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答题要诀,解析真题,了解规律,有效提分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题型及答题技巧+课件92张

题型归类及答题思路指导
(四)理解、赏析一句诗Fra bibliotek: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赏 析这个细节描写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 “又开封”刻画出诗人迫切想寄出家书,
但心有千言万语又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矛盾 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 思乡情。
提问方式: 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前人认为,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 老未忘忧国,暮年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
国无门的感慨。
练习一: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读懂诗 ——象征意义: 有才干的人,才华未显露时……
参考答案: ①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特色是什么?
?
应用怎样的术语来概括?感情答不答?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术语) ②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分析 ③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烘托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怀古诗: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规范答题+课件30张

(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 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 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 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 等景物。
汴河曲① [唐]李益
•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 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 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 效果?)
解答提示: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 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时时回顾旧知)
答题要求: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画堂春 秦观
•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 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023年关于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大全整理_1

2023年关于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大全整理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一.古诗文鉴赏题的答题技巧1 知人论世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作品经常会渗透的经受以及思想感情。
所以观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对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受和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就拿赏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说,一个是经受盛唐的辉煌,一个是目睹了唐朝由盛而衰。
这两种不同的经受,造就了富有不怜悯感气质的诗人:豪放飘逸、浪漫不羁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2 了解诗歌的各种题材古典诗词的题材,往往能或隐或现的揭示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从题材上诗歌主要可以分为:2.1 写景抒情的田园诗歌。
代表人物有“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
这类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2.2 怀古咏史诗歌。
这类诗歌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如杜牧的《泊秦淮》,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 托物言志诗歌。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这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纳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抱负和人格融于某种详细事物的一类诗歌。
2.4 羁旅行役诗。
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境况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此类诗歌。
2.5 闺怨诗歌。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属于此类。
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提分方略

③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 分析。
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 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观点题答题要求:
审清题干(观点是什么) +寻找依据论证观点(怎么做)
问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 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 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 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
问题: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6分)
• 翻译:胸中自有军事谋略, 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 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 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 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 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 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 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 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
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
怀理想;颈联的“浦楼”两句和尾联的“去去”两句一实 一虚,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 边。
例2.
(2018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 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天色已晚,此地与襄阳距离遥远,将来你 到达襄阳时,已经是明年春天了。
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4篇

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4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1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解读

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解读一、背景介绍2023年新高考语文科目将进行重大改革,而其中包括了语文试卷的改革。
作为语文试卷的一部分,诗歌鉴赏一直是考生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之一。
在2023年的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将继续占据重要的位置,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鉴赏。
二、题目解析在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的题目种类可能有所增加,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及外国诗歌等。
对于这些诗歌题目,考生需要从诗歌的结构、意境、语言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古代诗歌在古代诗歌的鉴赏中,考生需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还需要对古代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二)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考生需要重点关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还需要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
(三)外国诗歌在外国诗歌的鉴赏中,考生需要对诗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等方面有所了解。
还需要对外国诗歌的翻译和译文进行比较鉴赏,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意图。
三、解题思路针对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考生可以采取以下解题思路:(一)整体把握在解题过程中,考生首先要对整篇诗歌进行整体把握,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通过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方式。
(二)细节分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考生需要对诗歌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诗歌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从而揭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融会贯通考生需要将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融会贯通,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和鉴赏。
通过对诗歌的多维度解读,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全面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备考建议为了更好地备考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备考建议:(一)积累诗歌知识考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诗歌知识,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及外国诗歌等。
202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有哪些

202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有哪些语文诗歌鉴赏的万能公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______内容+抒发(寄寓/揭露)______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______手法+抒发______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看背景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3.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4.看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语文诗歌鉴赏的的得分点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023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口诀

2023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口诀2023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口诀
一、梳理文本,把握主旨
背景分析,看文本形势
悟出主题,找出核心
二、明辨态度,揣摩情感
喜怒哀乐,情感细腻
词语审美,明白态度
三、品味词句,鉴赏技巧
开头结尾,是关键
意象诗法,不容忽视
四、结构分析,深入探究
押韵格律,考虑整体
转折衔接,思维的跳跃
五、上下文连,义理考究
字词引申,文化内涵
研究元素,综合考量
六、思维阐释,多角度发挥
与现实联系,观点争辩
情理并行,充分论证
七、语言表达,句式要灵活运用修辞,增添色彩
平仄押韵,节奏要协调
八、写作准确,结构要清晰论点有力,观点要分明
堵住漏洞,语言要精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歌体裁、诗歌内容主题和主观题考查方向三个方面,梳理全国卷(含新高考)近【总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所选择诗歌基本上是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
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
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总之,近五年全国卷的诗歌已然没有被贬万里的失意思乡,没有生离死别的离恨情愁,没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选择的诗歌材料也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所考查的多为主题积极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诗歌;题型稳定,分值不变。
一直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答题要领提示如何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多积累。
诗歌篇幅短小,语言高度浓缩,言简义丰,而且结构多跳跃,句式多倒装,语句连缀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
阅读诗歌时,除了要结合诗句,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读懂具体的诗句和要知人论世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忽视了标题。
标题往往或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或交代写作缘由,或表明诗歌题材,或奠定感情基调。
当然,不同的标题,侧重点会各有不同。
例如2021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标题虽然较长,但理解了标题中各个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诗歌内容:“奉和”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次韵”指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和诗。
整个标题意思: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了解了标题大意,那么第14题的A选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中说“与外界不通音讯”自然就是错误的。
第二,不要忽视了注释。
做题时要有一个理念——试题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命题人为什么要给出注释?说明注释在考生读懂诗和答题中是有作用的。
注释往往会交待和诗歌有关的时间地点、相关典故、作者介绍或写作背景。
我们捕捉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当然,读诗歌时,还可适当以选择题的选项作为参照,加以印证,毕竟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正确的。
总之,达到能读懂诗,一定靠积累,而且要有耐心。
三年高考真题(2019—2021全国卷)一、(2021·新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赠别诗,对象是白居易。
2.【抓情语】前两句是问候语,“平安否”“住得无”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莫谩”一词有强烈的劝勉意味。
3.【抓意象】“惠远东林”和“雨花社”都与佛教文化有关,暗示白居易逃避现实,有劝告意味。
“病鹤孤”将好友白居易当前困顿孤单的处境描绘得让人同情,也是劝勉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终究会骑鹤平步青云的。
4.【抓典故】用“江州司马”是因为白居易仕途失意,被贬江州,远离京城。
【翻译】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二)再稳解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解析】选B 理解错误。
第三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水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并未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也没有体现“天涯若比邻”的意思,而是希望友人能够饱览自然的秀美风光。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第二句的意思是: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此处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问候与关心。
同时与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相呼应,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千万不要消沉,他日依然可以青云直上,前途无量。
【解析】题目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经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方向。
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联系全诗进行赏析。
本句的意思是: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联系上句“江州司马平安否”可知,首联运用两个问句,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友人近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希望友人不要因贬谪而忧虑。
此句亦与尾联形成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不要过度沉浸佛法,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
二、(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
2.【抓情语】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
3.【抓意象】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4.【析手法】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浦、别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
【翻译】那溪边的白鹭,过来我告诉你:“溪中的鱼儿不多,都可以数得清。
我心里怜爱你,而你心中记挂的却是鱼。
我期望我们时刻都能和谐相处。
在那堆积着白沙的远方水边和淤积青泥的水岛,虾跳鳅舞,任你去饱餐,我当看着你头顶白羽、乘风归来。
”(二)再稳解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解析】选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说法有误。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词人和鹭鸶的对话,词末也是对话内容的一部分,“听君”句是词人鼓励鹭鸶去“远浦”“别渚”捕鱼,后句则是词人想象鹭鸶饱食归来的形象。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解析】本词使用对话体,用语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对话用词活泼生动,读来诙谐幽默。
三、(2020·新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从标题看,“赠别”表明本诗是送别诗。
2.【抓情语】颔联中“惊神”表现了诗人因离别而心惊神伤的情感。
3.【抓意象】“峨眉”位于今四川省,“岘首”位于今湖南省;故颈联中以“地阔”“天高”两词表明两地相距遥远,难有机会再见面。
4.【抓典故】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其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就涉及了庞德公隐居鹿门的典故。
本诗尾联用庞德公典故,也寄寓了杜甫归隐襄阳的渴望。
【翻译】那溪边的白鹭,过来我告诉你:“溪中的鱼儿不多,都可以数得清。
我心里怜爱你,而你心中记挂的却是鱼。
我期望我们时刻都能和谐相处。
在那堆积着白沙的远方水边和淤积青泥的水岛,虾跳鳅舞,任你去饱餐,我当看着你头顶白羽、乘风归来。
”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
天天读着你的诗度过难挨的时光,想到即将与你分别让人惊心伤神。
天地广阔我与你在蜀地作别,你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
希望你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二)再稳解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选B“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
“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
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阔天高,何时会面。
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是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异地。
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四、(2020·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从标题看,“奉和”和“次韵”表明本诗是一首唱和诗。
“见寄”则说明之前皮日休已先给作者写过一首诗。
2.【抓情语】首联中的“失”意思是“错过”,暗含了诗人对前次未能与友人聚会的遗憾之情。
颔联中的“欲”字表达了作者对走进自然赏玩春景的盼望。