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合集下载

第一章煤炭基础知识

第一章煤炭基础知识
2020/8/15
表1-1 成煤过程中主要作用因素和化学变化
成煤过程 阶段划分 条件 主要作用因素
泥炭化阶段
沼泽、细菌 数千年到数万年
生物化学作用
煤化阶段
地下(不太深) 数万年
地下(深处) 数千万年以上
物理化学作用
化学作用
化学表达式
2020/8/15
煤的形成与种类
二、煤的种类及其特征 1.煤的种类
2020/8/15
煤炭分类标准简介
⑷根据透光率指标(Pm),褐煤又可分为两小类, 分别是褐煤1号和褐煤2号。 二、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所谓煤炭产品品种,是指煤炭经过拣矸或筛选加 工后所获得的具有不同质量和用途的煤炭产品。
煤炭产品按照用途(冶炼或其它用途)、加工方 法(洗选或筛选)和技术(粒度、灰分)要求划分 为五大类,29个品种。
2020/8/15
煤炭分类标准简介
▪ ⑴精煤(包括3个品种)。经精选加工生产出来的,符合品 质要求的产品。多为低灰分、低含硫量的优质煤。
▪ ⑵洗选煤(包括12个品种)。经过洗选加工的煤。 ▪ ⑶筛选煤(包括11个品种)。经过筛选或洗选生产的,粒度
下限大于6mm的煤炭产品。 ▪ ⑷原煤(1个品种)。从毛煤中选出规定粒度的矸石(包括
2020/8/15
第一节 煤的形成与种类
一、煤的形成 煤是自然资源,它是由古代植物形成的。植物分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地球上储量最多的煤 是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统称为腐植煤。
植物从死亡到堆积转变为煤,大致可分为两个作 用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1.泥炭化阶段:植物残骸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和物 理化学变化形成泥炭的过程。
凡干燥无灰基挥发分≤10.0%的煤为无烟煤; >10.0%为烟煤;>37.0%为褐煤。

《煤的生成》课件

《煤的生成》课件

沉积作用与煤的形成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地表物质在风、水、冰川等外力作用下,逐渐 移动、堆积和埋藏的过程。在沉积作用过程中,植物残骸被 逐渐埋藏,并开始转化成煤。
沉积环境与煤的形成
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煤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例如,沼泽环境 的沉积物中富含植物残骸,有利于形成高煤阶的煤;而湖泊 环境的沉积物则较少含有植物残骸,因此形成的煤质量较低 。
洁净燃烧
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减少燃 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烟气脱硫脱硝
采用技术手段去除烟气中的硫 和氮的氧化物,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
煤矸石和矿井水利用
利用煤矸石和矿井水进行发电 、制砖等再利用,减少对环境
的负担。
05
煤全球煤炭资源分布
全球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其中中国、美国和澳大
无烟煤主要用于家庭取暖、工 业用燃料和气化原料等领域。
褐煤
褐煤是一种较为低级的煤,颜色 较浅,通常呈褐色或棕色。
褐煤的挥发分较高,易于燃烧, 但热值较低。
褐煤主要用于发电、化工和建材 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原
料。
04
煤的开采与利用
煤的开采方法
露天开采
地下开采
将煤层上方的土层剥离,然后采出煤炭。 这种方法适合于煤层埋藏较浅的情况。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是指煤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 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些变化 包括压实、脱水、增碳等过程,使煤 逐渐变得更加致密和富含碳元素。
煤化程度与煤的性质
煤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煤的性质有所 差异。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挥 发分逐渐降低,含碳量逐渐增加,热 值也逐渐增大。
03
煤的种类与特性
《煤的生成》ppt课 件

第一章 煤的基础知识讲解

第一章  煤的基础知识讲解

一、破碎
⑤球磨机。适于细碎,而且特别适于一次磨制多个样品(依滚动轴的多少而定)。 它的特点是转速低,煤样在磨制过程中基本没有升温,而且有较好的混合作用, 磨制时间较长(30~50min)。但在一次磨制多个样品时,平均磨制一个样品的 时间并不长。 ⑥联合破碎-缩分机。将破碎设备和缩分没备组合在一起,有些还加装了给煤机。 目前国内生产的主要有 EPS-l/8 联合破碎缩分机和 PS110/3 型联合破碎缩分机两 种。EPS-1/8 联合破碎缩分机出料粒度小于 6mm 或小于 13mm,可调破碎比 5~ 10,缩分比(留样量与进样量之比)为 1/8,处理量为 250~3煤样的制备。PS-110/3 型联合破碎机 缩分机的出料粒度为 3mm 以下,缩分比 1/30~1/60 可调。它的特点是处理量大 (0.9~1.5t/h),运转平稳,振动小。适于在装车点和卸车点就地随采随制大量 的商品煤样。
四、缩分
堆锥四分法。此法兼有混合和缩分的操作。用堆锥法将煤样堆成圆锥体后,用 平板将物料堆由中心向四周压成厚度均匀的圆形平堆,然后用十字板通过平堆 的圆心,将平堆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如图 1-1 所示。弃去其中相对的两个扇形 体,另外两个扇形体则进一步破碎、混合、缩分。 棋盘缩分法。是将物料排成一定厚度的均匀薄层。然后用铁皮做成的有若干个 长宽各为 25~30mm 的隔板将物料薄层分割成若干个小方块,如图 1-2 所示。 再用平底小方铲每间隔一个小方块铲出一个小方块,将其他抛弃或保存。剩余 的部分继续进行破碎、混合、缩分。 九点缩分法。此法只适合全水分煤样的缩分。缩分前稍加混合即可摊成圆饼, 按九点取样。九点法缩分示意如图 1-3 所示。 二分器缩分法。二分器是常见的缩分工具,具有混合和缩分的双重功能,它由 一列平行而交错的宽度相等的斜槽组成,其坡度不小于 60°,如图 1-4 所示。 用以缩分小于 13mm、6mm、3mm 及 1mm 的煤样。二分器开口宽度应为煤最大 粒度的 2.5~3 倍,但不应小于 5mm。使用时,用宽度和缩分器进料口相等的铁 铲将物料缓缓倾人缩分器,则物料由两侧流出,被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可 以抛弃或保存,另一份则继续进一步破碎、混合、缩分。

第1章 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以及煤的化工分析与元素分析和工艺性质

第1章  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以及煤的化工分析与元素分析和工艺性质
第一章 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
1.1 煤的种类和特征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已认识到煤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 长的繁茂植构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下,经过漫长岁月的天然煤 化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岩。根据成煤植物种类的不同,煤主要 可分两大类,即腐植煤和腐泥煤。 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腐植煤是因为植物的部分 木质纤维组织在成煤过程中曾变为腐植酸这一中间产物而得 名。它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绝大多数腐植煤都有植物中的 木植素和纤维素等主要组分形成的,称为陆植煤。也有少量 腐植煤是由高等植物中经微生物分解后残留的脂类化合物形 成的,称为残植煤。 由低等植物和少量浮生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包括藻煤 (由藻类生成)和胶泥煤(植物成分分解彻底,几乎由基质 组成)等。
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有丰富的褐煤资源。我国褐煤也较 丰富.储量约893亿t,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 丰要集中于内蒙古、云南、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 褐煤适宜成型作气化原料;其低温干馏煤气可用作燃料 气或制氢的原料气,低温干馏的煤焦油经加氢处理可制取液 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用褐煤半焦或瓷球作热载体对褐煤进行 快速热分解是一种低、中温新法干馏工艺。可生产热值为 18.84~ 20.93MJ/Nm3的优质城市煤气,焦油产率达6.0%~ 8.5%;将褐煤制成油煤浆后催化加氢,褐煤有机质的80%可 以转化成气态和液态产品,油收率约占35%;褐煤经溶剂抽 提所得褐煤蜡(又名蒙旦蜡),具有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 防水性强、导电性低、耐酸、强度高和表面光亮等特性。可 用作表面活性剂、表面光亮剂、疏水剂、色素溶剂和吸油介 质等。但褐煤易风化破碎,故一般不宜长途运输。而我国的 主要褐煤产地又多远离城市和大工业用户,因此,褐煤的开 发利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水力开采
利用高压水柱将煤层破碎,然后通 过水将煤冲刷出来。这种方式适用 于松软的煤层。
煤的利用方式
火力发电
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量 发电。
工业锅炉
利用煤作为燃料,为工 业生产提供蒸汽或热水

炼焦
将煤加热到一定温度, 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
生产出焦炭和煤气。
化工原料
煤经过加工可以生产出 各种化工产品,如化肥 、塑料、合成橡胶等。
煤化程度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泥炭逐渐转 化成不同种类的煤,如褐煤、烟煤和 无烟煤等。
04 煤的开采和利用
CHAPTER
煤的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
将煤层上方的土层移除,使煤暴 露出来,再进行开采。这种方式
适用于煤层较浅的情况。
地下开采
通过挖掘矿井或巷道进入煤层,再 进行开采。这种方式适用于煤层较 深的情况。
煤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煤的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从石炭纪到新近纪都有成煤作用发 生。
不同煤阶的煤形成于不同的古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例如 石炭纪的湿润气候和沼泽环境有利于泥炭的形成,而二叠纪 和三叠纪的干旱气候则有利于形成低煤阶的煤。
煤的形成环境和条件
煤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和海岸等水体环境以及森林、草原等陆地 环境。
《煤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煤的形成概述 • 煤的种类和特征 • 煤的形成过程 • 煤的开采和利用 • 煤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01 煤的形成概述
CHAPTER
煤的形成过程简介
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成煤植物的生长、死亡、堆 积和转化等阶段。
在成煤过程中,植物遗体在沼泽环境中不断堆积,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经过生 物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逐渐转化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不同煤阶。

煤化学PPT课件

煤化学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32
溶剂抽提的分类
1)普通抽提: 在≤100℃温度下,用普通的低沸点有
机溶剂,如笨、氯仿和乙醇等。抽提产物小于1-2%。
2)特定抽提:抽提温度在200℃以下,采用亲核性溶
剂,如吡啶类、酚类和胺类等,抽提产物可达20-40%。
3)超临界抽提:以甲苯、异丙醇或水为溶剂在超过
临界点的条件下抽提煤。抽提温度一般在400℃左右。抽 提率可达30%以上。
Hale Waihona Puke 煤自燃的影响因素和预防 煤的高温燃烧
精选课件PPT
29
煤的其他化学性质
煤的加氢化学反应; 煤的磺化化学反应;
精选课件PPT
30
第三章 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
精选课件PPT
31
煤的特性:复杂性;多样性;不均一性。
不象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不存在统一的结构
煤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①物理研究方法—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 密度、折射率 ②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如溶剂抽提和吸附性能 ③化学研究方法─氧化、加氢、解聚、烷基化、热解和 官能团分析等
无原始植物
有亮暗相间 的条带
易着火,有烟 易着火,有烟 多烟

较多

很低

较高
无烟煤
灰黑色 有金属光泽
无明显条带
难着火,无烟 较少 高
精选课件PPT
6
二.煤的生成
(一)植物的族组成 1.糖类及其衍生物
•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分子结构和元素组成? • 木质素:分子结构和元素组成? • 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元素组成? • 脂类化合物(脂肪、树脂、树蜡)
2)物理性质:风化煤的强度和硬度降低,吸 湿性增大;

第一章 煤的生成过程及一般特征

第一章 煤的生成过程及一般特征

第一章:煤的生成过程及一般特征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煤是由什么生成的??人类在近二、三百年来,在对煤的开采和应用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煤是由古植物演变而来。

依据:1、煤层中发现大量古植物化石和炭化了的树干,2、煤层底板的粘土类岩石中找到了植物根部的痕迹。

3、由煤磨成的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残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等植物残体。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质年代中,繁茂生长的古植物死亡后,没入水中,经一系列生化作用后,然后被地层覆盖,再经长期复杂的地质化学作用,最后形成了煤。

煤虽由古植物演变而来,但无论是性质、组成,还是结构都与古植物有了天壤之别,尽管如此,煤毕竟是由植物演变而来,无论是煤的性质、组成、还是结构都与成煤的原始物料以及成煤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研究煤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之前,了解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成煤过程。

第一节原始成煤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已约60亿年。

地球形成初期,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生物。

大约在太古代(约46亿年前)才开始出现生物,我们把地球上出现生物到人类出现之前,这一时期所生存的植物叫做古植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植物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最后演变称当今世界的丰富多彩的植物。

在地质史上的某些时期内,曾经生成过大量的古植物,他们为煤的形成准备了原始物料。

一、几个地质学中的概念。

1、地质年代(生成地层的年代)地质学中时间的概念。

它反应了地壳发展和演变的时间表。

它包括两个内容:相对地质年代(按地层生成顺序确定)距现代的时间(利用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例如,石炭纪(相对地质年代),距今3.09亿年(距现代的时间)。

2、年代地层不同的地质年代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地层,每一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称为相应的年代地层。

例如,石炭纪形成的地层叫石炭系地层。

3、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的单位地质年代按时间间隔的长短,划分为五级时间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宙、代、纪、世、期,(常用的为代、纪、世)年代地层单位也划分五级,由大到小为:宇、界、系、统、阶(常用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一一对应即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时年代地层:宇界系统组段二、古植物的分类1、分类古植物的分类与现代植物分类一样,由大到小依次按:门、纲、目、科、属、种划分,门是最大单位,种是最小单位。

煤化学课件——第1章 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

煤化学课件——第1章  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
地球历史上共有三个主要造煤期: 首先最主要的是距今3.45~2.8亿年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 其次是距今1.95亿年中生代的侏罗纪。 距今0.37亿年新生代的第三纪。
石炭纪与二叠纪的孢子植物—— 著名的有鳞木、芦木、封印木等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黄金时代,银 杏类、松柏类和苏铁类主宰了地球大地, 它们也称为恐龙时代的植物
腐殖酸、沥青质、末分解的植物组织和变化不大的植物稳定 组分(角质、树脂、抱粉、木栓质)等。
泥炭的赋存形态:
泥炭是由植物残骸在沼泽中形成的。 泥炭的埋藏深度很浅,裸露泥炭上无泥沙覆盖。埋藏泥炭上 的泥沙也仅有几十厘米至几十米厚,适宜露天开采。 世界上泥炭丰富的国家有俄罗斯、芬兰、爱尔兰、瑞典、加 拿大和美国等。我国的泥炭约有270亿吨。
泥炭的用途:
泥炭用途广泛:气化、液化、焦化原料; 制甲醇等化工原料; 建材、肥料等。
近年来,其开发与利用发展迅速。
蔬菜育苗专用泥炭
1.2.2 褐煤
内蒙准格尔褐煤
泥炭成岩的初期产物,外观褐色或暗褐色,因而得名。 按煤化度与外表特征分为:土状褐煤、暗褐煤和亮褐煤, 此外还有一种保存有明显木质结构痕迹的木褐煤。 随着煤化度增高,主要在成岩作用压力的影响下,褐煤发 生一系列变化:颜色变深,密度增加,硬度变大,腐殖酸含量减 少,水分显著降低。 褐煤用途广泛,但易破碎与风化,不宜长途运输。
特征与标志 颜色
泥炭 棕褐色
光泽

外观
在沸腾KOH 中
在稀HNO3中 自然水分 密度/g·cm-3 硬度 燃烧现象
有原始植物 残体
棕红-棕黑
棕红 多
很低 有烟
褐煤
褐色、黑褐 色
大多数无光 泽
无原始植物 残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通用的地层系统与地质年代的关系如表1-3
所示;该表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联合会(ICS)的地
球地层表,列出了相应的成煤植物及主要煤种开始
生成的地质年代。
.
26
.
27
4 植物的有机族组成
从化学的观点看,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可以分为 四类,即糖类及其衍生物、木质素、蛋白质和脂 类化合物。
(1)糖类及其衍生物
.
45
(2)气候条件 气候对成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气候能影响植物的繁殖,只有温暖、潮湿的 气候环境最适宜植物的生长繁殖。
其次,气候控制着泥炭沼泽的发育。
当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
低洼地区少数沼泽化
当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
低洼地区大范围沼泽化
所以,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成煤。
藻菌植物
低等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高等植物
种子植物
.
4
2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
低等植物:是由单细胞和多细胞构成的丝状 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高等植物:进化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植 物长期进化而来,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 别。
.
5
低等植物—.—地衣
6
低等植物——. 蘑菇
.
17
2 褐煤
褐煤成岩的初期产物,外观褐色或黑褐色,因而 得名。
随着煤化度增高,主要在成岩作用压力的影响下, 褐煤发生一系列变化:颜色变深,密度增加,硬度 变大,腐殖酸含量减少,水分显著降低。
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有丰富的褐煤资源。
我国已探明的保有储量约1400 亿t,占全国煤炭 储量的17%。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
这种单糖后续变化和纤维素的情况类似。
.
31
c果胶质
果胶质是不稳定的,在泥炭形成的开始阶段,即
可因生物化学作用水解成一系列的单糖和糖醛酸,进
一步分解可形成脂肪酸类物. 质而参与成煤。
32
(2)木质素
木质素主要分布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包围着 纤维素并填满其间隙,以增加茎部的坚固性。
木质素是具有芳香结构的化合物,它的结构复杂,
.
21
4 无烟煤
煤化度最高的腐殖煤,燃烧时无烟,外观灰黑 色,有金属光泽,无明显条带。其碳含量、真密度、 硬度、燃点等均达到最大化。
主要用途:
民用、发电燃料;合成氨原料;炭素产品原料;
高炉喷吹燃料;冶金脱氧剂、增碳剂等。
.
22
.
23
第二节 煤的生成
一、成煤的原始物质
1 三种成煤假说:
➢ 煤是和地球一起形成的,有地球就有煤;
脂肪受生物化学作用可被水解,生成脂肪酸和
甘油,前者参与成煤作用。在天然条件下,脂肪
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从泥炭或褐煤的抽提
沥青中能发现脂肪酸。 .
36
b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 植物受创时,不断分泌出胶状的树脂来保 护伤口。高等植物中的针状植物含树脂最 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
树脂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受微生 物破坏,也不溶于有机酸,因此能较好地 保存在煤中。我国抚顺第三纪褐煤中的 “琥珀”就是由植物的树脂演变而成的。
CH CH CH2OH
乔木的-香豆醇
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
子,因而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但在多氧的情况
下,经微生物的作用易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而参与
成煤。木质素是成煤的主要. 植物成分。
34
(3)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植物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物质,也是有机体生命起源最
重要的物质基础。
➢ 煤是由岩石变化而来的;
➢ 煤是由植物残骸形成的。
煤由植物形成的证据:
➢ 常常发现在煤层中有保存完好的古植物化石和由树干变成的煤,有的甚 至保留着原来断裂树干的形状;煤层底极多富含植物根化石或痕木化石,证 明它曾经是植物生长的土壤;
➢ 显微镜下观察煤制成的薄片可以直接看到原始植物的木质细胞结构和其 他残骸,如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和木栓体等;

蛋白质是一种无色透明半流动状态的胶体,由许多不同的氨基酸分
子缩合而成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碳、氢、氧、氮、
硫等元素,煤中的氮和硫元素可能来自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

植物死亡后,蛋白质在氧化条件下可分解为气态产物。在泥炭沼泽
中,它可水解生成氨基酸。如氨基酸与糖类缩合则生成结构更为复杂的
②泥炭层的堆积要求地壳发生缓慢的下降。下降的速 度最好与植物残骸堆积的速度大致平衡(水层厚度2 m ),这种平衡持续的时间越长,形成的煤层也越 厚。
.
37
c树蜡
树蜡的化学性质类似于脂肪,但比脂肪更稳定。 它呈薄层覆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表面,以防止水 分的过度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其化学性质稳定, 遇强酸也不易分解。在泥炭和褐煤中经常可发现树 蜡。
d角质
角质是角质膜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可达50%以上。
植物的叶、嫩枝、幼芽和果实的表皮常常覆盖着角
质膜,作用亦是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和微生物的侵
腐殖物质参与成煤。
.
35
(4)脂类化合物
脂类化合物通常指不溶于水,而溶于苯、醚和 氯仿等有机溶剂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 树脂、蜡质、角质、木栓质和孢粉质等。
a脂肪
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脂。低等植物含脂 肪较多,如藻类含脂肪可达20%。高等植物一般仅 含1%~2%,且多集中在植物的孢子或种子中。
.
46
(3)自然地理条件 泥炭沼泽是发生聚煤作用的良好古地理环境。
气候湿润, 适宜植物 的生长、 繁殖。
沼泽
植物死 亡后被水 掩盖,避 免植物全 部氧化。
.
47
(4)地壳运动条件
主要表现在:
①地壳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起控制作用。当地壳发生 沉降运动时,可以使近海平原或内陆洼地积水,形 成沼泽。沼泽的面积大小,覆水深度、演化过程都 受地壳运动控制。
入。角质是脂肪酸脱水或聚合的产物,化学性质稳
定,能较好的保持在煤中. 。
38
e木栓质
木栓质将植物的木栓组织浸透以提高其抵抗微生物作用 腐烂变质的能力。在木栓中木栓质约含25%~50%。木栓质的 主要成分是脂肪醇酸、二羧酸、碳原子数大于20的长链羧酸 和醇类。化学性质稳定,能保持在煤中。
f孢粉质
孢粉质是构成植物繁殖器官孢子、花粉外壁的主要有机 成分,具有脂肪—芳香族网状结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耐 酸耐碱且不溶于有机溶剂,并可耐较高的温度而不发生分解, 常完好的保存在煤中。
•但褐煤易风化破碎,故一般不宜长途运输。
.
19
3 烟煤
烟煤呈黑色,水分含量较少,因燃烧时烟多而 得名。
一般烟煤具有不同程度的光泽,绝大多数呈明 暗交替条带状。所有的烟煤都是比较致密的,真密 度较高(1.20~1.45 g/cm3),硬度亦较大。
烟煤是自然界最重要,分布最广,储量最大, 品种最多的煤种。
脂类化合物的共同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因此能较完整 地保存在煤中。
.
39
5 成煤原始物质对煤质的影响
成煤植物的性质及其对成煤的影响,不同种类的 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部分,有机族组分的百分 含量均不同。例如,木本植物各部分的有机族组 成差别甚大,如表1-4所示。
除了植物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外,植物有机质的 元素组成也影响着成煤特征和煤的利用。构成植 物有机质的元素种类虽少,但含量大,主要有碳、 氢、氧、氮4种元素(表l-6)。
.
43
二 成煤过程
成煤过程是指从植物死亡,遗体堆积知道转变成煤所经 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1 成煤条件
.
44
(1)古植物条件
植物是成煤的物质基础,只有植物大量繁殖的 时期才是成煤的有利时期。
在植物发展史上只有当植物演化发展到一定阶 段,即有高大的木本植物大量繁殖堆积,才能广 泛形成有工业意义的煤层。
泥炭用途: 泥炭用途广泛:气化、液化、焦化原料;制甲醇等 化工原料;建材、肥料等。
.
16
泥炭的赋存形态:
泥炭是由植物残骸在沼泽中形成的。
泥炭的埋藏深度很浅,裸露泥炭上无泥沙覆盖。 埋藏泥炭上的泥沙也仅有几十厘米至几十米厚,适 宜露天开采。
世界上泥炭丰富的国家有俄罗斯、芬兰、爱尔 兰、瑞典、加拿大和美国等。我国的泥炭约有270亿 吨。
7
高等植物——华. 南毛蕨
8
高等植物——. 松树
9
3 煤的种类和外表特征
.
10
.
1腐植煤的外表特征
煤化度:煤在成煤诸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达到的化学成熟程度
(即煤化程度)
.
13
1 泥炭
严格地讲,泥炭并不是煤,而是植物向煤转变 的过渡产物。
外观棕褐色或黑褐色,无光泽,质地柔软且不 均匀,富含未分解的植物组织,如根、茎、叶等 残留物。
(3)未分解或尚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族组成,包括纤维 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质等。
(4)变化不大的植物稳定组分,如角质、树脂、孢子 等。
.
15
从物理化学的观点,泥炭是一个以水为分散介 质的胶体体系。
其胶体性质表现为: (1)能将大量的水吸入微孔结构,而本身并不膨胀; (2)含腐植酸,具有酸性,并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第一章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
1
主要内容:
• (1)煤的种类和外表特征 • (2)煤是如何形成的?
.
2
煤的定义:
煤是由远古植物残骸没入水中经过生物化 学作用,然后被地层覆盖并经过物理化学 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生物岩。
关键词:
.
3
第一节 煤的种类和外表特征
一、煤的成因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