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12.3.2等边三角形(2)
八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课时练《 等边三角形》 试题试卷 含答案解析(2)

《13.3.2等边三角形》课时练一、选择题1.如图,已知ABC D 和CDE D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A 、C 、E 三点共线.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 .以下五个结论:①AD BE =;②60AOB Ð=°;③AP BQ =;④PCQ D 是等边三角形;⑤//PQ AE .其中正确结论的有()个A .5B .4C .3D .22.已知,在△ABC 中,AB AC =,如图,(1)分别以B ,C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D ;(2)作射线AD ,连接BD ,CD .根据以上作图过程及所作图形,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 .BAD CADÐ=ÐB .△BCD 是等边三角形C .AD 垂直平分BC D .ABDC S AD BC=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E ,若AC 平分∠DAB ,且AB=AC ,AC=AD ,有四个结论:①AC ⊥BD ;②BC=DC ;③△ABC ≌△ADC ;④△ABD 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4.如图点,,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CBE ADC D D 都是等边三角形,,AE BD 相交于点O ,且分别与,CD CE交于点,M N ,连接,M N ,有如下结论:①DCB ACE D @D ;②AM DN =;③CMN D 为等边三角形;④60°Ð=EOB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P ,作PE ⊥AC 于E ,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 时,连PQ 交AC 边于D ,则DE 的长为()A .0.5B .1C .0.25D .26.已知∠AOB =30°,点P 在∠AOB 的内部,OP=8,在OA 、OB 上分别取点M 、N ,使△OMN 的周长最短,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为()A .4B .8C .16D .327.如图,在等边△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BDE=∠CDF=30°,在下列结论中:①△ABD ≌△ACD ;②2DE=2DF=AD ;③△ADE ≌△ADF ;④4BE=4CF=AB .正确的个数是()A .1B .2C .3D .48.设P 是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内的一点,P 到三边的距离分别为,,()x y z x y z ££.若以,,()x y z x y z ££为边可以组成三角形,则z 应满足的条件为()A .3386a a z ££B .3364a z a ££C .33348a z a ££D .33382a z a ££9.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 .511a 32´()B .511a 23´()C .611a 32´()D .611a 23´()10.如图,∠AOB =30°,点P 是∠AOB 内的定点,且OP =3.若点M 、N 分别是射线OA 、OB 上异于点O 的动点,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A .12B .9C .6D .3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AOB =60°,点P 是∠AOB 内一定点,并且OP =2,点M 、N 分别是射线OA ,OB 上异于点O 的动点,当△PMN 的周长取最小值时,点O 到线段MN 的距离为_____.12.已知等边ABC D 的边长为3,点E 在直线AB 上,点D 在直线CB 上,且ED EC =,若6AE =,则CD 的长为______.13.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AB 上一点P ,作PE ⊥AC 于点E ,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当AP =CQ 时,PQ 交AC 于D ,则DE 的长为______.14.如图,已知ABC 中,60A Ð=°,D 为AB 上一点,且2,4AC AD BD B ACD =+Ð=Ð,则DCB Ð的度数是_________.15.如图,△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EBD=72°,则∠AEB 的度数是______.三、解答题16.在△ABC 中,∠ACB=90°,∠A=30°,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点E .(1)如图1,连接EC ,求证:△EBC 是等边三角形;(2)点M 是线段CD 上的一点(不与点C ,D 重合),以BM 为一边,在BM 的下方作∠BMG=60°,MG 交DE 延长线于点G .请你在图2中画出完整图形,并直接写出MD ,DG 与AD 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点N 是线段AD 上的一点,以BN 为一边,在BN 的下方作∠BNG=60°,NG 交DE 延长线于点G .试探究ND ,DG 与AD 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17.在边长为9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Q 是BC 上一点,点P 是AB 上一动点,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从点A 向点B 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1)如图1,若BQ=6,PQ//AC 求t 的值;(2)如图2,若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以2个单位的速度从点B 经点C 向点A 运动,当t 为何值时,APQ D 为等边三角形.(3)如图3,将边长为9的等边三角形ABC 变换为AB ,AC 为腰,BC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且AB=AC=10,BC=8,点P 运动到AB 中点处静止,点M ,N 分别为BC ,AC 上动点,点M 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从点B 向C 运动,同时N 以a 个单位每秒的速度从点C 向A 运动,当,BPM CNM D D 全等时,求a 的值.18.如图1,已知△ABC 和△EFC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E 在线段AB 上.(1)求证:BF ∥AC ;(2)过点E 作EG ∥BC 交AC 于点G ,试判断△AEG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图2,若点D 在射线CA 上,且ED =EC ,求证:AB =AD +BF .19.小敏与同桌小颖在课下学习中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E 在AB 上,点D 在CB 的延长线上,且ED EC =,试确定线段AE 与DB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小敏与小颖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1)取特殊情况,探索讨论:当点E 为AB 的中点时,如图(2),确定线段AE 与DB 的大小关系,请你写出结论:AE _____DB (填“>”,“<”或“=”),并说明理由.(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解:题目中,AE 与DB 的大小关系是:AE _____DB (填“>”,“<”或“=”).理由如下:如图(3),过点E 作EF ∥BC ,交AC 于点F .(请你将剩余的解答过程完成)(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E 在直线AB 上,点D 在直线BC 上,且ED EC =,若△ABC 的边长为1,2AE =,求CD 的长(请你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结果).20.在△ABC 中,AB =AC ,D 是直线BC 上一点,以AD 为一条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E =AD ,∠DAE =∠BAC ,连接CE .(1)如图,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 =40°,则∠ACE =,∠DCE =,BC 、DC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设∠BAC =α,∠DCE =β.①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不与B ,C 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3)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试探究∠ACB 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无需写出求解过程).21.如图,在ABC D 中,AC BC =,90ACB Ð=°,点D 为ABC D 内一点,且BD AD =.(1)求证:CD AB ^;(2)若15CAD Ð=°,E 为AD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A =.①求BDC ∠的度数.②若点M 在DE 上,且DC DM =,请判断ME 、B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③若点N 为直线AE 上一点,且CEN D 为等腰D ,直接写出CNE Ð的度数.22.如图,已知△ABC 和△ADE 均为等边三角形,BD 、CE 交于点F .(1)求证:BD=CE ;(2)求∠EFB 的度数.23.(1)如图1,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AD ,BE 相交于点P ,求证:BE AD =.(2)如图2,在BCD 中,若120BCD Ð<°,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ABC ,等边CDE △,等边BDF ,连接AD 、BE 、CF 恰交于点P .①求证:AD BE CF ==;②如图2,在(2)的条件下,试猜想PB ,PC ,PD 与BE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A 2.D3.A 4.D 5.A 6.B 7.D 8.B 9.A 10.D 11.112.3或913.1214.20°15.132°16.(1)证明:如图1所示:在Rt △ABC 中,∠ACB=90°,∠A=30°,∴∠ABC=60°,BC=AB.∵BD 平分∠ABC ,∴∠1=∠DBA=∠A=30°.∴DA=DB .∵DE ⊥AB 于点E .∴AE=BE=AB.∴BC=BE .∴△EBC 是等边三角形;(2)结论:AD=DG+DM .证明:如图2所示:延长ED 使得DW=DM ,连接MW ,∵∠ACB=90°,∠A=30°,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点E ,∴∠ADE=∠BDE=60°,AD=BD ,又∵DM=DW ,∴△WDM 是等边三角形,2121∴MW=DM ,在△NGM 和△DBM 中,∴△WGM ≌△DBM ,∴BD=WG=DG+DM ,∴AD=DG+DM .(3)结论:AD=DG ﹣DN .证明:如图延长BD 至H ,使得DH=DN .由(1)得DA=DB ,∠A=30°.∵DE ⊥AB 于点E .∴∠2=∠3=60°.∴∠4=∠5=60°.∴△NDH 是等边三角形.∴NH=ND ,∠H=∠6=60°.∴∠H=∠2.∵∠BNG=60°,∴∠BNG+∠7=∠6+∠7.即∠DNG=∠HNB .在△DNG 和△HNB 中,∴△DNG ≌△HNB (ASA ).∴DG=HB .∵HB=HD+DB=ND+AD ,∴DG=ND+AD .∴AD=DG ﹣ND .17.解:(1)ABC D 是等边三角形,60A B C \Ð=Ð=Ð=°,PQ//AC ,60BQP C \Ð=Ð=°,60BQP B \Ð=Ð=°,BPQ \D 是等边三角形,BP BQ \=,由题意可知:AP t =,则9BP t =-,96t \-=,解得:3t =,故t 的值为3;(2)①当点Q 在边BC 上时,已知此时APQ D 不可能为等边三角形;②当点Q 在边AC 上时,若APQ D 为等边三角形,则AP AQ =,由题意可知,AP t =,2BC CQ t +=,()922182AQ BC AC BC CQ t t \=+-+=´-=-,182t t \=-,解得:6t =,故当6t =时,APQ D 为等边三角形;(3)由题意可知:BM t =,CN at =,1110522BP AB ==´=,则8CM BC BM t =-=-,若PBM D ≌NCM D ,则PB NC BM CM =ìí=î,即:58at t t=ìí=-î,解得:544a t ì=ïíï=î;若PBM D ≌MCN D ,则PB MC BM CN =ìí=î,即:58t t at=-ìí=î,解得:13a t =ìí=î;综上所述:当,BPM CNM D D 全等时,a 的值为1或54.18.解:(1)如图1,∵△ABC 和△EF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B=∠ECF=∠A=60°,AC=BC ,CE=FC ,∴∠1+∠3=∠2+∠3,∴∠1=∠2,在△ACE 与△FCB 中,12AC BC CE CF =ìïÐ=Ðíï=î,∴△ACE ≌△FCB ,∴∠CBF=∠A =60°,∴∠CBF =∠ACB ,∴AC ∥BF ;(2)△AEG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如图,过E 作EG ∥BC 交AC 于G,∵∠ABC=∠ACB=60°,∴∠AEG=∠AGE=60°,∴△AEG 是等边三角形.(3)如图2,过E 作EG ∥BC 交AC 于G ,由(2)可知△AEG 是等边三角形,∴AE=EG=AG ,∠GAE=∠AGC=60°,∴∠DAE=∠EGC=120°,∵DE=CE ,∴∠D=∠1,∴△ADE ≌△GCE ,∴AD=CG ,∴AC=AG+CG=AG+AD ,由(1)得△ACE ≌△FCB ,∴BF=AE ,∴BF=AG ,∴AC=BF+AD ,∴AB=BF+AD .19.解:(1)AE DB =,理由如下:ED EC = ,EDC ECD\Ð=Ð∵△ABC 是等边三角形,60ACB ABC Ð=Ð=°\,点E 为AB 的中点,1302ECD ACB \°Ð=Ð=,30EDC Ð=°\,30D DEB Ð=Ð=°\,DB BE \=,AE BE = ,AE DB \=;故答案为:=;(2)AE DB =,理由如下:如图3:∵△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EF ∥BC ,60AEF ABC Ð=Ð=°\,60AFE ACB Ð=Ð=°,FEC ECB Ð=Ð;120EFC DBE Ð=Ð=°\;ED EC = ,D ECB \Ð=Ð,D FEC Ð=Ð,在△EFC 与△DBE 中,FEC D EFC DBE EC DE Ð=ÐìïÐ=Ðíï=î,∴△EFC ≌△DBE (AAS ),EF DB\=60AEF AFE Ð=Ð=° ,∴△AEF 为等边三角形,AE EF \=,AE BD \=.(3)①如图4,当点E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过点E 作EF ∥B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则DCE CEF Ð=Ð,DBE AEF Ð=Ð;ABC AEF Ð=Ð,ACB AFE Ð=Ð;∵△ACB 为等边三角形,60ABC ACB \Ð=Ð=°,60AEF AFE \Ð=Ð=°,60DBE ABC Ð=Ð=°,DBE EFC \Ð=Ð;而ED EC =,D DCE \Ð=Ð,D CEF Ð=Ð;在△FEC 和△BDE 中,FEC D EFC DBE EC DE Ð=ÐìïÐ=Ðíï=î,∴△FEC ≌△BDE (AAS ),EF BD \=;∵△AEF 为等边三角形,2AE EF \==,2BD EF ==,123CD \=+=;②如图5,当点E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过点E 作EF ∥BC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F :类似上述解法,同理可证:2DB EF ==,1BC =,211CD =-=\.、20.(1)如图1所示:∵∠DAE =∠BAC ,∴∠DAE +∠CAD =∠BAC +∠CAD ,∴∠BAD =∠CAE .在△BAD 和△CA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ìïÐ=Ðíï=î,∴△BAD ≌△CAE (SAS ),∴∠ACE =∠B 12=(180°﹣40°)=70°,BD =CE ,∴BC +DC =CE .∵∠ACD =∠B +∠BAC =∠ACE +∠DCE ,∴∠BAC =∠DCE .∵∠BAC =40°,∴∠DCE =40°.故答案为:70°,40°,BC +DC =CE ;(2)①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DAE =∠BAC ,∴∠DAE +∠CAD =∠BAC +∠CAD ,∴∠BAD =∠CAE .在△BAD 和△CA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ìïÐ=Ðíï=î,∴△BAD ≌△CAE (SAS ),∴∠B=∠ACE.∵∠ACD=∠B+∠BAC=∠ACE+∠DCE,∴∠BAC=∠DCE.∵∠BAC=α,∠DCE=β,∴α=β;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在线段BC上时,α+β=180°,如图2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DB=∠AEC,∠ABC=∠ACE.∵∠ADC+∠ADB=180°,∴∠ADC+∠AEC=180°,∴∠DAE+∠DCE=180°.∵∠BAC=∠DAE=α,∠DCE=β,∴α+β=180°;(Ⅱ)当点D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如图3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BD=∠ACE.∵∠ACE=∠ACD+∠DCE,∠ABD=∠ACD+∠BAC,∴∠ACD+∠DCE=∠ACD+∠BAC,∴∠BAC=∠DCE.∵∠BAC=α,∠DCE=β,∴α=β;(Ⅲ)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α=β;综上所述:当点D 在BC 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 =60°.理由如下:∵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即∠BAC =∠DCE .∵CE ∥AB ,∴∠ABC =∠DCE ,∴∠ABC =∠BAC .∵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即∠BAC +∠DCE =180°.∵CE ∥AB ,∴∠ABC +∠DCE =180°,∴∠ABC =∠BAC .∵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综上所述: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ACB 的度数为60°.21.(1)∵CB=CA ,DB=DA ,∴CD 垂直平分线段AB ,∴CD ⊥AB ;(2)①在△ADC 和△BDC 中,BC AC CD CD BD AD =ìï=íï=î,∴△ADC ≌△BDC (SSS ),∴∠ACD=∠BCD=12∠BCA=45°,∠CAD=∠CBD=15°,∴∠BDC=180°-45°-15°=120°;②结论:ME=BD ,理由:连接MC ,∵AC BC =,90ACB Ð=°,∴∠CAB=∠CBA=45°,∵∠CAD=∠CBD=15°,∴∠DBA=∠DAB=30°,∴∠BDE=30°+30°=60°,由①得∠BDC=120°,∴∠CDE=60°,∵DC=DM ,∠CDE=60°,∴△MCD 为等边三角形,∴CM=CD ,∵EC=CA=CB ,∠DMC=60°,∴∠E=∠CAD=∠CBD=15°,∠EMC=120°,在△BDC 和△EMC 中,15120CBD E BDC EMC CD CM Ð=Ð=°ìïÐ=Ð=°íï=î,∴△BDC ≌△EMC (AAS ),∴ME=BD ;③当EN=EC 时,∠1152EN C °==7.5°或∠2EN C =180152°-°=82.5°;当EN=CN 时,∠3EN C =180215°-´°=150°;当CE=CN 时,点N 与点A 重合,∠CNE=15°,所以∠CNE 的度数为7.5°或15°或82.5°或150°.22.(1)证明:∵△ABC 和△ADE 均为等边三角形,∴AE=AD 、AB=AC ,又∵∠EAD=∠BAC=60°,∴∠EAD+∠DAC=∠BAC+∠DAC ,即∠DAB=∠EAC ,在△EAC 和△DAB 中,AE AD DAB EAC AB AC =ìïÐ=Ðíï=î,∴△EAC ≌△DAB ,∴BD=CE ;(2)解:由(1)△EAC ≌△DAB ,可得∠ECA=∠DBA ,在等边△ABC 中,∠ABC=∠ACB=60°,∴∠EFC=∠FCB+∠FBC=∠FCA+∠ACB+∠FBC=∠ACB+∠ABC=60°+60°=120°.23.(1)证明:∵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 ,CE=CD ,∠ACB=∠DCE=60°,∴∠ABC+∠ACE=∠DCE+∠ACE ,即∠BCE=∠ACD ,∴BCE ACD ≌(SAS ),∴BE=AD ;(2)①证明:∵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D=CE ,∠ACB=∠DCE=60°,∴∠ACB+∠BCD=∠DCE+∠BCD ,即∠ACD=∠BCE ,∴≌ACD BCE V V (SAS ),∴AD=BE ,同理:ABD CBF ≌(SAS ),∴AD=CF ,即AD=BE=CF ;②解:结论:PB+PC+PD=BE ,理由:如图2,AD 与BC 的交点记作点Q ,则∠AQC=∠BQP ,由①知,≌ACD BCE V V ,∴∠CAD=∠CBE ,在ACQ 中,∠CAD+∠AQC=180°-∠ACB=120°,∴∠CBE+∠BQP=120°,在BPQ V 中,∠APB=180°-(∠CBE+∠BQP )=60°,∴∠DPE=60°,同理:∠APC=60°,\Ð=°∠CPD=120°,CPE60,在PE上取一点M,使PM=PC,△是等边三角形,∴CPM==,∠PCM=∠CMP=60°,∴CP CM PM∴∠CME=120°=∠CPD,△是等边三角形,∵CDE∴CD=CE,∠DCE=60°=∠PCM,∴∠PCD=∠MCE,≌(SAS),∴PCD MCE∴PD=ME,∴BE=PB+PM+ME=PB+PC+PD.。
1232等边三角形(2)

B┓
∵∠A=30°
C
∴BC=
1
AC
2
55
例5 下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 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 梁AC,AB=7.4m,∠A=30°,立柱BC 、 DE要多长?
B
D
A
EC
1. Rt△ABC中, ∠C=90°, ∠B=2 ∠A, ∠B和∠A 各是多少度?边AB与BC之间有什么关系?
4 30 °
则BD= 8 .
A 2D
5. 如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倾斜 角为30°的斜坡,从A滑行至B。 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 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30 °
B
6.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则这
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D A
B
C
99
要把一块三角形土地均匀分给甲、乙、丙 三家农户去种植,如果∠C=90°∠A=30°, 要使这三家农户所得土地的大小和形状都 相同,请你试着分一分,在图上画出来.
B 2.如图:在Rt△ABC中
∠A=300,AB+BC=12cm,
则AB=__8___cm.
C
300
A
A
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
AD⊥BC,DE⊥AB,若AB=8cm, E
BD=_4_cm_, BE= 2__c_m_
B DC
4.如图,在 △ABC中,
C
∠ACB=90°,CD⊥AB 于点D,∠B=30°,AD=2,
A
┓
C
B 1100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谈谈你的体会.
1111
A
三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角 形B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2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13.3等边三角形
学科网
灿若寒星
知识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都等于 60°
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 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各边上中线,高和所对角 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C
灿若寒星
举例如下:
1、在Rt△ABC中,如果 ∠BCA=90°,∠A=30°
AB=4,求BC之长。
A
解:由定理知识得
BC=1/2AB
而AB=4 ∴BC=2
B
C
灿若寒星
2、在Rt△ABC中,如果∠BCA=90°,∠A=30°,CD是 高,
(1)BD=1,则BC、AB各等于多少;
(2)求证:BD=1/2BC=1/4AB
灿若寒星
含30°直角三角形性质探索:
在△ABD中,AB=BD=DA,AC是底 边BD上的高,探究BC与AB之间的数量 有什么关系?
分析:∵AC是等边△ABD的高
A
∴△ABD关于直线AC对称
∴BC=CD
∵AB=BD
B
CD
∴BC=CD=1/2AB
灿若寒星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30°,那么 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又有什么关系呢?
灿若寒星
2如图,厂房屋顶钢架外框是等腰三角形,其 中AB=AC,立柱AD⊥BC,且顶角
∠BAC=100°∠C、∠BAD、∠CAD各是 多少度?
A
B
D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有三角形的普遍性质,又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了解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等边三角形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深,对等边三角形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等边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等边三角形的图片、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等边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如三角形纸片、塑料三角形等。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图片,如金字塔、自行车的三角形架等,引导学生关注等边三角形。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7 12.3.2 等边三角形(2)

中,如果 一个锐角 等于30 30° 等于30°, 那么它所 对的直角 边等于斜 一半。 边的一半 边的一半。
如图, 例5 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 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 AB的中点 BC、 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 在直 垂直于横梁AC,AB=7.4 m,∠A=30°, 垂直于横梁AC AC, m, A=30° 角三角形 立柱BC、DE要多长? 立柱BC DE要多长 BC、 要多长?
A
D D B C B A C
出发, 例2:如图,上午 时,一条渔船从 出发,以12 :如图,上午9时 一条渔船从A出发 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 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 时到达 时到达B处 海里 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1时到达 处,从A、 、 B两处望小岛 ,测得∠NAC=150, ∠NBC=300, 两处望小岛C,测得∠ 两处望小岛 若小岛周围12.3海里内有暗礁,问该渔船继续向 海里内有暗礁, 若小岛周围 海里内有暗礁 正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正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N C D
D B A
E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等于腰长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等于腰长的一半, 则此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 则此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 75° 75° 15° 15° 150° 30°、 75°、 75°或15°、15°、 150
第十二章 轴对称
12.3.2 等边三角形(2) 等边三角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回顾: 回顾:
图形 概念
三边 相等 的三 角形 是等 边三 角形
性质
性质:三 性质: 个角都相 等,并且 每个角都 等于60 等于600.
人教版数学初二上册(八年级)《13.3.2 等边三角形(2)》 课件

巩固练习
1. △ABC中,AB=AC,∠C=30°,DA ⊥BA于A,BD=9.6cm,
则AD= 4.8cm .
A
B
DC
2.如图∠C=90°,D是CA的延长线上的一点,∠BDC=15°,
1
且AD=AB,则BC= 2 AD.
B
C
A
D
探究新知
例2 如图,∠AOP=∠BOP=15°,PC∥OA交OB于C,
PD⊥OA于D,若PC=3,则PD等于( C )
A.3
B.2
C.1.5
D.1
E
解析:如图,过点P作PE⊥OB于E,∵PC∥OA,
∴∠AOP=∠CPO, ∴∠PCE=∠BOP+∠CPO=∠BOP+∠AOP=∠AOB=30°. 又∵PC=3, ∴PE=1.5. ∵∠AOP=∠BOP,PD⊥OA, ∴PD=PE=1.5.
花这一醉样人美芬丽芳,的感季谢节你,的愿阅你读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 87、天勇放下气眼兴通前亡往方,天匹堂只夫,要有怯我责懦们。通继往续20地,:28狱收2。获0:2的80季:3208节72.就01:42在.82前:0320方07T.。1u42e.0s2.d07a2.1y0,4TJ2uu0el.ys7d.11a44y,2,20J0u.72ly.01144。, 2020年7月14日星期二二〇二〇年七月十 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四日 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8、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20:2820:28:307.14.2020Tuesday, July 14, 2020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
应用格式:
∵ 在Rt△ABC 中,∠C =90°,∠A =30°,
∴
B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3.2 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参考教案

等边三角形(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过程.(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2.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我们在前两节课研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我们知道,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演示课件)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把你的证明思路与同伴交流.(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生甲]由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知,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又由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可知,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都等于60°. [生乙]等腰三角形已有两边分别相等,所以我认为只要腰和底边相等,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了.[生丙]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分别都等于60°,我认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也就是说这个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了.(此时,部分同学同意此生看法,部分同学不同意此生看法,引起激烈的争论,•教师可让同学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生丁]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满足这个条件都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角对等边,三个内角都是60°,所以它们所对的边一定相等,但这一问题中“已知是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是等边三角形”,•我觉得他给的条件太多,浪费![师]给三个角都是60°,这个条件确实有点浪费,那么给什么条件不浪费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Ⅱ.导入新课探索等腰三角形成等边三角形的条件.[生]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你能给大家陈述一下理由吗?[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顶角是6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和就是180°-60°=12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所以每个底角分别是120°÷2=60°,则三个内角分别相等,根据等角对等边,•则此时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相等的,即顶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生]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等边三角形,同样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师]从同学们自主探索和讨论的结果可以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不论底角是60°,还是顶角是6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个结论吗?[生]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结论的证明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点,难点是意识到分别讨论60°的角是底角和顶角两种情况.这是一种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师要关注学生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师]你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或受到了何种启示?[生]我发现我的证明过程没有意识到“有一个角是60°”,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种情况:(1)这个角是底角;(2)这个角是顶角.也就是说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到.[师]我们来看有多少同学意识到分别讨论60°的角是底角和顶角的情况,•我们鼓掌表示对他们的鼓励.今天,我们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我们在证明这A个定理的过程中,还得出了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呢?[生]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证明这个结论.(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已知:如图,在△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BC=AC(等角对等边).又∵∠A=∠C,∴BC=AC(等角对等边).∴AB=BC=AC,即△ABC是等边三角形.[师]这样,我们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就可以得到.(演示课件)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来学习下面的例题,体会上述定理.(演示课件)[例4]如图,课外兴趣小组在一次测量活动中,测得∠APB=60°,AP=BP=200m,•他们便得出一个结论:A、B之间距离不少于200m,他们的结论对吗?分析:我们从该问题中抽象出△APB,由已知条件∠APB=60°且AP=BP,•由本节课探究结论知△APB为等边三角形.解:在△APB中,AP=BP,∠APB=60°,所以∠PAB=∠PBA=12(180°-∠APB)=12(180°-60°)=60°.于是∠PAB=∠PBA=∠APB.从而△APB为等边三角形,AB的长是200m,•由此可以得出兴趣小组的结论是正确的.Ⅲ.随堂练习(一)课本P54练习 1、2.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它们分别是什么线段?答案: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它们分别是三个角的平分线(或是三条边上的中线或三条边上的高线).2.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上的高,∠BDE=∠CDF=60°,•图中有哪些与BD 相等的线段?ED C AB F答案:BD=DC=BE=EA=CF=FA=DE=DF .(二)补充练习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 和∠C 的平分线相交于D ,BD 、CD•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于E 、F ,求证:BE=CF .21E DC AB F证明:连结DE 、DF ,则BE=DE ,DF=CF .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 ,得∠1=30°,故∠2=30°,从而∠DEF=60°.同理∠DFE=60°,故△DEF 是等边三角形.DE=DF ,因而BE=CF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自主探索、思考了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对这个结论的证明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定理非常重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56─5、6、7、10题.(二)预习P55~P56.Ⅵ.活动与探究探究: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AB 、AC 上分别截取AD=AE .△ADE 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说明理由.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结果:已知: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为边AB 、AC 上两点,且AD=AE .判断△A DE•是否是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解:△ADE 是等边三角形,∵△ABC 是等边三角形,∴∠A=60°.又∵AD=AE ,∴△ADE 是等腰三角形.∴△ADE 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板书设计 E D C AB§12.3.2 等边三角形(一)一、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应用例题讲解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三角参考例题1.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解:在△ABC中,∵AB=AC(已知),∴∠B=∠C(等边对等角).∴∠B=∠C=12(180°-∠BAC)=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AD⊥BC(已知),D CAB∴∠BAD=∠CA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BAD=∠CAD=50°.2.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到E,使CE=CD.求证:DB=DE.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且BD是中线,∴BD⊥AC,∠ACB=60°,∠DBC=30°.又∵CD=CE,∴∠CDE=∠E=12∠ACB=30°.∴∠DBC=∠E.∴DB=DE.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B=∠C(等边三角形各角相等).∵DE∥BC,∴∠ADE=∠B,∠AED=∠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ADE=∠AED.∴△ADE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EDABD AEB§12.3.2 等边三角形(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2.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2.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1.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2.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我们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看它具有什么性质.大家可能已猜到,我让大家准备好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它有什么不同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呢?问题: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Ⅱ.导入新课(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发现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出来的结论,还需要给予证明)[生]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摆出了如下两个三角形.(1)DC AB (2)DC AB其中,图(1)是等边三角形,因为△ABD ≌△ACD ,所以AB=AC ,又因为Rt △ABD 中,∠BAD=60°,所以∠ABD=60°,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生]图(1)中,∠B=∠C=60°,∠BAC=∠BAD+∠CAD=30°+30°=60°,所以∠B=∠C=∠BAC=60°,即△ABC 是等边三角形.[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自己拼成的图(1)是等边三角形.由此你能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吗?[生]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师]我们仅凭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还需证明,你能证明它吗?[生]可以,在图(1)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C=AC.•而∠ADB=90°,即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BD=DC=12BC.所以BD=12AB,•即在Rt△ABD中,∠BAD=30°,它所对的边BD是斜边AB的一半.[师生共析]这位同学能结合前后知识,把问题思路解释得如此清晰,很了不起.•下面我们一同来完成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BAC=30°.求证:BC=12AB.CAB DCAB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证明:在△ABC中,∠ACB=90°,∠BAC=30°,则∠B=60°.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如下图)∵∠ACB=60°,∴∠ACD=90°.∵AC=AC,∴△ABC≌△ADC(SAS).∴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C=12BD=12AB.[师]这个定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演示课件)[例5]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AB=7.4m ,∠A=30°,立柱BD 、DE 要多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解:因为DE ⊥AC ,BC ⊥AC ,∠A=30°,由定理知BC=12AB ,DE=12AD ,所以BD=12×7.4=3.7(m ).又AD=12AB ,所以DE=12AD=12×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m ,DE 的长是1.85m . [师]再看下面的例题.[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2a ,∠ABC=∠ACB=15°,CD 是腰AB 上的高. 求:CD 的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DC 中,AC=2a ,而∠DAC 是△ABC 的一个外角,•则∠DAC=15°×2=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 解:∵∠ABC=∠ACB=15°, ∴∠DAC=∠ABC+∠BAC=30°.D C AEBDC A∴CD=12AC=a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师]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56练习Rt △ABC 中,∠C=90°,∠B=2∠A ,∠B 和∠A 各是多少度?边AB 与BC•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B=60°,∠A=30°,AB=2BC . (二)补充练习1.已知:如图,△ABC 中,∠ACB=90°,CD 是高,∠A=30°. 求证:BD=14AB . 证明:在Rt △ABC 中,∠A=30°,∴BC=12AB .在Rt △BCD 中,∠B=60°, ∴∠B CD=30°.∴BD=12BC .∴BD=14AB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这个角的平分线把对边分成两条线段.求证: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2倍.已知:在Rt △ABC 中,∠A=90°,∠ABC=2∠C ,BD 是∠ABC 的平分线.求证:CD=2AD .证明:在Rt △ABC 中,∠A=90°,∠ABC=2∠C ,D CAB∴∠ABC=60°,∠C=30°.又∵BD是∠ABC的平分线,∴∠ABD=∠DBC=30°.∴AD=12BD,BD=CD.∴CD=2AD.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推理证明了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这个定理是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58─11、12、13、14题.(二)预习P60~P61,并准备活动课.1.找出若干个成轴对称的汉字、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2.思考镜子对实物的改变.Ⅵ.活动与探究在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过程:可以从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从辅助线的作法中得到启示.结果:已知:如图(1),在Rt△ABC中,∠C=90°,BC=12 AB.求证:∠B AC=30°.证明:延长BC到D,使CD=BC,连结AD.∵∠ACB=90°,∴∠ACD=90°.又∵AC=AC,DCAB(1)CA∴△ACB ≌△ACD (SAS ). ∴AB=AD . ∵CD=BC ,∴BC=12BD .又∵BC=12AB ,∴AB=BD . ∴AB=AD=BD ,即△ABD 为等边三角形. ∴∠B=60°.在Rt △ABC 中,∠BAC=30°. 板书设计§12.3.2 等边三角形(二) 一、定理的探究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范例分析 三、随堂练习 四、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例题1.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 .证明:△ACM 与△CBN 是等边三角形.(2)DC ABCBMN∴∠ACM=∠BCN .∴∠ACM+∠MCN=∠BCN+∠NCM , 即∠ACN=∠MCB . 在△ACN 和△MCB 中,,,,AC MC ACN MCB CN CB =⎧⎪∠=∠⎨⎪=⎩∴△ACN ≌△MCB (SAS ). ∴AN=BM .2.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 ⊥AC ,∠BAC=30°,AB=10cm ,•CB 1⊥AB ,B 1C ⊥AC 1,垂足分别是B 1、C 1,那么BC 的长是多少? 解:在Rt △ABC 中,∠CAB=30°,AB=10cm .∴BC=12AB=5cm .∵CB 1⊥AB , ∴∠B+∠BCB 1=90°. 又∵∠A+∠B=90°, ∴∠BCB 1=∠A=30°. 在Rt △ACB 1中,BB 1=12BC=2.5cm . ∴AB 1=AB-BB 1=10-2.5=7.5(cm ). ∴在Rt △AB 1C 1中,∠A=30°.∴B 1C 1=12AB 1=12×7.5=3.75(cm ).C 1B 1CBA。
12.3.2 等边三角形(二)

12.3.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
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1.P56页练习1、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
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E
C F
B E A G A (2)
C F
A
(1)
D
D
试一试
答:∠ADG等于150.
2
成功者的摇篮
证明:∵DF=DC/2(中点定义), A1D=AD=CD(正方形各边都相等), ∴DF=A1D/2(等量代换). ∴∠DA1F=300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条直角边等 于斜边的一半,那么它所对的锐角等于300). 又∵AD∥EF, ∴∠A1DA=∠DA1F=300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DG=∠A1DA/2=150(角平分线意义).
1 ∵ ∠ ACB=90° , BC= 2 AB =
∴ ∠A=30° = °
C┓
B
证明: 的垂直平分线MN,连接 证明:作AC的垂直平分线 的垂直平分线 ,连接MC 则AM=MC,∠A= ∠1 , 又∠A+ ∠B=900 ∠1+ ∠2=900 所以∠ 所以∠B= ∠2 A 所以MB=MC=AM 所以 1 所以MB=MC= 2 AB 所以 1 M N 又BC= 2 AB 1 所以∠ 所以∠B=600 2 从而∠ 从而∠A=300 B C
B
C
┓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证法2: 证法 :
A
证明: 由拼图可知:∵ △ABC≌△ADC, ∴ AB=AD ∵ Rt△ABC中, ∠ABC=60° ∴ ∠BAD=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又∵AC⊥BD 1 ∴BC=DC= AB
2
B
C
D
证法3: 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至
A
A
B
C
D
C
B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 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直角边是斜边的一 那么它所对的锐角等于30 30° 半,那么它所对的锐角等于30° A
(2)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内角都等于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内角都等于60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内角都等于 3.有一个内角等于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等于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等于
300
A A
E B D C
2(1)如图,在Rt△ABC中, ∠B=2 ∠A,AB=6cm, ( )如图, △ 中 , , 3cm 则BC=________. 30° (2)如图, Rt△ABC中, ∠A= 30°,AB+BC=12cm, )如图, △ 中 , B 则AB= _______. 8cm C A
12.3.2 等边三角形(2) 等边三角形( )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
A
在Rt△ABC中, △ 中 ∠C=90°若 ° Rt∠A= 30°, ∠ ° AB=a,BC=??
B
C
八年级 王成东
知识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 且都等于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都等于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 60 ° 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各边上中线 高和所对角 等边三角形各边上中线,高和所对角 等边三角形各边上中线 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 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
B D A
E
C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0,腰长为2a.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 腰长为2a. 已知 求:腰上的高. 腰上的高. 解:过C作BA延长线的垂线CD,垂足为D BA延长线的垂线CD,垂足为D 延长线的垂线CD,垂足为 已知), ∵∠B=∠ACB=150(已知), ∴∠DAC=∠B+∠ACB= 150+150=30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 ′ ∴CD= 1 AC= 1 ×2a=a 2 2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 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B
C
D
定理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 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数学式: 数学式
A
30°
∵ ∠ ACB=Rt ∠ ,∠A=30° ∠ = ° 1 ∴BC=2 AB =
1.(1)如图:在Rt△ABC中∠A=300,AB+BC=12cm, 如图: 如图 △ 中 , 则AB=_____cm
8
B
C
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 )如图:△ 是等边三角形 AD⊥BC,DE⊥AB,若AB=8cm, ⊥ ⊥ 若 4cm 2cm BD=___, BE=____ ___,
C D
B
A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等于腰长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等于腰长的一半, 则此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 则此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 75° 75° 15° 15° 150° 30°、 75°、 75°或15°、15°、 150
回味无穷
结束寄语
下课了!
• 严格性之于数学家,犹如道德之于人. • 证明的规范性在于:条理清晰,因果相应,言 必有据.这是初学证明者谨记和遵循的原则.
再
见!Biblioteka D 平分∠ (3)如图, Rt△ABC中, ∠A= 30°,BD平分∠ABC, )如图, △ 中 ° 平分 , 且BD=16cm,则BC= 24cm . , AD=2CD成立吗? 成立吗? 成立吗
3、如图,在△ABC中, ∠ACB= 90°,BA的 、如图, 中 ° 的 垂直平分线交边CB于 。 垂直平分线交边 于D。若AB=10,AC=5, , , 则图中等于 30°的角的个数为( ) °的角的个数为( B A.2 B.3 C.4 D.5
E N P O M B
要把一块三角形的土地均匀分给甲 、 乙、 丙三家农户去种植,如果∠C=90°∠A= 30°,要使这三家农户所得土地的大小和 形状都相同,请你试着分一分,在图上画出 来. B
┓
C
A
试一试
2
成功者的摇篮
1.如图(1):四边形ABCD是一张正方形纸片,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沿着过点D 的折痕将A角翻折,使得A落在EF上(如图(2)), 折痕交AE于点G,那么∠ADG等于 多少度?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用刻度尺测量含30°角的直角三角 形的斜边和短直角边,比较他们之间 的数量关系。
请将做好的三角形纸片沿一边上的高对折, 如图所示:
A A
沿 AC 对折
B
C
D
C
D
将两个含有30°的同样的三角尺如图摆 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Rt△ABC的 直角边BC与斜边AB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1 BC= 2
A
D D B C B A C
7、如图,在△ABC中, AB=AC, 、如图, 中 , 120° ∠BAC= 120°,AC的垂直平分线 交AC 的垂直平分线EF交 于点E, 于点F。求证: 于点 ,交BC于点 。求证:BF=2CF。 于点 。
A E B F C B D E A C
8、 如图,在△ABC中, ∠ACB= 90°, 、 如图, 90° 中 15° ∠B= 15°,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于D、E。求证:DB=2AC 、 。求证:
D,使CD=BC,连接AD. 证明:在△ABC中,∠ACB=90°, ∠BAC=30°,则∠B=60°. 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 ∵∠ACB=90°, ∴∠ACD=90°. ∵AC=AC, ∴△ABC≌△ADC(SAS). ∴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C= 1 BD= 1 AB 2 2
C D B A
E
4、 如图,上午 时,一条渔船从 出发, 、 如图,上午9时 一条渔船从A出发 出发, 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 以12海里 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1时到达 海里 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 时到达 B处,从A、B两处望小岛 ,测得 两处望小岛C, 处 、 两处望小岛 ∠NAC=150, ∠NBC=300,若小岛周围 12.3海里内有暗礁,问该渔船继续向正北 海里内有暗礁, 海里内有暗礁 N 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6、如图,在△ABC中, AB=AC, 、如图, 中 , 120° ∠BAC= 120°,AC的垂直平分线 交AC 的垂直平分线EF交 于点E, 于点F。求证: 于点 ,交BC于点 。求证:BF=2CF。 于点 。
C D B E A
7、 如图,在△ABC中, ∠ACB= 90°, 、 如图, 90° 中 15° ∠B= 15°,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于D、E。求证:DB=2AC 、 。求证:
8、 如图,在△ABC 中,AB=AC, ∠A=120°,AB的垂直平分线 MN交BC于M,交AB于N, C M 求证:CM=2BM
B N A
9、如图, ∠AOB= 30°,P是角平分线上的点, 、如图, 30° 是角平分线上的点, PM⊥OB于M,PN//OB交OA于N,若PM=1cm, ⊥ 于 , 交 于 , , 2cm A 则PN=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