去些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任务。
学校之所以开设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这项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参加农事实践活动,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增强学生对农事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培养非农科专业学生的农事意识、“识农、尊农、爱农”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关注“三农”发展,拓宽专业思路与视野,提高素质。
那天下午,我们进行了动物血型鉴定和遗传的知识教育,其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生物学过的,油然生出一股熟悉感。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去看了关于肉猪养殖的视频,了解了我们所食用的猪是怎样杂交选育、配种繁殖的;也看了猫、狗、兔等的养殖视频,从视频中去了解平时常见的动物,懂得怎么饲养照顾宠物。
农事训练个人总结报告

农事训练总结报告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于本学期第九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农事训练的课程学习。
在此次学习过程中,我按照课程要求,有效完成了课程的相关实验;并且在训练的过程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深化了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此次农事训练,我对农作物的各种情况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也学到了以前所没有的学习到的知识。
从无知到认知,到深入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过程是最美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体会,新的想法。
现总结如下:一、农学概述在老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有关农学的各种概念和理论。
比如说:农学的定义、生产地位与作用、特点;世界及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作物的十二大起源中心与分类;我国的十大种植业分布区以及种植制度等。
通过此次课堂学习,我对于农学的一些概念性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于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有了一定认识。
并且通过对农作物相关图片的直观学习,我认识了许多种农作物,对它们的生长习性、特点、用途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田间实习周一的下午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作物田里。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农作物和蔬菜,并对它们的生长要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比如竹芋,比如魔芋,比如蓖麻······周二下午和周三上午老师则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关于水稻的知识,并让我们近距离的接触水稻。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了一些水稻品种;了解了一些水稻的病虫害知识;并学习到了一些关于水稻的育种、栽培和收割等知识。
并且在周三上午的室内学习中,通过对不同大米的亲口品尝让我知道了该如何区分大米的优劣;在视频学习中,我又了解了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艰辛历程,并为之感动!周三下午和周四上午老师主要带领我们学习了关于甘蔗的知识。
周三下午我们主要学习了甘蔗的起源、分布、种植情况、生长习性、功用以及比较不同品种的甘蔗。
农事训练总结报告

农事训练总结报告2014级公管类这个学期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与安排下展开了为期五天的农事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学生,学习这门农事课程,不仅有利于加强我们这些非农科学生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知识,也培养了我们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
每一天的农事训练,班上每位同学非常兴奋地学习,因为能接触到农事领域的知识。
我们就怀着紧张又兴奋心情迎接这一周的生活。
家禽的模块是我们进行农事训练接触到的第一个模块,我们满怀着激动跟期待迎来了这次的训练。
老师大概地给我们介绍了家禽的种类、生活方式、饲养以及产蛋等。
虽说家禽在我们看来是接触的最多的一类动物了,但是我们并不了解餐桌下家禽,理论课结束后,老师领我们到华农的实验动物中心,同学们兴奋地穿上白大褂,带上口罩跟手套,与鸡来了个亲密“亲密接触”。
这一次的训练不仅让我们拓宽了知识面,触摸到我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更是让我们了解培育一个物种的不易,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成败。
缫丝剥茧与真丝鉴定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1.一粒堞:将蚕茧浸在热汤盆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
利用水、蒸汽、热能及某些化学助剂等的作用,促使茧丝外围的丝胶适当膨润和溶解,以减少茧丝相互间的胶着力,从而使堞丝时茧丝能连续不断地顺序离解。
2.燃烧法真丝鉴定:蚕丝在燃烧时有烧羽毛味,难以续燃,会自熄。
灰烬易碎、脆、蓬松、黑色。
人造丝(粘胶纤维)燃烧时有烧纸夹杂化学味。
续燃极快。
灰烬除无光者外均无灰,间有少量黑色灰。
二、材料与用具:蚕茧,检尺器,煮茧笼,小钢盆,烧杯,电炉,温度计,打火机等。
三、方法:1.煮茧煮茧温度与时间2.抽丝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在丝筐上。
转动转轴,就能得到漂亮丝滑的蚕丝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班再次到动物科学学院实验楼上鲜蛋的构造和品质鉴定的课。
作为文科类学生,第一次到大学理科实验室上课,看到实验器材与实验设备,感到十分新奇与兴奋。
老师十分生动有趣地给我们讲解鸡蛋的构造、如何鉴定品质,如何区分受精的了鸡蛋和食用鸡蛋以及蛋的数据的测量。
农事训练个人总结计划报告计划

农事训练个人总结计划报告计划一、引言农事训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科技水平的关键环节。
通过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可以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人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农事训练,现在将对此次训练进行总结,并制定个人计划报告。
二、总结1.学习情况在农事训练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农田作物的种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通过实践操作,我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需求和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同时,我还学习了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土壤肥力管理等。
2.问题及解决方式在农事训练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对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疾病防治方法不够熟悉,导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我主动向老师请教和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其次,我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对于土壤性质和肥力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了一些技术操作上的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参观实地土壤研究和请教专业人士等途径来加强学习。
3.收获与启示这次农事训练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首先,我从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农业技术操作的技巧和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实操能力。
其次,我也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管理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决策和创新的紧迫性。
农业生产现代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而这次农事训练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将来从事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管理的意愿。
三、个人计划报告1.学习目标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和理论水平。
具体来说,我希望能够系统学习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经验不断积累,提高自己农业技术操作的熟练度。
此外,我还计划加强对于土壤肥力管理和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
2.学习计划为了实现上述学习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参加农业科研和生产管理培训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决策能力;-找机会参加实践项目,积累更多的实操经验;-与农业专业人士保持交流和请教,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农事训练总结

农事训练总结导言: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议上,很多同学上台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在整个农事训练课程中的所感所悟。
尽管我们的课程大致都是一样的,但是,就像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只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
有的同学说,蚕的养殖与抽丝技能最有意思,因为蚕蛹圆圆的,又绵绒绒的,超级可爱,而且还是实验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抽丝,很有意思。
但是,也有同情心爆满的同学伤感,蚕虫那么可爱,却要作茧自缚,被我们弄死了,有点残忍。
有的同学建议,学校应该让我们更多地走到基地去,直接点接触这些事物,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感悟农事的乐趣;但也有同学认为,像鸡鸭鹅猪这些养殖场太脏乱差了,就算是专门建个基地,臭味还是难免的,所以还是让老师直接在教室里教课好一点,但是为了保证课堂质量,老师最好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放的资料除了有知识,还要有趣味性,这样大家才会学得起劲。
讲完了最后一节课的分享,下面,我就来具体谈谈每门课程的一些收获。
一、蚕的养殖与抽丝技能由于五一假期冲掉了一天的课,所以我们第一天上的课是关于蚕的。
如果不是黄老师语言幽默,估计这堂开门课也不会上得这么有趣。
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每个队伍发了一些蚕茧,白白的小球,可爱极了。
按照黄老师的指示,我们细心地将蚕茧表面的绒丝剥离,感觉就像帮小孩子洗澡似得,挺有趣的。
剥开后绒丝的蚕茧,就像一颗颗白皑皑的花生,不过它们里面的不是花生肉,而是住着蚕蛹。
老师先交代我们煮蚕实验的方法,然后他就一边讲课,一边等待着我们煮蚕结束。
在上黄老师的这门课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清远连山连南原来有大型养蚕基地的。
听到自己熟悉的地名,心里顿生一种亲切感。
其实我以前一直认为,蚕丝是直接将蚕茧弄碎,然后再合成丝条的。
直到老师让我们仔细地从煮成的蚕茧找线头,再绕到抽丝器上,旋转抽丝的时候,我才亲眼看到,真切的感受到,丝绸的丝并不是捣碎了再合成这么高级的,原来都要这样一步一步慢慢抽出来的。
怪不得丝绸卖得这么贵呢!更加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白花生,在短短的20天左右的结茧时间里,最长的竟然能吐出长达一千五百多米的蚕丝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哪!我们小组的抽丝技术还不错,挺顺利就把六个蚕茧的丝都抽完了,但是我们隔壁组的同学就有点慌了,因为他们的蚕丝总是断,总是断,惹得他们都有点烦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