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总结
煤化学总结

一、中国煤炭开采利用史
魏晋时期
宋代
(开采利用初步发展) (开采技术、应用、规模兴旺发达)
元代
明代
(代替木材的主要燃料) (形成独具特色的开采技术)
煤化学
1、定义:煤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煤生成、 组成、结构、性质、分类、转化过程 和 合理利用的一个学科。
2、发展:开创
鼎盛 衰落和复兴
3、研究成果:直接液化技术、温克勒炉、费 拖合成液烃技术
成岩
变质
植物
泥炭 褐煤 烟煤、无烟煤
四、主要成煤期 古气候因素
影响因素 古植物因素
古地理因素
古构造因素
五、煤成气
1、定义 广义:集中式和分散式的腐殖型有机物在成 煤过程中形成的可燃气体。 狭义:单纯的由煤层生成的可燃气体。
2、分类:煤层气、煤出气。 3、煤成气发生率与变质程度的关系(如P35
图)
第一章、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
一、煤的种类 按成煤植物的种类不同分为: 腐泥煤:低等植物和少量浮游生物生成 腐殖煤:高等植物形成 腐殖腐泥煤:上述两种的混合体
泥炭:植物向煤转变的过度产物。
褐煤:泥炭沉积后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 岩的 初期产物。
烟煤:因燃烧时有烟而得名,其煤化度低于无烟煤高 于褐煤。
1、泥炭化阶段
第一阶段:植物遗体在多氧的条件下进行氧化 和水解作用,一部分变为水和气体;另一部 分变为简单有机化合物,进一步合成腐植酸。
第二阶段:在缺氧条件下生成泥炭,在形成泥
炭的过程中此阶段至关重要。?
泥炭化阶段
强氧化
丝炭化作用
弱氧化以至还原
胶化作用
泥炭的有机质:腐植酸、沥青 质、未分解或尚未完全分解的 植物族组成、变化不大的植物 稳定组分。
煤化学心得体会

煤化学心得体会煤化学是煤炭资源利用和转化的重要领域,我通过学习煤化学课程,对煤炭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颇多,以下是我对煤化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煤的结构与性质是煤化学的基础。
煤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煤质结构和煤结构。
煤质结构主要是指煤中有机质的镶嵌,包括有机质的赋存状态、煤的孔隙结构及煤的矿物组分等。
煤结构是指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煤的元素组成、煤的官能团、煤的链段结构等。
通过对煤的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煤的物理、化学特性,为煤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煤的转化是煤化学的重要内容。
煤的转化主要是指将煤的有机质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有用产品的过程。
其中,煤的气化、煤的液化和煤的燃烧是煤的主要转化方式。
煤的气化是将煤质中的有机质转化为气态产品,主要用于煤气的生产;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主要用于柴油和汽油的生产;煤的燃烧是将煤质中的有机质燃烧为能源,主要用于电力的生产。
煤的转化是煤化学的核心内容,研究煤的转化有助于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再次,煤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煤是我国主要的化石能源,煤化学的研究与应用能够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依赖,增加国家的能源供给安全。
另外,煤化学还可以减少燃煤排放的有害物质,对改善大气质量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煤炭中的污染物生成规律以及燃煤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技术,可以降低燃煤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并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煤化学在煤化工工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煤化工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过程,包括煤的转化、煤的加工、煤的利用等。
煤化工工业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煤的煤焦化、煤的化学提取、煤的焦油利用、煤炭化学加工等。
通过煤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开发出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促进煤化工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煤化学水平。
在学习煤化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煤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煤化学何选明知识点总结

煤化学何选明知识点总结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
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煤化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对于认识和利用煤的能源和化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煤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煤的组成和性质煤是一种由有机物质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燃料。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灰分和水分。
煤的组成和性质对于煤的利用和煤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二、煤的燃烧特性煤燃烧是指将煤中的有机物质在氧气的存在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能和废气的过程。
煤的燃烧特性包括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气相和固相产物的生成规律等。
了解煤的燃烧特性对于煤燃烧工程和煤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煤的气化和液化煤的气化是指利用煤作为原料,通过高温和压力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将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
煤的液化是指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对于提高煤的利用率和煤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煤的加氢和加氧反应煤的加氢反应是指将煤分子中的氢原子增加的化学反应。
煤的加氧反应是指将煤分子中的氧原子增加的化学反应。
煤的加氢和加氧反应对于煤的转化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煤的催化裂化和热裂化煤的催化裂化是指通过催化剂的存在,将煤分子中的大分子链断裂为小分子链的化学反应。
煤的热裂化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将煤分子中的大分子链断裂为小分子链的化学反应。
煤的催化裂化和热裂化对于煤的转化和煤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煤的环境影响和排放控制煤的利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了解煤的环境影响和排放控制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煤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煤的组成和性质、燃烧特性、气化和液化过程、加氢和加氧反应、催化裂化和热裂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对于认识和利用煤的能源和化工价值,了解煤化学的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煤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煤的知识点总结煤的化学性质和组成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其形成源于古代植物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和化学变化。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了解煤的化学性质和组成对于理解能源转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的化学组成煤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硫组成,其中碳是最主要的元素。
煤的化学组成可以通过元素分析来确定,通常表示为碳(C)、氢(H)、氧(O)、氮(N)和硫(S)的含量百分比。
除了这些主要元素外,煤中还可能含有磷、灰分和其他微量元素。
二、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光泽、硬度、密度、孔隙率和层理等。
煤的颜色通常为黑色或暗棕色,具有暗淡至亚金属光泽。
煤的硬度较低,可以用钢针轻易刻画。
密度一般在 1.2-1.4 g/cm³之间,孔隙率较高,有利于煤的燃烧和气化。
三、煤的分类根据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可以分为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等。
泥炭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含有较多的水分和挥发分。
褐煤是介于泥炭和烟煤之间的一种煤,碳含量较高,但仍然含有较多的水分。
烟煤是最常见的煤种,具有较高的碳含量和较低的水分。
无烟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煤,碳含量最高,水分和挥发分最低。
四、煤的化学反应1. 燃烧:煤在空气中燃烧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同时释放能量。
2. 气化:在缺氧条件下,煤可以转化为气体燃料,如一氧化碳(CO)、氢气(H₂)等。
3. 液化:煤可以在高温高压下与氢气反应,转化为液态燃料,如甲醇等。
五、煤的工业应用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广泛应用于发电、钢铁制造、化工产品生产等领域。
煤的燃烧是最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而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
六、煤的环境影响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减少煤的使用和开发清洁煤技术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七、煤的化学处理为了减少煤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可以对煤进行化学处理,如脱硫、脱硝等。
煤化学复习总结

三.凝胶化作用(一)概念与条件:1.概念: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的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条件:凝胶化作用的条件: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③厌氧细菌的参与.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一方面进行生物化学变化,一方面进行胶体化学变化,二者同时发生和进行导致物质成分和物理结构两方面都发生变化。
3.凝胶化作用进行的强烈程度不同的结果:产生了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凝胶化物质:(1)煤的细胞结构不同:如果植物组织的细胞壁在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微弱的膨胀,则植物的细胞组织仍能保持规则的排列(在横截面上还常显示清楚的年轮),细胞腔明显。
反之则不明显。
(2)形成的显微组分不同:凝胶化作用的程度不同,产生的凝胶化物质的结构和形态亦不同,再经过煤化作用的转化,则形成不同的显微组分。
四、丝炭化作用1.概念:植物物质所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2.物质:丝炭化物质和凝胶化物质一样,主要也是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转变而形成的;从有机组成来看主要也是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3.形成环境: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1.残植化作用的概念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可以认为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2.形成的的环境和条件(1)泥炭沼泽是开放型的,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2)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3)泥炭化形成的物质一部分被带走,稳定组分聚集.3.在煤层中的分布(1)整个煤层或者分层或者煤岩条带通过镜下研究,有时发现煤层的某些分层甚至整个煤层中稳定组的成分特别富集,角质体、木栓体、树脂体等物质有时可达到90%以上。
煤化学知识点总结

煤化学知识点总结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广泛应用于发电、制氢、化工等领域。
煤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式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如煤炭、煤油、煤气、炭黑等。
煤的结构和性质复杂,研究煤的化学反应机理对于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结构、热解反应、气相反应等方面总结煤化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煤的结构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少量杂质元素,其中碳的含量最高,达到60%~90%。
煤的结构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
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碳化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等组成。
矿物质主要是煤中的无机成分,如高岭土、石英、黄铁矿等。
煤的质量常用H/C、O/C和N/C三个比值来描述,H/C比值反映了煤中氢原子的含量,O/C比值反映了煤中氧原子的含量,N/C比值反映了煤中氮原子的含量。
煤的结构和成分决定了其热解和气相反应特性。
二、煤的热解反应热解是指将煤在高温下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化学反应。
热解温度通常在450℃~900℃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热解设备实现。
热解的主要产物包括焦炭、煤气、煤油、煤焦油等。
热解分为干馏、气化和液化三种方式。
1. 干馏干馏是指将煤在不加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热解,主要产物是焦炭和煤气。
干馏过程中,煤中的有机质被分解为固态残炭和煤气,残炭富含碳,可以作为原料制备电极炭、活性炭等。
煤气是指在干馏过程中生成的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可以用作发电、制氢等用途。
2. 气化气化是指将煤在高温下与水蒸气或氧气进行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用作烧锅炉、发电、制氢等。
气化分为直接气化和间接气化两种方式。
直接气化是指将煤与水蒸气或氧气直接反应,产生的气体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通过气体净化和转化制备化学品和燃料。
间接气化是指先将煤热解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分离,再将气体进行气化,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更高品位的一氧化碳和氢气,适用于制备化学品和燃料。
3. 液化液化是指将煤在高温高压下加氢反应,产生的液体燃料可以替代原油用于制备燃料和化学品。
煤化学总结

有机显微组分的命名方法: 有机显微组分的命名方法: (1)国际硬煤(烟煤)显微组分的分类与命名:侧重化学工艺性质 镜质组、壳质组及惰性组 (2)中国烟煤显微组分的分类与命名:研究和应用两个方面 镜质组、半镜质组、惰质组及壳质组 (3)我国冶金系统炼焦煤显微组分的分类与命名:煤应用(炼焦) 镜质组、半镜质组、稳定组、丝质组及矿物硬度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二)煤的可磨性(HGI) (了解) 指煤被磨碎成粉的难易程度。 这是一个与标准煤比较而得出的相对指标。 测定方法广泛采用哈特格罗夫法 哈特格罗夫法。 哈特格罗夫法
(三)煤的抗碎强度(了解) 指一定粒度的煤样自由落下后破碎的能力。
可磨性与抗碎强度的区别:从试验方法加以区别 煤的可磨性将煤磨成细粉,该指标对于非炼焦煤的制粉工艺较 合适; 利用煤的抗碎强度测定的煤的脆度所用粒度范围与炼焦煤较为 接近,该指标对于炼焦煤的制粉工艺较合适; 五、煤的热性质(了解) 煤的热性质 (一)煤的比热容(质量热容) 煤的比热容(质量热容)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单位质量的煤,温度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 称为煤的比热容,也称煤的热容量,kJ/(kg. ℃)或J/((g. ℃)。
二、煤样的制备(了解) 煤样的制备 4.缩分:将试样分成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分,使一份或多份留下 缩分:将试样分成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分, 缩分 来用于煤样分析的操作过程。 来用于煤样分析的操作过程。
堆锥四分法 人工缩分法 棋盘缩分法
九点缩分法
机械缩分法
二分器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和符号(了解) 三、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和符号 1.煤质分析中常用基准 煤质分析中常用基准 所谓基准(简称“基”)就是表示分析结果是以什么状态下的煤样 为基础而得出的。 1)空气干燥基(air dried basis) 简称空干基,指以与空气湿度达到平衡状态的煤为基准, 表示符号为ad。 2)干燥基(dry basis) 指以假想无水状态的煤为基准,表示符号为d 。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

绪论煤化学的概念: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煤的主要用途: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等。
煤炭的产量逐年增加的原因:钢材、水泥、焦炭、电力、电解铝。
CCT(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①煤炭开采②煤炭加工③煤炭燃烧④煤炭转化⑤污染物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第一章煤的生成煤的定义: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的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我国的主要聚煤期: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植物的有机族可以分为四类1、糖类以及衍生物(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和孢粉质)成煤环境1、首先需要大量的植物的持续繁衍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致全部被氧化分解3、地质作用的配合煤炭的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划分的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腐植腐泥煤。
煤炭的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泥炭化煤化作用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1、腐植酸 2、沥青质 3、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 4、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如角质膜和孢粉等变质作用因素: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的组成及其复杂,是由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构成的混合物。
无机组成主要包括黏土矿、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吸附在煤中的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C、H、O、N、S等元素构成的复杂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他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煤的组分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煤炭中的水分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中的游离水是指与煤呈物理态结合的水,它吸附在煤的外表面和内部空隙中。
煤中的游离水可以分为两类,即在常温的大气中易失去的水分和不易失去的水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煤的无机显微组分:煤中的矿物质 煤的无机显微组分: 煤的无机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的定量分析(了解) (3).显微组分的定量分析 ) 显微组分的定量分析 测定原理:先测定出各组分所占的百分数,此百分数与体积 百分数成正比,若已知各组分的密度,可以换算 成质量百分数。常用的方法是计点法:
第二节 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煤的导热性 导热系数λ (热导率) 热量在物体中直接传到的速度,可表示 煤的散热能力 导温系数α 物体散热和储热能力之比, (热扩散率) 是物体在温度变化时显示出的物理量
λ α= C .ρ
(三)煤的热稳定性 指块煤在高温下,燃烧和气化过程中对热的稳定程度, 即块煤在高温下保持原来粒度的性能。以TS+6表示
(2)煤化作用 指泥炭转变成腐植煤的过程,或由腐泥转变为腐泥煤的过程。 根据作用条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A、成岩作用 无定型的泥炭转变成具有生物岩特征的褐煤的过程。 B 、变质作用:褐煤转变成无烟煤、烟煤的过程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和压力。
成煤过程示意图 (了解)
阶段II:轻度氧化,可溶于碱的再生腐植酸 深度或 主要产品
阶段III:深度氧化,可溶于水的较复杂的次生腐植酸。 阶段IV :深度氧化,溶于水的有机酸。 阶段V:彻底氧化 ,CO2,H2O,NOX,SOX
(二)煤的风化、自燃及预防(了解) 煤的风化、自燃及预防 1.煤的风化 靠近地表的煤层或堆放过程中受到大气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发生 的一些列物理、化学 和工艺性质的变化,称为风化。 2.煤的自燃 煤的自燃 由于煤的低温氧化、自热而引起的燃烧,称为煤的自燃。 三、煤的氯化(了解) 煤的氯化 1.水介质中的煤氯化反应 水介质中的煤氯化反应 主要反应:取代、加成、氧化和盐酸生成反应。 主要反应:取代、加成、氧化和盐酸生成反应。
煤化程度的关系
(二)煤的可磨性(HGI) (了解) 指煤被磨碎成粉的难易程度。 这是一个与标准煤比较而得出的相对指标。 测定方法广泛采用哈特格罗夫法 哈特格罗夫法。 哈特格罗夫法
(三)煤的抗碎强度(了解) 指一定粒度的煤样自由落下后破碎的能力。
可磨性与抗碎强度的区别:从试验方法加以区别 煤的可磨性将煤磨成细粉,该指标对于非炼焦煤的制粉工艺较 合适; 利用煤的抗碎强度测定的煤的脆度所用粒度范围与炼焦煤较为 接近,该指标对于炼焦煤的制粉工艺较合适; 五、煤的热性质(了解) 煤的热性质 (一)煤的比热容(质量热容) 煤的比热容(质量热容)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单位质量的煤,温度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 称为煤的比热容,也称煤的热容量,kJ/(kg. ℃)或J/((g. ℃)。
七、煤的光学性质(了解) 煤的光学性质 (一)煤的反射率 反射光下显微组分表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数。
Ir R = Ii
第四节 煤的化学性质
煤的化学性质是指煤与各种化学试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不同 煤的化学性质是指煤与各种化学试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不同 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性质。 化学反应的性质。 一、煤的氧化(氧解) (了解) 煤的氧化(氧解) 阶段I:表面氧化,形成不稳定的碳氧配合物
一、煤的密度 (一)煤的密度的四种表示方法 1.煤的真相对密度(TRD) 煤在20℃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的所有孔隙)煤的质量 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用符号TRD来表示。 室温下测定时需要校正。
TRD20
20
md = ×Kf m2 + md − m1
式中:Kf-t℃下温度校正系数
2.煤的视相对密度(ARD) 在20℃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粒间的空隙,但包括煤粒内 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用符号ARD表示。 应用: 应用:煤的埋藏量、储煤仓的设计、煤的运输、磨碎、 燃烧等过程计算 3.煤的堆密度(散密度) 指单位体积(包括煤粒间的空隙也包括煤粒内的孔隙)煤的质量, 即单位体积散装煤的质量。 即用自由堆积方法装满容器的煤粒的总质量与容器的体积比。
有机显微组分的命名方法: 有机显微组分的命名方法: (1)国际硬煤(烟煤)显微组分的分类与命名:侧重化学工艺性质 镜质组、壳质组及惰性组 (2)中国烟煤显微组分的分类与命名:研究和应用两个方面 镜质组、半镜质组、惰质组及壳质组 (3)我国冶金系统炼焦煤显微组分的分类与命名:煤应用(炼焦) 镜质组、半镜质组、稳定组、丝质组及矿物五组
斜线三点法、斜线五点法、五点循环法。
注意: 注意:
1.精煤、其他洗煤和粒度大于100mm的煤块以五点循环方 式,每车取1个子样,各车的对角线方向一致。 2.当以不足6车皮为一采样单元时,依据“均匀布点”原则。 3.原煤、筛选煤至少取18个子样。 4.精煤、其他洗煤和粒度大于100mm的煤至少取6个子样。 5.多于3个或5个的子样可均匀分布在交叉的对角线上或车皮 平分线上。
2.腐植煤的外表特征 腐植煤的外表特征
泥炭: 泥炭是植物向煤转变的过渡产物 。 褐煤: 泥炭沉积后经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岩 的初期产物 。 煤化 程度 烟煤: 烟煤的煤化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 因燃烧时烟多而得名。气、肥、焦、瘦 无烟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腐植煤, 无烟煤: 因燃烧时无烟而得名。 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四类煤的外表特征。
子样必须符合标准规定要求 标准规定要求才能采集。 标准规定要求 (4)总样 指从一个采样单元取出的全部子样合成的煤样。 总样 (5)分样分样 由若干个子样组成,代表整个采样单元的一部分 分样分样 试样。 分样应保持与总样一致的性质。 分样应保持与总样一致的性质。 (6)采样精密度 指单次采样测定值与对同一煤(同一来源,相 同性质)进行无数次采样的测定值的平均值的 差值(在95%概率下)的极限值。 采样精密度通常用煤的灰分进行评定。 采样精密度通常用煤的灰分进行评定。 煤的灰分进行评定
二、煤样的制备(了解) 煤样的制备 4.缩分:将试样分成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分,使一份或多份留下 缩分:将试样分成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分, 缩分 来用于煤样分析的操作过程。 来用于煤样分析的操作过程。
堆锥四分法 人工缩分法 棋盘缩分法
九点缩分法
机械缩分法
二分器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和符号(了解) 三、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和符号 1.煤质分析中常用基准 煤质分析中常用基准 所谓基准(简称“基”)就是表示分析结果是以什么状态下的煤样 为基础而得出的。 1)空气干燥基(air dried basis) 简称空干基,指以与空气湿度达到平衡状态的煤为基准, 表示符号为ad。 2)干燥基(dry basis) 指以假想无水状态的煤为基准,表示符号为d 。
六、煤的电性质和磁性质(了解) 煤的电性质和磁性质 电子导电性: 依靠煤的基本物质成分中的自由电子导电
离子导电性:
依靠煤的孔隙中水溶液的离子导电
(三)煤的磁性质 1.抗磁性: 将物质放入磁场与磁场相斥。 顺磁性: 将物质放入磁场与磁场相吸。 磁化强度:在外磁场作用下的附加磁场强度,用M表示 。 磁化率:磁化强度M和外磁场强度H的比,用K表示,
2.采样的基本原理 采样的基本原理 基于煤质的不均一性,在一批煤的各规定位置上分别采取一定 量的若干个子样,由此汇集成一个总样。 二、商品煤样采取方法 1.子样数目和质量 子样数目和质量 A、1000t煤应采取的最少子样数目 B、煤量超过1000t的子样数目
C、煤量少于1000t时 子样数目按比例递减,但最少不能少于表3-3规定的数目。 原煤:1000t子样数为60,按照递减规律,800t子样数为48 500t子样数为30,300t子样数为18, 但少于300t时,根据表3-3子样数不应少于18 2.火车顶部采取商品煤样 火车顶部采取商品煤样
4.纯煤真密度 指除去矿物质和水分后煤中有机质的真密度。
(二)影响煤的密度的因素(了解) 成因类型 煤化程度 煤岩组成 矿物质 腐植煤的真密度高于腐泥煤腐泥煤。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真密度逐渐增大。 丝炭的真密度最大。 含量越高,密度越大。
水分及风化 水分越高,密度越大;风化作用使密度增加
二、煤的机械性质 指煤在机械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各种特性。 (一)煤的硬度: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划痕硬度 (莫氏硬度) 原理和 方法 显微硬度 对坚硬物体压入的对抗能力 (压痕硬度): 煤的显微硬度与煤化程度之间是靠背椅式的变化规律(图2-3)。 一般在2-4之间
3、成煤过程 、
1)成煤条件 (1)古植物条件 植物是成煤的物质基础,只有植物大量繁殖的时期才是成煤的 有利时期。 (2)气候条件 2 两方面:一、影响植物的繁殖;二、控制着泥炭沼泽的发育 。 (3)自然地理条件 泥炭沼泽是发生聚煤作用的良好古地理环境。
(4)地壳运动 对自然地理环境起控制作用;直接影响泥炭层的沉积厚度。 2)成煤过程 根据成煤过程中影响因素和结果的不同,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 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两个阶段。 (1)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 1 泥炭化作用指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 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植物的遗体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 腐泥的过程。
元素分析: 元素分析: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测定 一、煤样的采集 (了解) 煤样:从煤中采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用来进行煤质检验的煤。 1.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1)批 指需要进行总体煤质特性测定的一个独立煤量。 (2)采样单元 指从一批煤中所采总样所代表的煤量 ,其单位为t。 采样单元 (3)子样 指应用采样工具或机械操作一次或截取一次煤流全断面 子样 所采取的一份煤样。
第一章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1.煤岩学的概念:利用研究岩石的方法研究煤的组成。 (了解) 煤岩学的概念:利用研究岩石的方法研究煤的组成。 煤岩学的概念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微观研究法和宏观研究法 2.煤的宏观特征 煤的宏观特征(了解) 煤的宏观特征 用肉眼可以将腐植煤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四种煤岩成分。
镜煤:黑色,光泽很强,质地均匀,易碎,主要由植物的木质素 经凝胶化作用形成。 亮煤:黑色,光泽弱于镜煤,是最常见的一种宏观煤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