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30年后回头看——斯图加特新美术馆

合集下载

历届普利兹克奖

历届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

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美国作品:谢尔顿艺术纪念馆(1960-1963)、纽约林肯中心的纽约州剧院(1964)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休斯顿的潘索尔大厦(1976)、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作品简析:水晶大教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南面的橙县境内,一个叫“庭院树丛”的地方。

1968年开始兴建,1980年竣工,历时12年,耗资2000多万美元。

这座建筑由美国著名的建筑师、金牌优胜者菲利普・约翰逊与他的伙伴约翰·布尔吉设计。

教堂长122m,宽61m,高36m,体量超过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外壳全部为银色玻璃,晶莹透亮,由此得名。

设计理念:约翰逊相当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同时也意识到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中,他加入了几个单独的却又有一定关联的喷泉。

他还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他说道:“一方面,我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尽管约翰逊还是一直追随着密斯的步伐,但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摩天大楼的主要设计师。

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作品:巴拉干公寓、吉拉弟公寓、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作品简析: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他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有很多起伏的小山丘,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15-后现代主义建筑

15-后现代主义建筑

15-后现代主义建筑D②主张通过运用建筑语言、建筑形象,将建筑拟人化、拟物化,使之产生特有的组合气氛,唤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片段的种种观感,产生比喻效果。

③它可以丰富建筑,使其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隐喻主义不拘泥于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特林、矶崎新代表作品:斯图加特美术馆、日本筑波中心2)文脉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重新关注历史文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古典建筑元素,试图以新的方式使用历史元素。

无论是邻里空间,还是建筑风格,都试图建立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性。

②建筑形式看上去古典,但每一个片段常被鲜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等非常规的要素所削弱,将传统元素从“原本文脉关系中撕拉出来”,再以既冲突又和谐的方式组合。

历史元素也因此转入了一种新创造的文脉关系之中。

③认为历史建筑的形式原理和方法事实在产生现代建筑作品的整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手法主义倾向。

3)装饰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十分喜爱在建筑立面上附加各种装饰,所谓的装饰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并不在意装饰本身与建筑的功能结合,而是注重装饰的构图效果。

将建筑立面上的各类构件分为有实际功能的“功能构件”与同建筑功能分离的“非功能构件”。

③非功能构件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当代西方建筑的形式语言,表达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净化装饰的一种反叛,也是当代西方建筑走向复杂的一个标志。

√作手法:1)双重译码: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创作方法,强调建筑艺术应具有既能与大众沟通又能与建筑师对话的标识特征。

②除了强调技术与功能,还认为现代建筑的形式应是可以联想的。

③它是一种有职业根基同时又是大众化的建筑艺术,以新技术与老样式为基础。

双重译码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超越,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代表人物:文丘里、C·詹克斯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2)“戏弄之”手法:借鉴传统建筑构件元素,夸大其某些部分,以完成“戏弄之”的手法,这种处理传统建筑构件的方式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对待传统建筑的一种常见模式,即强调戏谑性、折中性和装饰性。

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

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

名师名作作品分析报告题目: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分析报告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建筑学姓名:学号:2014 年 11 月 18 日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简述:英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将建筑带向了一个新的风格——既让人辨认其历史根源,又能与其周围建筑产生密切关系。

70年代后期,斯特林的建筑风格已发展为高技派,更加注重建筑大环境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与协调,运用古典构图元素的建筑语言表现新的建筑概念。

于是德国斯图加特新州立美术馆应运而生。

1.场所精神、空间精神:第一眼看到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就被它的鲜艳无比的色彩所吸引了,建筑的弧线就像彩带一样流畅明快。

过去的美术馆多为更加庄重、宁静的建筑。

美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

因此美术馆的建筑便成为这一产物很为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

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而斯特林不想把美术馆做的太具有纪念性取悦德意志当权者,反而运用了更加大众化、更具娱乐性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术馆建筑的理解。

①重视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馆是u形老馆的扩建,为解决场地两侧巨大的城市高差,斯特林把场地的斜坡融合成为建筑的室外休步行区,把城市两侧的人群吸引到美术馆内,让人们自然地参与到其中,重视市民的参与性。

(玻璃幕墙边的条形座椅也是)②对纪念性的追求——运用古典构图元素的建筑语言表现新的建筑理念(几乎对称的布局,明显的中轴线,古罗马风的内庭。

)。

多种元素糅合起来(多种古代建筑元素同现代构成主义的雨篷,高技派的玻璃幕墙和管道、大众商业化的室内顶棚等现代元素融为一体,各种元素的碰撞制造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杂乱无章”的感觉)③注重建筑环境与地方文化(对文脉很重视)——用和相邻建筑类似的布局方式,是新的建筑从属于旧的建筑,甚至将建筑融入旧的环境中。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就像这个中心本身可以被视为对于周围“非城市”环境的一种 诙谐的注解一样,在这个广场的设计中建筑师也运用了大量的 参照与对比。下沉式的广场有着与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坎 皮多利奥广场一样的形式与尺度,只是坎皮多利奥广场是在高 地上,而筑波广场是下沉的。
罗马的坎皮多利奥广场 广场设计的构图中心-跨在马背上的罗马皇帝 奥里留斯铜像
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 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 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 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 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 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 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 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 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 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 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 的样式。
引用了西 方历史和 现实的建 筑语言,却 表达了日 本的空间 意象
这个城市空间由三个要素组成:一块高起的平台,由白色面砖方 格中填充的红色陶石块铺成;一片下沉的椭圆形区域,以及一个 很富戏剧性的过渡区域,由在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台阶、坡道和喷 泉组成。
在筑波中心中有米开朗琪罗的罗马卡比广场,柏拉蒂奥的构图 母题,查尔斯.摩尔在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采用的手法,汉斯.霍 莱因在维也纳旅行社用过的金属树形雕塑,图形与背景反转动 稀烂破风,好莱坞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的“梦露曲线”……但 这一切绝非生硬拼在一起,而是“把历史性,文脉在一瞬间的 闪烁中燃烧起来,包含着焰火富、色彩的丰富以及历 史风格的折衷表现,综 合了画家和建筑师的双 重技艺。 这个方形大楼表面具有 简单而色彩丰富的不同 材料装饰。从结构整体 来看,这个建筑依然是 现代主义的,但是,由 于采用了大量的装饰细 节,它又具有非常浓厚 的装饰性,完全与现代 主义、国际主义的冷漠、 非人格化风格不同。
斯图加特新美术馆采用横躺的日 字形平面布局中央是圆形空间没 有顶,人走进那个地方,在石块围 成的桶形空间中,会联想起古罗 马的斗兽场.展室部分有一条屋 檐做成简单的凹形,散发出古埃 及神庙的信息

三十年的勇气与风情——德国敏斯特国际雕塑展

三十年的勇气与风情——德国敏斯特国际雕塑展

三十年的勇气与风情——德国敏斯特国际雕塑展
张杰
【期刊名称】《当代美术家》
【年(卷),期】2007()4
【摘要】"签了没?""……"我想这个词绝对有理由上榜2007年中国艺术界的流行语录。

对于很多爱好艺术的人们来说,今年的确是一个够格载入美术史册的年份,不仅是因为火爆的艺术市场进一步拉动着当代艺术领域的"牛市",更因为今年是进入21世纪国际四大展事的第一次聚首。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张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希腊、埃特鲁斯坎文化(Etruscan)和罗马的遗存——Praxiteles雕塑作品展
2.从眼镜零售业→国家队队员→健美冠军→健美先生→健身产业巨头——专访法国BOSS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美国ETERS国际健身(中国区)特许加盟总部、湖北奥亚实业总公司、伊特斯(武汉)健身器材制造有限公司、武汉伊特斯健身顾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伊特斯健身(操)国际教练培训学院、伊特斯国际健身美容俱乐部、武汉伊特斯工业园总裁、董事长王焕贤先生
3.斯堪的那维亚风情--2004斯德哥尔摩国际家具展及灯具展
4.中德文化年,青铜雕塑竞风流——“穿
越·曾成钢雕塑展”在德国举办5.纺机线下展启新程——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泰格斯特国际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鹏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新馆

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新馆

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的设计实践是在后现代主义在 美国甚嚣尘上的90年代之前,詹姆斯· 斯特林通过不断建筑 实践探索和个人审美取向的选择,使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已 经在他的观念和手法中突显无疑。 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的落成,使得该建筑成为后现代 建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新 馆由詹姆斯· 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1926年 - 1992年) 著名英国建筑师设计。 斯特林是1981年第 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生于格拉斯哥,毕业 于利物浦大学(一所 拥有世界上最悠久建 筑学办学历史的学 校),开业于伦敦。 他死后英国皇家建筑 学会设立了以他命名 的斯特林奖。术馆新馆(Neue Staatsgalerie)于1984年落成, 是对建于“U”形布局的老美术 馆的扩建,新馆包括报告厅,咖 啡厅剧场音乐学院等内容。为解 决场地两侧巨大的城市高差,斯 特林(Stirling)的设计巧妙地把 场地的斜坡融合成为建筑的室外 休步行区,这条动人的步行道贯 穿了新旧美术馆,把城市两侧的 人群吸引到美术馆内,让人们自 然地参与到其中,也把古典艺术 的老馆与现代艺术的新馆通过建 筑间回应无缝衔接起来。
虽然斯特林为我们留下的建筑作品并不算多, 而且我们也只能从他现存 的作品中去探究他在设计中构思和灵感的蛛丝马迹,但他在设计中对空 间、形体客体以及感知,反馈主体之间的把握是十分恰当得体的,不少 参观过斯图加特美术馆的人都会由衷的感叹,在其中参观漫步,就像是 是欣赏由建筑师为你撰写的建筑诗篇,而这样的诗篇所叙述的每一页轻 重缓急正是我们想要听到的一样。这,也许就是对“建筑师凝固的音乐” 最好的解释吧
总的来说斯特林 (Stirling)的斯图加特 州美术馆新馆(Neue Staatsgalerie)尊重了 历史环境,把抽象的建 筑布局原则与形象的传 统建筑的历史片段相结 合,将纪念性与非纪念 性,严肃与活泼,传统 与高科技等一些列矛盾 统一在一起,将城市与 建筑融合到一起,开辟 了德国博物馆建筑史上 的一片新天地。

詹姆斯·斯特林

詹姆斯·斯特林

• 我们从背面进入建筑物主体。从背面沿着一个环形的中庭下山,可以直接 到达美术馆的主入口。由于二战后整个斯图加特几乎全被炸平,战后城市 重建又进一步破坏了原有的环境,所以怎样将新建的建筑物融入残留的建 筑环境里,成为了德国政府非常看重的方面。当时政府的要求是在建筑所 在的地段设置一条公共走廊,后来这个条件成就了斯特林圆形下沉式中庭 的构思。其实我认为这个顺应地形所设置的中庭才是设计的最精彩之处。 但写建筑史的嘛,总是一开口就喜欢讲风格和流派,单单强调这个作品所 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建筑的场所精神。就像法兰克 福的工艺美术馆,大多数人只关注理查德.迈耶悦目素雅且有韵律感的立 面,却忽略了建筑和城市环境建立的关系。从这个方向出发,我们可以看 到和以往理所当然的封闭式的做法相反,现在一些新的房地产项目的规划 设计上也有了这种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尝试,比如将城市的道路引入小区 内部。这样不仅能使居住区融入城市肌理,更能大大提升区内的商业价值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 当我们开始试图在两条林荫大
道之间的角落里修建一个八角
亭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有足够 的地方,因为我们都不愿意把 这个花园里的任何一棵树移走 。最后我们只好勉强同意在两 排树之间移走书店-船屋。书 店-船屋就是现在那座沿着小 路呈圆柱状的建筑。
建筑室内景观
建筑剖面
景观节点
建筑作品分析三
剑桥大学图书馆
詹姆斯·斯特林
詹姆斯·斯特林
•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年 - 1992年)
著名英国建筑师。1981年第三 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生于格拉 斯哥,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开 业于伦敦。他死后英国皇家建 筑学会设立了以他命名的斯特 林奖。
生平介绍

斯图加特美术馆分析实用PPT

斯图加特美术馆分析实用PPT

从背面沿着一个环形的中庭下山,可以直接到达美术馆的主入口。由于二战后整个斯 图加特几乎全被炸平,战后城市重建又进一步破坏了原有的环境,所以怎样将新建的建 筑物融入残留的建筑环境里,成为了德国政府非常看重的方面。当时政府的要求是在建 筑所在的地段设置一条公共走廊,后来这个条件成就了斯特林圆形下沉式中庭的构思。 其实我认为这个顺应地形所设置的中庭才是设计的最精彩之处。但写建筑史的嘛,总是 一开口就喜欢讲风格和流派,单单强调这个作品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却忽略了最 根本的建筑的场所精神。就像法兰克福的工艺美术馆,大多数人只关注理查德.迈耶悦目 素雅且有韵律感的立面,却忽略了建筑和城市环境建立的关系。从这个方向出发,我们 可以看到和以往理所当然的封闭式的做法相反,现在一些新的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上 也有了这种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尝试,比如将城市的道路引入小区内部。这样不仅能使 居住区融入城市肌理,更能大大提升区内的商业价值,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从风格上来说,斯特林把象征古典主义而且比例优美的罗马柱变成了又矮又胖的柱墩, 似乎是对传统的嘲弄更甚于对传统的尊重。
主观感受:
斯图加特州新美术馆。人们在窜行和逗留时,可体验到这种空间的戏剧性。
陈列庭院中的石墙随意开洞的做法,既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墙面的平淡,又会
虽由然于他 二在战整后体整上个仍斯然图大加面特积几地乎使全用被了炸使和平相,人邻战传后联统城想建市筑重到相建同又古的进外一代墙步露,破以坏天谋了求原圆和有形周的边环剧环境境,场的所。协以调怎古。样将希新腊建的和建筑埃物融及入的残留柱的建式筑,环境立里,面成上为了的德国拱政石府非,常看以重的及方面。
进入室内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门厅。 这里的设计很人性化,在门厅旁边设 置了弧形的条形座椅,游客也很喜欢 坐在上面闲聊。和惯用的传统正规的 光滑石材不同,斯特林在这里使用了 原色的绿色橡胶地面。以明快和鲜艳 的色彩为主导的室内设计,让人觉得 逛美术馆不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反而有一种类似在商店购物的轻松心 情。根据他本人的解释,这是在提醒 新的美术馆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众娱乐 的场所,而且艺术和展览还有其商业 性的一面。在二十年后,F.盖里在毕尔 巴鄂的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更 将这种倾向发挥到极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重温:30年后回头看——斯图加特新美术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1981年获普利兹克奖的英国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德国斯图加特新美术馆也正是斯特林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新美术馆坐落于1838-1843年间建成的老馆旁边,包括美术展厅、图书馆、音乐楼、剧场、服务设施等,1977年开始设计,1984年建成开放。

谷歌地球中的斯图加特新美术馆三维模型,南侧(右下角)为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同样由
斯特林事务所设计。

除了遵循现代建筑的功能、空间等设计精神外,建筑吸取了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并加以抽象、变形等夸张的处理,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反讽性等,同时又与周边的古典建筑产生了对话。

整个建筑设计元素多样,色彩鲜艳的换气管、管状扶手、高技派构成式入口钢结构雨蓬、粗大明显的排水口、转折的曲面玻璃幕墙、弧线檐口……,从中可以看到古典主义、构成主义、高技派、粗野派等多种手法的痕迹,也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碰撞,这些看似冲突的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使时隔30多年的今天去看仍然能感受到建筑的经典、诙谐,这与那个时代其它大部分哗众取宠、昙花一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形成显著的区别。

新馆、老馆之间的连接
色彩鲜艳的钢结构构架形成了建筑入口的显著引导
平台上的主要入口——构成式钢结构雨棚、橙色旋转门、绿色玻璃幕墙金属型材、蓝色、紫色钢管扶手、暖黄色系石板幕墙,看似复杂、矛盾,但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从入口处向南看
建筑的中心——有古罗马斗兽场风格的古典下沉广场成为人们休憩的、舒适的室外场所
明显带有古典美特征的圆形内庭院、拱形窗、券心石、夸张的古典柱式与现代的设计融合在一起。

圆形广场上一个标高的室外平台
从南侧剧场、报告厅一侧的拱廊看美术馆
南侧的剧场、报告厅部分
美术馆南侧的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与新建建筑与美术馆的剧场部分相对称,围合出又一个方
形广场。

超尺度的、色彩鲜艳的、带有强烈装饰感的钢管栏杆
进排气口?排水口?
早期现代建筑中常见的带有粗野派风格的夸张的排水口
从墙面推出散落于地面的石块——后现代建筑常用的手法。

室内幽默的铅笔柱
绿色调的门厅空间与局部反差色的应用
建筑室内的设计除了门厅部分外大部分空间相对平淡,不似室外那么丰富,但还是通过色彩营造了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

美术馆不仅是欣赏、学习艺术的地方,也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去处,室内所表达出的理念在
那个年代还是超前的。

建筑富有特色的东西(图中为上下)两条道路之间的开放公共通道,通过半圆坡道完全穿入美术馆内,美术馆与大众的关系更为融合。

(连接东西两条道路之间的公共通道是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从圆弧坡道起点看东侧坡道顶端
建筑背面(东侧)的垂直交通/东西路之间(有较大高差)的公共通道东口
30年回头看,后现代建筑思潮虽然随风而逝,但它对于枯燥乏味、的现代建筑的修正还是来的非常及时,虽然泥沙俱下、矫枉过正,但其许多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还是卓有成效的,只不过设计中需要把握合适的“度”,避免过于繁杂、过于表面化。

30年回头看,有些当年的明星建筑已经不堪入目,有些建筑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30年回头看,有些明星建筑师随风而去,也有些建筑师却一直是后来者的学习对象。

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粗鄙?什么是高雅?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