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乾嘉学派

合集下载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Word版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Word版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

“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1. 介绍清代乾嘉学派清代乾嘉学派是指明末清初时期一批杰出的文化人士,以康熙年间的“四大家”为代表,包括黄宗羲、顾炎武、方苞和王夫之等人。

他们倡导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研究历史和经籍,并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清代乾嘉学派对传统文学的改革2.1 知识面广泛:乾嘉学派提倡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和经典著作,减少僵化的旧有观念。

2.2 强调实证研究:他们重视实证主义和理性思维,在治学方法上打破了前人套路,推动了古代文献考证与研究的发展。

2.3 发扬国粹:乾嘉学派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让其在清朝得到更多关注与发展。

3. 清代乾嘉学派对散文的影响3.1 风格上的改革:乾嘉学派推崇古文风,强调直率、简洁,对后来的散文影响深远。

3.2 控诉社会问题:他们以鲜明的个性和批判精神,通过散文作品探讨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等,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思。

4. 清代乾嘉学派对诗歌的影响4.1 古体诗复兴:他们提倡恢复古体诗的创作方式和美感,推动了古体诗在清朝的复兴。

4.2 注重题材选择:乾嘉学派重视民生题材和思想内涵,致力于丰富诗歌内容。

5. 清代乾嘉学派对小说的影响5.1 建立章回小说体裁:黄宗羲创作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述历史事件并加以评析的章回小说——《明夷待访录》。

5.2 推动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乾嘉学派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小说中呈现出真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总结: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学的改革,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方面。

他们的实证主义思想和知识面广泛的研究方法,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乾嘉学派强调国粹和价值观念的推广,也为清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乾嘉学派及其对科学的影响

乾嘉学派及其对科学的影响

乾嘉学派及其对科学的影响康熙之后继位的雍正皇帝一改康熙时期的政策,除钦天监留下极少数的传教士外,其余的传教士一律被驱逐到澳门,不准进入内陆。

自此,中国闭关自守,开始了长达一百二三十年的锁国时期,几乎与外部世界断绝了联系。

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飞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知识界却陷入钻故纸堆、咀嚼文字、引经据典的状态,处于极其沉闷的学风之中。

到乾隆(公元1736—1795年)、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这一学风至盛,故称之为乾嘉学派。

也因此,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潮流的距离越拉越大,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乾嘉学派的出现,是当时历史和政治氛围的产物。

清代雍正乾隆兴文字狱,执行寓禁于修的政策,提倡以考据的方法研究学问。

于是,一批知识分子闭门钻研古籍,抛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向,开创了考证学之风尚。

清政府为控制和笼络知识分子,亦组织大规模的古籍整理。

其中,有康熙年间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和工具书《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乾隆期间更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乾嘉学派在当时的文化和学术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并对其后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方面,其采用的治学方法则以考据为主,注重实证。

因其推崇汉儒经注,又被称为汉学或清代古文经学,亦有以其学术风格和治学方法朴实无华,而名之为朴学的。

乾嘉学派在考证、整理古代典籍的活动中,也涉及到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典籍。

他们不但校勘、注释了已有的科技文献,而且重新辑出或发现不少散佚的科技书籍。

这些工作,对于读通难读的古籍,订正古籍流传中出现的错讹,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通过整理使其得到保存和流传,供后人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这种以考据学为主的学风,虽在注疏之时亦对原有的学识有所发明,而总的来说是从古书到古书,从历史到历史,脱离生产实践,更缺乏科学实验,违背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对科学技术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颐、程颢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乾嘉学派主要从理论源流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乾嘉二字分别取自十五天干的第六和第七位,意味着乾嘉学派希望能够在乾颐之上,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启蒙,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派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学,然而乾嘉学派在对传统经典的阐释和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首先,乾嘉学派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给予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关注。

他们尤其注重对礼、乐、易、诗四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和理论。

张载在《正蒙》中强调了禹贡之礼的意义,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程颢则在《二程集》中解释了乐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程颐在《展转》中解读了《易经》,认为变化的核心是“道”,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理论。

其次,乾嘉学派在道德伦理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获取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通过对物体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要求。

另外,张载也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乾嘉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程颢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弘扬,他提出了“文学”的概念,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张载则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产真偈》以及《宣和四年五月二日予家人书》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乾嘉学派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充分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嘉学派的思想和成果在宋代影响深远,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章第四节乾嘉学派流变

第四章第四节乾嘉学派流变
• 1、陈澧(1880—1882) • 字兰甫,广东番禹人,读书处曰东塾,故 被称“东塾先生”。 • 早年热衷训诂考证学;中年转变“解之不 可胜解,考之不可胜考”,转而寻求“微 言大义”,经学源流正变得失所在,著 《东塾读书记》(《学思录》)
• 2、经学主张 • 读书三十年乃知读书之法,汉学、宋学门 户之见,消融净尽,惟寻求其切要以窥见 古贤之学,庶不虚此一生耳。(《陈兰甫 先生澧遗稿》)
• (2)龚自珍(1792---1841)、魏源 (1794---1857),陈立(1809-1869 ) • 龚主张:“通经致用”,变法革新。 • 诗歌:《已亥杂诗》 • 古文:把学术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往往 “以经术作政论”,“引《公羊》义讥切 时政,诋排专制”。
• 魏源:“龚魏”,同为变法维新思想先驱。 •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 姚鼐学术主张: • 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 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足以相济,苟 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 • • •
2、方东树 (1)背景 嘉庆23年:阮元刻江藩《汉学师承记》 始乾嘉诸经师崇尚古注,精研许、郑,亦 特以求是而已,初未尝树一汉学之帜,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 假托孔子、实行变法的一个理论基础。 • 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禁毁。
• 对廖平、梁超治学方法批评: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好博好异 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 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
二、宋学复兴
• 1、姚鼐 • 汉学极盛下,宋学学者境遇: • (戴震)终护汉抑宋。宋学人物姚鼐、钱 载、翁方纲等同为纂修官,持议不合,常 与戴震争辩。(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乾嘉流派的流变
背景
• 乾隆(1736----1795) • 嘉庆(1796---1820) •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1821--1911) • 鸦片战争 • 甲午海战 • 八国联军

《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怎样做历史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怎样做历史研究
戴震、章学诚被称为“乾嘉最高两大师”。
第1节
历史的考证研究
(二) 兰克学派
“兰克学派”的史笔,从容流畅,且有音乐节奏,……他从不讳言史家需要艺术天才和造诣, 他一直认为大气磅礴的叙事,仍是史家的重要任务。他的书不仅仅为专家而写,也可供非专业者阅 读。”
兰克学派的真正贡献在于: 它不仅收集和利用档案资料,而且辨别档案文献的真伪,强调在引 用史料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史料辨伪或史料批判。
也有人认为,校勘学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 校勘既可以作为历史研究中的辅助方法,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领域,独立的校勘研究似乎并不多见,但在编辑教育著作或引用他人的文献时,需 要基本的校勘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校勘技巧。
第1节
历史的考证研究
案例6-1
第2节
历史的叙事研究
就历史的叙事研究而言,叙事的形式主要包括纪传体(含“年谱”)、编年体和纲目体三种。
从叙事的主题来看,历史的叙事研究主要有思想史叙事、制度史叙事和学术史叙事。
第2节
历史的叙事研究
一、 历史发生学研究
历史的发生学研究主要指考察某个历史现象的由来、发生、原因及其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第1节
历史的考证研究
(二) 校勘学与版本学、目录学
传统的校勘学主要是指对古籍的校勘,它与版本学、目录学相关,三者一起构成“古典文献 学”。
版本学侧重研究各种版本的源流(发生和传播)、差异、优劣及其演变规律,并以此为校勘提 供基础;目录学侧重书名、卷数、页码、作者、版刻以及索引和提要。
在实际的操作中,校勘学、版本学、目录学三者往往相互支持、彼此呼应。 广义的校勘学包括了版本学和目录学,有人统称之为“目录版本校勘学”或“版本目录学”。 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领域卓有成就者,被称为“版本目录学家”或“校雠学家”。

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的发展

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的发展

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的发展陈春华【摘要】在乾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汉学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积极提倡和学术示范,书院致力于研经治史、博习辞章,成为了汉学交流传播的基地,影响和带动了当地学术风气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经史考据学风的幅度和范围,为推动汉学在全国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5)003【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书院【作者】陈春华【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中国的学术系统与教育系统是紧密相联的。

在学术发展、学风形成、流派传衍的过程中,书院作为知识人群的汇聚之地,通过创建者的学术提倡、担任掌教的著名学者的学术示范和来自不同地区背景的生徒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书院的学风和学术特色是以其掌教大师为代表的。

学术大师云集书院讲学,以书院为依托,宣传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将书院作为其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基地,许多著名的书院大师的重要学术成果就是在书院讲学的过程中完成的。

他们以弘扬儒家学术传统为己任,通过制定院规、学约等形式,教导士子,并身体力行,以此吸引后学、培植精英,以完成学术传承的循环过程。

许多著名学者、大师青年时期都曾在书院读书肄业,待学业有成或功成名就之后,又返回书院主持书院讲席。

可以说,书院与学术的关系是形与神的关系,书院之形离不开学术自由这一内在精神的支撑;同样,学术思想的传播也需要书院这一实物载体。

乾嘉汉学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以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全国性的学术流派。

在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儒的引领之下,在惠栋、江藩、陈祖范、王峻、钱大昕、江永、戴震等大家的推动之下,乾嘉汉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惠栋、江藩为代表的吴派、以江永、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和以王念孙、王引之、汪中为代表的扬州学派。

吴派、皖派和扬州学派的产生、发展都与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

扬州学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

主张会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

其代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一)吴派的朴学研究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

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

由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

概括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易》学研究,《尚书》学研究,考史研究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

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

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

吴派以惠栋为首。

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恢复汉人的说法。

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

因此他们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

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

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

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此外,皖派也颇重视思想和理论,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就是例证。

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

皖派代表,戴震(1724—1777),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

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他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用一半以上的篇幅,综述“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分“经学、小学及音韵学”,“校注古籍、辑佚书、辨伪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及谱牒学”,“历算学及其它科学、乐曲学”等四部分,详细具体地总结了清代学者在整理古籍方面的成绩和贡献。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的纯朴学研究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侧重音声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的褊狭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考证的基础上,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材辈出。

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锐、黄承吉都精于中西数学。

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领域包括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微机分等方面。

四乾嘉学派时期的学术成就1、集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形成独具特点的考据学派。

清代乾嘉学派,以“郑学”为旗帜,以“汉学”相标榜。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颇重字句训诂与名物考证。

而且,注史之风甚炽,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均开史学考据之风。

至宋代,晁公武、陈振孙之考订图书阳修、赵明诚考录金石,郑樵、王应麟考证文献,朱熹在校勘古籍,辨订群书方面有显著成就。

明代杨慎开启明代考据风,梅鷟、胡应麟考辨伪书,焦竑、陈第研究文字、考订古音,方以智考订方言俗语和官制。

清初顾炎武强调以重考察、求实证的朴实学风,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和历史地理学。

康熙时期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胡渭著《易图明辨》、《禹贡锥旨》;毛奇龄著《四书改错》;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又有王锡阐、梅文鼎等关于天文历算之作。

他们都专力于考据并分别在训诂经书、考释历史地理、考辨文献和天文历算方面做出成绩,成为乾嘉学派的直接先驱。

乾嘉学派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特别是清初学者的考据成果与考据方法的基础上,把考据学发展为独立的学派。

2、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使丰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并为后人阅读、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础。

以考据为特长的乾嘉学派,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训诂笺释、版本鉴定、文字校勘、辨伪辑佚等方法和手段,对两千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认真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和成绩,涌现了更多的学者和著述。

在经学、小学、历史、地理、金石、考古,以及工具书、丛书、类书的研究和编纂方面,都留下可资借鉴的宝贵成果3.乾嘉学派中有许多严肃的学者,在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上,严谨踏实,一丝不苟,而且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五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朴学考据方法的特点,梁启超曾概括为十个方面: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

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

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

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

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3,孤证不为定说。

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得。

5,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6,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7,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

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8,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人,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

9,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10,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六乾嘉学派的历史局限从总体上看,其治学宗旨和治学内容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文化,这就注定了其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

它的治学宗旨和特点,决定其治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其他封建文化典籍,它研究考证的问题,几乎全是书本上的问题,缺乏新鲜的、现实的实际内容,确有脱离实际的倾向。

具体表现为:其一,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为考据而考据;其二,厚古薄今,信而好古,唯古是信,唯古是从;由于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其治学方法是以考据为特点,一些乾嘉学者认为儒家典籍越古越真,越符合经书的本来面目。

甚至认为对儒家典籍的注疏,也是唐胜于宋,汉必胜于唐。

其三,将考据与学术划等号,出现思想界的空洞沉寂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畸形现象;其四,党同伐异、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

乾嘉学派,公开打出汉学的旗帜后,以恢复汉学为己任,而排斥宋学。

在清代坚持宋学立场的,也不屑与汉学家为伍。

在汉、宋两派的对立斗争中,无论是汉学和宋学,都有很深的门户之见。

其五,支离繁琐,解释一字,洋洋万言,只能对个别问题进行阐释、说明,而对重大事变难以全面、准确的进行认识和判断,“只见树本,不见森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