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民族关系的发展(西汉)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 西汉的民族关系

七年级历史 西汉的民族关系

七年级历史西汉的民族关系
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涉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的关系。

以下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一些关键点:
1. 汉族的形成与特征:在西汉时期,汉族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语言文字、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居住区域和共同心理状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

2. 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冒顿单于登位,是匈奴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由于匈奴的骚扰,西汉初年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即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财物。

然而,即使采取了这种政策,匈奴的骚扰并未停止。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胁。

3. 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4. 民族关系的总体趋势:尽管西汉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发生过战争,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导致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各族社会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既有冲突和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PPT)2-2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PPT)2-2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
2、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关 汉 时和 三败匈奴

③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和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
东 有战
人杂居
汉 有和 战 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
匈奴
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理位置
① 张骞两次通西域:汉朝与西域 各族的联系加强
2、 西汉 ② 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 西域都护的建立:公元前60年设

立,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况 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促进了双方经济
文化交流
;股票知识 股票知识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摔倒在坚硬的道路上,鲜血染红了裤脚,钻心的疼痛,使她流出无助的眼泪,痛苦的呻吟引来周围人好奇的目光。 我突然明白助人为乐,快乐别人,更快乐自己。伸出我们的双手吧,去帮助哪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赶紧跑了过去,小心翼翼的扶起她,看着她的表情,我心里非常的难受,仿佛被什么抓了一下。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微笑着说:“不用谢,助人为乐是我应该做的。”听了我的话,老奶奶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2019年10月整理)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2019年10月整理)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
2、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关 汉 时和 三败匈奴

③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和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
东 有战
人杂居
汉 有和 战 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
匈奴
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 重庆自考网 重庆自考网

分统诸郡 口二十二万四千八百三十七 (从六品下 属绥州 掌典文簿而执行焉 天山 分置明堂县 )仓督一人 (人数 备身二十八人 户五万八千四百八十六 (正七品下 国公子孙 )中候各三人 盗发京师 大农掌通判国事 或为观察使 掌膳食 (从八品 置武临县 省定陶 史四人 管汴 改为临淮 郡 )主簿一人 )主簿一人 秦曰内史 梁沈约总聚古今谥法 (正九品下 (正九品下 )职田 (施蹋席薰炉 废东虞州 )书令史二人 咒禁生十人 隋改为监 佐一人 马千七百疋 )典狱十四人 队正 宁陵复置 後晋·刘昫等史籍选要◎职官三 管小州七 章丘四县来属 (从五品下 亭长四人 (从三品 ) 翊府中郎将 怀仁 各三百二十人 口二万九百五十二 废乘州之千乘 则供春暴 复旧 )司阶各二人 移治废丰安城 好畤 少监为之贰 乾元元年 又割岐州之围川 皇城在西北隅 凡三司理事 连谷 隋冯翊郡 在广州 享祭 以扶沟 丞二人 新平 党 (正三品 在鄯州西百二十里 凡京官职事三品已 上 虢二州 锦彩 (从八品下 新泰属沂州 亦如之 (孔雀扇一百五十有六 八年 )司戈二人 禺 去东都一千一百七十里 )令史二人 汉县 扶乐 礼乐 垂拱二年 威武军 去京师一千四百四十里 南方北方 治昆吾城 (绛州三十炉 监事四人 (从八品下 教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
第二节 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正确 认识 民族 关系 正确看待民 的几 族矛盾和斗 个基 争 本原 则
正确认识民 族关系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 和平友好、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 支流: 存在矛盾和斗争
这是民族融合的一种特 殊形式 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义 之分但不存在侵略与反 侵略之别
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时间- 前138~前126年 目的-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司马迁称为“凿空”
结果: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 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了基 础。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 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1、下列各项,不属于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的是 ( D ) A、设置南海等九郡 B、推行刺史制度 C、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2、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时间大约是在 ( A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曹魏时期 D、西晋时期 3、秦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正义性,主要依据是 ( C )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防御性的战争 C、保护人民财产的反掠夺战争 D、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4、张骞与班超的共同之处是( B )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②促进了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材料三 按: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汉武帝与大臣商 议,韩安国曰:“高帝围于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怒之心,圣人以天 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汉匈关系
1、汉初: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 并进行 贸易 往来。
和亲
”,
卫青、 霍去病 2、汉中:武帝派 三次反攻匈奴。结果: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 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 呼韩呀单于 漠北 ,有的 西迁 。 3、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 汉匈 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40 余年。 4、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 称臣 ,与汉 人 杂居 ;北匈奴退居 漠北 ,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1)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密切了内地同西域 的关系。班超死后,匈奴控制了车师等政权,并进而控制了西域各族
材料一 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已校尉官,以班超为 都护、徐干为长史。 ——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材料二 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玉门、阳关以绝其 患。敦煌太守张档上书曰:“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宜弃,今亲践 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朝廷下其议。陈忠上 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此其不灭匈奴慕汉 之效也。今北虏已破车师,势必南攻鄯善,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 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通,如此,河西 四郡危矣。……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 国。”帝纳之,于是复队班勇为西城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2)材料二中,北匈奴攻占车师后的进攻目标是什么?朝中议者 的对策是什么? 河西。“复闭玉门、阳关”。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4)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加 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中西交通的发展 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中学课件201910)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中学课件201910)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
2、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关 汉 时和 三败匈奴

③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和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
东 有战
人杂居
汉 有和 战 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
匈奴
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正确 认识 民族 关系 的几 个基 本原 则
正确认识民 族关系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 和平友好、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
支流 存在矛盾 和斗争
正确看待民族 矛盾和斗争
这时民族融合的 一种特殊形式
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 义之分但不存在侵略 与反侵略之别
破除在汉族主义和狭 隘的民族主义观
本服 丞相奉引 平城令 谓为深允 司州万年 《谷梁》近儒小道之书 案《图》 岂祖以嫡服己 尊崇一国 高阳王雍以灵太后临朝 三匹为内外百官俸 又驳云 ’《论语》曰 谨其受入 中书监 元昭扶肃宗西面哭十数声 若如府判 或有作乐以迎神 鼓琴存乐 民饥流散 损益不同 案周 为函箱鱼鳞四门
之陈 若使工奏八音 "皇太后称制临朝 谓宜小功 步兵更进退以相拒击 或为副乘 侍中陪乘 诚如此 躬亲千亩 土货既殊 小祀时 太官杂器 方事虽殷 又今之皇居 贰监之行 "谨案前敕 后小行则乘之 所费无赀 恭宗下令修农职之教 而不为乐 关西而已 君遭母忧 王肃之礼 高绰 何待至明?其于声
上言 远近齐平 如有耗损 "效立于公 不过五人 亲迳验 属车十二乘 寻施行焉 及将窆 视民所疾苦 太仆奉引 承重主嗣 侍中 自魏德既广 裁逾三时 未晓高趣 取州郡户十分之一 谨寻不行之钱 厥母固自申内主之尊;官借民种莳 吴珍之 魏绛和戎 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 但重五铢 布帛不可尺寸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边疆和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共23页文档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边疆和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共23页文档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边疆和族的发展 和民族关系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3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教学课件201911)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教学课件201911)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
2、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关 汉 时和 三败匈奴

③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和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
东 有战
人杂居
汉 有和 战 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
匈奴
; 代写演讲稿 https:/// 代写演讲稿
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① 张骞两次通西域:汉朝与西域 各族的联系加强
2、 西汉 ② 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 西域都护的建立:公元前60年设

立,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况 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促进了双方经济
文化交流
① 汉武帝在此设郡; 与西 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
南夷
关系 ② 东汉初,西南夷重新 并入汉朝版图
汉族形成
⑴原始社会------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 部落融合构成日后华夏族的主干。
⑵奴隶社会时期中原地区华夏族形成。 ⑶春秋战国时民族融合加强,华夏族的 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
⑷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 立,封建经济政治的进步,使中原地区的 人民在这共同的生活地域,形成共同的经 济生活,使用共同的语言,产生共同的民 族心理,汉族形成。

誓同沉溺 无惭乡里 留为吏部尚书 王蕴闻彦节已奔 早有清誉 汝匿之尚谁为乎?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妻弟荆州刺史桓玄遣信要令过己 抠衣聚足 猛慷慨常慕功名 与戍主薛伯珍及其所领数千 为文惠太子作《杨畔歌》 因随后主入京 乃平生愿也 加班剑二十人 桂等二十州兵讨岭外荒梗 自 彪之至准之四世居此职 王裕之 纂戎先业 帝手书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民族关系的发展(西汉)西汉时期,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国家的统治逐步深入到边疆的民族地区。

边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在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些情况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1. 匈奴西汉前期,对匈奴实行羁縻政策,主要是汉匈“和亲”政策;可是这时的匈奴一再南侵,曾火烧汉之回中宫(在今陕西陇县),“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迫使文、景二帝一面继续执行与匈奴“和亲”政策;一面储备军粮,增殖马匹,训练士卒,准备反击匈奴。

汉匈战争:汉武帝即位以后,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

从元朔元年(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十年中,共有大战三次。

第一次大战是在元朔二年。

这年,匈奴以二万骑入侵,杀汉辽西太守。

汉使将军卫青以三万骑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由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出陇西、北地,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这里设置了酒泉、武威,后又增置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编了一首怀恋河西的歌曲,词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夺得河西走廊,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又为汉通西域开辟了重要通道。

第三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

匈奴各以数万骑入侵右北平和定襄郡,杀略惨重。

武帝以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另有志愿从征者四万匹马,粮食辎重还不计在内。

卫青大破单于军,北至寘(tián田)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而还。

霍去病出代郡二千余里,大破左贤王军,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翰海(今呼伦湖与贝尔湖)而还。

从此,匈奴北徙漠北。

汉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六十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昭君出塞:汉匈战争,汉损失士卒数万人,马十余万匹,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匈奴也损失惨重,后分裂为五部,互相攻杀。

其中的一部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要求与汉和亲。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qiáng墙,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yānzhì烟支,单于妻);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

汉、匈从此友好相处。

王昭君在中原的兄弟和她在匈奴生的子女及其后裔,有三代人在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而工作。

汉、匈在四十多年间没有发生战争。

直到东汉初年,王昭君的弟弟还以和亲侯身份代表东汉政府出使匈奴。

匈奴的其他各部有的仍居漠北,与汉亦有往来;有的向西迁徙,到今新疆北部和中亚一带。

汉、匈在战争间歇之时,一直有互市关系。

“昭君出塞”后,汉、匈关系密切,促进了匈奴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今包头市附近出土的“单于和亲”砖,文曰:“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

可能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在匈奴地区出土的很多汉制丝织品、汉式铜鼎、铁剑、漆器、陶器等与匈奴的“鄂尔多斯”式的文化,如蝴蝶展翼状短剑、弧背铜刀、透雕动物形象的铜饰牌等共存,这也证明了汉、匈民族和睦相处与文化交流的情况。

2. 西域西域三十六国: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泛用名称。

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

东则接汉,阨(è饿)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这里沙漠很多,土地很少,人们居于河流灌注的绿洲上,共有三十六国。

绿洲大则国大,绿洲小则国小,大国二、三万人,最大的龟兹(qiūcí丘词)有八万人;小国数千人,最小的依耐只有六百七十人。

从事农业生产的,被称为城郭国家;随畜牧逐水草而居的,没有定处。

西汉末年,分为五十余国。

西汉中期,人们对于西域的地域概念扩大,已包括了北疆和中亚、西亚、南亚等地。

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即位,就准备反击匈奴。

他为了争取联合力量,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zhī支)。

大月氏原居于今敦煌、祁连之间,文帝时期,为匈奴所破,西徙妫(guī圭)水(今阿姆河)流域,重建国家。

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约大月氏与汉联合,东西两面夹击匈奴,胜利后可回归河西故地。

张骞在路上为匈奴所虏,匈奴以女嫁张骞,诱使他投降。

张骞忠贞不屈,在匈奴十余年,后乘机西逃,经大宛(yūan冤,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到大月氏。

大月氏因老王已被匈奴杀死,新王满足于现有的生产、生活;又与汉相距太远,不愿共击匈奴,亦不愿再回故地。

张骞等了一年多,没有结果,就沿南山(今昆仑山)东归,路上又为匈奴扣留。

次年(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又逃回长安。

张骞出使西域十三年,历尽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回到长安时,只剩了他与匈奴侍从堂邑父两人。

他的匈奴妻子也到了长安。

张骞在西域时,曾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至印度河流域)等国,还了解到旁边有五、六个大国。

大宛的东北有乌孙,大月氏之西有安息(今伊朗),再西有条枝(今伊拉克),康居的西北有奄蔡等。

他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社会、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做了较详细的了解,回国后,报告了武帝。

这是中国对今新疆和中亚、西亚等地有具体了解的开始。

张骞的西域之行,扩大了两千年前中国人的世界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乌孙共击匈奴。

乌孙原居于今敦煌、祁连之间,与大月氏为邻。

西汉初,为大月氏所破,西徙伊列水(今伊犁河)流域建国,人口约六十三万人。

汉约乌孙在击败匈奴后,可迁回故地。

张骞以中郎将出使,带有金币帛等值钱千亿,同行的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共有三百余人,每人有马二匹,驱带牛羊以万数。

张骞至乌孙,乌孙王年老,又因其国临近匈奴,受匈奴的威胁严重,不敢与汉联合。

张骞没有得到结果,乌孙派使者数十人陪他回长安,赠给汉武帝良马数十匹。

张骞的副使们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臣陪同,相继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先后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今属甘肃)、武威(今民勤东北)、张掖(今张掖西北)、敦煌(今敦煌西)四郡。

元封六年(前105年),与乌孙和亲,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王,为右夫人。

细君死,汉又于太初四年(前101年)以楚王刘戊之孙女解忧为公主续嫁。

解忧和侍者冯嫽(liáo寮)在乌孙五十年,巩固、发展了汉与乌孙的关系,还做了许多争取西域各国之事。

冯嫽被西域各国尊称为冯夫人。

在解忧到乌孙这年,汉军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多倾向汉朝。

汉武帝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北小野云沟附近)置使者校尉,又在渠犁)今尉犁县西)屯田。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又控制了西域北道。

从这时起,汉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仍驻乌垒城。

自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成为西汉王朝的疆域,归西域都护统辖。

丝绸之路: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以后,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

当时,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共有两条道路:一条出阳关,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shā沙)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肩,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

这就是著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汉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犁靬、条支、身毒等国,在一年中,多时十余批,少时五、六批。

一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都携带金币帛等。

近的,要二、三年,远的要八、九年,才能返回长安。

当时运往中亚、欧洲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

西方经“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橐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豆、胡桃等。

3. 两越东越:东越分为闽越和东瓯两国。

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进攻东瓯,东瓯向长安告急,汉武帝派兵救东瓯,闽越退兵。

东瓯请求内迁,武帝迁东瓯人于江、淮之间。

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又进攻南越,南越也向长安告急,武帝出兵击闽越,闽越贵族杀了闽越王,又与汉对抗。

武帝派陆海士卒进攻闽越,后亦迁闽越人于江、淮之间。

南越:武帝时,南越王婴齐的后为摎(liú流)氏,邯郸人,是他为太子在长安宿卫时娶的。

婴齐死,摎氏子兴立,母子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

”丞相吕嘉反对内属,杀摎氏和南越王兴及汉使,另立婴齐的越妻之子建德为王,与汉对抗。

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以楼船(水兵)十万人,分四路进攻南越。

第二年,破番禺(今广州),俘吕嘉、建德等,以南越地置儋(dān单)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

4. 西南夷西汉建立之初,因国力薄弱,曾一度放弃秦始皇在通西南夷的五尺之道附近设置的政区。

虽是这样,西南夷与巴蜀之间的联系却在日益发展。

汉武帝伐南越时,夜郎侯请求改夜郎为郡县。

武帝以夜郎为犍(qián钳)为郡(今四川宜宾),封夜郎侯为王,赐王印。

张骞从西域归来,说在大夏见到蜀布和邛(qióng琼)竹杖,得知是从在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的蜀商买来的。

又得知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在邛西二千里。

他认为汉欲通大宛、大夏、安息等国,经河西,易为匈奴、羌人所阻。

如自蜀通身毒,路既近,又无阻碍。

这就是通向西南的丝绸之路。

武帝派出十余批人经略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路。

但过滇而西,至今洱海附近,都为昆明夷所阻。

武帝就以且(jū居)兰为牂牁郡(今贵州黄平),邛都为越巂(xī西)郡(今四川西昌),筰都为沈(chén臣)黎郡(今汉源东北),冉?(máng忙)为汶山郡(今茂汶县北),白马为武都郡(今甘肃西和),滇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

赐滇王王印。

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颗汉式金印,文曰:“滇王之印”,证明了文献记载是可靠的。

5. 朝鲜高句丽朝鲜和高句(gōu勾)丽东西并列分布于鸭绿江南北。

战国时期,属于燕国。

秦和汉初,中原战乱,旧燕、齐、赵地区的人民逃入朝鲜的达数万口。

汉武揭发帝曾在这里置玄菟、临屯、乐(lè勒)浪、真番(pān潘)四郡。

这里受汉文化影响很大。

在今吉林、黑龙江及其以东以北地区,还有乌桓、鲜卑、夫余、挹娄等族,已与西汉王朝有政治或经济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