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城矿区含煤建造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鄂东气田韩城区块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鄂东气田韩城区块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区。
断层 3 条大 的逆断层控制 , 形成 了不 同的构造格局 , 由 北 向南 可 划分 4 个构 造单 元 , 即: 韩 城北 平缓 斜坡 带 、 薛
峰 断裂 构 造 带 、 韩城 南 平 缓斜 坡 带 、 合 阳斜 坡 带 。韩 城
( 2 ) 5 号煤 层 : 位 于太原 组 下 部 , 5 号煤 层 结 构 相对 简单 , 变 化不 大 , 有薄 层夹 矸 1 ~3 层 。通过 对韩 城 区块 进 行 连井煤 层 对 比分析 得到 5 号煤在 平 面分 布较稳 定 , 仅 在 西北 部 局部 变 薄 、 尖灭 , 是 全 区稳定 可 采煤 层 。煤 层 厚 度 一般 0 ~9 . 9 m; 在 工 区绝 大 部分 地 区 5 号 煤厚 度
2 0 1 3 年第 1 1 期
西部 探矿 工程
5 9
鄂 东气 田韩 城 区块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白 勇q , 熊先钺
( 1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北京 1 0 0 0 8 3 ; 2 . 中石油煤层气有 限责任公司, 北京 1 0 0 0 2 8 ) 摘 要: 煤层 气藏具有其 自身的形成条件和 气藏特征 。从煤层 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条件 出发 , 以鄂东 煤 层 气 田韩城 区块为 实例 , 从 构造 条件 、 煤 岩 演化 程度 、 煤层 发 育及 分布 情 况、 硕底 板 盖层条 件 、 水文
第一作者简 介 : 白勇( 1 9 7 5 一 ) , 男( 汉 族) , 宁夏银川人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 院2 0 1 1 级工程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煤层气地质 。
6 0
西 部探 矿 工程
2 0 1 3 年第 1 1 期

韩城矿区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韩城矿区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韩城矿区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张晓辉;要惠芳;李伟;王秀娟;阎纪伟【摘要】The nano-pore structure can be changed under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he different deformation mechanisms influence also the pore structure in various degrees. Pore structure of coals is very inhomogeneous, and is exactly described difficultly by the conventional experimental methods, but the fractal theory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scrib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re structure.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on nano-por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deformed coals collected from Hancheng mining area in Weibei coalfield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nitrogen gas adsorption experiment based upon the fractal Frenkel-Halsey-Hill (FHH)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ctile deformed coals with higher pore fractal dimensions have higher heterogeneity and more complicated pore structure compared to brittle deformed coals, resulting in higher capillary condensation and prominent adsorption hysteresis. Fractal dimensions of tectonic coal increase with reduction of the average pore diameter and the increase of meso-pore content, indicating the stronger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smaller the average pore size, 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pore structure. With the stress strengthening, fractal dimension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Thus, the fractal dimension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deformation degree of the nano-pore structure.%构造变形可以引起煤纳米级孔隙结构的变化,变形机制的不同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利用测井参数定量识别韩城矿区北区煤体结构

利用测井参数定量识别韩城矿区北区煤体结构

利用测井参数定量识别韩城矿区北区煤体结构
陈粤强;张晓宏;浦静怡
【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
【年(卷),期】2017(045)009
【摘要】为了准确识别韩城矿区的煤体结构,以实现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在分析韩城矿区北区钻井取心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煤层的煤体结构划分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Ⅰ、Ⅱ、Ⅲ类.结合区内18口井的测井曲线,分析了不同煤体结构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了与煤体结构相关性较好的3个参数:井径CAL、声波时差DT、视电阻率幅值差异系数FR,引入地质强度因子GSI对煤体结构赋值,建立了利用测井参数定量识别煤体结构的多元回归方程,方程中自变量CAL、DT、FR与因变量GSI之间符合线性相关关系.实例应用效果表明,该方程对煤体结构的定量识别结果与钻井取心结果一致,准确度高,可用于精确划分煤体结构“甜点区”.
【总页数】6页(P42-46,91)
【作者】陈粤强;张晓宏;浦静怡
【作者单位】陕西煤田地质油气钻采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基于测井敏感参数的煤层含气量定量评价方法——以鄂东气田三交北区块为例[J], 金力钻;冯俊贵;温渊;李松林;贺斌;钢胡雅格
2.利用常规测井技术定量识别苏里格地区致密气层 [J], 秦岭
3.利用套管补中测井标准比定量识别气层 [J], 王贵清;朱振生;岂红军
4.在油基泥浆环境下利用核磁测井识别和定量分析稠油 [J], SolonThomazCoelho;陈雷
5.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沉积微相 [J], 吴育平;崔哲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韩城矿区11 #煤层中高岭岩矿研究

陕西韩城矿区11 #煤层中高岭岩矿研究
晶高岭 石集 合 体 , 晶 高岭 石 常见 蠕 虫状 , 细 集合 体 形
态, 有不 规 则 的椭 圆 状 、 规 则 塑 变 形 态 及 絮 团状 , 不
也 常见 围绕碳 质 碎 屑生 长呈 放 射 状 。无 色 呈单 晶状 的高岭 石 晶粒 较 少 。透 射 电镜 下 , 岭 石 为 不 规 则 高
超 细煅 烧 高岭 土 及 4 A分子 筛等 产 品 的原料 , 较 广 阔 的 开发 利 用前 景 。 有


词: 高岭 岩 ; 物 组成 ; 学成 分 ; 因 ; 西韩城 矿 区 矿 化 成 陕
文献 标 识码 : A
中图分 类 号 :6 9 2 2 P 1 .3
1 引言

从 图 1 出 , 岭 岩样 品 的差热 曲线 , 现 为有 看 高 表 尖 锐 对 称 、 度 大 的 脱 羟 谷 和 放 热 峰 。在 10 强 2 ℃ 左 右 有 一宽 缓 的 吸热 谷 , 由 于脱 失 吸 附水所 形 成 。 是 高岭石 脱 失 结 构 水 的 温 度 为 50 一58C, w. 8℃ 8o 按 S ya .l s17 ) 据 脱 羟 温 度 所 划 分 的 高 岭 石 m kt k s(94 根 z o 有序 度 等 级 , 岭 岩 矿 层 中 的 高 岭 石 应 为 有 序 高 岭 高 石 。差热 曲线 脱 羟 谷 高 温 一 侧 回 返 时 在 63 3 ℃
65 5 ℃有 一 吸热 肩 , 由于粒 度 差 异 所 造 成 。H 8和 是 C
韩城矿 区位于陕西渭北煤 田的最东端 , 主要含
煤地 层 为 上石 炭 统 太 原 组 和下 二 叠 统 山西 组 , 度 厚 约 10m左 右 。太 原 组 下 部 1 煤 层 底 板 ( 区 南 1 1 矿 区 ) 1 煤 层 中 、 部 ( 区北 区 ) 有 一 层 厚 约 或 1 下 矿 含 06 ,0—13 .0m的 高岭 岩 。为 配 合 韩城 矿 务 局高 岭 土 厂对 原料 的需 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韩城 矿 务 局科 技 基金 资助 下 , 在 作

韩城矿区南部断层构造特征及控煤意义

韩城矿区南部断层构造特征及控煤意义

韩城矿区南部断层构造特征及控煤意义
范玉海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22(44)4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

韩城矿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断隆铜川-韩城断褶带东部边缘,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且中、深部区煤层气资源前景可观。

对地表精细观测的基础上,利用二维地震勘探技术,辅
以钻探工程验证,在韩城矿区南部新发现一南北向隐伏逆冲构造(F2),呈西倾东冲,断
面倾角为20°~35°,断于石盒子组内和下伏含煤岩系及其基底内,地层垂直断距为190~260 m,水平断距260~470 m。

浅部表现为同向展布的不对称背斜构造。


者空间上密切共生,几何学和运动学具相关性,成因上具统一性,浅层背斜构造是深层逆冲作用控制下断展褶皱作用的结果。

隐伏逆冲构造(F2)的形成机制是燕山运动期盆地内部因阻抗来自东侧构造挤压应力,而产生的反向逆冲构造作用响应,具有反断
层性质。

该逆冲构造错断煤层,造成煤层重复,控制了煤层的空间分布,构成为韩城矿区南中深部重要的构造边界。

【总页数】6页(P134-138)
【作者】范玉海
【作者单位】中煤航测遥感局煤航地质勘查院;榆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1
【相关文献】
1.韩城矿区南部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成因
2.韩城矿区构造煤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3.韩城矿区构造煤拉曼光谱特征及分子结构响应
4.罗口矿区田口井田构造控煤作用及南部找煤方向
5.韩城矿区构造控煤样式与构造控煤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城WL1井组煤层气地质特征1

韩城WL1井组煤层气地质特征1

6.37
0.02 -1.15 2.44 26.9 8.54 7.89
19.19 6.63
68
大小及有效驱动能量持续作用时间。储层压力越
高、临界解吸压力越大、有效地应力越小,煤层气
的解吸-扩散-渗流过程进行得就越彻底,表现为
采收率增大,气井产能增大。有效压力系统由静水
压力、地应力以及气体压力组成。对不饱和储层来
上为单斜构造。
1.3 水文地质
第四系松散层的孔隙含水层,厚度 2 m~10m, 单位涌水量 0.149 l/s.m~21.11 l/s.m,含水性 属中等~极丰富;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单位涌水 量 0.000102 l/s.m~0.0766 l/s.m,含水性属小~ 中等。
山西组底部砂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 0.000102 l/s.m~0.109 l/s.m,渗透系数 0.00036 m/d~0.487m/d,含水性属小。
太原组砂岩及灰岩(K2)含水层,单位涌水量
0.000041 l/s.m ~ 1.72 l/s.m , 渗 透 系 数 0.07
m/d ~1.65m/d,含水性属小-中等。奥陶系灰岩
岩 溶 裂 隙 含 水 层 , 单 位 涌 水 量 0.000681 ~
6.15l/s.m , 渗 透 系 数 1.05m/d 。 水 质 为 HCO3-·SO42-·Cl-~Na+·Ca2+·Mg2+型,水温为 24℃~
表 3 WL1 井煤储层参数一览表 Table 3The list of reservoir parameters of WL1 well
压力梯度/ kPa/m
渗透率 / md
表皮 系数
调查半 径/m
储层 温度/

韩城WL1井组煤层气地质特征

韩城WL1井组煤层气地质特征

韩城WL1井组煤层气地质特征
韩城WL1井组煤层气地质特征
韩城矿区为我国煤层气勘查的重要区块,WL1井组位于象山煤矿西侧,区内煤层厚度大、发育稳定.根据WL1井组获得的煤储层参数可知,该区的煤层煤化程度R0为1.85%~2.05%,煤储层压力2.39~2.65MPa,渗透率为0.22~3.50mD,3号、5号、11号煤层含气量分别为8.38、8.46和6.63m3/t.区内构造简单,含煤地层富水性弱一中等.综合区内地质条件分析认为,韩城WL1井组是具有煤层气开发、生产潜力的区块之一.
作者:张明山Zhang Mingshan 作者单位:东北煤田地质局107队,辽宁,阜新,123003 刊名:中国煤炭地质英文刊名:COAL GEOLOGY OF CHINA 年,卷(期):2009 21(10) 分类号:P618.11 关键词:储层特征 WL1井组韩城矿区。

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方法——以韩城地区为例

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方法——以韩城地区为例

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方法——以韩城地区为例
张培河
【期刊名称】《中国煤层气》
【年(卷),期】2008(005)003
【摘要】从煤系的沉积、埋藏、煤的演化生气以及气藏的改造定型等方面分析了韩城地区煤层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而对煤层气藏特征及煤层气富集成藏条件进行了剖析.韩城地区整体上为一单斜式煤层气成藏模式,聚煤作用和后期沉积对煤层气藏的形成演化非常有利,煤层气富集成藏的生气、储气及保存条件优越,主要成藏目标煤层厚度大且分布稳定,3号煤层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开发条件较11号煤层优越.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张培河
【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鄂东气田韩城区块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J], 白勇;熊先钺
2.鄂尔多斯盆地韩城矿区中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 [J], 伊伟
3.延川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层气成藏 [J], 延露;谭育龙
4.韩城矿区煤层气成藏条件及类型划分 [J], 郭晨;夏玉成;卫兆祥;孙学阳;代革联;王
社荣;申建;任亚平
5.韩城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 [J], 陈振宏;王勃;宋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韩城矿区含煤建造特征的研究摘要:利用煤田地质的基础理论,对韩城矿区以往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韩城矿区含煤建造特征。

关键词:矿区沉积岩相含煤建造特征韩城
中图分类号:tu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韩城矿区位于渭北煤田的东北端,属于中、晚石炭世本溪组、太原组及早二叠世山西组合煤建造。

以往虽作过一些研究,但不系统,随着煤田地质互作的开展,通过对现有的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对韩城矿区含煤建造又重新进行探讨。

大致分为两部分阐述。

前一部分简要的阐述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后一部分着重对研究成果作一介绍。

1有关研究含煤建造常用的几个术语的理解
对含煤建造的研究多采用岩相——旋回方法,这里有必要就几个常用术语作以解释:
1.1 含煤建造
是一套合有煤层和煤线具有成生联系的沉积岩系,是在一定构造运动,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在成因上是互相联系着的沉积层的自然综合体——多岩相组合的沉积物。

以往地质界常指一套含煤沉积岩系叫“煤系”,但“煤系”一词,往往又被用来作为区域性或地方性的地层单位,当我们在研究一套含煤沉积岩系时,适用含煤建造一词的函义,比用煤系一词的概念更为明确完整。

含煤岩系作为建造来对待时,不仅要注意研究其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和含煤性,而且还应着重研究其沉积环境、成煤规律,构造控制建造因素及其建造特征。

1.2 岩相
多年来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给“沉积相” (简称相),下了很多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概念:i)把相理解为古地理概念或沉积物形成的环境。

i i)相是沉积物成因类型。

在国内广大地质工作者,把沉积相的“相”前面冠以“岩”字,习惯上统称为“岩相”。

若从字面上讲“岩”者,指的沉积岩层——即岩石,“相”则指的古地理概念(或景观单元)。

若研究古代相时,首先给“相”下一个确切定义是不容易的。

“相”究竟指的是什么,若抛开了对岩石这个物质的研究,就谈不上对相的研究。

因此研究古代“相”必须是研究由古代沉积环境中沉积下来而保存到现在的各沉积岩层(岩石)。

通过岩石所遗留下来的岩性特征,来作为对象,去进行研究。

因这些岩性特征都反映着当时沉积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及其古构造等等。

所以“岩相”的含义应是:物质成份与沉积环境的综合表现。

它不仅包括关于岩石物质特征(成因类型),同时也包括形成沉积物(岩石)的那种环境的概念。

因此它是具有一定空间上的条件(古地理环境)和在一定的古地理环境中沉积的特定的物质(岩石),是横的概念。

1.3 “旋回”及“旋回结构”
由于地壳小型振荡运动而引起的海退沉积条件与海侵沉积条
件,连续交替的沉积物的多相的共生组合,称为“旋回”。

多相的共生组合,在剖面中作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组成含煤建造的“旋回结构”。

根据戈洛金斯基——瓦尔特定律(相变规律),旋回内部多相共生组合和剖面中旋回的重复都是顺序发展有着成因联系的,这表明了沉积条件周期性的变化。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含煤建造沉积时期,在地壳总的下降过程中,由于地壳小振荡运动所引起的。

小振荡运动是在地壳总的下沉趋势中伴随着的幅度不大,周期较短的升降运动,这种小脉运动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岩相带在空间的多次迁移,反映在剖面上就形成多岩相的组合——沉积旋回。

一个旋回的形成过程,是与一次小型振荡运动的升降过程相吻合的。

在地壳总的下降过程中,不断的发生小型振荡,因而在剖面中形成沉积旋回有规律的交替出现。

一个大的振荡运动,使含煤建造沉积完成。

地壳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旋回结构正是这种规律性的表现。

周期较短的升降运动所形成的含煤建造旋回重复出现,其岩相组合并不完全一样,故此周期升降运动,并不是沿圆周的闭合运动,而是反映了过程的发展,即螺旋式的前进。

1.4古地理
是指古代地表的自然景观,即海、陆、湖沼、河流、剥蚀区等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2韩矿区含煤建造特征
2.1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岩相
1)接触关系及厚度:整个含煤建造(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
一般厚约l60米,由于奥陶系石灰岩表面在小范围内凸凹不平,和沉积的扩张超覆现象,致使含煤建造整个岩层厚度变化较大,由
75-l60米。

矿区浅部本溪组以奥陶系石灰岩顶面的粘土岩为沉积起点,其间为平行不整合,矿区中深部的本溪组中上部,太原组下部诸岩层,沿倾向方向、相继超覆在下伏岩层之上,与奥陶系灰岩接触,仍以平行不整合看待。

太原组底部冲积相砂岩与本溪组顶面;山西组底部冲积相砂岩与太原组顶面;下石盒子组底部冲积相砂岩与山西组顶面,两者之间均有侵蚀间断。

2)沉积岩:含煤建造的沉积岩,主要有碎屑岩、泥岩、煤、石灰岩组成,由于所占比例悬殊,可分上下两段统计,下段(本溪组,太原组)以泥岩为主,次之为砂岩、煤层、粉砂岩、石灰岩及砾岩。

上段(山西组)以碎屑岩——砂岩,粉砂岩为主,泥岩、煤层次之、其岩石成份结构等特征不再赘述。

3)沉积岩相:本矿区含煤建造中的本溪组,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山西组为大陆相沉积。

建造中河流相组占主要位置,而特征典型,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上的湖泊相也很发育,沼泽相组厚度较小,在本溪组,太原组中还发育了浅海相组和泻湖海湾相组,现分简述之:
(a)河流相组:建造中广泛发育了典型的河流相组沉积,本溪组、太原组中的河流相组接近于山间河流类型;山西组中的河流相则接近于平原河流类型。

根据沉积情况的差异,本相组又分为河床砂质
沉积物相,河漫砂质粉砂质沉积物相。

(b)湖泊相组:主要发育于早二叠世早期,晚石炭世虽然也有发育,但较前者为差,本相组又可分为两个亚相,外湖粉砂质沉积物相和停滞湖泊泥质粉砂质沉积物相。

(c)沼泽相组:本相组一般是在湖泊进一步淤浅或冲积平原河漫滩之上发育起来的产物。

本区沼泽相组可分:①闭流盆地泥质粉砂质沉积物相;②复水沼泽泥质粉砂质沉积物相;③沼泽泥炭沉积物相。

(d)过渡相组:本相组发育于中、晚石炭世的下部,主要为泻湖海湾的沉积,根据沉积物成份、粒度、层理、生物等,又可分为泻湖海湾相和泻湖海湾波浪带相。

(e)浅海相组:本相组为深灰色浅海碳酸盐沉积物相和深灰色的浅海砂质泥质沉积物相。

二者为同期浅海相的不同沉积物。

本区浅海相灰岩夹1-2层薄层煤层或粉砂质泥岩,致使石灰岩分l-3层,这一现象被视为地壳脉动的不均一性和微弱的脉动,致使浅海局部沼泽化。

为了便于研究,本次对石灰岩中非浅海相沉积的夹层,未进行细致的划分,统统被视为一次海侵。

2.2旋回划分及其结构
目前对旋回的划分各家意见不一,总括起来不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岩石粒度来划分的;二是根据岩石剥蚀面来划分;三是以海退层作为旋回的起点来划分。

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和实际资料的对比,我们认为以海退层做为旋回的起点,来划分煤系中的旋回是适当的。

以这种方法划分的旋回不但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地壳振荡运动的客观规律,而且也易于煤层的对比。

根据本区岩性分析共划分七个半旋回。

中石炭世本溪组两个:a、湖泊型旋回(c2—0),系指沉积于奥陶世灰岩侵蚀面上的湖泊相粘土岩,该层之上发育的沼泽相黑色泥岩,被上覆河床相砂岩,砾岩冲刷殆尽,致使该旋回不完整,故称为半个旋回。

b、冲积—泻湖海湾型旋回(c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