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教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孙树菡教授基本情况性别:女出生年月:1948.2职称职务:教授学历学位:硕士社会兼职: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副院长开设课程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工效学、人口环境经济学教育和工作简历教育经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
工作简历1982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教授职业安全与卫生、工效学、人口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医疗保险、职业伤害与工伤保障、社会保障专题等。
学术论文1、“中国劳动安全卫生及工伤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选择”孙树菡,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4期;2、“必须强化矿工安全保障体系”,孙树菡,《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3、“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孙树菡,葛英,《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11期;4、“DevelopmentandProblemsofWork-relatedInjuryInsuranceSysteminChina”,孙树菡,《StruggleforJustice:Workers'CompensationSystemintheAsiaPacificRegion》,香港,2005。
3;5、“老年护理――从保姆式照料走向专业化护理”《人民日报》2006年5月24,孙树菡、何伟;6、“构建科学的工伤保险预防机制”,孙树菡、余飞跃《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3期;7、“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孙树菡、毛艾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8、“中国工伤保险制度30年:制度变迁与绩效分析”,孙树菡、朱丽敏《甘肃社会科学》2009.3;9、“Chinaandthedevelopmentofthesportforpersonswithadisability,1978-2008:areview”,《SportinSociety》,May24,2009;10、“2008年金融危机下智利养老金三支柱改革---政府责任的回归”,孙树菡、闫蕊,《兰州学刊》2010.1学术著作1、《劳动生理与劳动保护》,赵履宽孙树菡主编,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2、《职业安全与卫生》,孙树菡著,红旗出版社1993;3、《劳动安全卫生》孙树菡著,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4、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医疗保险仇雨临、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获全国首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6、译著《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孙树菡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7、《劳动者职业伤害法律保障》孙树菡、王岩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108、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给劳动者更多尊重与保护

的 《 劳动 生理与 劳动保 护 》获 中 国
人 民大学 优 秀教材 奖 ; 9 5年 ,孙 19 树菡 所著 的 《 动安全 卫生 》获 中 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 士生导 师 孙树菡
说 : 干活的时候 ,老感觉脑后有 一 “
双 眼睛 ,后 背凉飕飕 的。 ”原来这个
工 厂 的车 间主任 ,连工 人上 趟厕所 都 监控 。她就 去工 厂 的职业病 防 治
业 病防治法 》等一 系列法律 、法规 ,
但 在 法 律 归 属 、名 称 、立 法 宗 旨、
适用 范 围 、涉及 内容 以及实 施法 律
希望 提醒这 位父母 官 ,应 给予 劳动
者更 多 的尊重和保 护 。坐在孙 树菡 右边 的那个 安监局 长 ,在 听完 她 的
一
的基本机制等方面 , 这些 法律与 《 职
尽可能地多说一句话 、多出一 份力 。
的不重 视 ,使 孙树 菡觉 得 自己应 该
为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做 出一些努 力。
在孙 树菡读 硕 士研究 生 时 ,她 就对
唯有尊重才能更好地保护
在2 0世纪六七 十年代 ,那时人
中 国人 民大 学劳 动经 济学 院原 院长 赵履宽说 : 我要读 您的研究生 。我 “ 虽然 对劳 动经 济感兴 趣 ,但 更 多 的
业安 全卫 生法 》都有 很 大不 同。 南 于我 国 的职 业安 全卫 生管理 体制 机
制所 限 ,在 立法方 面 短时 间 内难 以
实现 新 的突破 。孙 树 菡还是 殷切
刊上发表了 《 企业工伤遍体鳞伤 社
番话 后 ,直向她竖大拇 指。
领 域 多部 法 律 法 规 的制 修 订 工 作。 在参 与立 法讨论 过程 中,当劳动 者
全面绩效管理的实践课程

结果和过程 事前沟通、事中控制、事后
过去、现在、未来 控制与激励 教练、导师
全面沟通、全体参与、协商
齐心协力、排除万难、走向
绩效差距查找以及纠正行动表
频 度
业 绩
差距展 示
目 标
差 异
实 际
时 间
过程变化
战略 衡量 指标的 行动 负责人 评价
指标 目标值 方案
日期
帕累托 分析
偏差或失误的 来源
根本原因分析
企业经营的三大要素
•战略
•+
•人
•+
•运营
•在正确的时间 •用正确的人 •办正确的事
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是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 管理实践以及制度的总称。 是影响公司与员工之间关系性质的所有管理决策 和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框架
•经营宗旨或使命
•组织愿景
•人力资源规划 •招募
全面绩效管理的实践课 程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
刘昕简介
• 中国首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授
•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 北京博目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家
博士 所长/教
副主任 首席专
•☻1987-97,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1998-99 ,比利时根特大学访问学者; ☻1999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出访美 国、德国、韩国、澳门、香港等多所大学;从事国内多家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咨询工作。
•职能战略 •(Functional Strategy)
战略成功的三大要素
突破性成果 ﹦描述战略﹢衡量战略﹢管理战略 ﹦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中心型组织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程延园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程延园程延园教授基本情况程延园女,1963年11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委员会专家。
研究领域员工关系、薪酬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
开设课程员工关系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法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员工福利管理。
教育和工作简历1981—1985年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1985—1988年南开大学获法学硕士,2000—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1988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999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德国马普研究所访问学者,2005年美国国务院国际交流访问学者,2009年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
曾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产业关系学院、罗格斯大学产业关系学院、密尼苏达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英国沃里克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院,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所、台湾铭传大学商学院、大叶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劳工所、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中央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等。
学术论文1、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变化与劳动关系的调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英美解雇制度比较分析-----解雇中的法律和经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教学与研究》20044、“TheDevelopmentofLaborDisputesandtheRegulationofIndustrialRelations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arativeLaborLawandIndustrialRelations20045、OccupationalaccidentinsurancereformandlegislationinChina InternationalSocialSecurityReview20056、劳动合同立法:寻求管制与促进的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7、《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8、依法建立和规范企业规章制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89、构建制度化的劳资利益沟通机制——对“东航返航事件”中劳资博弈非制度化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0、就业保护法规与劳动力市场弹性,新华文摘2009学术著作1、《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劳动合同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3、《劳动争议案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4、《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之HR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员工关系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理解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劳动关系》(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劳动合同新规则之HR应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9、《产业关系研究方法》,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10、《集体谈判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科研课题1、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985自由探索项目3、深圳市《集体谈判条例》立法研究,深圳市总工会4、《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5、劳动用工制度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唐集团公司6、集体劳动权利保障研究,美国大使馆亚7、转制中的人员分流与人力资源制度整合研究,中科院国科控股公司8、军区医院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9、人员安置划转补偿方案研究,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10、完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研究,永煤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学术交流1、2000年11月俄罗斯东北亚劳动力市场研讨会2、2001年4月比利时根特大学中欧劳动法比较研讨会3、2003年1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地区劳动法教学研讨会”4、2003年9月德国柏林第13届国际劳动关系大会5、2004年6月韩国汉城第5届亚太地区劳动关系大会6、2004年7月德国马普研究所“中德社会保障法研讨会”7、2005年9月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劳动关系中心:中美集体劳动关系比较研讨会8、2008年北京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9、2009年10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两岸劳工問題与政策研讨会”和“两岸集体劳动合同之法制与现况研讨会。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人大研究生中的一门专业,该专业的导师是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教师。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是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授或副教授,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拥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学习。
他们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以及研究过程的监督与指导。
导师还会与学生讨论研究成果,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
他们的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等。
导师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还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导师会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从业者来校交流和讲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论观点。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与学习,学生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体面劳动”专栏(两篇)——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转型——从“治病救人”到“预防优先”

中国劳动和 社会 保 障部 、 企业联 合会 、 国总工会 与 国际劳 工组 织 北京 局 又签 署 了“ 面 劳动与 中 全 体 国国别计 划” 以此推 动 具体计 划 的 实施 。这 些年 , , 中国不 仅 为 此 出台 了多部 相 关 法律 和 法规 , 而
英 国 医疗 卫生事 业 的转 型
从“ 治病 救 人 ” “ 防优 先 ” 到 预
孙 树 菡 闫
( 中国人 民大学
蕊
10 7 ) 0 8 2
的要求, 时代精神的体现 , 是 也是尊重和保 障人权 的重要 内容。 “ ” 让广大劳动者 实现体面劳动 , 最
根 本 的是 要 保 障他 们 的权 益 。 它表 明 , 中 国构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过程 中, 体 面劳 动 ” 能 ” 在 “ 不
仅 仅停 留在 概 念 、 念上 , 重 要 的 是要 变成 实 际的社 会 行 动 。2月 1 日, 理 最 2 国务 院 总理 温 家 宝在
遭遇 的老年 疾病 与残 疾护理 的 困扰 。在 医疗 改革进 行 之 际 , 如何 解 决这 些棘 手 的 问题 , 英 国 国 民 《 健康 服务 的 转型—— 从 “ 治病 救人 ” “ 防优 先” 一 文应 该 能 够给 我 们 些许 提 示 , 到 预 》 因为 疾病 预 防 要 比单 纯的 治病救 人 具有 更 大的经 济 、 会效 应 。 社 他 山之石 可 以攻 玉 , 望这 两篇介 绍 英 国经验 的文章 能 够对 改善我 国的职业 安全 卫 生状 况 、 期 扭
21 0 0年 第 8期 总第 2 3期 0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考研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笔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树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如何思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一、时代与企业发展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活动范围内针对人这一特殊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活动。
1. 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区别:沟通方式改变,学习的革命(学习方式变化)企业的核心是职业技能:员工具备的能力、素质智力资本、人力资本-员工本身、结构资本-企业内部模式、顾客资本-顾客关系价值区别一:目标追求不同工业时代-追求规模,以规模求利润,产量知识时代-企业整体效益的超值,讲求小、好,强调企业整体提高,服务超值,企业持续高速发展。
区别二:管理系统工业时代-物质资本为核心技能知识时代-以智力资本为核心联接其它技能。
区别三:管理思想工业时代-标准制度、激励系统让人更稳定、努力,让人“尽力”是理性管理思想。
信息时代-人性的思想,更多要求人“尽心”工作,让人更聪明地工作,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是人性管理思想。
区别四:管理秩序工业时代-强调等级秩序,金字塔型,职能管理。
信息时代-组织要求扁平化,强调部门间的合作,管理重心下移。
2. 时代对管理的要求策略联盟:从营销角度看:是顾客导向型形成一个服务价值链。
企业生存发展顾客忠诚度顾客的满意度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人力资源的管理员工的满意度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员工生产效率①由员工处理顾客问题②品质与创新:{产品、质量、速度、团队}四大魔咒③注重速度与效率④组织扁平化⑤强调沟通,强调企业文化⑥学习型组织,注重员工自我开发与潜能开发⑦利益共同体⑧系统整合,出现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精神,每一方面均与人相关。
服务,速度,产品质量,企业注重品质与创新在四个方面: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未来成长发展的源泉。
(1)工业时代: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本、企业家。
(2)信息时代:提出了知识是特殊资源,知识、劳动力、企业家价值是企业创造资本的要素,确立人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论 坛 议 程2010年6月12-13日北京中国议程目录主论坛: 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 (1)特色论坛1-1: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 (2)特色论坛1-2: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 (4)特色论坛2:国际区域和地区工作与劳工发展论坛 (5)劳动经济分论坛: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6)人力资源分论坛: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8)社会保障分论坛:中国社会保障体制 (10)劳动关系分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治理 (12)服务信息和会场路线图 (14)主论坛: 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时间:2010年6月12日上午08:30-12:0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1报告厅08:30-08:45嘉宾签到08:45-09:00嘉宾合影09:00-10:00 开幕式主持人: 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09:00-09:15 校领导致辞:程天权,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09:15-09:45 主题演讲:张小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演讲题目:“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09:45-10:00 荣誉教授、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曾湘泉院长介绍情况,程天权书记颁发聘书10:00-10:10 茶歇10:10-12:00主题报告主持人: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10:10-11:10 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演讲题目:“儿童时期人力资本投资对成年后就业能力的影响”11:10-11:40 皮特•海尼克(Peter Hennicke),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前任所长、教授演讲题目:“资源、效率与就业”11:40-12:00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演讲题目:“双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就业能力提升战略”12:00-13:00 午餐(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中区餐厅三层汇贤居)特色论坛1-1: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劳动科学在全球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论坛时间:2010年6月12日下午14:00-18:0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2会议室14:00-14:15 主办单位负责人致辞主持人: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致辞:萨瓦什•库瑞威拉(Sarosh Kuruvilla),美国康奈尔大学产业和劳动关系学院国际项目主席、教授大卫•范格德(David Finegold),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院长、教授14:15-16:00 专题讨论1主题: 21世纪劳动领域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主持人:布鲁斯•考夫曼(Bruce Kaufman),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人事和雇佣关系研究院前任院长、教授发言人: 约翰•巴德(John W. Budd),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人力资源和劳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塔尼亚•沙巴(Tania Saba),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一江,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弗朗西斯科•加维尔•戈麦斯•阿韦列拉(Francisco Javier GomezAbelleira),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社会和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冯喜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16:00-16:15 茶歇16:15-18:00 专题讨论2主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教育的影响主持人: 威廉•布朗(William Brown),剑桥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部主席,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长、教授发言人: 吉恩•查理斯特(Jean Charest),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产业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莱娜•格纳斯(Lena K. Gonäs),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经济科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崔勋,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唐志敏,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18:00-19:00 晚餐(天使食府)特色论坛1-2: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劳动科学在全球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论坛时间:2010年6月13日下午14:00-18:0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2会议室14:00-15:45 专题讨论3主题:劳动学科领域研究发展趋势主持人: 史蒂芬•弗伦克尔(Stephen Frenkel),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组织与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发言人: 大卫•范格德(David Finegold),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院长、教授钟志良(Chee-Leong Chong),新加坡新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田小宝,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史蒂芬•巴赫(Stephen Bach),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管理学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博士项目主席、教授沈琴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15:45-16:00 茶歇16:00-17:45 专题讨论4主题: 从全球角度看劳动科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及人才培养主持人: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发言人: 萨瓦什•库瑞威拉(Sarosh Kuruvilla),美国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国际项目主席、教授阿尼尔•维尔玛(Anil Verma),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产业关系和人力资源中心主任、教授保罗•戈伦(Paul J. Gollan),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麦考瑞大学商学院研究主任白木三秀(Mitsuhide Shiraki),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育中心院长,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周文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徐广正,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课程委员会主任、教授17:45-18:00 院长宣言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18:00-19:00 晚餐特色论坛2:国际区域和地区工作与劳工发展论坛论坛时间:2010年6月12日下午13:30-17:3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1会议室论坛主题:劳动与可持续发展主持人:丹尼斯•哈瑞森(Denis Harrisson),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教授13:30-14:20 主题发言发言人:吉奥基•赛尔(György Széll),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教授演讲题目:“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14:20-14:40 茶歇14:40-17:30专题讨论发言人: 斯特罗拉•迪米特里亚季斯(Stavroula Demetriades),欧洲基金会产业关系与工作场所发展研究所主任安妮•因加•希尔森(Anne Inga Hilsen),挪威奥斯陆工作研究所研究员吉奥基•赛尔(György Széll),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教授皮特•海尼克(Peter Hennicke),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前任所长,教授刘尔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易定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主任、副教授17:30-18:30 晚餐(天使食府)劳动经济分论坛: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上午日程论坛时间:2010年6月13日09:00-12:0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2会议室09:00-10:30圆桌讨论,主题:就业与发展主持人: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发言人: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于法鸣,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10:30-11:00 茶歇11:00-12:00 主题演讲主持人: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演讲人: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演讲题目:“金融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金融不稳定对工人的风险及应对措施”12:00-13:30 午餐(中国人民大学中区食堂三层自助餐厅)下午日程论坛时间:2010年6月13日13:30-17:2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求是楼347会议室13:30-15:10 专题讨论1: 收入不平等与人口失衡主持人: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13:30-14:10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演讲题目:“我国二十年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14:10-14:50李宏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演讲题目:“我国父母的性别选择行为与失踪女性:来自超声波诊断技术扩散的证据”14:50-15:10 嘉宾自由发言15: 10-15:40 茶歇15:40-17:20 专题讨论2:劳动力市场主持人: 易定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主任、副教授15:40-16:20葛赢,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授演讲题目:“中国工会的作用”16:20-17:00 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演讲题目:“我国劳动者劳动合同形式从1988年到2007年的演变”17:00-17:20 嘉宾自由发言17:30-18:30 晚餐人力资源分论坛: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上午日程论坛时间:2010年6月13日09:00-12:0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2报告厅主持人: 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09:00-10:00 主题演讲:企业目标与新世界秩序演讲人:霍夫斯泰特(Gerard Hendrik Hofstede),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名誉教授,组织人类学和国际管理主任,蒂尔堡大学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10:00-10:15 茶歇10:15-11:30 主题演讲:跨文化研究与组织行为演讲人:艾肯(Zeynep Aycan),土耳其客科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12:00-13:30 午餐(中国人民大学中区食堂三层自助餐厅)下午日程论坛时间:2010年6月13日13:30-17:00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2报告厅13:30-13:55 霍夫斯泰特新书《文化与组织》发行仪式(兼职教授聘任仪式)主持人: 石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13:30-13:35 曾湘泉院长向霍夫斯泰特教授颁发兼职教授证书并致辞13:35-13:45 霍夫斯泰特讲话13:45-13:5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致辞13:50-13:55 译者孙健敏教授发表翻译感言14:00-17:00 主题演讲: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主持人:石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14:00-14:45 彭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演讲题目:“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14:45-15:15 赵金林,汇源集团副总裁演讲题目:“汇源集团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15:15-15:30 茶歇15:30-16:15 林新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演讲题目:“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16:15-17:00 张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演讲题目:“组织文化研究方法”17:00-18:00晚餐社会保障分论坛:中国社会保障体制论坛时间:2010年6月13日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1会议室专题讨论1: 社会保障体制的宏观议题主持人: 韩克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副教授09:00-09:0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致辞09:05-09:45 约玛•席比勒(Jorma Sipilä),芬兰坦佩雷大学前任校长、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教授演讲题目:“作为社会投资的社会政策?”09:45-10:25 杨燕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演讲题目:“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0:25-10:40 茶歇10:40-11:20 潘锦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演讲题目:“社会保障体制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11:20-11:40 点评: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11:40-12:00 提问与讨论12:00-13:00 午餐(中国人民大学中区食堂三层自助餐厅)专题讨论2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主持人: 吕学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教授13:30-14:10 褚福灵,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教授演讲题目:“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探究”14:10-14:50 王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演讲题目:“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的分与合”14:50-15:10 点评: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15:10-15:30 提问与讨论15:30-15:50 茶歇专题讨论3: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专项研讨主持人: 孙树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15:50-16:10 熊跃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演讲题目:“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分析”16:10-16:30 韩克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副教授演讲题目:“社会质量中国化——问题、背景和福利改革议题”16:30-16:50 杨立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演讲题目:“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研究”16:50-17:10 杨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演讲题目:“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理性选择与福利效应研究”17:10-17:30 点评:潘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17:30-17:50 提问与讨论18:00-19:00 晚餐(天使食府)劳动关系分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治理上午日程论坛时间: 2010年6月13日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求是楼440室学术报告厅09:00-10:30 大会主旨发言(每人20分钟)主持人:李丽林,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副教授演讲人:威廉•布朗(William Brown),剑桥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部主席,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长、教授演讲题目:“英国的劳资争议处理机制:产业行动治理机制”常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演讲题目:“中国劳动争议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弗朗西斯科•加维尔•戈麦斯•阿韦列拉(Francisco Javier Gomez Abelleira),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社会和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演讲题目:“西班牙劳资争议治理机制”张鸣起,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演讲题目:“工会在集体争议中的作用”10:30-10:45 茶歇10:45-12:00 大会发言(每人15分钟)主持人: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演讲人:唐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演讲题目:“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乔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副教授演讲题目:“劳动者群体性事件与危机管理创新——从出租车罢工潮说起”程多生,中国企业家联合会雇主工作部副部长演讲题目:“雇主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彭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演讲题目:“罢工权与集体谈判权”叶静漪,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教授演讲题目:“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12:00-14:00 午餐(中国人民大学中区食堂三层自助餐厅)下午平行分论坛A议程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3会议室14:00-17:30 专题讨论1(15:30-15:45 茶歇)议题:全球化下的劳工权益保障全球化下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国外集体劳动争议问题研究下午平行分论坛B议程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4会议室14:00-17:30 专题讨论2 (15:30-15:45 茶歇)议题: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我国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特点与趋势研究我国集体劳动争议的影响与治理策略研究17:30-17:55 闭幕式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3会议室主持人:唐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发言人:常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18:00-19:00 晚餐服务信息和会场路线图一、服务信息论坛会务组工作地点:燕山大酒店716,719室二、会场路线图1、燕山大酒店——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逸夫会议中心2、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逸夫会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东门——求是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管制性政策与经济激励性政策相结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以煤矿安全生产为例》,正在进行;(07AJY005)
10、主持2009曾宪梓助残研究基金科研项目《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国际比较》,正在进行。
6、《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2007,中国大连);
7、《中国-欧盟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高层论坛》大会主题发言(北京,2009);
8、《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portandSociety》主题发言(Toronto,Canada,2010)
9、2008年1月带队访问印度矿山安全监察局并到印度第一煤矿公司实地参观访问
学术著作
1、《劳动生理与劳动保护》,赵履宽孙树菡主编,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2、《职业安全与卫生》孙树菡著,红旗出版社1993;
3、《劳动安全卫生》孙树菡著,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4、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医疗保险仇雨临、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获全国首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
孙树菡教授
基本情况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8.2
职称职务:教授
学历学位:硕士
社会兼职: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副院长
开设课程
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工效学、人口环境经济学
4、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中国工伤保险体系建设研究》,2005年结题;
5、主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委托的“中国人民大学-拜耳合作项目”《工伤保险国际比较》,已完成;
6、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中印煤矿安全保障比较研究”,已结题;
7、劳动社会保障部委托的世界银行资助项目《中国经济改革实施项目》“中国工伤保险体系建设”子项目“工伤预防研究”,2009年已结题;
5、“老年护理――从保姆式照料走向专业化护理”《人民日报》2006年5月24,孙树菡、何伟;
6、“构建科学的工伤保险预防机制”,孙树菡、余飞跃《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3期;
7、“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孙树菡、毛艾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中国工伤保险制度30年:制度变迁与绩效分析”,孙树菡、朱丽敏《甘肃社会科学》2009.3;
教育和工作简历
教育经历
1982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
工作简历
1982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教授职业安全与卫生、工效学、人口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医疗保险、职业伤害与工伤保障、社会保障专题等。
学术论文
1、“中国劳动安全卫生及工伤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选择”孙树菡,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4期;
学术交流
1、中国—东盟工伤保险高层论坛》主题发言(2006,南昌);
2、《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2003,曼谷);
3、《工伤康复国际论坛》主题发言(2005,广州);
4、《中日韩三国煤矿安全研讨会》主题发言(2006,日本福冈);
5、《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2006,泰国曼谷);
科研课题
1、主持原劳动部“八五”课题《分析、研究美、英、日、俄、加等发达国家职业危害控制的理论、政策与制度》,结题;
2、主持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一体化过程中的职业安全卫生与工伤保险》,2000.12.结题;
3、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农民工”的权益》,2004年结题;
10、2007年在北京组织、召开有近十几个国家政府及相关代表参加的《亚太煤矿安全保障论坛》
学院或学校情况
1、《劳动生理与劳动保护》,赵履宽孙树菡主编,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本书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材奖,并被劳动部确定为全国劳动经济专业必修课本,由本人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
2、《高校被遗忘的角落》,孙树菡执笔,《社会学》1987(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奖);
9、“Chinaandthedevelopmentofthesportforpersonswithadisability,1978-2008:areview”,《SportinSociety》,May24,2009;
10、“2008年金融危机下智利养老金三支柱改革---政府责任的回归”,孙树菡、闫蕊,《兰州学刊》2010.1
6、译著《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孙树菡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
7、《劳动者职业伤害法律保障》孙树菡、王岩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10
8、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
9、《社会保险学》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10、《工伤保险案例》孙树菡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7
3、《工作座椅的一般人类工效学标准》樊锡英、孙树菡等,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优秀奖;
4、《劳动安全卫生》孙树菡著,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本书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著作奖,并被劳动部培训司确定为全国劳动经济专业必修课本,由本人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
5、《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必须强化矿工安全保障体系”,孙树菡,《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3、“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孙树菡,葛英,《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11期;
4、“DevelopmentandProblemsofWork-relatedInjuryInsuranceSysteminChina”,孙树菡,《StruggleforJustice:Workers'CompensationSystemintheAsiaPacificRegion》,香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