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加特美术馆——场所精神汇报共84页文档
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

名师名作作品分析报告题目: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分析报告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建筑学姓名:学号:2014 年 11 月 18 日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简述:英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将建筑带向了一个新的风格——既让人辨认其历史根源,又能与其周围建筑产生密切关系。
70年代后期,斯特林的建筑风格已发展为高技派,更加注重建筑大环境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与协调,运用古典构图元素的建筑语言表现新的建筑概念。
于是德国斯图加特新州立美术馆应运而生。
1.场所精神、空间精神:第一眼看到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就被它的鲜艳无比的色彩所吸引了,建筑的弧线就像彩带一样流畅明快。
过去的美术馆多为更加庄重、宁静的建筑。
美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
因此美术馆的建筑便成为这一产物很为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
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而斯特林不想把美术馆做的太具有纪念性取悦德意志当权者,反而运用了更加大众化、更具娱乐性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术馆建筑的理解。
①重视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馆是u形老馆的扩建,为解决场地两侧巨大的城市高差,斯特林把场地的斜坡融合成为建筑的室外休步行区,把城市两侧的人群吸引到美术馆内,让人们自然地参与到其中,重视市民的参与性。
(玻璃幕墙边的条形座椅也是)②对纪念性的追求——运用古典构图元素的建筑语言表现新的建筑理念(几乎对称的布局,明显的中轴线,古罗马风的内庭。
)。
多种元素糅合起来(多种古代建筑元素同现代构成主义的雨篷,高技派的玻璃幕墙和管道、大众商业化的室内顶棚等现代元素融为一体,各种元素的碰撞制造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杂乱无章”的感觉)③注重建筑环境与地方文化(对文脉很重视)——用和相邻建筑类似的布局方式,是新的建筑从属于旧的建筑,甚至将建筑融入旧的环境中。
场所精神与知觉体验_从斯蒂文_霍尔创作的芬兰KIASMA谈起

Abstract Architecture design idea of St ev en Holl's phenomenology includ ing p la ce s p irit a nd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has an import ant influence on t he d ev elop ment of t he wes t ern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his works in contemporary different fields places mor e and mor e roles fo r yo ung architects. KIASMA in Finland (Finnish Modern Art Museum) designed by St ev en Holl is anot her successful classical model of phenomenology to architecture. Key Words Steven Holl, Place spirit,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KIASMA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
邮 编 300192 收稿日期 2006 07 25
“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具有价 值的遗产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而是建筑设 计思维的一种境界。21世纪把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 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语义的 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和知觉方式,正在 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对霍尔而言,如果没有对建筑的体验本能,没有对建筑 在材料、光、阴影、色彩、尺度和比例的知觉,那就谈不上 建筑。他强调对于建筑、环境的一切认识和体验只能通过置 身其中,并在其中真实地生活而获得。霍尔重视建筑与场所 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建筑的直接经验和感受。在场所设计中, 霍尔从知觉和真实经验上把握建筑与场所的现象关系,并试 图以各种建筑要素来表达、强化、调节和限制场所经验的思 想;在建筑设计中,霍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实现建筑作品中 对空间、材料和光影间的相互关系的现象学陈述上,他的作 品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知。
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斯图加特艺术馆

办 公楼 , 这里 地 势较 高 , 在艺 术 馆 和证 券 大楼 之 间 有 很宽 的大 台 阶与 北 面道
路 相连 。
艺 术馆 一 到三层 有 自然 石材 的 墙面作 为玻璃 体 的 内层 。通 过 双层 墙 面 , 建筑减少了能源损失和太阳辐射 。 在墙面里埋 了调温水管 , 在夏季, 水管 内注 斯 图加 特 艺 术馆 的 重要 位 置及 其 特 殊 的玻 璃 体 形式 引 起 人们 广 泛 的关 最低1 6 ℃) 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 地面层也有相应的降温设置。冬季 注 。斯 网加 特艺 术 馆地 面部 分 为五 层 的玻璃 盒子 , 由于建 筑 高度 和 体量 的 限 入冷水( 室 内通 过墙 面 和地 面取 暖 。 如此, 通 过建 筑构 件 的大 面积 小 温差 的降 温 制, 建 筑4 / 5 的展览 使用 空 间位 于地 下 。地 形 的高差 使 昆尼 希大街 地 面一 层在 相 反 , 室 内空 气达 到最 舒适 的 程度 。 为 了防止 太 阳直 射 , 在 玻璃 内压 入 北 面处 于地 下一 层 。 艺 术馆 上面 四层 挑 出 , 底层 内缩 。 建 筑 整体 高2 6 . 3 2 米, 每 和取 暖功 能 , 层 高约 5 米。 底 层建 筑玻 璃 为竖 向分 割 , 二 层 以上 为横 向分 割 , 这样, 玻 璃盒 子 了防 紫外 线辐 射 的玻璃 层 。 为 了保 障 艺术 品不 受 损坏 ,要 求艺 术馆 的湿 度 控制 在 5 5 %± 5 %之 内 , 由 的下部 作 为裙 房与 上 面相 区分 。 需 要保 证 两 建筑主体的玻璃盒子采用了最新的结构和设备。 建筑底层玻璃面配合了 于实 墙 内展馆 与 实墙 和玻 璃之 间走 廊里 的 空气 存在 交换 。因 此 , 保证 了展 地 面 的起伏 , 由于艺 术馆 的保 安要 求 , 所 有玻 璃 都是 安 全玻 璃 , 建 筑 保 温隔 热 者之 间 的湿度 差 不能 过大 。通 过空 调设 备 以及 墙 面地 板综 合 调节 , 建 筑楼 板 ( 地面 ) 的冷却 系 统 同时 可 以吸 收建 筑顶 部 灯 通 过 防紫 外线 玻璃 , 多层 玻璃 结 构及玻 璃 涂层 得 到解 决 。 建 筑立 面二 层 以上 , 馆 的湿度 要求 。另外 , 每层 由2 . 5 米高 的玻 璃上 下 两块叠 加 。每个 立 面( 二层 以上 ) 由5 6 块玻 璃组 成 , 每块 大小 为2 . 5 x 4 . 1 米 。为 了减 少 风力 带来 了大 面积 玻 璃变 形 , 立 面 玻 璃进 行 了竖 向 支撑加 固 。顶 层 由 l 2 个钢柱( 3 3 0 x 5 5 0 m m) 作 为 支 撑结 构 , 其 上 面 的屋
斯图加特美术馆分析实用PPT

从背面沿着一个环形的中庭下山,可以直接到达美术馆的主入口。由于二战后整个斯 图加特几乎全被炸平,战后城市重建又进一步破坏了原有的环境,所以怎样将新建的建 筑物融入残留的建筑环境里,成为了德国政府非常看重的方面。当时政府的要求是在建 筑所在的地段设置一条公共走廊,后来这个条件成就了斯特林圆形下沉式中庭的构思。 其实我认为这个顺应地形所设置的中庭才是设计的最精彩之处。但写建筑史的嘛,总是 一开口就喜欢讲风格和流派,单单强调这个作品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却忽略了最 根本的建筑的场所精神。就像法兰克福的工艺美术馆,大多数人只关注理查德.迈耶悦目 素雅且有韵律感的立面,却忽略了建筑和城市环境建立的关系。从这个方向出发,我们 可以看到和以往理所当然的封闭式的做法相反,现在一些新的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上 也有了这种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尝试,比如将城市的道路引入小区内部。这样不仅能使 居住区融入城市肌理,更能大大提升区内的商业价值,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从风格上来说,斯特林把象征古典主义而且比例优美的罗马柱变成了又矮又胖的柱墩, 似乎是对传统的嘲弄更甚于对传统的尊重。
主观感受:
斯图加特州新美术馆。人们在窜行和逗留时,可体验到这种空间的戏剧性。
陈列庭院中的石墙随意开洞的做法,既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墙面的平淡,又会
虽由然于他 二在战整后体整上个仍斯然图大加面特积几地乎使全用被了炸使和平相,人邻战传后联统城想建市筑重到相建同又古的进外一代墙步露,破以坏天谋了求原圆和有形周的边环剧环境境,场的所。协以调怎古。样将希新腊建的和建筑埃物融及入的残留柱的建式筑,环境立里,面成上为了的德国拱政石府非,常看以重的及方面。
进入室内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门厅。 这里的设计很人性化,在门厅旁边设 置了弧形的条形座椅,游客也很喜欢 坐在上面闲聊。和惯用的传统正规的 光滑石材不同,斯特林在这里使用了 原色的绿色橡胶地面。以明快和鲜艳 的色彩为主导的室内设计,让人觉得 逛美术馆不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反而有一种类似在商店购物的轻松心 情。根据他本人的解释,这是在提醒 新的美术馆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众娱乐 的场所,而且艺术和展览还有其商业 性的一面。在二十年后,F.盖里在毕尔 巴鄂的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更 将这种倾向发挥到极至。
经典重温:30年后回头看——斯图加特新美术馆

经典重温:30年后回头看——斯图加特新美术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1981年获普利兹克奖的英国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德国斯图加特新美术馆也正是斯特林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新美术馆坐落于1838-1843年间建成的老馆旁边,包括美术展厅、图书馆、音乐楼、剧场、服务设施等,1977年开始设计,1984年建成开放。
谷歌地球中的斯图加特新美术馆三维模型,南侧(右下角)为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同样由斯特林事务所设计。
除了遵循现代建筑的功能、空间等设计精神外,建筑吸取了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并加以抽象、变形等夸张的处理,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反讽性等,同时又与周边的古典建筑产生了对话。
整个建筑设计元素多样,色彩鲜艳的换气管、管状扶手、高技派构成式入口钢结构雨蓬、粗大明显的排水口、转折的曲面玻璃幕墙、弧线檐口……,从中可以看到古典主义、构成主义、高技派、粗野派等多种手法的痕迹,也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碰撞,这些看似冲突的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使时隔30多年的今天去看仍然能感受到建筑的经典、诙谐,这与那个时代其它大部分哗众取宠、昙花一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形成显著的区别。
新馆、老馆之间的连接色彩鲜艳的钢结构构架形成了建筑入口的显著引导平台上的主要入口——构成式钢结构雨棚、橙色旋转门、绿色玻璃幕墙金属型材、蓝色、紫色钢管扶手、暖黄色系石板幕墙,看似复杂、矛盾,但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从入口处向南看建筑的中心——有古罗马斗兽场风格的古典下沉广场成为人们休憩的、舒适的室外场所明显带有古典美特征的圆形内庭院、拱形窗、券心石、夸张的古典柱式与现代的设计融合在一起。
圆形广场上一个标高的室外平台从南侧剧场、报告厅一侧的拱廊看美术馆南侧的剧场、报告厅部分美术馆南侧的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与新建建筑与美术馆的剧场部分相对称,围合出又一个方形广场。
斯图加特美术馆解析

关于斯图加特美术馆:
New Staatsgalerie and Workshop Theatre
Stuttgart 1977-1984
•… 1
简介
•… 2
背景及构思
•… 3
关切点
•… 4
详细分析
•… 5
细部处理
•… 6
相关评论
•… 7
图片
• 竞赛规定一定要包括 一个3米高平台以作停车 场,此外还要求有一个 公共步道穿过用地。
·建筑正面的双重性是与大街的模糊性性质相一致的
(康拉德·阿德诺尔大街在使用上更接近一条高速公路的 性质)。取代立面的是正面向后退,使人们在走动、进 出、穿过这座建筑时可以看到一系列事件。
关于斯图加特美术馆:
New Staatsgalerie and Workshop Theatre
Stuttgart 1977-1984
·1989/1991 双年展园地书店,威尼斯
(Biennale Bookshop Venice)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地段狭小,政府首次允许大
学建造高层
·一个占据了大部分用地的单
层厂房和一个高起的塔楼
·塔楼采用两种形体连接的方
式
1959/1963
剑桥大学
历史系馆 ·
1964/1967
剑桥大学
历史系馆196·8·
关于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 1 •… 2 •… 3 •… 4 •… 5 •… 6
生平简介 主要经历
重要作品
获奖情况 创作风格 一些评论
·1958/1963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Leicester University Engineering Building)
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

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名师名作作品分析报告题目: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分析报告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建筑学姓名:学号:2014 年 11 月 18 日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简述:英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将建筑带向了一个新的风格——既让人辨认其历史根源,又能与其周围建筑产生密切关系。
70年代后期,斯特林的建筑风格已发展为高技派,更加注重建筑大环境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与协调,运用古典构图元素的建筑语言表现新的建筑概念。
于是德国斯图加特新州立美术馆应运而生。
1.场所精神、空间精神:第一眼看到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就被它的鲜艳无比的色彩所吸引了,建筑的弧线就像彩带一样流畅明快。
过去的美术馆多为更加庄重、宁静的建筑。
美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
因此美术馆的建筑便成为这一产物很为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
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而斯特林不想把美术馆做的太具有纪念性取悦德意志当权者,反而运用了更加大众化、更具娱乐性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术馆建筑的理解。
①重视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馆是u 形老馆的扩建,为解决场地两侧巨大的城市高差,斯特林把场地的斜坡融合成为建筑的室外休步行区,把城市两侧的人群吸引到美术馆内,让人们自然地参与到其中,重视市民的参与性。
(玻璃幕墙边的条形座椅也是)②对纪念性的追求——运用古典构图元素的建筑语言表现新的建筑理念(几乎对称的布局,明显的中轴线,古罗马风的内庭。
)。
多种元素糅合起来(多种古代建筑元素同现代构成主义的雨篷,高技派的玻璃幕墙和管道、大众商业化的室内顶棚等现代元素融为一体,各种元素的碰撞制造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杂乱无章”的感觉)③注重建筑环境与地方文化(对文脉很重视)——用和相邻建筑类似的布局方式,是新的建筑从属于旧的建筑,甚至将建筑融入旧的环境中。
NO11德国的景观设计小ppt课件

马特恩设计恢复的卡塞尔市巴洛克园林Karlsaue成为1955年园林展展园,成为该市战后重建的动力。
*
恩格贝格设计的1969年多特蒙德园林展展园,为原西德留下了有3000多株月季的月季观赏园。
*
汉斯亚克布兄弟设计的1979年波恩园林展展园,使该市不再仅仅是政治中心,也成了风景城市。
*
米勒设计的1981年卡塞尔园林展展园——富尔达河谷公园
*
普里迪克和弗雷瑟与建筑师及艺术家合作设计的格尔森基尔欣Nordsterm公园,1997年联邦园林展,将工业废弃地变成的100hm2展园,使被工业污染的地段适合居住、工作,称为休闲绿地。景观必须是生态的,原有的工业设施也要保留和利用。
*
卡塞尔市富尔达河谷公园
*
3. 假日园: 这类公园的活动设施更为齐全,为便于管理,公园用围栏围起,并收门票。 与前两类园林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在园林展后不仅仅是恢复成自然风景园,而且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又增建了一些活动设施。
*
以上三类园林是德国当代城市公园的基本类型,就景观上看,除了人工设施的比重不同外,无太大的区别,都是自然风景式园林。 即使像假日园这种设施较多的园林也是人工设施与自然风景紧密地结合,并没有改变自然景观的气氛。
*
1983年慕尼黑园林展西园使该市绿地布局趋于平衡。
*
卢茨设计的1993年斯图加特国际园艺博览会展园,把斯图加特分散的绿地连成环绕城市的绿带。
*
埃克布雷西特(Heinz H. Eckebrecht)设计的1995年科特布斯园林展展园,把城市与德国19世纪著名风景师平克勒设计的勃兰尼茨(Branitz)联系了起来。
*
汉斯亚克布兄弟设计的1979年莱茵公园
位于莱茵河畔与德国政府办公区之间160hm2的公园,在展览结束后恢复成莱茵河河谷式自然风景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